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68章:晋王要告发魏王叛国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68章:晋王要告发魏王叛国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68章:晋王要告发魏王叛国(第1/2页)

突厥入关的速度很快。

跟大唐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同。

这边西突厥王庭定了南下的计划后,只是几天的功夫,突厥大军就已经开始集结南侵了。

这跟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西突厥汗国,其组织结构,并非跟中原王朝相同,而是多个部落联盟。

部落是基本单位,男性自幼接受骑射训练,武器装备并非依赖国家统一发放,而是自备马箭、弯刀等传统兵器。

这种兵民合一模式使每个牧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战士。

游牧经济下,马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战斗力的根本。

突厥人从小熟悉马性,骑兵无需额外训练即可投入战斗。

与唐军重装步兵、骑兵混合编队不同,突厥以轻骑兵为主力,装备仅需弓箭、短刀和皮甲,无需复杂的铠甲锻造与维护体系。这种轻量化配置使军队可快速集结,且后勤负担极小。

突厥军队出征时,往往驱赶大量牛羊马匹同行。

这些牲畜既是肉食来源,又是奶饮、毛皮的提供者。

当然,对于很多底层的草原民来说,他们是享受不到肉食跟奶饮的。

就是家中备上几天的口粮,大致不过三五天。

这就驱使着他们,必须在三五天内进入中原进行劫掠,否则就是饿死。

突厥大可汗通过牙帐,小可汗,部落首领,牧民的四级结构传达命令。

各部落平时分散游牧,战时由首领率部响应征召。

突厥集兵,刻木为信,与各部相约,通过简单的信物,如木牌、狼头旗,即可在数日内完成跨草原的动员。

乙毗咄陆可汗实际上也不能管辖所有草原民。

除了自身的主力骑兵外,更多草原民,实际上是没有听从命令的。

首领传达的命令,不存在那么多条条框框,也没有什么战争目的。

简单点,就是活下来,劫掠足够的东西回去。

这样的方式,对于大唐守军来说,非常麻烦。

因为漫长的边境线,只能针对突厥主力进行防守,更多的地方,只能是警戒。

等突厥主力入关,这些散乱的骑兵就会集中起来。

劫掠到了足够的口粮,跟随大军也不会造成后勤负担。

颇有些化整为零之感。

大唐跟草原干了这么多年,自然也是有一套丰富的对抗体系。

面对突厥兵民合一、轻骑快袭的作战模式,大唐首先依托府兵制与边防军镇体系构建多层次防御网络。

府兵制下兵农合一的特点虽与突厥类似,但大唐通过军镇屯驻制度实现常态化防御。

在河西、陇右等突厥主要入侵方向设置固定军镇,如龟兹、疏勒四镇。

常驻兵力达数万至十万,配备专职镇将、戍主,形成烽燧相望、堡寨相连的警戒链。

军镇内设置屯田区,士兵战时作战、闲时耕种,储备至少半年以上的粮草,解决粮草先行的后勤痛点。

通过烽燧制度与和亲部族间谍网,构建地面侦察加烽火传讯的预警体系。

烽燧每三十里里设一墩,每日定时举烟报平安,遇警时一燃五炬,可在一日内将军情传递数百里,为唐军集结争取时间。

随着突厥的消息传来,李世民的诏敕也是直接下达。

命李靖为河东道行军大总管。

实际上诏敕下达时,李靖已经领兵先行出城了。

——

突厥要入关。

李承乾却变得闲暇许多。

现在所谓的朝会,太子监国,已经只是个名义了。

随着李世民身体的好转,不断召开的君臣议事,权势很是自然是转到了太极宫。

对此,李承乾也没有什么不爽。

开朝会对他来说,真没多大意思。

实际上大唐的政务,朝臣们基本上都能很好处理。

重要的事情,也是李世民跟几个重臣商议定下。

一时间,长安好像是突然就平静了下来,没有了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

朱雀大街。

文忠带着二十名禁军在城门口来回踱步。

远远望见洛阳方向扬起的尘土。

“来了!”前哨的士兵突然高喊。

远方车队行进。

文忠快步迎上前。

正是太子妃苏玉儿。

后面还有辆马车,是罗马公主狄奥多西,新罗公主金胜曼。

“给太子妃请安。”

