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480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80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480章死道友不死贫道(第1/2页)

夜色下的许州(许昌),在惨淡月光的照射下,显现出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明明内里已经波涛汹涌,但表面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城外的兴唐军倒是不多,只有镇军一个协,两千多人而已。

然而,就是这种战斗力要低于近卫军和京营军的镇军,只需要两千多人,就把许州府城中数万的反贼给吓住了。

他们不敢出城反抗,也不敢逃走,因为有人说兴唐军已经绕到北面的长葛去了,就等着他们出城便一个个抓起来,省的攻城了。

暗淡的月光下,蔣祥墀有些激愤的看着他的长辈们,“我再也不会听你们的了,你们竟然还想跑,往哪跑,去开封,然后去直隶,去山西?

我们是湖北人,去那么北方干什么,人离乡贱的道理你们不懂吗?

我不走了,我要在这里迎接王师,然后回天门去等着科举,只要能考中,我们蒋家还是可以再次兴旺起来的。”

蔣祥墀那个一直拿捏族长腔调的大伯,第一次没有出来指着他,甚至还把屁股下面的凳子还往前移了移,让他本人从阴影中,出现在了月光的照射下。

“我们蒋家可是组织丁壮参与过围攻钟祥的,如此大罪,你还想回天门,还想能参加科举?”

“所以要立功。”蔣祥墀看了大伯一眼,“许州城中有数万北逃的湖北豪绅,也算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我打开城门放兴唐军进城捉住他们,有此功劳,混个既往不咎,应该不难。”

大伯突然讥讽的一笑,“科举,你是想自己科举吧,我蒋氏从顺治年间就迁到天门,四代人努力才有这家业,你一个人回去科举,就想再兴蒋家,痴人说梦!”

蔣祥墀霍然站了起来,“我自己不行,还有我儿子,儿子不行还有我孙子,可蒋氏要是继续跟着大伯你走,恐怕大家就都别要有儿子孙子了。”

说着,蔣祥墀看着周围坐着的叔伯兄弟,“咱们要知道,这不是单纯的逃难。

要是逃难,那总会有个地方给咱们落脚。

咱们这是在对抗朝廷,等到大虞一统天下,金瓯无缺,何处是我们落脚之地,真要子孙都背着罪名,到处东躲西藏?”

这句话正中要害,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显了,继续顽抗毫无意义,只能说蒋家最开始就选错了路,上了陈辉祖、陈严祖兄弟的贼船。

一时间,连蔣祥墀的大伯也沉默了,空气安静的可怕。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人在黑暗中问道:“既然咱们都是穷途末路之人,出卖这样的同伙,能将功赎罪吗?”

“能!”蔣祥墀大喜,斩钉截铁的说道:“咱们人虽然穷途末路了,但财还不少。

譬如我们蒋家就在天门宗祠后的山洞中,窖藏了白银二千两,黄金一百两。

我想如今朝廷年年征战,岁入方面一定是入不敷出的,就算不缺钱,但谁又会嫌钱多呢。”

‘嘶!’蔣祥墀的父亲倒吸了一口冷气,有些不认识的看着自己这个儿子。

“咱们都曾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好多还是咱们的通家之好,这样就把他们卖了,是不是做的有些太过分了?

万一皇上一怒之下,把他们都给杀头了呢。”

“别人家哭总比咱们蒋家哭要好!”蔣祥墀听到父亲这个时候了还在说这些,顿时就非常不乐意起来了。

“再说了,朝廷现在就是缺人的时候,咱们都是汉人,万岁爷哪舍得杀,不过就是流放南洋南暨省而已。”

呃,这好像比杀头好不了多少吧,从湖北到爪哇岛直线距离就快五千公里了。

“那就好,那就好,阿弥陀佛!”信佛的蒋父宣了一声佛号,竟然没反对了。

“万岁爷的复兴公司出产河仙石散、定腹散、驱瘴水三样神药,我前年腹泻不止,三者只饮其一,顷刻便起效。下南洋有此三神药在,不过八生二死之局,不算太坏。”

定腹散就是大蒜素,驱瘴水便是奎宁水,加上河仙石散(蒙脱石散)这三样可不单单在南洋不可或缺,在大陆上也被视为神药。

“你倒是好心。”蒋大伯对着蒋父幽幽感叹了一句,听着又像夸奖又像讽刺。

蒋父完全不以为意,看着自己的亲哥哥说道:“兄长,一步错后,就不要再步步错了。

田产没了,可以再买,如今新朝定鼎到处都要人,何必执着于那些家业,若是人没了,那就一切都没了。

还有跟咱们来的百五十乡勇,那可都是咱们蒋家的远亲和乡邻,咱们家就是再有恩于他们,也没有非拉上人家共赴黄泉的道理。”

“说得对,二哥说的对,天无绝人之路,还是回家去吧,咱们能写能算,怎么也比土里刨食的民夫过得好。”

“死道友不死贫道,别犹豫了,万一被别人抢先了,倒霉的就是咱们了。”

蒋大伯看着身长如玉,自信满满的蔣祥墀,又听着到处的赞同声,知道自己不但走错了路,还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不满。

于是喟然长叹一声,“罢了,罢了,这天下该是你们的了,都依你吧。”

凌晨,驻扎在距离许州城外六里多的陈光东目瞪口呆。

他其实只是来吓唬一下人的,因为大军主力已经正在王无病的带领下,从西边去了汝州-洛阳一线了。

可是,等他到了许州城外,城内一波一波的往他这来人,都说是来投靠的。

蔣祥墀也惊呆了,聪明人还真不少,他周围目露尴尬神色的三拨人彼此都互相认识,还都存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

“封闭军营,再来的就不接受了,五更出发,举火为号拿下许州城,到城内吃早饭!”

