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224章 福州吹来的风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224章 福州吹来的风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224章福州吹来的风(第1/2页)

当最后一缕西北风,自遥远的鲜卑利亚荒原吹往南中国的时候,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自东北方的福州港起航,历时一个月,终于赶到了暹罗王国的北榄府。

这里是昭披耶河(湄南河)的入海口,距离暹罗王的都城吞武里,只有一百五十里左右了。

林乔荫缓缓走下他所乘坐的巨舰,好奇的打量着这早有耳闻的异国风情。

在林乔荫的身前,此次册封暹罗王的正使,军机处行走,理藩院侍郎庆桂,已经吐的浑身瘫软。

他在几个兵丁的搀扶下,急不可耐的往陆地上奔去。

这位满洲老姓章佳氏镶黄旗人上人,出身不凡,他的父亲就是雍正时期的著名宠臣尹继善。

这边庆桂刚刚由两个常年在海上飘荡的福建水师士兵扶着站稳,那边又传来了噗通的一声。

脖子上缠着大辫子的使团笔贴式恩明,一头栽倒在了地上。

林乔荫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还是赶紧奔过去,把摔倒在地的恩明扶了起来。

林乔荫乃是福建侯官人,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他自然是不畏惧航海的。

搀扶起了恩明之后,林乔荫低声提醒道:“大人没摔伤吧?这适应了海船上的起伏,骤然到安稳的陆上,反而会不习惯的。”

恩明赶紧在林乔荫的搀扶下站起来,并理了理身上的官服,掸掉了沾上的沙土,有些自嘲的一笑。

“这乘巨舟行于这万里波涛之上,还是得靠你们这些闽粤人士,我这北人,看来是习惯不了了。”

林乔荫陪着说笑了两句,谈话并没有深入,因为他知道这位看着只是个笔贴式,不如他这册封副使显眼,但实际上大有来头。

恩明是满洲镶蓝旗人,老姓觉罗禅氏,刚刚赴任闽浙总督的钟音,便是其父。

而恩明的真实身份,乃是内务府都虞司的主事。

这一点,很不寻常。

因为内务府的官职一向都只给上三旗,也就是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的。

恩明一个镶蓝旗出身的人能进入内务府做官,乃是因为他实际上是皇帝的密探。

自粘杆处被废弛之后,皇帝需要眼线的时候,就会从非上三旗秘密培养的旗人中选员。

不过嘛,林乔荫冷冷一笑,乾隆初年,皇帝精力旺盛,还在励精图治的时候,选员还选得力,监控也很有手段。

可是到了如今,皇帝自己都开始花天酒地了,内务府那帮胆大包天的奴才,哪还会尽心尽力。

而且能得到皇帝真正信任的,也就是在京城的驻京八旗,来来去去就是这么十几二十万人,能出多少人才?

人才乃是人之精灵,靠的是基数够大,在万万人中卷出来,那样的,方才是真人才。

你就这十几二十几万人的盘子,二十年能出三五个,就要算很了不起了。

而这三五个,还有全国各处督抚将军的前途,谁会来给皇帝干密探。

是以,恩明这个我十全精心挑选的旗人中能力卓异者,在二十岁中举,做过几年四川江津知县的林乔荫看来。

恩明要是生在侯官,保管连个童生都考不上,只配去酒楼里面当个算账先生。

而这边恩明只有二十多岁,勉强算是缓过来了,那边实岁三十四的章佳.庆桂还在晕着呢。

虽然已经不吐了,但还是感觉天地在旋转,脑浆子似乎还没有复位。

可他是正使啊,让暹罗人看见他站都站不稳,肯定有损形象。

于是随员们从船上搬了一把大椅子让庆桂坐着回回神,兵丁们又在外面挡着,不让暹罗的官员过来,确保一下庆桂的体面。

但这样拦着不给个说法也不好,于是晕头转向的庆桂冲贴身师爷挥了挥手。

师爷过来对着林乔荫一拱手,“林大人,侍郎可能是染了风寒,身子有些无力,需得休息一会,还请您上前,去招呼一下那些暹罗人。”

“这不太好吧。”林乔荫略作迟疑,“庆大人乃是主使,满洲贵胄,身份高贵。我这小小举人上前,恐有失朝廷体面啊!”

