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377章 讲华夷还是论忠奸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77章 讲华夷还是论忠奸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377章讲华夷还是论忠奸(第1/2页)

莫子布拿着潘有为带给自己的于敏中密信没有看,而是先跟潘有为闲聊了几句。

这广东潘家可以不一般,屡出人杰。

历史上潘启的子孙中有在一鸦给林则徐捐款,乃至去吕宋买战舰回来捐助给水师的,也有带着广州乡党力保广州城,挫败英国人霸占广州企图的。

还有做文学、搞诗词戏曲,为广府文化形成添砖加瓦的,以及为北洋水师建设出过力的。

哪怕六十多岁的潘启,仍然可以称得上思维敏捷、颇有远见。

此人精通英法西葡四国语言,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来龙去脉,明白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玩平衡,能分清楚天主教、新教和正教的区别。

果然,能当一个合格的白手套,特别是在满清压榨下给自己留下这么大一份家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

不过潘启年纪太大了,莫子布不准备用他,于是便开始观察他的几个儿子。

不过很快,莫子布就发现这潘有为,竟然是个纯文人。

非常典型的纯文人,没有政治上的嗅觉,也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又因为家境优渥得以有资格埋头做学问,因此不擅长交际。

不过嘛,在我莫大皇帝这,就没有不能用的人。

莫子布轻声问道:“潘兄读过我写的西学东渐-罗马帝国崩溃后泰西诸国重建之路一文吗?”

潘有为有些不适应的拱了拱手,这在北京城的时候,见到皇帝必然要跪地请安,蔡新那样的老汉臣都很难得到赐座。

而在莫子布这,它不仅有个小锦凳可以坐着,皇帝跟他说话,还如同通家之好的朋友在闲聊一般。

“陛下两本书在北地都是**,连檄北河军民之文都一同被满清禁止。是以草民以前并未读过,及至漳州外海,尚第一次拜读。”

“那就是读过了,你觉得如何?”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

潘有为抬起头看了莫子布一眼,“草民听说,汉家贤君远胜鞑虏之主,从不以言治人之罪。”

莫子布哈哈大笑了两声,这家伙倒真不是没有情商,看来只是家境优渥、仕途顺利因此懒得考虑这些而已。

“看来是朕这书写的有问题啊,你放心畅所欲言,我莫昭要是这点气量都没有,还如何驱逐鞑虏,重拾河山。”

“那草民就斗胆了。”潘有为长吸一口气,继而说道:“草民自幼得父亲教诲,十三夷馆的各泰西夷人也接触过不少,能通法兰西等夷语。

是以在草民看来,陛下此书,立意极高,提出了西学东渐这前人哪怕大儒都不敢提的现实,并以泰西诸国都有志于恢复罗马入手,展现他的强大与对外征服的**。

但此书的弊病在于,立意高而无有更细致的实情佐证,显得过于空泛而浮于半空之中。

草民这等了解泰西之人自然知道这是振聋发聩之言,但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多数儒生来说,他们看此书,只会以为陛下在危言耸听,挟泰西铳炮做自身虎皮。

且陛下对于泰西诸国,不论是英吉利、法兰西、大吕宋、双鹰国等大国,还是其余布路牙等小国以及奥斯曼的描写,都有不少失真之处,显然并未实地调研,又添了几分空假之处。

是以在草民看来,此书作为个人见解没问题,但想振聋发聩引领潮流,还差的远。”

我尼玛!

莫子布听的拳头邦邦硬,真的好想一拳砸到潘有为那张胖脸上去,老子辛辛苦苦耗费无数脑细胞写出来的‘巨著’被你说的一文不值。

啊!(破音怒吼)

不过,愤怒上头了那么几秒钟,莫子布又很快冷静下来了,因为他细细一品,潘有为说的是正确的。

他莫子布本身就是一工科男,只是对历史上感兴趣而已,并未过多研究。

学识也就一普通二本水平,能考虑国家民族和未来,还是穿越后地位抬高,不得不开始思考的。

所以他能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看出世界已经开始有西学东渐的趋势,知道西方人都在铆足劲想要一统全球并正在疯狂殖民。

他也知道奥斯曼土耳其代表的天方教文明,印度大陆的印度文明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未来都会被西方人打翻。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除了这些最上面的东西,下面的他确实是不了解,潘有为说他这书如同浮在空中,并不算错,反而是一针见血。

难怪他这书传到大陆了,根本没引起多少关注呢,一来此时满清还有着天下列强的虎皮没被戳破,士林之间还没有惊醒。

二则是他莫子布的水平确实一般,距离搞定中上层文化人,还有很远的距离。

潘有为看着莫子布的表情时而狰狞,时而怒意勃发,被满清训练起来的对权威的恐惧,让他咚的一声,从锦凳上滑到了地下。

莫子布这时也才惊醒过来,他赶紧起身拉起潘有为,“我大虞乃是汉家正统,绝不因言获罪,这是朕一贯以来的追求,起来,起来。”

把潘有为拉起来后,莫子布脸上恢复了笑容,他看着潘有为说道:“潘先生既然知道其中弊病,可愿意为朕斧正此文?

