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5章 晋王:太子那可是真谋反啊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75章 晋王:太子那可是真谋反啊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275章晋王:太子那可是真谋反啊(第1/2页)

李世民做出诏令太子三月内班师回朝的决定后,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在宫廷内外激起千层浪,以疾风之势传到了魏王李泰的耳中。

彼时,李泰正于书房之内,斜倚在榻上,手中随意翻阅着一卷古籍,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寻觅些为政之道,以备不时之需。

听闻此讯,手中的书卷竟不自觉地滑落,整个人先是一愣,随即眼眸中瞬间绽放出难以抑制的狂喜。

李泰猛地起身,在书房中来回急促踱步,心中思绪翻涌。

父皇终于下诏了,李承乾啊李承乾,你在辽东的张狂行径,如今终于要到头了。

只要你稍有差错,这太子之位,便是我的囊中之物。

届时,这大唐天下,还不是尽在我掌握之中!

从来没有哪次,李泰感觉自己距离太子之位这么近过。

对于眼下的太子来说,不过是两个选择。

一个是回朝,一个是不回朝。

但无论是哪个选择,对于太子都更不友好。

诏书既出,这件事就等于是摆在明面上了。

更何况,还给了三月期限。

恰在此时,柴令武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书房。

见魏王如此兴奋,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双手抱拳恭敬问道:“魏王,何事如此欢喜?莫不是有什么天大的喜讯降临?”

李泰一把拉住柴令武的手臂,眼中满是兴奋之色,迫不及待地说道:“父皇已下诏,令太子三月内班师回朝。”

“此乃天赐良机啊,只要太子稍有差池,这太子之位必定非我莫属!”

柴令武光沉稳而深邃,思索片刻后说道:“魏王,虽说陛下已然下诏,但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太子功勋盖世,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若遵从此诏,按时回朝,恐怕还会凭借其在朝中的人脉与影响力,与我们周旋一番。”

柴令武还是比较清醒的。

太子的功劳太大了,开疆扩土,尤其是覆灭高丽,这等功勋,哪怕是陛下那边有心废太子,都要考虑后果。

即便先前太子有谋反之嫌疑,然现在的功勋,足以抵消了。

说到底,还是得看陛下怎么想。

拖到今日,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陛下才下诏,说明陛下心里废太子的心思根本不重。

李泰冷笑一声,神色颇为不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怕他作甚!若他回朝,没了辽东的依仗,就如同猛虎离山,在长安他便是砧板上的鱼肉,任我等宰割。”

“届时,我们联合朝中大臣,在朝堂之上尽情弹劾他在辽东的种种逾矩行为,父皇向来重视皇权与朝廷纲纪,必定会严惩于他。”

李泰信心很足,今日之魏王党,非昨日之魏王党。

因为太子强势崛起的关系,已然彻底得罪五姓七望,乃至于动摇了大唐天下世家的根基利益。

这使得五姓七望对他倾力支持。

再加上褚遂良,房玄龄,父皇身边两大重臣都站在他这边。

唯一对父皇有重要影响的长孙无忌,现又被派遣到百济担任刺史。

区区魏征,杨师道,又怎么来阻拦。

柴令武点头表示认同,然而依旧一脸忧虑地提醒道:“话虽如此,可太子在朝中也不乏支持者。”

“尤其是那魏征,素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闻名,对太子更是忠心耿耿,定会为他据理力争。”

“我们还需提前谋划,想好周全的应对之策,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柴令武看得清楚,如今的魏王党势力虽大,然而实际上,太多人并非是支持魏王成为太子。

只是借助魏王来打击压制太子。

他们只是害怕太子在辽东的种种行径,于大唐再次实施。

假若太子愿意放弃于大唐实施新政,那么五姓七望可不见得会想跟太子鱼死网破。

李泰眼神一凛,微微点头道:“这个本王自然清楚。”

“在太子回朝之前,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让五姓七望在民间散布更多对太子不利的谣言。”

