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819章 治大国如摊煎饼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819章 治大国如摊煎饼

簡繁轉換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3:26 来源:源1

第819章治大国如摊煎饼(第1/2页)

“苦也,苦也!”

发出这声惨叫的,是河北省河间府任丘县的知县汤金钊。

这位汤知县是浙江萧山人,光中二十四年,即公元1799年的进士二甲第五名出身。

虽然汤知县出生豪商世家,但为人清正有风骨,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家里不缺钱,汤知县才能不受铜臭污染,很多时候能秉公办事,保持上为君父分忧,下保黎民安泰的本心。

是以,哪怕在大虞朝这种很少给新科进士直接安排一方主官的体系中,汤金钊还是在中进士的第二年,只过了区区八个月,就成为了河间府任丘县的知县。

听到汤金钊在那里叫苦,他的同年,也就是同科进士,江西南昌新建县人熊德慎,就赶紧走了过来。

熊德慎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名次非常靠后,仅在孙山之前,差一点就落榜,因此在户部观政一年后,便自请到汤金钊这里来实政,以求早点到地方任职。

在此时的大虞,科举跟以往的变化非常大。

如今秀才就可以作为低级官吏,甚至在发达地区衙役也开始由秀才充任,举人便可以直接做官,满三年之后,便可以考进士。

但也有按照以往惯例,走老路进行科举的,也就是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考上来的这种。

这是为了照顾经济相对落后省份采取的折中办法,不得不保持两套科举制度。

不过由于帝国疆域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多,大虞朝对官吏的需求也大幅上涨。

因此秀才做知县以下官吏,三年后考举人做知府以下官吏,再过三年后便可以进入朝廷大员行列的科举之路,才是主流。

传统的科举模式,三年才产生一二百进士,这点数目只能说是官场上的点缀而已。

但这些进士的地位一般很高,因为在大虞还要卷科举的,都被所有人自动认为是狠人,不是狠人也卷不动。

而同时,因为社会环境、生产力与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朝廷也更加注重官员行政能力的认定和培养了。

特别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在,在很多地方,皇权不下县已经不可能统筹治理好地方。

像以往那种官员只需要搞定地方的耆老、乡贤就可以让地方安宁,把税收上来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是以目前通过老科举方式中进士成为官员的天之骄子们,是必须进行至少一年中央部委观政,然后至少一年地方观政,最后才能任实职的,而且一般也还不能直接任职主官。

“候官侯林相公行事怎么如此操切啊!”观政的熊德慎拿过这份朝廷下发的政令一看,也直接炸毛。

他猛地把政令拍在县衙的桌子上,飞溅的唾沫在阳光照射下竟然反射出了些许彩虹样的光斑。

“我任丘县去年冬天和今年开春受了雪灾,清明、谷雨又遭大旱,好多百姓秋收只有去年一半,朝廷不抚恤不说,还要照常征收地丁银,就连去疏浚大运河的差役,也不肯停。”

“这,这是要逼死人啊!”

不怪熊德慎如此惊怒,这纳税在封建王朝不算特别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徭役。

在满清时期,满清朝廷通过摊丁入亩和雇佣制度,明面上减轻百姓服徭役的负担,但实际上压根没有减轻。

这是因为,天下要用人力的地方那么多,朝廷的税收只有这些,还要供给旗人权贵们享用,怎么可能免除徭役。

是以满清也有‘黄河决,百姓血;河工兴,白骨累。’之类的民谣。

大虞朝也差不多,每年那么多的水利工程要修,黄河这些年一直处于危险状态,不征发百姓,单靠朝廷赋税根本无法做到。

还有皇次子莫洲栩满世界修铁路,但手下的专业施工队员只有一两万人,再多成本就负担不起了,所以修铁路的大部分力夫,也都是到了当地征发民夫来承担的。

唯一好一点的,就是大虞朝虽然民夫也没有钱拿,但饭菜是按照高标准来执行的,两天一顿肉,平日里粗细粮各半至少管饱。

不过不管怎么说,类似疏浚大运河,修建铁路等等的大型徭役,对于百姓来说,仍然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主要就是工地上的安全问题。

别说此时,就是后世那也是有些危险性的,稍不注意把命搭上是常事。

“淑之兄,我老母病重,想要辞官回乡在膝前尽孝,你来任丘县任主簿也有一年了,我想举荐你代理任丘知县,你愿意吗?”

