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80章:太子不要的,我要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0章:太子不要的,我要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80章:太子不要的,我要(第1/2页)

贞观十九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经过大半年的修建,大明宫雏形也基本上出来了。

含元殿上,看着雪花飘落,李承乾陷入沉思。

现在的局势有些尴尬,不上不下,似乎是跟李世民僵持住了。

走玄武门暂且行不通,可麾下班底又不是很够,无法替代朝堂。

难道真的就这么拖着?

历史上,李世民是在贞观二十三年驾崩。

现在已是十九年年底,按照正常进度来说,拖三年就行了。

三年,李承乾还是等得起的。

问题是,三年后,李世民会驾崩吗。

感觉不太会啊。

毕竟历史上李世民是吃丹药吃死的,可现在他不吃了。

自己是不是有些急躁了?

进入长安后,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照最初的想法来。

“殿下,天冷了,添件衣裳吧。”

太子妃苏玉儿走过来,为李承乾披上大氅。

其实对于李承乾来说,没多大感觉,不是说寒暑不侵,只是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莫说些许雪花,就是来个冬泳,也没太大感觉。

简单的跟太子妃苏玉儿聊了两句。

现在苏玉儿的心态也稳定多了,不像之前那么迷茫。

占据大明宫后,太子这边也有了自保的力量,毕竟火炮可不是摆设。

况且陛下那边,也没有彻底的撕破脸,太子的教令在长安,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不多时,杜荷赶了过来。

见有事谈,苏玉儿便离开了。

后宫不干政,在这条上,苏玉儿一向很有边界感。

“殿下!吏部刚送来消息,今岁科举报名明日便要截止。”

杜荷轻声汇报道。

侯君集这边已经官复原职,李世民似乎忘记了先前侯君集的过错,太子都已经回长安了,也没那么多计较了。

“这么快?”李承乾转身时,大氅下摆扫落栏杆积雪。他摩挲着栏杆上未完工的蟠龙浮雕,指尖触到工匠凿刻的粗糙纹路,“取消行卷制后,寒门子弟可有踊跃报名?”

对于这次的科举,李承乾很是重视,他现在缺人,自然要网罗更多人才作为班底。

杜荷从袖中抽出一卷文书:“依各州呈报的数据,人数比往年激增三成。但……”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已联名上书,弹劾殿下‘乱祖宗成法,坏士林风气’,言官们也开始在朝堂上发难。”

李承乾轻笑道:“意料之中。以往世家子弟凭行卷便能入仕,如今没了这捷径,他们自然要跳脚。”

随后问道:“你可知我为何执意废除行卷?”

杜荷回道:“殿下是要斩断世家把持仕途的绳索。”

“以往科举,寒门士子寒窗苦读十载,抵不过世家子弟一篇投赠权贵的文章。如今改为闭卷考试,以真才实学取士,那些高门大户怎能不慌?”

李承乾微微颔首:“还记得去年秋闱,有个叫李贤的寒门学子吗?文章锦绣,策论直指时政弊端,却因未向主考官投行卷,连放榜的资格都没有。”

杜荷附和道:“殿下,此次改制,怕是要得罪天下世家,前些日子长安流言,说若无行卷,科举便是‘瞎子摸象’。”

李承乾笑了笑,对此并未在意。

废除投行卷,是钝刀子割肉,破世家门阀根基,随着底层学子崛起,世家的知识垄断也就逐渐废掉了。

这些时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现在开了个好头。

“父皇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李承乾心里清楚,李世民巴不得他跟世家斗起来。

杜荷摇头:“陛下那边未曾有动静。”

李承乾点头道:“按章程行事吧,过了年,便是科举,届时自有分晓。”

——

太极宫。

此刻已经燃起了炭火。

随着煤炭的盛行,如今长安城内,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煤炭了。

相比起来,价格是比柴火略高,可胜在持久。

最为主要的是,煤炭是李世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有朝廷推广,更是禁止砍伐,百姓官员也没什么选择。

大殿内,红泥小火炉哔剥作响,暖意融融却驱不散李世民眉间的阴云。

“无忌,你说,承乾这孩子……”

李世民把奏疏随手丢在案几上。

“废除行卷制,看似利国利民,可他就没想过,这会动了多少人的根基?”