文忠恭敬行礼。

苏玉儿笑着问道:“文内侍,听闻大明宫正在修建,太子可一切安好。”

文忠回道:“请太子妃放心,殿下一切安好,正在含元殿等候。”

苏玉儿点点头,放下车帘。

车队缓缓进入长安。

看着窗外的景象,苏玉儿眼睛有些湿润。

当初离开长安,她就以为再也回不来了,没曾想,没隔多久,便再次回来。

只是,还能回东宫吗。

车内,小李厥正在熟睡。

这时代,赶路是很苦的一件事。

单单是马车的颠簸,就很容易受不了。

后面,罗马公主狄奥多西探出头,看向既陌生又熟悉的长安。

“变化好大,跟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同了。”

旁边金胜曼也是满眼惊奇。

这就是长安吗。

这是她想象不出的繁荣昌盛。

宽阔的朱雀大街,车队都变得渺小起来。

热热闹闹的人群,林立的商铺。

万国商人,琳蓝满目的商品,是金胜曼从未见过的。

这一刻,金胜曼突然庆幸起来。

因为她的男人,未来将会成为大唐的皇帝。

对于李承乾是否能当上皇帝,跟太子妃苏玉儿不同,金胜曼从未有过任何担忧,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相信。

因为大唐太子,是她所见过所有人中,最优秀的那个,没有之一。

大明宫,含元殿。

李承乾看着有些消瘦的太子妃,不由道:“苦了你了。”

苏玉儿微微摇头:“不苦,能回来,是我做梦都想的事情。”

李承乾略微沉默,轻轻把苏玉儿搂在怀中。

“耶耶,我也要抱抱。”

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是旁边跟着的小李厥。

李承乾笑了笑,抱起小李厥。

“耶耶,这里是我们的新家吗。”

小李厥有些稀奇的看向周边,眼里有些惊喜。

毕竟大明宫比东宫可要奢华大气多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不够还没建好,喜欢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8章:晋王要告发魏王叛国(第2/2页)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

“喜欢,喜欢,好大,好高啊。比东宫大好多,高好多。”

小李厥兴奋的说道。

站在含元大殿,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城。

偌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这样的景色,只是一眼,就令人震撼,犹如一张画卷。

“好了,去旁边玩吧。”

李承乾放下小李厥,让宫女带着。

小李厥早就想四处瞧瞧了,撒腿就跑,后面宫女宦官赶忙追着。

李承乾见此笑了笑。

男孩子活泼些是好事。

太子妃苏玉儿看了眼远去的小李厥,迟疑着说道:“殿下什么时候让李象回来,总不能一直让他待在辽东吧。”

李承乾略微有些诧异。

李象不是苏玉儿的亲生子,没想到苏玉儿会如此关心。

“在辽东挺好的,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李承乾想了想回道。

苏玉儿却道:“李象是殿下长子,亦是皇长孙,常年在边关,并非好事,还请殿下多多三思。”

李承乾皱眉道:“如今长安局势未定,暂且还是让李象待在辽东吧。”

苏玉儿看了眼远处蹦蹦跳跳的小李厥,道:“臣妾只是担心.”

李承乾微微摇头:“我知你所忧,但我自有安排,不会重蹈覆辙的。”