“务必使长安城中人心惶惶,谣言漫天,给父皇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

“同时加紧联络更多朝中大臣,许以他们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让他们在朝堂之上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共同弹劾太子。”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中已然开始谋划如何操纵舆论和朝臣。

柴令武赶忙说道:“魏王,五姓七望那边虽有合作基础,但他们向来狡猾,利益权衡极为看重。”

“我们需明确告知他们,扳倒太子后,他们在朝中的地位和利益都将得到极大提升,比如在选官用人上给予他们更多话语权,土地赋税方面也可适当放宽政策。”

“至于联络朝中大臣,除了高官厚禄,还可提及日后魏王登基,他们皆为从龙功臣,名垂青史不在话下。”

柴令武担心这个时候支持者掉链子,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想要获得支持,自然要给出更多的承诺。

李泰思索片刻,点头称是:“好,只要本王能成为太子,顺利登基,他们想要的,自然都能给。”

——

皇宫大内。

李治面见父皇后,轻车熟路的买入一庭院中。

武曌早已等候多时。

少许温存,李治便开口道:“媚娘,父皇下诏令太子回朝,如今这局势纷乱如麻,我实不知该如何应对,可有良策教我?”

暂且来说,武媚娘于李治心中,已经相当于军师了。

武曌目光沉静,微微仰头思索片刻,说道:“晋王,此乃关乎社稷之大事,切不可鲁莽行事。依我之见,晋王宜往询李勣。”

“李勣曾亲赴辽东,于彼处风土人情、局势变幻尽皆熟稔。”

“且因其拿获侯君集,已然与太子势同水火。李勣久历朝堂,深谙权谋之道,必能为晋王提供独到且有益之策。”

武曌其实没有太好的良策,但她清楚,应该去找谁来帮助。

李治微微颔首,却又面露迟疑:“我亦曾念及李勣,然不知其是否愿真心助我。朝堂之上,人心叵测,若其有所保留,或另有所图,我贸然前往,岂不是自陷险境?”

李勣曾经是李治晋王府长史,可毕竟现在李勣已经是朝廷重臣,更何况是父皇亲信。

这等关乎夺嫡之事,李治心中也不是很放心,曾经的那点情分到底够不够。

如果李勣把他的心思上报父皇,那可就糟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5章晋王:太子那可是真谋反啊(第2/2页)

武曌轻轻摇头,目光笃定地看着李治:“晋王无需忧虑。”

“李勣此人老谋深算,既已与太子对立,必欲借助外力以固自身之势。”

“晋王身份尊贵,若能与他达成默契,他自会全力襄助。”

“且其为求自保,亦盼有可靠之力相援,晋王正是其心仪之选。”

“再者,他知晋王仁厚,与晋王合作,既能增胜算,又无后顾之忧,于他而言,此乃稳当之举。”

武曌分析得条理清晰,令李治心中稍安。

李治听后,心中稍定,说道:“媚娘说得在理,我这便去拜访李勣。”

“然李勣所提之策非我所望,又当如何?”

“倘若其策令我陷入两难,或与我所想相悖,我该如何抉择?”

李治深知,在此等复杂局势下,错误决策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夺嫡之身,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父皇玄武门之变,历历在目。

武曌轻轻一笑,眼中闪烁慧光,说道:“晋王,无论李勣所献何策,晋王皆需结合自身处境权衡利弊。其阅历与见识,必能为晋王指明方向。”

“晋王只需谨慎行事,随机应变。若其策与晋王所想不同,可多问缘由,探寻其真实意图。”

“届时,将其策与当下局势相结合,细析利弊得失。若实在难以抉择,我等再共同商议,总能寻得应对之法。”

武曌之言如定心丸,令李治内心渐趋坚定。

李治深吸一口气,说道:“好,我这便前往。只是这局势瞬息万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实在忧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此不仅关乎我之命运,更关乎大唐江山社稷。”

武曌轻轻握住李治之手,鼓励道:“晋王无需过于忧虑。只要晋王保持冷静,审时度势,定能在这复杂局势中觅得立足之地。媚娘亦会在旁为晋王出谋划策,与晋王共渡难关。”