陈光东迅速做出了决定,再他妈等下去,全许州城的都要来投降了。

农历二月十五,莫子布飞速赶到了徐州,随后休整了一天,留下梁国治留守,接着继续马不停蹄往开封方向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0章死道友不死贫道(第2/2页)

一路上,太多熟悉的地名,不断在莫子布的脑海里闪过。

归德、许昌、陈留、开封、中牟、郑州、荥阳、洛阳、南阳、新郑。

无论哪一个名字,都是传承数百乃至上千年,都是史书中的常客,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发生在这些土地上。

这里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摇篮,唯一能与之分庭抗礼的也就是关中,但关中要比河南小不少,其余齐鲁大地、燕赵之地、三晋大地都要稍逊一筹。

这种文化情况,在莫子布身后的基本盘闽粤两省体现的非常明显。

九成以上的闽粤大族,不论真假,只要拿出族谱,祖籍基本都是河南。

而这个哺育了中华文明的祖宗之地,就特别像是后世整个民族苦难的缩影。

此后二百多年,你能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一个极致的小中华,人口众多,以农耕为主,极度内卷,卷到成为了中国这个卷王国家的卷王之王。

在风评上,河南就更像一个外网中的中国,各种不好的形象,落后、土鳖、贫穷、人多、素质低就是这个省份的代言词。

诚然,有很多刻板印象,确实有其来源,素质不高乃至违法犯罪的河南人也确实不少,但与其他省相比,并没有断崖式的高很多。

这种固有印象,更多是在歧视与找乐子中被放大了。

莫子布一直记得他穿越前公司大领导的一句话,这个出身于河南穷苦家庭的小镇做题家说:

“如果有一天,当人们提起河南,不再是贫穷、落后、没素质,而是华丽、典雅、文化底蕴深厚。

那么中国才真正强大了,从经济到文化,都恢复了本该有的地位。”

只不过,莫子布一路走来发现,在这个中华老大帝国的纸老虎,还没被戳破的时代,河南的民生,就已经极度困难了。

三千万的户籍人口,甚至可能更多,地丁粮和地丁银相加,要上缴的规模仅仅比江苏、浙江、山东少。

莫子布甚至都没有了急速赶往开封坐镇的兴趣,干脆一路走一路考察。

然后等他三月初三到达开封的时候,淮北骑兵团的千总董金凤已经把洛阳也拿下来了,完全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反而因为兴唐军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河南穷苦百姓知道了两件事情。

第一,汉人的皇帝回来了,汉人的好日子要来了。

第二,皇帝给整个南方都给穷苦百姓分了地,到河南来了,肯定也是要给他们分地的。

呃,大部分是没问题的,细节上可能传的有点离谱,但莫子布立刻让锦衣卫下去辟谣。

因为见识过后世很多谣言越传越离谱的莫子布知道,如果再不下去辟谣,百分百会传成皇帝要给每个河南人分十亩地。

这可不行,要是把所有人胃口吊起来了,然后根本没那么多地分,对民心士气的打击,可是很严重的。

开封府门口,谣言虽然还没有扩大,但已经吸引了大量百姓的注意。

开封城周围的贫苦百姓,扶老携幼的主动前来欢迎,都指望着早点听到皇帝给他们分下田地的消息。

百姓这么支持,莫子布的眉头,却没有舒展开来。

因为经过这一路的简单调研和查看了大量锦衣卫北镇抚司获得的数据,河南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莫子布也大概知道河南无法组织起强大民团的原因了,河南不但百姓穷,豪强也穷。

因为到了满清这种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又还有旗人拿走大部分官帽子的情况下,乡间出现大地主豪强跟科举是正相关的。

河南虽然进士出的不少,但大多名次很低,属于完全靠人口堆上来的。

同时,清代旗人拿走了七成的官帽子,导致进士的前程比明代低了很多。

所以河南这些大量名次靠后的进士,基本都被发放到穷苦地区当一两任县令就回乡了。

这种官场履历,根本不能为进士积累大量的财富和官场网络,要是良心稍微好点,在陕北、甘肃、云南、贵州这些地方当县令,搞不好还得亏钱。

而回到家乡,河南人太多了,在导致乡野非常卷的同时,还养了一大批非常团结的穷苦乡民,河南的地又多是大平原,使得穷苦百姓很容易聚拢到一起。

这些没办法的穷苦百姓,平时以各种白莲教为纽带,非常流行过不下去了就吃大户。

而真要形成了吃大户的难民潮,那就是大户家破人亡的时候到了。

电影1942中,去吃张国立家大户的瞎药,就是这种吃大户乡民的联络人或者首领。

所以在河南,地主还不能太过压榨,避免把百姓直接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他们也没法像湖南、湖北那样,把穷苦百姓送到四川,分散了百姓的力量,进而可以发展出大量的大地主。

好吧,莫子布叹了口气,这河南还是真让人头疼啊!

百姓穷,大户也穷,把地一均,看着人均可能有两亩上下,但就河南这水热条件和亩产,还是种的小麦。

一亩地平均也就是一旧石多一点,也就是一百三四十斤上下。

一个人两亩地,才他妈不到三百斤小麦,全家六口人十二亩地,一共三千六百斤小麦。

就算可再夹杂种一些豆子、蔬菜什么的,但也很难活下去。

看来,得提前让河南百姓先于山东百姓闯关东了。

好在现在有南洋,唐江平原和明香河平原,也就是湄南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已经开发的不错了,可以不断用海船把粮食运到辽东,不用担心历史上闯关东那样大面积饿死人。

明天要出差,又是最少三个小时的大巴,我争取保证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