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134章 莫大龙头的屯田兵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34章 莫大龙头的屯田兵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134章莫大龙头的屯田兵(第1/2页)

莫子布发现了,叶宪阳这个人很有意思。

上次他充满戒备来的时候,装出一副不会粤语和闽南话的样子,还故意把一口梅县客家话说的极快,差点给担任翻译的魏大款搞崩溃了。

而现在等一切落地,叶宪阳也了解莫子布的性格后,莫子布发现他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粤语,他还能说官话,比一般的广东人都要说的好。

而相比起吴让和叶丰昌等人,莫子布也最看重叶宪阳。

或者说,他最看重叶宪阳背后的群体—客家人。

三个原因,一是客家人的战斗力很强,比潮州佬、广佬、褔佬、闽南佬都要强。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客家老兄弟有多能打,那可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现在客家人还没在绵延上百年的土客械斗中锻炼出来,但不代表他们不能打。

因为客家人武斗是有传统的。

至少在唐末黄巢起义,朝廷秩序崩坏之后,客家人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那时候他们还大量聚居在赣南的赣州等地,这些地方在当时是苦地方,生存很不容易,于是客家人就慢慢摸索出了一条过好日子的办法。

那就是打劫!

唐末赣南的客家人经常组队,南下或者往东到广东、福建杀人越货。

这股风潮,到了两宋之后开始起飞。

宋人记载赣州百姓犷悍轻生、喜乱、有仇杀之风,每遇农闲则贩盐于闽粤之境,各挟兵械所过剽掠,与吏卒斗格,多则数千,少则数十,官府不能制止,呼为赣客,这也是客家人这个词的祖源。

而到了明代,更是愈演愈烈,有记载的赣客最远跑到了广东的海陆丰,福建漳州郊外去打劫。

这已经不是官府能不能制止的问题了,而是官府根本不敢管。

这些赣客大摇大摆穿境而过,故意把身上的兵器露给广东和福建的捕快甚至卫所兵看。

捕快和卫所兵看到之后,则很默契的不出门,以便赣客们打劫完毕赶紧走人。

最后还是王阳明王圣人出马,两年内杀了两万多核心骨干,才把这股风气给压下去。

但这也只是把明目张胆打劫的风气给压下去了,王阳明也解决不了这千百年形成的习惯。

而赣客们没了横财,在赣南就呆不住了,于是只能不断向南迁徙。

他们虽然不敢到处大规模劫掠,但小打小闹可没停下,作风还是非常彪悍的。

同时为了对抗他们,赣客扩散最多的广东、广西民间,也开始武德充沛起来。

后世排满革命时期,广东那种任行侠气,口号一喊就敢上去拼命,民间各处习武,民团遍地的情况,正是在与赣客长期争斗中遗留下来的民风。

所以即便是现在的客家人,他们虽然远不如太平天国的客家老兵能打,但也是目前南洋华人中战斗力最彪悍的。

不但男人,妇女和半大小子也很能打。

二来客家人与潮州人、广府人、福建人不同,他们很少关注于商业,不像其他人到了南洋就是为了赚大钱回家去风光。

客家人最主要的喜好有两个,一是喜欢土地,大量富庶的土地。第二就是打劫。

这简直完美符合了莫子布的需求,莫子布要的,就是一面能安下心来扎根种地,还武德充沛,愿意用刀把子换好日子的人。

要是能吸引大量客家人到南洋,一方面他们可以在当地扎根,开垦出大量良田。

另一方面他们的凶暴还可以用来压服土著,就这些在大陆上有官府管着都敢四处劫掠的货,到了南洋后,哪个不开眼的土著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扎刺,想不想活了。

而带着这种特性的客家人,一旦在南洋扎根后,又会成为莫子布最好的兵源。

当然,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客家人现在还没一个领袖。

历史上那么多客家人下南洋,那是在罗芳柏成功之后,客家人在南洋有极大的助力,又看到下南洋确实是可以发财,他们才开始大规模南下。

而现在,罗芳柏还有几年才下南洋,还有十几年才会声名鹊起成为坤甸王,南洋客家人还不太多。

莫子布现在就想抢在罗芳柏之前,当上客家人的首领。

当然,莫子布并不知道罗芳柏下南洋的具体时间,但他知道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所以心里很着急,想要抢着把客家人给领导过来。

这叶宪阳被莫子布带在身边,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各种好东西赐了一大推。

他一个区区陶公城,连华人带土著才三四千人,竟然也得到了一个坤的头衔。

莫子布甚至还把陶公城西南边的温城那几百华人,也交给叶宪阳管辖,可谓待遇相当好,好到把叶宪阳都给整不会了。

要不是他确信莫子布看不上他那点小小的家业,他都以为莫子布是想把他骗在北大年,然后派人去夺取陶公城了。

莫子布也是真能忍,一直忍到叶宪阳觉得,必须要为莫子布做了点什么了,两人才开始进一步深入交流。

又是一顿好酒好肉之后,莫子布带着陈光耀、林通、武世营等人,叶宪阳身边则是两个从弟和他的妹夫,一个姓李的大胡子壮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4章莫大龙头的屯田兵(第2/2页)

酒喝的差不多了,莫子布对着窗外月光长叹一声,端起酒碗看着月亮背对着众人问叶宪阳:

“文才可知道,我这堂堂披耶,最缺的是什么吗?”