师爷深知庆桂确实起不来了,当即笑着说道:“林大人乃是闽省饱学,见一蛮夷外邦足矣。”

说罢,包衣出身的师爷,还瞥了同样正在回神的恩明一眼。

好嘛,我乾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暗探,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是谁,只不过装出一副不知道的样子。

恩明张了张嘴就要动腿,因为皇帝派他以使团笔贴式的身份南下,就是有点不相信两广总督李侍尧和广州将军杨宁了。

乾隆觉得,这两人全是在说河仙的好话,前期与河仙和暹罗接洽,也是他们办的,怀疑他们已经被收买。

所以才特意让册封使团从福州出发,还专门选了恩明在使团中,就是想看看暹罗,特别是河仙的真实情况。

可恩明嘴都张开了,一迈腿也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于是他很明智的收住了脚。

嘴里原本要说的‘我随林大人前去’也变成了,“林大人太过谦了,还请先行安抚一下。”

眼见皇帝密探都同意了,于是林乔荫拱了拱手,带着几个随从,施施然走了过去。

过了码头,果然见暹罗官员早已等候多时,双方问答了几句,前来接待满清使团的,是郑信的亲侄子宫坤摩罗多,汉名郑聪礼。

郑聪礼实际上是在郑信已经称昭之后,才从大陆上下来的,基本要算是清人。

林乔荫虽然是闽东人,但他祖母是闽南人,潮州话又与闽南话大差不差。

两人聊着聊着,不自觉开始不断夹杂闽南词汇,把几个跟林乔荫过来的旗人小官吏,听的一个头有两个大。

他们只见郑聪礼和林乔荫两人嘴皮子一阵上下翻飞,好似念经一般嘀嘀呱呱的,努力听了一会,实在是听不懂,然后就没有兴趣了。

恰在此时,一阵鼓乐声响起,十余位穿着黄、绿各色清凉暹罗筒裙的女子进来了,伴随着鼓乐,她们且歌且舞。

此时吧,旗袍其实很难看的,后世看见的那种非常显身材的旗袍,大多是清末民初改良的。

而这些旗人吏员自小长在京城,来来去去十几万人都是亲戚,除了练就满嘴吉祥话的本事,也看腻了一张嘴皮子比他们还溜的旗人大妞。

至于八大胡同嘛,此时才刚有个影,压根还没开始上强度。

同时,皇帝一般也不太允许北京城有这些玩意,觉得会影响我驻京八旗的勇武,腐朽他的意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4章福州吹来的风(第2/2页)

是以就算有些,那也是遮遮掩掩的,更不是普通旗人能消费的起和敢去消费的。

说实话,光绪以前的北京城,那真没什么好玩的,除了秋高气爽就是各种高大建筑,死气沉沉。

远不如离它最近的天津卫、保定府、张家口厅等城市来的好耍。

因此这些花花绿绿的宫人一来,听着挺高贵,但压根没怎么见过花花世界的旗人官吏们,眼睛都直了。

他们愣愣的盯着这些暹罗女子埋藏在筒裙下的细腰翘臀大波浪,一个个面色潮红,开始窃窃私语。

郑聪礼见状,轻轻把手一拍,用不太纯熟的官话说道:“此乃我王安排的宫人,非寻常庸脂俗粉可比,今是母国上官到来,方才令出一见。”

郑聪礼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在场的人更兴奋了,旗人们最好什么,面儿啊!

这要回京城去了,跟人一聊天,‘嘿,上次我去暹罗,你猜怎么着?暹罗王用宫中秀女招待我们了。’

这,这不得把没去的人羡慕的吐血?

是以,郑聪礼这么一说,大家伙可就不客气了。

虽然不能真刀实枪的干点啥,双方语言也不通,但一人身边伴一个两个,吃肉喝酒,听歌调笑挨挨碰碰,揉揉捏捏的那也很爽啊!