汤金钊缓缓问道,之所以举荐熊德慎‘转正’这样的大好事,还要用这种语气问他愿不愿意,是因为他知道朝廷要干什么了。

那就是把人赶出去。

话说,大虞朝的人口爆炸所导致的大规模破产潮,大约十年前出现过一次。

那次之后,大量人口去了东北和安西,现在安西四省有四百多万汉人,光是河中行省就有一百万人,大部分便是那次破产潮之后被赶出去的。

而现在,因为神州赤县人口大爆炸的第二次破产潮,也正在到来,同时,这一次的拓殖人员缺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北贺洲至少十年内缺四到五百万,这还是考虑运力只能运这么多,不然需求更吓人。

大小瞻洲起码需要八十到一百万,这是最困难的,因为根本没人愿意去,有去的也是去淘金,赚到钱就要跑路,真正扎根的农夫少之又少,所以要强行迁过去。

东北至少还缺五百万,而且要快,因为东北女真各部,不管是(兴安)岭南的还是(兴安)岭北的,人数都在快速增长。

虽然他们非常驯服,也在大虞对外开拓的战争中收获颇丰,但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大量汉人去把他们的文化彻底给定型为以汉文化为最主要的华夏文化。

安西也还需要差不多一百万,大虞朝的安西可是包括后世新疆加中亚的,现在加起来才四百多万人,怎么看怎么不够。

而且目前安西使司的势力,已经日拱一卒的拱到波斯境内去了。

朝廷已经把真正波斯人自己的王朝,萨珊波斯的末代王子卑路斯和泥涅师的后人蜀中李氏给找了出来,看起来是要有大动作,汉人少了可不行。

汤金钊出身江浙大豪商家族,他的堂兄汤金珍是枢密院军械局的合作商,生产的燧发枪和三磅炮是直供陆军的,因此他能站在高处,看到大虞朝的全局规划。

他把这些形势给熊德慎一说,接着分析道:“我看朝廷,是故意要趁着今年河南河北大旱,黄河在开封段有决堤风险,这十年间人口又大量增加的机会,至少从神州赤县赶出去五百万人了。”

熊德慎也有些回过味来了,他点了点头,“很有可能,很有可能这样!

而且不止这些地方缺,锡兰岛、汉川省(下缅甸)都缺,据说还要招募十几万人去极西之地的高加索地区随十皇子就藩。”

说完,熊德慎看着汤金钊,“敦甫兄,任丘县今年受灾最重,咱们河北田地产出本来就不如南方,粮食卖不上钱,偏偏人口还多,这次肯定是要被赶出去很多人的。

可是,这一赶走就是几万里,虽不至于九死一生,但九生一死是肯定的,甚至很多时候要死两成才能到达地方。

这是让任丘的百姓出去送命啊,我.我实在下不了这个手,请恕在下不能从命。”

其实除了路途中百姓的死亡率有些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熊德慎不愿干,那就是赶人出去,也是要讲技术的。

此时信息还是比较闭塞,越往北方,越往西面,百姓就更封闭,更不敢离开家乡,人离乡贱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把命交给了未知。

加上对于官府的天然不信任,让很多百姓宁愿在家里喝碎玉米掺杂野菜,盐都没放几颗的烂菜粥,他们也不愿意出去。

所以官府要完成上面的指标,就只能逼,甚至是迫害,总之要把治下百姓整的走投无路,他们才会出去。

而且还要全局规划把度掌握好,不能下面的衙役借着这个机会彻底败坏了道德以后不好管束。

也不能人赶出去太多,导致当年的地丁银和地丁粮收不起来。

所以在此时,大虞朝处于上升期,官场的风气也还行的时候,特别是汤金钊这种家境优渥的,就很不想沾手这种事,总觉得是在迫害良民,传出去也有损名声。

于是汤金钊想了想,对明显也不想干这事的熊德慎说道:“淑之兄,我可以不干这事,甚至这官我都可以不做。

但你不行,二十年寒窗苦读,难道就要放弃吗?”

