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143章 回家的诱惑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43章 回家的诱惑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143章回家的诱惑(第1/2页)

广东,广州,南城卖麻街,两广总督署衙。

乾隆十一年之前,就是二十二年前,两广总督基本上不是驻扎在肇庆,就是在梧州,随着广州对外贸易地位的越来越重要,才固定在广州。

此时的两广总督李侍尧,可以算是贯穿乾隆一朝的能臣。

而且别看此人不过是汉军旗人,但实际上他比一般的满人在旗中的地位都高。

无他,因为此人的四世祖便是当年的辽东汉奸之始-李永芳。

借着这样的出身,李侍尧一个汉军旗人,却能担任真满洲人才能担任的满洲副都统,与真满洲八旗几乎无二。

林通还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对于两广人来说,跟皇宫没差多少的地方,而且他很快就见到了李侍尧。

史载李侍尧过目不忘,短小精敏,能识人,寥寥数语就能判断人之才干。

其余的暂时看不出来,但短小是一定的。

这位身着威严官服,四平八稳走过来的两广总督,即便是在身材相对矮小的两广,也能称得上短小了。

从头到脚,最多一米五三四的样子,真不知道他一个祖籍辽东铁岭的东北人,怎么就长出这副身高来了的。

不过林通很是机敏,他一看李侍尧身高不足,立刻就把头垂下不敢再盯着看,以免惹怒这位两广的土皇帝。

更是尽量把背打弯,肩膀故意上耸,使他看上去也没那么高。

李侍尧很敏锐的注意到了林通的动作,微微注目了那么一秒左右,心里对这穿着前明道袍,束发惹眼的河仙来使,稍微高看了那么一点点。

随意挥挥手,自然有戈什哈让林通上前参见,然后赐了一个小小方凳在李侍尧左侧。

林通功夫极好,硬是在小小的方凳上搁住半个屁股,做出前倾的恭敬姿态,还特么不影响美观。

这可不是随便能办到的,也算是一种本事了,连李侍尧身后伺候的老奴才,都眼前一亮。

李侍尧接过李与隆带回来的实情概要,看的心惊胆战,特别是莫子布对战局的小小推演,心中更是翻起了滔天巨浪。

因为莫子布借助知道最终局势的优势,把明瑞的这场入缅作战推演的十分细致和真实。

并断言明瑞稍有不慎,极大可能败在缅人的坚壁清野之下,甚至有可能身死。

一想到自己很有可能去接手云贵,哪怕是李侍尧这样的能臣,也不由得头皮一阵发麻。

要是明瑞果然出问题的话,那么算上明瑞,刘藻、杨应琚,就是三任云贵总督数年之间全部死于非命了。

这简直是全天下最危险的官位!

看完了林通上呈的书信,李侍尧又看了一眼林通的束发,稍微迟疑了一下之后,没选择用这个来给林通一个下马威的打算。

虽然李侍尧自认是满人,嘴里当然要说太祖龙兴关外乃是天命所归云云,但心里还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

所以在大陆上,不管是汉军旗人还是汉人大臣,都不会轻易拿这个来说事,因为很可能把自己给干的名声狼藉。

“尔主在南,现今是拜明,还是拜清啊?”

不过,下马威可不能不给,河仙鄚家这样的海外明之遗民,不给点压力就想他们好好办事,那是不可能的,李侍尧清楚的知道这个道理。

“我主在南,存伯夷叔齐之义,亦有庄舄越吟之思!”林通此时突然坐直了身体,朗声答道。

李侍尧悚然一惊,也立刻坐直了身体,不再用带着轻蔑与审视的眼光看着林通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自然人尽皆知。

庄舄越吟则是战国时期的典故。

越人庄舄在楚国为重臣,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不忘故乡,时常哼唱越国曲调,后人便以庄舄越吟代指不忘故国。

林通这个回答,非常的精妙。

存伯夷叔齐之义,表明了明香人的一贯坚持。

庄舄之思,则表达了身在南洋对于故国的思念。

这个思念可以指故土,当然也可以指对统治大陆的满清有特殊感情,就看听者怎么以为了。

毕竟就算伯夷叔齐也只是不食周粟,没有起兵反周。

庄舄更是做了楚国的大官,但仍然思念越国,正合河仙明香人在海外有基业,仍然心系大陆的感情。

特别是当时楚在南,多称蛮夷。河仙也在南,亦是蛮夷之地。

得到李侍尧的正眼相待后,第二道考验也就来了,他呵呵笑着站起身,看起来颇为感慨。

“没想到河仙天南蛮荒,也有汝这等人才,不卑不亢,博学多才,惜哉!