小李厥才是苏玉儿的亲生子。

但是苏玉儿却不想让小李厥卷入夺嫡风波中去。

太子这个职位,实在是太高危了。

自古以来,就没几个落得好的。

况且因为年龄的关系,李象跟小李厥之间,实则相差很大。

李象是作为长子,亦是储君来进行培养的。

如今已经开始掌控兵权。

等到小李厥长大,那时的李象,可以说是地位稳固。

当然,李承乾登基,苏玉儿就是皇后。

若她支持小李厥,自然还是可以跟李象搏一搏。

然苏玉儿没有这么大的野心。

她只想小李厥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

而不是跟现在的太子,魏王这般,兄弟残杀。

也不想曾经的一幕,犹如诅咒一样,再次重演到李象跟小李厥身上。

之所以劝说李承乾让李象回来,因为对于储君来说,最好是不要远离权力中心。

不过李承乾有自己的想法。

毕竟现在他才是太子,暂且不会说有人把主意打到李象这个皇长子的头上去。

让李象治理辽东,也是一种很难得的历练。

等到这边基本上稳定下来,或者等到走完玄武门那一遭,自然就是李象返回长安之时。

这里头还有个关键。

李世民年轻,可李承乾更年轻。

而李象,还小。

李世民需要考虑的问题,日后李承乾也要考虑。

毕竟十年前,李承乾也是个孝顺乖巧的太子。

现在的李象,又何尝不是李承乾曾经摸样呢。

然而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产生变化。

李承乾,可就比李象大一轮十二岁啊。

换位思考。

李世民不想四十多岁就去当太上皇。

难道李承乾就愿意四十多岁去当太上皇吗。

李象,愿意当四十年的太子吗。

以李承乾现在的身体状况,不说长命百岁,活个**十是基本操作。

所以,李象要七十岁登基?

还不见得谁熬过谁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承乾也很无奈。

走一步看一步吧。

——

太极宫。

后院某地。

“媚娘,我该怎么办,是不是父皇已经知晓了。”

今日,李治来太极宫看望父皇,却并未被召见。

这让李治顿时有些慌了。

毕竟魏王李泰勾结突厥这件事,他也是知情的。

要是父皇严查下来,指不定会查到他的身上。

先前,李治就已经把这件事告诉了武媚娘。

“陛下应该是已经知晓了魏王勾结突厥之事。”

“前些日子,房玄龄深夜入宫,恐怕就是因为魏王之事。”

“房玄龄跟五姓七望关系复杂,知晓这西事情,并不奇怪。”

武媚娘虽然没有渠道得知宫外的情况,但宫内收买了许多宫女宦官作眼线。

她不知道房玄龄入宫来干嘛,但却能猜出必然跟突厥有关。

尤其是李靖提前出城,说明陛下早就知晓突厥会南下。

李治语气颤抖,眼底满是惊惶,一把抓住武媚娘的手腕:“媚娘,我该怎么办。”

“若牵连到我,该如何是好?”

武媚娘任由他攥着,目光冷静如霜,另一只手轻轻抚上他手背,似是安抚,又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道:“晋王莫要自乱阵脚。如今局势已然明了,陛下既已知晓魏王勾结突厥,这便是场生死赌局。晋王若继续沉默,便是将性命拱手相让。”

李治有些迟疑:“媚娘的意思是,让我去父皇那里,告发魏王?”

武媚娘点点头:“唯有如此,才能洗脱晋王的嫌疑。”

“这件事太大了,更何况当年陛下就受过突厥之辱,对于勾结突厥之事,必然会进行严惩。”

李治脸色闪现几分犹豫:“可我若告发魏王,魏王那边,必然也会攀咬我一口,这件事,我先前也是知情的。”

武媚娘摇头道:“晋王去告发,哪怕是说魏王攀咬,陛下那边大致也不会信的。”

“即便真有牵连,算起来,顶多算个知情不报,而非是跟魏王同流合污。”

“魏王想通过突厥的手,来搅乱局势,乃至于夺嫡,实乃愚蠢至极。”

“这等于是自绝太子之位,陛下怎么会让一个叛国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倒是太子,在这件事上,可以说受益颇多。”

武媚娘很无奈,他想让晋王低调一些,等时机。

可现在太子不仅越来越强势,反而是魏王这边昏招不断,晋王都被牵连了进去。

若晋王被牵连,日后她又怎么出宫。

叛国的名头,绝不能落在晋王头上。

武媚娘很清楚,别看太子如今势大,然其跟陛下之间,迟早有一场对决。

那个时候,就是晋王的机会。

武媚娘也很无奈,晋王最近犯错太多了,但她只能在宫里,不能经常给晋王出谋划策。

“好,我去告发魏王勾结突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