熊德慎愣住半晌,无话可说。

虽然他家境也不算差,但肯定到不了像汤金钊这样,把进士和官员身份随时可以放弃的地步。

而且他也知道,汤金钊之母确实在生病。

“敦甫兄,人生在世,就要如此不称意吗?”熊德慎满脸苦涩的问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陛下要百姓出境拓殖,为后世子孙拿下花花江山,那咱们这些官员就要依圣意而行,下面的百姓,也只能出去闯荡。”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念头,汤金钊竟然还劝上了,“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就如同儿媳夹在公婆与丈夫之间,尽量转圜把动荡降到最低罢了,哪有什么称意不称意的。

淑之兄心系百姓不忍害民我是知道的,可若是你不迎难而上,那朝廷就会派其他人来。

若是来个酷吏,这任丘四十万百姓,那就是真正大难临头了。”

熊德慎被说了哑口无言,他长叹一声对着汤金钊拱了拱手,随后走出了县衙,算是答应了。

五日后,朝廷批复还没下来,汤金钊汤知县就哭嚎着离开了。

这好的不灵坏的灵,他本来是当做借口,可没想到一语成谶,他母亲竟然真是在他说要回家尽孝的那天病逝了。

华夏以忠孝立国,母亲病逝乃是天大的事,是以汤金钊可以直接给朝廷上奏之后,不等批复,就能离任。

熊德慎站在县衙门口,看着这个还算是他至交好友的汤知县离开,心里忽然就没那么难受了。

“汤敦甫为了这事,连妈都死了,那这就是天意了。”说罢,熊德慎召集县衙衙役开始议事。

下面的衙役兴奋不已,他们早就想要下乡去赶人去拓殖了,因为这对他们这些衙役是有好处的。

朝廷给了任丘县三万人的名额,完成之后,到年底就有一人二十银元的绩效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19章治大国如摊煎饼(第2/2页)

此外捕头(刑、民警队长)和班头(城管交通路政大队长)以及下面的小头头,还能参与评级,从而涨一级月薪。

且就算没有这些,光是下去决定谁走谁不走,这就是天大的权力了。

一言可决人去留生死,那不想去边荒之地的,还不得可劲巴结他们。

熊德慎不用看就知道这些家伙脸上会是什么表情,因为他虽然科举做题能力不咋样,但在基层混的能力可比汤金钊这种富家公子强多了。

而且,熊德慎的祖上就是靠做衙役发家,到他曾祖父这一代才进入县衙做了书吏算是摆脱贱籍,而后才光明正大参与科举,他可太知道衙役是什么德行了。

衙役们嬉笑没过片刻,就看到了代理文书都还没下来,但确实会代理任丘知县的熊德慎脸上冷笑不断,他们立刻就有些畏惧的低下头,不敢嬉笑了。

这位心甘情愿以进士老爷身份来做个小小任丘主簿的熊大人之手段,他们可没少领教,这是一位轻易糊弄不到的真神。

“张捕头,宋捕头,邹班头,你们各带一组人,分头下乡清理破产百姓户籍,确定讨口人员,十日后回来汇报。”

说着,熊德慎做了个挽裤脚的动作,“我告诉你们,这次下乡,谁事干的最好,最没有搅扰地方,那下次他就还能单独带人下乡。

至于剩余两班人嘛,老子就亲自带着你们下乡,我去哪,你们就去哪!

最后再以十日为期,又作评判,是办得好的就有好处,办的差的,小心你们的屁股被打烂!”

“狗曰的!”张捕头、宋捕头和邹班头同时在心里狂骂,但也不得不单膝下跪接了能下乡的差票和信牌。

刚刚还在外面交流下乡心得的三人,也隐隐开始有些提防了起来。

只是这三个家伙不知道,代理知县熊德慎反而是救了他们的命,因为莫子布和朝廷,早就清楚下面人的这些小动作了。

包括但不限于收钱后用年老的冒充年轻的;将大量田产违规登记给地方豪强,以至于出现上万亩地的大地主;甚至是登记出发之后,途中申报死亡帮助逃脱拓殖等等。

这些小伎俩,怎么可能瞒得过人数多达三千多人的锦衣卫。

洛阳城,莫子布没有急着回南京应天府去,因为江南现在基本走上了正轨,需要操心的地方不多,反而是北方,问题很大。

“乖孙,看看,天下间要钱不要命的人,就是这么多!”

