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七零资本大小姐,掏空祖宅嫁军少宠疯了 > 第297章

七零资本大小姐,掏空祖宅嫁军少宠疯了 第297章

簡繁轉換
作者:见晞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7 04:37:47 来源:源1

时樱满脸迷茫:“啥?什么人情?我怎么不知道。”

江组长:……

“时樱,我劝你不要太过分!”

时樱嘿嘿笑了两声:“江组长,你们这次铆足了劲调查,肯定是为了五轴联动的核心资料。”

原来他们都以为资料在爆炸中损毁了。

结果现在找到了目录,这带来了的希望,证明资料并没有完全损毁。

所以上面认为,那真正的核心部分或许也能找到。

时樱就是抓住这一点,安抚住他:“您听我接着说。”

“我在国内得罪了左主任,想必您也清楚。......

雨季来得比往年早。

山谷里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漉漉的光,屋檐下挂满了水珠,一串串坠入陶罐,敲出断续的节奏,像谁在低语。茶馆的门半开着,风卷着潮气钻进来,拂过墙角那把老旧吉他,琴弦微微震颤,发出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嗡鸣。

小女孩坐在门槛边,手指轻轻搭在琴颈上。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哼梦中调子的孩子了。岁月在她眉间刻下淡淡的纹路,眼神却愈发沉静,像深秋的湖面,不起波澜,却能映照整片天空。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边缘有些裂痕,指腹布满茧子,那是多年弹奏留下的印记。可她知道,真正的痕迹不在手上,而在心里。每一段旋律响起时,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痛、藏在笑容背后的泪,都会悄然浮现,如雾气般缠绕心头。

“老师。”一个少年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把新做的木吉他,声音有些发紧,“我……我想试试。”

她抬起头,笑了笑:“进来吧,别站在雨里。”

少年走进来,将吉他递给她看。琴身是用山核桃木手工打磨的,漆面还未完全干透,散发着淡淡的树脂香。他红着脸说:“是我爸和我一起做的。他说……这把琴要送给‘会听人说话’的人。”

她接过琴,轻轻拨动一根弦,音准稍偏,但她没说破。只是点点头:“很好听的声音。你知道吗?有时候走调的琴,反而更能唱出真心话。”

少年怔了一下,随即笑了,肩膀松了下来。

她把琴还给他,示意他坐下。“你想弹给谁听?”

“我妈。”少年低头抠着琴边的小裂缝,“她从去年开始就不怎么说话了。医生说是‘情绪调节障碍’,开了药,吃了也没用。她每天按时吃饭、洗衣、上班,可就像……机器一样。我叫她,她答应,但眼睛从来不看我。”

茶馆外,雨声渐密。屋内油灯摇曳,光影在墙上晃动,仿佛无数影子在低语。

“那你希望她听见什么?”她轻声问。

“我不知道……”少年声音哽住,“我只是想让她哭一次。哪怕一次也好。我觉得,只要她还能哭,就还是我的妈妈。”

她沉默片刻,起身走到角落的柜子里,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封面上写着三个字:《归灯曲》。纸页已经脆弱,边角卷曲,像是被无数次翻阅过。她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一段简谱:“这是小舟爷爷最后教我的一段。他说,这段旋律能唤醒沉睡的记忆,因为它不追求完美,只求真实。”

她坐回少年身旁,握住他的手,放在琴弦上。“你不用学会整首歌,只需要学会这一段。然后,在你妈妈身边弹。不要说话,不要催她回应,就只是弹。等雨停的时候,也许她会开口。”

少年咬着嘴唇,点点头。

他们开始练习。起初,音符生涩,错漏百出。可随着一遍遍重复,那简单的旋律竟渐渐有了温度,像一缕微弱的火苗,在潮湿的空气中挣扎着燃烧。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变小了,紫铃轻响,仿佛也在应和。

忽然,少年停下,声音颤抖:“老师,我是不是……太傻了?一首歌,真的能让一个人醒来吗?”