正好最近海军上将奥利维耶伯爵将要回到法兰西去,朕也有意派出使臣,不如先生就任副使,去往泰西游历诸国,亲自去看一看泰西。”

潘有为只考虑了几秒钟就同意了,他是大海商之子,当然习惯海上风浪,哪怕是远航也不怕。

而且他不但会说法语,还因为母亲黄氏是菲律宾华人而精通西班牙语,同时也会简单的英语,去了欧洲,语言沟通完全没有障碍。

同时,他自小就听过这些泰西诸国,确实有心去看看。

“能为陛下效命,草民求之不得,只是不知此去丰润陛下巨著,当以何为主旨。”

这话问的有水平,相当于在问莫子布,这书到底想给国人传达一个什么观念和消息。

莫子布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当今寰宇,已经到第二次百家争鸣之时了。

第一次百家争鸣全在我华夏,是以我等后人得以汲取养分,发展工农业,雄踞东方数千年。

及至宋明,时移势迁,老祖宗数千年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足以让我等立足,所以才有两亡天下。

如今,泰西诸国竞争激烈,各种学问巨子频出,新的思想与技术层出不穷,显然已是第二次百家争鸣。

只可惜彼辈离我太远,无法感受到,是以大部分国民尚未清醒认识到我们若不积极去参与,就将被摒弃在这第二次百家争鸣之外,被我们口中的夷人大大超越,情势已经相当危急。

是以朕写此书,意在惊醒有识之士,不能再关起门来搞圣君明主自娱自乐了,而要开眼看世界!”

潘有为听的心潮澎湃,他是做学问,著书立传的,自然知道这个方向是多么的宏伟,只要写成,别说什么眼前富贵,那都是浮云,重要的是身后名啊!

不过,潘有为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陛下立意高深,草民恐一人之力,不足以襄助,想请陛下准许草民选数人相助。”

莫子布还以为潘有为要提拔几个他昔日的伙伴兄弟,虽然有点诧异但也没有在意,“可,你且名单报上来就是。”

哪知反倒是潘有为诧异的摇了摇头,“回陛下,草民可没那么容易就选好人选。草民身边也没有这么多同道之人在。

因为要万里远处泰西欧罗巴,寻常人根本无法适应,还得取见惯海上风浪的海商、渔民之家出身,又需熟读诗书有所见解者。”

呃,这还真是不好选啊,海商家基本不求多读书,有点见解了就赶紧给家里帮忙生意,渔民家的则没钱让孩子读书增长见闻。

但想来广东这么大,应该还是能凑齐的,“潘卿,朕即刻任命你为通政司左通政,如法副使,巡游欧罗巴。

授权你立刻开始挑选合格人员随同前往,凡国内广东、广南、日南、兴唐四省任由你挑选。”

“呃,闽南也行,大胆去挑选去吧。”

通政司的左通政为正四品,而且还是相当于皇帝秘书的衙门,潘有为自然相当满意,立刻就下去了。

随后,莫子布就把于敏中的仆人给召了进来。

此次于敏中给莫子布的传递的消息,密信是一部分,口信是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于敏中仆人相貌非常普通,属于丢在人堆里很快就能消失的那种,而且眼神有些木讷,透露出一种没见过世面的憨蠢。

莫子布乍看之下,都怀疑这人是不是能承担为于敏中传口信的人物,哪知一开口,却思维清晰,对答如流。

“陛下,我家老爷让我说,满清看似依靠八旗镇压天下,实则八旗并无太多人才,光靠旗人早就完蛋了。

其治国,乃是以旗人为五脏六腑,汉人为手足耳目。

陛下此次打掉了满清主力,实际上已经让满清陷入风雨飘扬之中了。

如今满清旗人损失惨重,汉臣肯定会起二心,他们一起二心,满清虽五脏六腑俱全,但眼瞎耳聋四肢全无,毙命只在旦夕。

如今天下之间的大势已经扭转,陛下之敌,不在满清,而在是否能取得天下人的认可,而天下,江南又是重中之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7章讲华夷还是论忠奸(第2/2页)