莫子布享受着孙子,也是正牌皇太孙莫光堃的捏肩,手里则把送上来奏报,展开给他看。

“这些人也太傻了!”九岁的莫光堃长得有点胖嘟嘟的,婴儿肥的圆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们明知道朝廷最缺的就是罪犯,竟然还敢铤而走险,爷爷,咱们把他们流放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哈哈哈哈!”莫子布大笑了起来。

莫光堃说的没错,莫子布之所以纵容这么多情况出现,实际上也是在钓鱼,为的就是让这些家伙自己犯错,然后光明正大的把他们从神州赤县扔出去。

而且朝廷还挺喜欢用这些家伙的,你还真别说,在这个全世界人都喜欢当罪犯的世纪,这些被流放的犯人到了拓殖地,确实比老实巴交的农夫更能适应也更有用。

“樊文才,听到皇太孙的旨意了吧,让锦衣卫出动吧。

轻罪的流放大瞻洲,重罪的集中起来,先送到北庭去,等到需要开拓高加索的地区的时候再弄过去。”

莫子布吩咐完,也挥手让皇太孙莫光堃出去玩出去,随后又把户部尚书宋湘和归属于户部管辖的司农寺少卿陶澍,叫了过来。

“陛下,今年司农寺与七所太学合作,对各类粮食果蔬的种子进行了六十余次改进,特别是番薯和玉米,比起五年前,增产都达到了每亩一百五十斤以上。”

宋湘拿着一个小本汇报到,这些年大虞人口如此暴涨,跟莫子布大力推进农业改革,每年让朝廷拨款一百多万银元支持各种农业研究分不开。

要知道在满清时期,人口暴涨到三亿五千万左右后,哪怕是吃糠喝稀国内也坚持不下去了。

随后便引发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前后死亡人口超过千万,重挫生育率使其腰斩之后,才勉强渡过。

但是大虞到此时,全国六亿三千万人中,除开南洋的一亿多一点,历史上没多少人的东北加上收服的朝日两地七千多万外,神州赤县依然有超过四亿五千万人。

这么庞大的人口,还只是引发了破产潮,没有导致全国大乱,完全是因为农业的空前发展,使得粮食基本够吃。

“做得好,不管是户部还是司农寺,都是有极大功劳的。”莫子布笑着表扬了两人一番,不过随后又苦笑着对两人说道:

“可正因为粮食基本够吃,才使得如今要弄一些百姓出去拓殖却艰难万分。”

“臣有几句肺腑之言,恭请圣人垂听。”陶澍听完,单膝下跪表示有重要的话要说。

“说吧,你陶子霖素称神童,我来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陶澍嘛,别说历史上的大名,就是这个时空,那也是自小顶着神童的名号进入官场的,二十二岁就成为了正四品的司农寺少卿,妥妥的未来名臣。

“臣以为,陛下如今之所以要大费周章才能把百姓弄出去拓殖,实际上就如同陛下所说的那样,他们还是在家乡能活的下去,要想百姓踊跃外迁,那就不能让这种状况持续。”陶澍非常直接的说道。

莫子布摆了摆手,“直接点,说点朕不知道的,或者提出你的意见。”

陶澍把牙一咬,“臣请陛下废除对南洋大米北上的补贴,暂缓任命英格兰人约翰.戈尔探索鸟粪群岛。”

此时的大虞,对于南洋大米北上是有补贴的,这个补贴就是对于关税的减免。

所以基本上所有到大陆的海船,都要从南洋装一些大米,以此抵消一部分关税。

以至于这些年,南洋大米到达神州赤县不但逐年增多还价格相当低,突出一个量大管饱。

而英格兰人约翰.戈尔则是著名的环球探险家库克船长下属。

库克船长在夏威夷被土著杀死后,约翰.戈尔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被大虞招揽,用来培养海军学校学生的环球探险精神。

