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倒斗 > 第十一章 入室

倒斗 第十一章 入室

簡繁轉換
作者:平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23 14:41:40 来源:源1

等待网球包放下来的过程中,我看周伶不忙便凑上去问:“伶姐,刚才你说自来石和石球,那都是什么啊?”

由于旁边就是墓门,周伶当时是以实物为参照,现场给我解释了一遍。

简单说,都是古代发明的防盗机关。

她告诉我,想破解这两种机关,要用到两样工具,分别是拐钉钥匙和钢丝套索。

拐钉钥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开万历皇帝地宫的时候,用的正是这件工具,所以这里就不多讲了,这里简单说下钢丝套索吧。

钢丝套索是由几十根专门打造的合金钢丝组成,这种钢丝很细,也很软,但强度却不低。

使用钢丝套索破除封门石球时,需要先借助拐钉钥匙,将套索套在门后的石球上,然后小心用力往上拉,使石球发生偏移,脱离下方的卡槽,趁这个时候,推动墓门,这个机关就破了。

当时我们也是这么干的。

因为这两种工具,周伶都有,就装在她那个棒球包里。

而且周伶非常熟练,不到三分钟就上好了套,一看就干过很多次了!

“拉!”

随她一声令下,长海叔提着套索缓缓发力。

我则使劲向前推门。

伴着石门和石球间低沉的摩擦声,这道关闭了四百余年的墓门,缓缓打开了……

映入眼帘的,是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均由大块石条砌成,倾斜度不大,灯光打过去,可以看到前室中间摆放的五供,以及通往中室的甬道入口。

接下来还是要先通风,确认含氧量没问题了再进去。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这么磨叽!

对此我只能表示,的确不是所有同行,都像我们这么磨叽,但同样,也不是所有同行,都像我一样,今天还活着,还有机会去回忆,当初是怎么磨叽的。

这一行虽然旁门左道,是下九流,但这行里的好多经验,也都是拿人命换来的……

等待通风的空档,我们观察了门后的机关装置。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石球也不大,直径二十公分左右,打磨的略显粗糙。

当时我就想:如果下边的卡槽再深一些,达到石球的一半,并且和石球契合的完美一点,钢丝套索肯定就不灵了。

后来我拜师后,同师父交流过这个想法,当时他说了很精辟的一句话。

“如果门足够坚固,门以外的地方就成了门。”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你特么能不能别这么死心眼,前门进不去,你不会换个地方干么!

十分钟后。

烛光没什么变化,我们穿过墓道进入前室。

三把头灯的辉映下,前室瞬间明亮起来。

我抬头一看,当场就想明白了,我想明白周伶为什么要从墓门进来了。

因为灌顶全是大块的花岗岩石条,按墓门和墓室中的高度差推算,石条大概有将近半米的厚度。

我们当时没有准备雷管,不走墓门就得靠大锤硬砸,半米厚的花岗岩,估计砸一宿都未必能进来!

前室东西不多。

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个陶缸,一套五供,以及一方石板,我凑到陶缸旁看了看,发现里边黑漆马虎的,底部有一层黑泥一样的物质。

周伶说那是长明灯,墓主人下葬的时候,里边应该是放满了灯油的。

我点点头,然后又走到另一侧看了下石板,很厚,上面阴刻着八个字:

後無前生

名無後死

这自然就是老太监的墓圹。

大多数情况下,墓圹会是一个石函,盖板上书“某某某墓志铭”或“某某某墓圹”,写墓志铭的居多,打开盖板后,则是墓圹的详细内容,记述着墓主人生平。

但就像长海叔说的,老太监不走寻常路,他的墓圹就这八个字,无论风格还是含义,都显得十分洒脱。

当然,也透着一股子凄凉。

除此之外,同样不寻常的,还有五供。

五供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两只花瓶。

这五件东西,合称五供。

正常来说,老太监这种级别,一组粗陶五供也就打发了,但当初我们见到的,却是一套白色瓷质五供。

我那时对古董还是一窍不通,就以为是普通瓷器,不料周伶上手一摸,却直接爆了粗口。

“卧槽?”

“珐华的?还是乳白色,这东西我在景德镇都没见过!”

“平川,一会记得装上!”

虽然不懂珐华是啥,但我明白这东西值钱,当即点头说好。

相比简略的前室,中室显得十分别致。

最显眼的是一件屏风和一堂桌椅。

由于是实物,给人感觉,就仿佛来到古代大户人家的客厅一样。

陪葬品也要丰富许多。

石雕明器、车马模型,成套的瓷器、茶具,碗、盘、壶、罐……此外东西两侧还设有壁龛,北侧两个角落里,还各自放着一个红漆木箱。

由于东西多,周伶决定:先装一波!

打金尖在有的地方又叫“掌尖”,是负责识别陪葬品价值以及变现的,干这个对眼力要求很高,周伶自然不在话下,很多东西她只是粗略一看,就能判断个**不离十。

“长海大哥,除了那个青石茶宠,其他石雕统统不要,茶具记得用泡沫纸包一下再装……”

“好嘞!”

“平川,那个青花梅瓶……对,就你手旁边,那个算高货,你包一下单独放一个袋子里。”

“知道了伶姐,我这就搞。”

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周伶指挥我俩操作,干的简直不亦乐乎……

“诶?这啥?玉器?”

装好几件瓷器,我看到角落里放着一对盖碗。

灯光打上去,直接透过盖碗本体,将一抹幽光映在了墙壁上。

我第一眼以为是玉石,但拿起来一看,却又觉得不像。

盖碗的颜色从下到上,由绿色逐渐变成淡黄,到最上边又转为浅橙色,很均匀,不像是天然形成的,关键是太透了,看起来有点像玻璃。

我历史学的还行,知道明代中期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西洋玻璃有可能流入中国,于是便问周伶:“伶姐,你看这是啥?是不是明朝进口的西洋玻璃茶碗?”

周伶看到盖碗的一瞬间,眼睛便瞪大了几分。

她小心翼翼的接过去,边欣赏边说:“什么进口玻璃,这是琉璃,是咱本土手艺!”

“再说了,谁告诉你玻璃就一定是进口的?”

“咱们老祖宗,至少从隋唐开始,就能烧制透明的玻璃器了。”

“隋…隋唐?”

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

李世民那时候就有玻璃了?那他小时候玩不玩玻璃弹球?

“不错……”周伶看了看另一只盖碗又说:“成对的渐变色琉璃器,还是三色渐变,色差能缩小到这个地步,在明代已经非常难得了,记得把盖子反着放进碗里再包,要缠的紧一些。”

“好的伶姐。”

处理完地上的陪葬品,便轮到木箱和壁龛。

壁龛被墓砖封上了,需要用点技巧才能撬开,所以是长海叔他俩搞壁龛,我负责搞箱子。

本来想着,木箱里肯定有值钱的东西,但砸开锁头才发现,里边都是衣服被褥,而且都已经碳化,轻轻一碰就碎成了渣渣。

说来也怪,当时我看着这两箱碎布片,眼前莫名就浮现出古人穿金戴银的模样。

我琢磨着,也许里边有什么金项链、银扣子之类的物件,便直接上手去掏。

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但没想到,我刚把手伸到底部,就摸到了一个打火机大小的冰凉物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