于某觉得,此时全取江南,有快慢两种取法。

快则自海上大兵压境,断江南百姓生机,一路挟裹而定江宁,清廷在江南止有两江总督督标,苏皖浙三省抚标,漕运总督之河标,余皆不足为惧。

然此法虽然迅捷,但损伤民力太多有伤天和,又易根基不稳,使满清可以轻松招揽江南士绅。

于某在北,见陛下未速取江南,乃知陛下雄才。

如今只剩慢取江南之法,对于陛下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于某要提醒陛下,江南士林自吴三桂败亡之后,就与满清朝廷彻底妥协绑定了。

陛下不妨看看朝中江南官员的名单,就会发现,现今朝廷江南籍贯的官员中,最多不过两成,甚至只有一成是起自寒微。

余者皆是诗礼簪缨之家出身,父祖数代人都是高官,于某之金坛于家就是如此。

我们这些,就是选择与满清妥协,而换得垄断仕途维系家族的。

陛下如果想要取得这些人的支持,必定不难,但陛下依靠他们肯定得不到整个江南,还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某不知这是否是陛下所愿见到的。

若是陛下要真得江南,就不要寄希望于江南士林高层,而要着眼底层。

江南文华源远流长,其下不知道多少人饱读诗书连一秀才都不可得,这些人无钱无权又有鲤鱼跃龙门之欲,方是陛下助力。

此外,昔日坚定抗清之张煌言、黄宗羲、陈子龙等人,都有子嗣在,顾炎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亦有族人,他们生活窘迫而有才学,乃是陛下同路人。

其余吕留良等子孙被发配宁古塔,繁衍生息至今亦不缺可用者。

大王若能得到他们效忠,团结底层士人掀翻江东之水,足可淹没如今江南士林高层,得到一个真正的,明清两朝,都不曾有的江南!”

莫子布听的激动不已,这于敏中与他想的,不谋而合。

江南历来是国家财富之地,几百年后依然如此。

在经济上,可以说得江南而得天下,可是不管是大明还是满清,都没有真正掌控过江南。

洪武太祖试图掌握过一次,但他不得其法,最后失败。

满清以力相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人的残酷压制,掌握了皮毛。

现在到他莫子布了,那必须要趁机搞个天翻地覆的,不然他定都南京,周围全是一票盘根错节的诗礼簪缨之家,这些人可不是顺化和北河的高门能比的,到时候如何能睡得着。

“继续说,你家老爷还说什么了吗?”莫子布问道。

于氏仆人跪在地上摇了摇头,“回万岁,没有了,我家老爷说,其余的都在他的密信之中。”

“起来吧,自己找个地方坐。”莫子布摆了摆手,打开了于敏中的密信。

然后莫子布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于敏中为莫子布这个儒学的门外汉,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不应该讲华夷之辩。

因为华夷之辩,已经走到死路上去了。

莫子布要是讲华夷之辩,那么满清以狄夷之君入主中国,就没什么不对的,哪怕他们要求中国剃发易服,但内核的文华还是中国式的。

莫子布来讲华夷之辩,就会给满清皇帝以讲道理蒙蔽大众的空间。

同时,也会成为天下儒生的挡箭牌,你说他屈从鞑虏,他就跟你讲华夷之辩说他自己没错。

因此,于敏中建议莫子布直接竖起汉人大旗,不论华夷,只讲忠奸。

兴汉排满的就是忠,从夷害汉的就是奸。

莫子布悚然一惊,这不就是搞民族主义吗?

难道,华夷之辩不是讲民族主义的?老子的路又走错了?

捏麻麻的,这儒家的运行逻辑,到底被理学搞成什么卵岜了?

此外,于敏中还建议,让莫子布在广州开太学,以忠奸论为主旨,在太学中办新学,吸引天下有志的读书人南下,待到他们认同莫子布的理论后,再取江南、湖广,易如反掌。

这.这不就是办黄埔军校传播革命思想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相象之事!

“你家老爷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学问见识,那真是没的说。”莫子布叹息着说道。

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于敏中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间,乾隆还要做出肯定会宽宥于敏中的样子,让于敏中主持大小金川之战的后勤。

原来,这满清,没了于敏中,还真就玩不转了,于敏中这是靠着才能,在强行给他自己续命啊!