前年,这位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他在大瞻洲以北发现了一些群岛,上面堆积大量鸟粪,正好可以用来当做肥料。

被他一说,莫子布也想起其来了,瑙鲁嘛,鸟粪之国,现在确实用得上,于是便准备让约翰.戈尔启动鸟粪运输方案。

“陶子霖,你知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吗,你这是让君父来迫害他的赤子百姓!”不管心里作何想,但莫子布表面上必须要表现的非常愤怒。

“臣万死!”陶澍吓得一头磕到了地上,“只是陛下现在以国帑补贴粮米,如同慈父过于溺爱儿子。

虽然使得儿子们能在家里活命,却也让他们始终长不大也过不上好日子。

如今寰宇群雄并起,欧陆各国君王正对百姓敲骨吸髓,固然苛政猛于虎,却也把西人逼的出走四方,颇具开拓精神。

而我中华百姓,却躲在家里喝烂菜粥,长此以往,我百姓,我国家,还有何竞争力可言。

且陛下现在并没有饿死他们,只是要他们出去闯荡,哪称得上迫害,臣陶澍,敢请陛下不要再溺爱赤子百姓了!”

看看,这就是会说话,把莫子布取消惠民政策,说成了不再溺爱孩子。

莫子布则摸着下巴想了想,陶澍的意思,强行推出去的拓殖不是最好的拓殖,反而容易让民间起逆反心理,以为出去拓殖就是跟四方蛮夷玩命。

反倒不如取消粮米补贴,让他们日子苦的过不下去,自然就会愿意出去了。

“陛下,臣也附议。”

莫子布没想到宋湘竟然也同意,示意他说话,“朝廷补贴南洋粮米本是好事,可是这些年南洋来的米太多了,一来损伤关税收取,二来重击了江南的粮食生产。

粮价太贱,以至于江南好多地方出现了农夫故意不好好耕种甚至毁坏粮食生产,以达到官府同意其改种经济作物的目的。

甚至江南地区买卖经济作物指标,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是以臣也同意取消南洋大米的补贴。”

捏麻麻的,莫子布一阵头疼,我大明朝是改稻为桑没人干,到了他的大虞朝,是要守不住耕地的红线了。

“臣建议,废除南洋大米补贴之后,还应该继续大量嘉奖生育,让人口再次快速暴涨,以突破神州赤县能承载的极限。”陶澍继续建议道。

“我大虞朝圣天子在位,又有林相公、大司徒等贤臣辅佐,同时这些年的开拓,疆域之广袤亘古未有。

这样一来,人口暴增,根本不需要担心,只要疏浚到位,十万万人也能安排下去。”

陶澍说着,眼中异彩闪动,他看着莫子布的胸口位置沉声说道:“如今寰宇之民,我华夏已然占了半数,正应该一鼓作气攀升到七成,如此,这个世界,就会是我们的世界了。”

莫子布一愣,也正是这句话,让他下定了决心。

二十年的培养,终于让大虞朝的官员开始意识到如何来打这一场世界争霸战了。

“陶澍你下去,把这套计划写个奏疏呈上来。”莫子布对陶澍说道,然后又看向了宋湘,“户部可以依照陶澍的计划,做一个大概的预估方案出来。”

决定要干,要给下面的百姓也上一上强度,但不能求快马上就变,更不能瞎搞。

比如南洋大米补贴这事,能启动的最大原因,其实是为了更好把南洋拉入大虞朝经济循环中来。

如果贸然取消,那泰平(暹罗)、南暨(爪哇岛)这些产出大量粮食,依靠往神州赤县卖粮的大省就会动荡起来。

同时,江南地区大兴工业后本就缺粮,要是一刀切下去直接中断补贴,那可以预见的至少是上千万人口面临粮食危机,那事情就大条了,所以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给予足够的缓冲期。

治大国如烹小鲜嘛,文火慢来才是正道理。

可不能学某位金发故人,治大国如摊煎饼,这边烙熟了直接快速翻面,继续火烤炙烙另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