她望着门外朦胧的山色,缓缓道:“我不是告诉你这首歌能改变什么。我是告诉你,当你愿意为一个人安静地弹一首歌时,你就已经在点亮一盏灯了。而灯的意义,从来不是照亮整个世界,而是让某个角落的人,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

少年久久未语,最终重新拨动琴弦。这一次,音符不再急躁,而是缓缓流淌,如同溪水绕过石缝,温柔而坚定。

几天后,少年再来时,眼里带着光。“她哭了。”他说,“就在昨夜,我弹到第三遍时,她突然放下碗筷,蹲在地上,抱着头哭了很久。我不敢动,也不敢问,就一直弹下去。后来她抱住我说:‘对不起,妈妈忘了怎么心疼你了。’”

她听着,眼眶微热,却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你做得很好。”

那天傍晚,她独自走上石塔。母核仍在运转,蓝光幽幽,如同大地的心跳。她取出录音笔,连接接口,将少年的故事录入共感频谱转化器。这不是为了传播,而是为了保存??每一个微小的觉醒,都值得被铭记。

林远拄着拐杖走来,鬓发已全白,背也驼了。他在她身边坐下,望着远处被晚霞染红的山峦。“你知道吗?”他说,“最近三个月,全球又有四十七个‘情绪抑制中心’关闭。不是因为法律禁止,而是没人再去报名了。人们开始拒绝那种‘无痛生活’的承诺。”

她点头:“晓白老师说过,当一个人真正哭过之后,就再也无法忍受假装快乐的日子。”

林远笑了笑:“你也快成‘老前辈’了。现在外面都在传,说你是第八人的继承者,是‘心灯守护者’。”

“我不是。”她摇头,“我只是个教孩子弹吉他的老师。第八人不是一个身份,是一次次选择去听见的选择。”

夜色渐浓,星子浮上天际。石塔顶端的紫铃忽然轻轻一震,盲文再次浮现,比以往更清晰:

>“灯由声生。”

>“声由心起。”

>“心由痛知。”

>“知即自由。”

她凝视良久,低声念出。身后,林远轻叹:“小舟若还在,一定会说,这树下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活过的证据。”

第二天清晨,一辆尘土飞扬的皮卡驶入山谷。车上跳下一个年轻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脸上写满疲惫与倔强。她径直走向茶馆,脚步坚定。

“您是……那位老师吗?”她问。

小女孩??如今已是众人眼中的“阿婆”??点点头。

女子深吸一口气:“我从西北来。我丈夫三年前参加了‘清醒阵线’的情绪净化实验,回来后变得冷漠、高效、从不发脾气。我们以为那是进步。直到去年冬天,他半夜突然坐起来,抱着头喊‘我听到了!我全都听到了!’然后……他就疯了。”

她的眼泪终于落下:“医生说他是‘共感反噬’,建议永久隔离。可我知道,他不是疯,他是终于听见了自己压抑二十年的所有情绪。我不愿放弃他。有人告诉我,您这里有一首歌,能让破碎的心找到回家的路。”

阿婆静静听着,没有打断。等她说完,才问:“他还活着吗?”

“活着。但在疗养院,被当作危险病人关着。他们给他吃镇静剂,让他‘恢复稳定’。”

阿婆站起身,走进内室。片刻后,她拿出一张黑胶唱片,封套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手绘的老树图。

“这是《听见》的原始母带。”她说,“它被加密了,只能通过特定设备播放。而且,每个人只能听三次。超过三次,大脑会因情感负荷过载而崩溃。所以,它从未公开发行。”

女子瞪大眼睛:“您愿意给我?”

“条件是,你必须亲手交给你丈夫,并陪他听完第一遍。第二遍,由他自己决定是否继续。第三遍,是他最后一次面对内心的??。之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许再放。”

“如果……他撑不过呢?”