这个大贪官,确实有水平,能直指问题的核心,与他比起来阴承方这种在野大儒,确实逊色不少。

当然,莫子布也不会就听于敏中一家之言,他立刻把从广南带来的吴时仕、吴时任、潘辉益父子三人召了过来,把于敏中的信给他们看了,随后问道:

“尔等三人觉得,这于敏中之言,是否在理?”

三人看完,吴时仕拱手答道:“若论取天下,我等尚不如一校尉,但从名教之学来看,陛下若要得江南,抓住江南这个赋税重地,确实辩华夷不如讲忠奸。

若是讲华夷之辩,江南士林根本没错,他们侍奉的是狄夷入中国之君,陛下若还要追责,就会陷入到辩论满清剃发易服是否是中国之君的陷阱中。

江南文华士林远不是岭南三广之地能比,若是就此展开辩论,一定会辩论不过,而失了道义。

若是论忠奸,那么他们将如何面对昔日不屈抗清的英雄?

甚至有人祖先是英雄,儿子反倒屈膝,以此不忠不孝痛击他,方能占据大义。”

吴时任也接口说道:“臣觉得,华夷之辩是有局限的,两汉乃至以前,汉家独强,又缺人口占据土地,起华夷之辩,可以吸纳周边各族人口,壮大自身。

隋唐之时,汉家依然强大,且得周边蛮族向往,就算偶有狄夷入中国,咱们也能吞之,譬如鲜卑,已经完全就是汉人了。

但到了此时,不管是满清这种东虏,还是泰西的西夷,都不输汉家,甚至要强于汉家,还讲华夷之辩,岂不是自找祸患!

是以,臣觉得,也不是不讲华夷之辩,而是要分在什么时候讲。

汉强则讲华夷之辩吸纳蛮夷充实自身。汉弱则论忠义,凝聚人心一致对外!”

“此乃正义大言!”莫子布只觉得豁然开朗,就是该这么办,我强就讲华夷之辩吞了你,我弱就搞汉家复兴万众一心与你周旋。

如此这般,既能避免过度陷入民族主义,又能方便在强大时搞自古以来。

难怪自己写了两本书结果没什么效果,他妈的,讲华夷之辩的文,被那些腐乳钻了空子,当成莫子布是有心招揽他们,他们可以骑墙的证据。

讲西学东渐,则被他们认为是莫子布在挟泰西强铳大炮做虎皮。

但好在如今,终于搞清楚了赛道,“尔父子三人听命,立刻召集博学鸿儒,将朕的两亡天下后的华夷之辩文做修改,改得好,朕重重有赏!”

随后,莫子布又把于敏中的仆人召了过来,“于学士如此直言,把江南士林的老底都给掀了,他有什么要求,你且说来。”

仆人再次跪下答道:“我家老爷说,金坛于家子孙辈无一成器者,他之家产大多在北京城,恐怕是要给他陪葬了。

所以恳请陛下看在他知无不言的份上,翌日进了江南以后,别抄金坛于氏的家,不要罚没于氏的土地。

若是愿意赏赐也不要给实职,给一个勋位予长孙德裕让他稳住家业,就叩谢天恩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子布感叹一声,“于敏中贪了一辈子,到死却还是把人生这两个字想明白了。

金坛于家的家业可不小,于敏中就不怕我出尔反尔吗?”

仆人跪地答道:“我家老爷说,陛下金口玉言,承诺之事从不反悔,他是知道的。”

莫子布点了点头,突然仔细的看着这个仆人,这家伙长相憨蠢,说话应对得体,不急不躁。

不是个做仆人的好材料,反倒是个搞间谍的好材料。

“尔可有名字?”莫子布问道。

“小人于东。”仆人赶紧答道:“仆役之辈,何敢有字。”

“好,可愿到朕这来,做一个锦衣百户吗?”莫子布嘿嘿一笑。

于东如遭雷击,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你要说做官,他不会震惊,因为宰相门前七品官,于东也算是吃过见过的。

可你要问他当不当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的百户,那他求之不得啊,哪怕在我大清,前明锦衣卫的名头,那也是如雷贯耳。

“万岁爷如此看得起奴才,奴才愿肝脑涂地,为陛下效命!”于东终于绷不住了,噗通一声跪下,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起来,我汉家没有奴才。”莫子布摆了摆手。

“朕也不要你肝脑涂地,而是要你回江南,多多联络失意士子,把于敏中所说的那种人,给我弄到广东来。”

今天少更一千五百字,老虎两只眼睛都得了麦粒肿,疼得很,晚上实在坚持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