“晋王并非孤身一人,我等携手共进,必能应对这一切。”

武曌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支持,让李治感受到一股强大力量。

此时的武曌对于李治来说,已经是红颜知己加军师的身份。

李治看着武曌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暖流,说道:“有媚娘在我身边,我便多了几分底气。我这就前往李勣府邸,看他有何高见。”

武曌看着李治离开,眼中目光逐渐坚定。

她要帮助李治,夺嫡成功。

只有这样,自身才能脱离樊笼。

——

李勣府邸。

李治告别武曌,怀着忐忑与期待,匆匆赶至。

李勣听闻晋王过来,心中已有几分了然,赶忙将其迎入书房。

如今陛下下诏令太子班师回朝的消息,已经通传朝野上下,正是局势动荡之际。

李勣自然心中清楚,这个时候的晋王过来,是有什么目的。

但就如武曌所猜测的那样,李勣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晋王。

他已经没有选择了。

当初在辽东,奉陛下密诏,秘密抓捕侯君集时,就已经不可能说归附于太子。

魏王那边也不需要他。

晋王是他唯一的选择。

更何况,有着当年晋王府长史的情分。

此时已是日落。

书房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

宾主落座后,李治开门见山说道:“李公,父皇诏令太子三月内班师回朝,如今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不知李公可有何见解,还望李公不吝赐教。”

李治眼神中满是期待。

李勣微微皱眉,手不自觉地捋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晋王,太子于辽东势力庞大,绝非易与之辈。今陛下诏令其回朝,其中变数繁多。以老臣之见,此时晋王宜暂且站于太子一方。”

李勣语气沉稳而坚定,说出的话却让李治很是疑惑。

李治眉头紧皱,问道:“李公,为何要站于太子一方?”

“太子势力如此强盛,若其真有不轨之心,恐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

“此时支持他,岂不是养虎为患?”

“且朝堂之上,众人皆忌惮太子势力,我若站于其侧,会不会招致其他势力反感?”

李治心中疑惑丛生,急需合理的解释。

李勣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晋王有所不知。陛下虽忌惮太子在辽东之势,但毕竟父子情深,血浓于水。此时晋王若表明支持太子,陛下会觉晋王顾全大局,重视兄弟情义,如此更易赢得陛下信任。”

“陛下向来期望皇子们和睦相处,共辅大唐江山,晋王此举,正合陛下心意。”

单单这一番话,就让李治有种拨开云雾得见明月之感。

李勣耐心解释其中利害:“太子回朝后,必与魏王等人发生激烈冲突。彼时,晋王便可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再谋后动。若贸然卷入争斗,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朝堂争斗,犹如棋局,一步错,步步错,还望晋王三思而后行。”

李治心中一动,似有所悟,微微点头道:“李公所言,似有道理,还请公继续赐教。只是,若太子回朝后,果真与魏王争斗起来,我该如何把握时机?”

李勣继续说道:“晋王,在彼等争斗之初,晋王只需低调行事,暗中观察各方动向。切不可过早表明立场,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太子魏王相争激烈之际可适时出面,既能彰显晋王仁德,又能赢得陛下赞赏。”

“同时,晋王可趁机拉拢在争斗中迷失方向的大臣,壮大自身势力。但在此过程中,晋王务必谨慎,不可露出丝毫破绽,以免被他人抓住把柄。”

李治点头称是,神色认真地说道:“李公所言极是,我受教了。只是,若太子真有谋反之意,意图篡夺皇位,我又该如何自处?若我支持太子,会不会被陛下视为同谋?但我若不支持太子,又该如何向陛下解释之前的举动?”

毕竟,太子是真谋反啊,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要是被父皇视作同党,那可就糟糕了。

夺嫡之中,处处都是危机,任何举动都有可能被人利用。

魏王那边,更是巴不得把他跟太子一网打尽。

这样太子之位,不就稳当了吗。

魏王只需要去跟太子争斗,但是晋王要考虑的方面可就更多了。

左右逢源不说,还得避开各个陷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