本制台这里尚缺一个林君这样的人才,可愿北返?”

热血突然冲上了林通的脸颊,他感觉全身都开始发烫了起来。

不论从哪里看,跟着李侍尧这样的封疆大吏回故国为官,都远远好于在河仙任职。

但也就迟疑了这么一小下,林通就回过神来了。

不提李侍尧是真心还是假意,他就这么提了一嘴,你就背叛故主贴了上去,人家能有多看得起你?

这就跟男女关系一样,你男/女朋友再是一般,人家高富帅/白富美勾勾手指你就主动拜倒在地,你当人家多看得起你?

过就是玩玩而已,心里还得鄙视你个贱男/女人。

是以迅速冷静下来的林通,先是对着李侍尧拱手施礼弯腰过膝,表示感谢,然后说道:

“在下谢过制台大人赏识,然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侍二夫,林通身为河仙臣子,受鄚氏大恩,肩负重任,岂能旦夕就更换门庭,还请制台大人见谅。”

其实嘛,林通也没把话说死,旦夕不能更换门庭,但天长日久是可以的嘛。

你李侍尧要真觉得我林通是个人物,等上些时日,条件开好点,开具体点,诚意足点,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这,也正是莫子布现在的死穴,连林通这样的心腹,一想到可以搭上两广总督的路子,回故国当达官贵人,都忍不住心动,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莫子布目前可以在南洋大骂满清,但绝不能扯旗造反。

一旦造反,清廷都不用开多好的条件,只需要开个愿意册封郑信,愿意扔几个水师副将、游击的官职给几个大海盗的恩典,他们就能来把莫子布给绑了,河仙都护不住。

听了林通的话,李侍尧却没有接话,因为他就是单纯试探一下而已。

现在大陆上有两万万人,九成九九都渴望拜倒在他李侍尧的门下,根本不缺人才,更不缺聪明人,他完全没必要用林通这样一个来历复杂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3章回家的诱惑(第2/2页)

而且李侍尧的目的也达到了,以臣观主,不是一个有手段的厉害人物,根本驾驭不了林通这样的聪明人。

这就让李侍尧把呈书给他,将缅甸情况分析的鞭辟入里,对明瑞注定战败异常笃定的莫子布,符合了他脑海中的形象。

不过李侍尧听完也没有下文了。

他一边把莫子布所呈书信命李与隆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边则安排林通暂时住下。

因为他还要等,等明瑞的消息传来。

若是几个月后能证实此事,那就完全证明这个河仙莫家可以给些好处,让他们参与围攻缅人。

若是莫子布完全预估错误,倒也不用赶走,多少给个三瓜两枣,以后就作为一个参考消息的来源吧。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二月初五,小孟育。