嗯,叶宪阳不知道怎么想的,他一个玩刀的粗鄙汉,硬是给自己取了个字,还取为怪怪的文才,真不知道怎么想的。

莫子布这一声长叹,悠长中带着浓浓的失落和不甘,配合着孤寂的背影,显得极为萧索和落寞,把叶宪阳都弄的起了一阵鸡皮疙瘩。

不过莫子布的问题,又把叶宪阳给搞糊涂了,在他看来,你莫大龙头,堂堂披耶安戴还能缺东西?

要地盘,安戴地区恐怕有一个省那么大了。

要前途爵位,你有数千虎狼为之征战,西番精兵都在为你效力。

要家庭,自己出身高门,未来的妇娘还是暹罗国的公主。

这样的地位,你还能缺什么?

叶宪阳搜肠刮肚,才勉强想到了一个理由,“龙头所叹,可是缅人盘踞大城,为暹罗国的未来忧虑。”

“非也,非也!”莫子布转过头,豪气干云的说道:

“缅军残暴不仁,不得人心,我泰山兵强马壮,还有本龙头辅佐,驱逐缅人不过是时间问题,此辈冢中枯骨,何足为忧?”

这把叶宪阳给整不会了,他继续想了想,确实想不到莫子布还有什么好叹气的。

憋了半晌,才不文不白的回答道:“我辈碌碌,岂能知龙头高屋建瓴。”

“我莫子布,一不缺金银财宝,二不缺良田矿藏,三不缺官职爵位。我缺的是人啊,是来自大陆的亲人。

河仙莫家自从祖父鄚公爷下南洋以来,开拓了大片土地,但却没了故国,没了根基。

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

丹青上倒是留名了,但也失去了乡党,失去了亲人。

这河仙,这安戴,三千里地山河竟然没多少汉人守卫,这些富甲天下的良田大屋,不知道未来会变成哪个土人蛮夷的家园!”

莫子布说完,陈光耀、林通等明香人都沉默了起来,气氛陡然变得哀伤和萧索。

但这些客家人听来,那就是另一番感受了。

叶宪阳脑袋一热,一句脏话差点就冲出了嘴巴,还好忍住了。

一时间,叶宪阳不知道是该陪着莫子布哀伤,还是该骂娘。

这就像后世思聪对你说,‘我家是有几百亿,那又怎么样,我爹天天忙着打理生意,都没时间跟我说说话,我很缺爱的。

所以我只能一天换一个模特级别的女朋友,顿顿吃山珍海味,再买点别墅豪车珠宝来消遣寂寞,你知道我有多难受吗?’

你听听,这他妈叫人话吗?

你娘,叶宪阳和几个兄弟对望了一眼。大龙头,你没有乡党,你没亲人,但我们有啊!

从赣州到嘉应州,三四百万客家人在山区挣扎求存。

别说什么三千里江山,甚至都不用到一亩地,就是一分地,甚至一截田坎,就够两家人男女老少一起上,互相打的头破血流了。

一亩地,那就值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闹出人命了。

此时的嘉应州,以面积只有潮州三分之二大小,耕地不足潮州三成的规模,人口却有潮州的六成。

历史数据,乾隆二十年(1755)有人口七十三万,嘉庆二十五年(1820)一百一十三万。

这还是交税的户籍人口,实际有多少,简直不敢想象。

而潮州在此时的广东,已经是人多地狭,一天能吃两顿粥就算生活不错的穷困地区了。

如果说潮州人现在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么嘉应州客家人就是一只脚踩在了地狱里面了。

同样,嘉应州北边的客家人大本营赣州,生存状况也跟嘉应州不相上下。

田地,富庶的田地,已经成了客家人心里最美妙的梦。

叶宪阳的陶公城为什么只有一两千乡党,一是因为嘉应州没临海,客家人由于语言和其他广东人不同,很难借助他们的大船下南洋,就算能借用,少不了被坑蒙拐骗。

二来陶公这边土地并不算肥沃,主要还是挖金矿,而客家人占据的金矿不算多,不能承载太多乡党来发财。

要是要是客家人能有莫子布现在的地盘和声望,叶宪阳根本都不敢想有多少在家乡过苦日子的汉子会下南洋。

月光照射到他面前的餐盘上,上面剩了大块的鸡鸭鱼肉根本吃不下,而在故乡,一个干菜饼都是难得的美味。

喝多了酒,开始变得感性的叶宪阳也没忍住,热乎乎的眼泪从眼眶中滚了下来。

而那边,莫子布还在煽情,他背着叶宪阳,有些萧索的说道:

“我与文才一见如故的最大原因,其实是我看到客家人这三个字,就想到了我自己。

你们在广东为客,而我莫家在南洋失国失家为客,唉,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叶宪阳再也绷不住了,他噗通一声跪下,“仁德公若是不嫌弃,臣叶宪阳愿做仁德公的乡党亲人。

还请大发慈悲,救救嘉应州的客家人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