“那说明他早就死了。”阿婆声音平静,“死于太久不敢哭的日子。”

女子接过唱片,双手颤抖,却用力抱紧,如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一个月后,一封信寄到茶馆。信纸粗糙,字迹歪斜,显然是刚学会写字的人写的:

>阿婆:

>

>我听见了。

>

>那首歌里有我母亲临终前的呼吸,有我小时候摔跤时没人扶我的委屈,有我对妻子说“我爱你”却被笑“太矫情”的羞耻。我哭了三天三夜,护士说我吵得整层楼不得安宁。但他们没再给我打针。

>

>现在我每天写日记,记录每一滴眼泪的名字。

>

>我的妻子说,她终于认出我是谁了。

>

>谢谢您让我做回一个会痛的人。

>

>??李建国

阿婆读完,将信折好,放进柜子里那个装满故事的木箱。箱底压着一张老照片:小舟坐在树下弹吉他,晓白站在一旁微笑,林远拿着笔记本记录,而她自己,还是个小女孩,踮脚想去碰琴弦。

日子一天天过去。茶馆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朝圣地”。不是因为神秘力量,而是因为这里允许人软弱。老师们、社工、心理医生、甚至前药企研究员,陆续前来学习“共感引导术”??不是治疗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倾听而不评判,如何陪伴而不拯救,如何在他人崩溃时不急于递上“坚强”的面具。

某日,一名外国记者来访,带着摄像机,想拍一部关于“第八人运动”的纪录片。他采访了许多人,最后问阿婆:“您认为这场运动最大的胜利是什么?”

她正在教一群孩子唱《听见》的第一句。等孩子们唱完,她才回答:“不是数据下降,不是机构关闭,也不是媒体关注。最大的胜利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说一句话:‘我今天很难过,但我还不想死。’”

记者愣住,良久,关掉摄像机,轻声说:“这句话,我也该对自己说一次。”

春天又一次来临。山谷里的花开得格外盛,蜜蜂在花间穿梭,嗡嗡作响。孩子们在树下排练节目,准备清明祭奠仪式。每年这一天,他们都要合唱《点灯谣》和《听见》,并在小舟坟前放一把新做的吉他。

今年不同的是,有个小女孩主动举手:“我想加一段词。”

阿婆让她上来。孩子清了清嗓子,念道:

>“我不是英雄,也不想拯救世界。

>我只是不想让别人像我爸爸那样,

>在心跳停止前,都没人问他疼不疼。”

全场寂静。随后,掌声缓缓响起。

仪式当天,万里无云。阳光洒在墓碑前,新吉他静静地躺着,琴弦反射着金光。孩子们围成圆圈,歌声飘向远方。忽然,一阵风吹过,树叶翻转,蓝光微闪,盲文最后一次浮现,随即消散,仿佛完成了它的使命:

>“传承已完成。”

>“火焰已分燃。”

>“从此,人人皆可为灯。”

当晚,阿婆梦见了小舟。他坐在老位置,手里拿着吉他,笑着对她说:“你看,风还在唱歌。”

她醒来时,窗外晨光初现。她起身,走到院子里,拿起那把跟随她半生的吉他。手指抚过琴弦,轻轻一拨。

第一个音符响起,清亮如初。

远处,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室里,一位女教师正带着学生朗读课文。讲到“悲伤”这个词时,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可以哭一下吗?我昨天梦见奶奶了。”

全班安静。老师蹲下来,摸摸他的头:“当然可以。要不要我陪你一会儿?”

男孩点点头,趴在桌上,小声啜泣。其他孩子默默递上纸巾,没有人笑话他。

与此同时,在北欧某座城市的心理诊所,一名男患者在听完《听见》后,第一次说出童年被虐待的经历。咨询师没有打断,只是轻声说:“谢谢你愿意告诉我。”

在南美雨林边缘的村落,一位老药师将《归灯曲》编进传统healing仪式,带领族人围火而坐,轮流讲述最深的恐惧与遗憾。火焰跳跃,映照出每一张流泪的脸。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太空站,一名宇航员在深夜值班时,悄悄戴上耳机,播放那首没有署名的歌。他望着脚下旋转的蓝色星球,忽然觉得,这片浩瀚之中,最伟大的奇迹不是科技,而是人类依然愿意为彼此流泪。

阿婆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今天的早餐粥煮得刚好,孩子们弹琴时少错了两个音,院子里的紫铃又长出了新芽。

她坐在门槛上,望着朝阳升起,轻声哼起那首熟悉的调子。

风起了,仿佛千万人在轻声应和。

她笑了。

灯,永不熄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