话是这么说,可在心里,李世民也是支持的。

否则太子的教令,也不能通传天下。

长孙无忌自然也明白,陛下话外的意思,况且都成定局了,讨论对错没有意义。

他斟酌着字句:“陛下,太子此举虽激进,却不失为长远之计。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或能打破世家对朝堂的把持。”

李世民冷笑一声:“什么是长远之计,他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你看,短短时间内,各州举荐的寒门学子数量暴增,那些人日后只会认太子,不认朕这个皇帝!”

太子的心思,李世民如何猜测不出来,说归说,可他却没有阻止。

发两句牢骚怎么了。

长孙无忌垂首不语,殿内唯有炭火噼啪声。良久,他才缓缓道:“可陛下难道忘了,当年陛下登基之初,不也渴望广纳贤才,打破门阀桎梏?太子此举,与陛下的初衷,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主打一个安慰。

现在局势还算平稳,太子那边底蕴不足,只能缓缓囤积实力,这就空出了许多时间。

长孙无忌夹在太子跟陛下间,可谓是左右为难。

见陛下不语,长孙无忌再次说道:“陛下,太子毕竟是您的嫡长子,自幼聪慧.”

李世民摆摆手,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望向殿外纷飞的大雪,思绪飘远:“承乾小时候,最爱坐在朕膝头听治国之道。如今,却要与朕分庭抗礼。”

长孙无忌轻叹一声:“陛下,太子与您都是心系天下之人。或许,待科举过后,陛下与太子坦诚一谈,将这隔阂说开。大唐正值盛世,父子同心,方能长治久安。”

李世民沉默许久,而后喃喃道:“父子同心,还来得及吗。”

——

魏王府的暖阁里,兽首香炉飘出袅袅龙涎香,李泰斜倚在虎皮褥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刚收到的密报。

窗外的积雪映得屋内一片惨白,倒与他眼底的阴鸷相得益彰。

“魏王,太子废除行卷制一事,已惹得世家怨声载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0章:太子不要的,我要(第2/2页)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柴令武最擅长把握时机,只要不是叛国之事,他还是很愿意为魏王出谋划策。

李泰将密报随手掷入火盆,看着纸张在烈焰中蜷曲成灰,缓缓道:“机会?若处理不当,便是引火烧身的大祸。”

“你可知,父皇对太子此举是何态度?”

柴令武道:“据宫中眼线来报,陛下既担忧太子借此培植势力,又暗自赞赏他打破门阀的魄力。这矛盾的心思,恰是我们可乘之机。”

李泰起身踱步:“父皇向来忌惮世家坐大,却也不愿太子羽翼丰满。我们既要让世家对太子恨之入骨,又不能让父皇察觉是我们在背后推波助澜。”

微微一顿,问道:“房公是什么态度。”

褚遂良现在有些靠不住,李泰还是很想争取房玄龄。

只是最近房遗爱不怎么来王府了。

柴令武略微沉默。

他很想告诉魏王,房玄龄那边不要指望了,虽说勾结突厥的事情,陛下没有怪罪深究,可心里自然清楚。

房玄龄怎么可能会支持一个勾结外邦的皇子。

不过这些话,柴令武说不出口。

毕竟是他给房遗爱传递消息。

思索一番后,柴令武说道:“房公向来明哲保身,此次科举改制,他虽未公然支持太子,却也未曾附和世家弹劾。”

李泰很是不爽:“房玄龄这老狐狸,把宝押在了两边。”

顿了顿,继续道:“此番科举后,可暗中联络那些因科举改制失意的世家子弟。告诉他们,本王求贤若渴。”