具体地址已经不可考,但大概率在现今果敢滚弄附近,距离宛顶(畹町)已经只有不到一百公里。

但明瑞大军已经走不动了,经过数百公里的撤退后,全军已经极为疲惫,军粮几乎食尽,枪弹基本耗光。

出国时膀大腰圆的八旗和绿营官兵,也在缅甸晃荡**百公里后,拖成了瘦猴,战斗力大为减弱。

更要重的是,由于携带的少量粮食必须供给人食用,因此战马的草料极为缺乏。

而清军的战马,多是北地带来的,在缅甸,马儿们也属于是在异国他乡。

因此这些北地战马,不太能辨认缅甸的野草,导致进食了大量有微毒的青草。

等到达小孟育的时候,清军几乎所有的战马都因为中毒,而不能进行作战了。

八旗骑兵没有战马,就几乎失去了一半的作战能力。

而缅军南边的马哈.希修,马哈.希哈修亚,舍瓦利耶.米拉尔三将,已经统率经过修整、补充的两万大军赶到。

北边,梯诃波底和莽聂缈遮两将也率领一万五千兵马,拦截住了明瑞的归途。

二月初七,缅军欢声大振,白象王孟驳亲自领军,率登贾.敏康,巴拉敏丁等部两万士兵赶到,距离小孟育只有几十里。

至此,缅军在小孟育周围已经集结了五万五千精兵。

到了下午,又有各地效忠缅人的土司赶来助战,整个小孟育的缅军数量到达了惊人的六万六七千,是清军的六倍多。

明瑞登上小孟育周围的山顶探查,看到缅军营帐延绵不绝,四处都有旗帜飘扬,探子也回报,四处都有栅栏,己方已经陷入了绝境。

到了这个要命的时刻,明瑞倒是把他的全部能力完全的展现了出来,他立刻召集军议,然后迅速定下了策略。

决定以满洲健锐营两百,索伦兵一百和三十多个御前侍卫殿后,其余两千八旗兵和贵州绿营精兵为先锋,突围出去。

明瑞对诸将说道:“大军至此,皆我之过也。

然阿瓦未平,总是国家大患。今贼已知我力竭,然必决死战者。

吾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将士用命。虽穷蹙至此,无一人不尽力,则贼知所畏,而后来者易于接办。”

到了最后时刻,这位满洲悍将所想的,不是如何偷生,而是要把这些跟着他在缅甸横走千里的精兵救回去。

这样他虽然战死,但后来者尚有精兵在手,也知缅人虚实,不说攻陷阿瓦,也至少能守住边境。

明瑞言罢,左右满汉将官皆泣。

受明瑞激励,领队大臣观音保、扎拉丰阿,御前侍卫常青、德福,回将哈国兴等,皆愿意留下与明瑞共死,掩护大军突围。

二月初八,清晨,清军以达兴阿、本进忠,刚被前年提拔为游击的贵州兵王连等为先锋,猛冲梯诃波底,莽聂缈遮等人设下阻隔的木栅栏。

到了这个时刻,清军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两千先锋连破缅军十余道栅栏,杀死缅军数百。

梯诃波底等根本无法阻拦,阵型被清军冲破,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离去。

极为夸张的是,清军狂冲近百里,杀敌数百,本身竟然只损失了数十人。

而在南边,得到清军突围的消息后,白象王急令大军数万前来追击。

明瑞等占据山岗,堵住缅军追击之路,他们藏于山上,不与缅军阵战,只等缅军靠近方从山上俯冲而下,杀退缅军。

双方战至上午十点,明瑞等冲杀十余次犹龙精虎猛,缅军不得寸进,反死伤二百余。

白象王见清军大队将要逃脱,盛怒中命王室成员持他的宝剑前往督战,又命缅军以战象列阵冲击。

明瑞则早有准备,他命索伦兵身披虎皮,手持虎纹盾在山林中模仿虎啸,然后出其不意飞身跃出。

缅甸战象以为遇到了老虎群,惊慌之下竟然调头就跑,反冲缅军阵型,踩死踩伤数十人。

缅军无奈,只能强攻,双方战至下午三点,清军枪药用尽,弦断矢绝,半日无食,已经精疲力尽。

索伦兵,八旗兵折损大半,基本无力再战。

缅军再次逼近。

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手持长枪决死冲击,被缅军枪弹命中战殁。

领队大臣观音保在林中箭矢如蝗,射杀缅军十余人,他虽然两臂酸痛,但仍然不停歇。

结果射杀一缅军小头目后,观音保伸手去箭袋中摸索,但摸索半天,只摸出了最后一支箭矢,缅军也已追击到近处。

观音保见状,折断祖传硬弓,返回林中,以最后一支箭矢穿喉自尽殉国。

明瑞血战半日,披创十余处,血流如注,他带着哈国兴等人突出重围二十余里后,已经无力再行。

明瑞坐于一大树下,割断自己的辫子交给御前侍卫德福,曰:

“我倨傲至败,无颜面见圣上,你带我发辫回京,上呈主子爷,告诉他,明瑞愧对期望,万死难辞!”

随后明瑞将自己吊死在大树上,德福、哈国兴与明瑞的亲信戈什哈大哭,将其草草掩埋,随后突围北返。

而明瑞虽然战死,但三百余真满洲兵的恐怖战力把缅军吓得不轻。

他们三百人在阻击战中杀敌五百余,伤一千余,缅军皆畏惧不敢深入,等到第二日方才敢四面合围,但清军早已突围北返。

第三次清缅战争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