于是,正使庆桂,密探恩明在海边吹风回神了,几个得了他们提点要注意观察的随员,早把任务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时,郑聪礼才和林乔荫靠近了一点,而郑聪礼身边的一个暹罗官员,正是刚刚上任的莫大将军幕府左典簿郑庆。

几个莺莺燕燕围绕在他们周围以作掩护,三人则快速以闽南话交谈了起来。

“葛山先生托我向郑王与莫王问好,前番之事,实乃形势所迫。

今金川土司叛乱,西南战事又起,满人温福已经调往四川征讨大军为将。此事或可休矣,若不休,后来者定然也会让二王知悉。”

林乔荫口中的葛山先生,便是如今的闽省第一名臣,满清内廷总师傅,礼、刑二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的蔡新。

他得了前闽浙总督满人温福的请托,让家人寻了十数员密探随船下南洋,总共三拨。

然后,直接就被莫子布指使太平岛的大海盗何白浮给劫了。

三艘船,一共四百多人,全是蔡新的漳州乡党,全部被扣留,随后莫子布又让漳州人宋城主吴让派亲属回乡,散播谣言。

说这三船人之所以被困,乃是因为蔡新与满人总督勾结,得罪了南海的大海盗。

若是说别人,大家可能不信,但说是蔡新的话,那就是人人相信了。

因为蔡新身上是有污点的。

三十年前,乾隆五年(1740)巴达维亚红溪惨案发生后,内阁学士方苞写信给蔡新。

询问是否可以用断绝海贸,禁止西番海商贸易等方式,来惩戒荷属东印度公司。

蔡新是闽南人,他自然不愿意,于是回信给方苞表示,现在只能静加察查。

若是荷兰人还敢再有杀害南洋华人之事,再禁绝海贸,封锁海岸即可,目前发生之事,宜听从民便。

蔡新这番话的意思呢,是他知道满清对巴达维亚发生的事情,根本无法管束,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禁绝海疆,禁止与荷兰人贸易。

但实际上,荷兰人这些年在十三行的海贸中,早就竞争不过英国人和法国人了。

你禁绝贸易,荷兰人受伤不重,真正受不了的是沿海百姓。

更重要的是,十三行的海贸是乾隆皇帝的钱袋子,根本不可能禁绝,所以蔡新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主张是暂时不管。

意见到了乾隆那里,他根本就不想管海外华人,更怕管了又不能出头反而露怯,见蔡新都这么说了,于是就坡下驴。

说巴达维亚的华人是不尊朝廷律法,私自下海的海外莠民,早就不是天朝之民,他不管。

然后消息传回闽南,舆论立刻变成了是蔡新力主不管海外华人的。

这还得了,这是出卖乡党啊!

要不是蔡家在漳浦是大族,蔡新又赶紧和蔡家修桥补路,赈济穷人,大洒钞票,蔡家的祖坟都能让人给刨了。

于是这次的事情一出,哪怕地位如今成为汉人顶尖重臣的蔡新,也立刻应激了。

他赶紧往使团中塞了一个与闽南人有联系的林乔荫,目的就是跟着出海来见莫子布,让莫子布放人的。

“林大人也是咱闽省乡党,自是知道这闽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情况的,若是不下南洋,咱祖祖辈辈都得饿死。

莫王虽然是明香人,但依然是咱乡党,多少闽人靠他庇护得以活命。

这要是让河仙混进来几个不知深浅的瞎说乱报,惹出了麻烦,日后谁还敢接纳我等闽人?”

郑聪礼有些抱怨的说道,而郑庆的态度,就更加激烈一些了。

“这满人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

咱都到这天南了,不过就想保留衣冠,留个念想,他们这都要赶尽杀绝。难道害怕咱们能打回去?

蔡相爷如今做了满清的高官,难道就忘了国姓爷了吗?

大家都是汉人,都是闽南人,对自己乡党先辈,也要如此不讲情面吗?”

林乔荫默然无语半晌,人心都是肉长的,特别是他这种读书人,读的越多,也就知道的越多,对满清的民族政策,就不可能有好感。

而且这林乔荫,乃是非常有骨气的。

历史上乾隆下江南时,欲要提拔一些闽浙二省的举人当官,林乔荫和郑光策等人不肯巴结和珅,宁愿不要官帽子,傲然而退,也因此得罪了和珅不得升迁。

他听到郑庆指责,心中有些惭愧,只得长叹一声,饮一大角酒,稳定思绪后方才说道: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居于高处,不胜寒啊!还请二位回报莫王,请他体谅。”

郑庆眼珠子一转,他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副使身上那并未完全泯灭的良心,沉思片刻后,试探着说道:

“林大人如此说了,我自应回报。

但大人也应该知道,此次能剿灭缅酋白象王,我主居功甚伟,然未得丝毫好处,反要被探查,心中该如何恚怒。

若单由在下通传,恐怕难消怒气,不如林大人移步河仙,亲与会面,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