李泰也不是傻子,五姓七望那边对他支持,已经在日益下降了。

尤其是这次崔文心的事情后。

先前崔文圣,现在崔文心。

清河崔氏内部许多族人,对魏王已经有了很大的成见。

且魏王跟太子的斗争,一直都是处于下风,就没有占据上风的时候。

一点希望看不到,谁还愿意继续支持呢。

也就是现在没有选择,加上沉没成本,暂且还是支持着。

李泰都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是五姓七望内部,有人提议去支持晋王。

李泰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这次科举就是机会。

投行卷的影响,是天下世家,可不只是五姓七望。

曾经大多数世家子,只需要名声足够,哪怕文章差一些,依靠家族门荫,也能入仕为官。

现在废除投行卷,糊名看文章,这里头的悬殊,可就大了去了。

尤其是竹纸大大压低了纸价,各类典籍被大量拓印,价格一降再降,这让能够读书的寒门学子多了起来。

太子的想法都很清楚,寒门取士。

李泰有不同的想法。

世家虽然在科举改制中受损,但他们依然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经济实力和文化资源。拉拢这些失意的世家子,可以削弱太子的支持基础,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政治盟友。

不仅是这样,李泰还准备通过宴请、赠礼、公开声援等方式,将落第世家子包装成“被太子新政碾碎的牺牲品”,利用其家族影响力在士族圈层传播“太子断人仕途”的负面舆论,动摇中间派官员对太子的信任。

当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进入朝堂时,世家子弟的上升通道收窄,双方必然产生利益冲突。

李泰便可挑起新旧势力的明争暗斗,迫使朝廷陷入党争泥潭,从而削弱太子的改革合法性。

且最为主要的是,如果这个计划能成功,那么他对五姓七望的依赖,也将会大幅度减少。

柴令武有些担忧:“魏王,此举会不会太过明显?若是被陛下知晓.”

李泰摇头:“不明显如何成事?”

“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魏王府的大门,永远向有才之人敞开。那些被太子挡在仕途之外的世家子弟,本就心怀不满,只需稍加引导,便是一把锋利的刀。”

话落,继续道:“况且,父皇若问起,我便说是为朝廷分忧,替他安抚世家。”

——

太极宫某院。

时隔多日,李治终于再次找到机会,见到媚娘。

对于媚娘,已经不只是美貌,更多的还是依赖。

在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媚娘总是能给他想出新的办法。

眼下科举还没开始,魏王府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

不需要李治自己分析,自有李义府为他讲述各中情况。

只是面对这样的局势,李义府也不知道怎么去破解。

仅仅只是右金吾卫的兵权,在这里头还没优势。

太子缺乏班底,晋王又如何不缺。

唯一不缺,也就只有魏王。

“难道我只能眼睁睁看着?”

“魏王拉拢世家,太子网罗寒门,朝野上下,还有谁会把目光投向我这个无权无势的晋王?”

李治也很想从科举分一杯羹,却又无可奈何。

武媚娘轻声安慰道:“晋王何须如此焦躁?”

“太子激进,废除行卷触动世家根基。魏王狠辣,借世家之手打压太子。此二人锋芒过盛,看似风光,实则已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陛下作壁上观,实则心中对于太子魏王很是担忧。”

“斗争越是激烈,则越是不会留情。”

李治沉声道:“可他们正在壮大。”

“科举改制后,寒门子弟将太子奉为救星。世家不满,又纷纷倒向魏王。我若再等,连残羹冷炙都捞不到!”

武媚娘不慌不忙:“当年高祖皇帝起兵时,李密、窦建德等豪杰率先称帝,看似占尽先机,可最终平定天下的是谁?”

“如今太子与魏王相争,恰如当年诸侯混战,晋王若贸然入局,不过是徒增一个靶子罢了。”

李治有些颓废:“可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武媚娘缓缓道:“机会不在别处,就在这乱局之中。”

“太子改制,得罪世家;魏王树敌,引得寒门不满。而晋王仁善之名早已传遍朝野,那些厌倦党争的官员、渴望安稳治学的学子,皆是晋王潜在的助力。”

“太子与魏王斗得越凶,陛下便越会想起不争不抢、待人宽厚的晋王。此刻,晋王只需继续礼贤下士,广结善缘,待局势胶着到难解难分之时,便是晋王破局之日。”

其实武媚娘的说法跟李义府的差不多,都是要让李治静待时机。

然而武媚娘的话,却更容易进入到李治心里。

闻言,李治深思片刻,而后道:“好,我听媚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