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82章:李治的阳谋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2章:李治的阳谋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82章:李治的阳谋(第1/2页)

李治为何敢打魏征的主意,这跟魏征现在的立场有很大关系。

魏征作为太子少师,一直竭力为太子争取顺位资格。

每次朝廷争论,都是偏向太子那边。

相当于坚定的太子党人。

跟褚遂良的情况差不多。

然而实际上来说,魏征的声望是要比褚遂良高出不少,影响也要大上许多。

在很多人看来,原本已经起兵造反的太子,为何没有被陛下清算,魏征在这里头出了很大力。

其实情况确也如此,每每有关于太子话题,魏征就打头阵。

这让摇摆不定的长孙无忌,也会跟风说上几句。

譬如杨师道这种,继子是太子心腹,但他本身不会完全投向太子,若是朝堂风向一边倒,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可两边争论不休,心中就有了计较。

而李治之所以敢直接去抓魏征,除了说魏征酒后失言,还有关键点在于,魏征跟太子之间,其实并无多少联络。

魏征是太子支持者没错,可却不是跟着太子造反的那一批。

如果魏征私下接触太子过甚,李世民也不会绕他。

褚遂良也是如此,别看褚遂良在朝堂上总是为魏王争夺声势,私底下跟魏王也几乎没有脸若。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能容得下褚遂良跟魏征的缘由所在。

在李世民看来,两人秉持的是理念上的争夺,而非是早已经跟魏王太子沆瀣一气。

也正是这个缘故,李治才敢调动金吾卫抓捕魏征。

很显然,面对金吾卫的抓捕,魏征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就直接被拿下大狱。

晋王亲自带队,哪有什么意外可言。

回府后,李义府劝说道:“这等事务,不该晋王亲自出面,易入险境,遭他人弹劾。”

在李义府看来,这次的抓捕行动,晋王完全可以隐入幕后,哪怕是有所问题,也不会牵扯到晋王身上去。

李治却不这么想,直言道:“本王既为右金吾卫大将军,调用金吾卫,又怎会与我脱开干系,便是有所推脱,难道父皇心中不晓?”

“不若是堂堂正正,况且此事本就是魏征言失,证据确凿,何惧之有。”

李义府闻言,感慨道:“晋王英明。”

李治不免也有几分年少得意,这次的抓捕行动,之所以决定亲自带队,真要说起来,还是学的大兄。

当初大兄不也是这般,带队亲卫,于长安街面,横行无忌。

是以每每使得魏王吃瘪。

最为主要的是,李治感觉到,自己这样亲自带队,对于底下人的影响很大。

可以清晰发现,经过这次带队后,金吾卫这边不少对于他这个大将军,有了认同之感。

这跟之前以军令强行调动不同,而是一种真心的拥护。

李治有种感觉,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哪怕没有兵符,若他亲自出面,金吾卫亦是能被他掌控。

另一边。

金吾卫将军府。

左翊府的中郎将王顺,乃是陆仝麾下。

其所动向,自然有人向这个直属上官禀告。

陆仝有些奇怪:“晋王亲自带队了?”

上报之人肯定道:“回将军,确是晋王亲自带队。”

这让陆仝有了几分佩服,毕竟晋王年少,少年人很少有用于担当着,更别是抓捕魏征。

魏征可是太子党人,如今太子于长安城中如日中天,哪怕是陛下都要给三分薄面,强占大明宫,陛下却直接默认,可见多么强势。

晋王本该蛰伏,却敢直接带队抓人,别的不说,这份胆气当真不俗。

不过陆仝既已投靠太子,立场已然不同。

问道:“魏公如今身在何狱。”

下属回道:“布政坊大牢中。”

右金吾卫总管万年县,设有多坊牢狱。

简单来说,长安每个坊都有牢狱,不过有些小,有些大。

布政坊内大牢,相当于右金吾卫重点牢狱。

陆仝心中思索,若他趁晋王离去,强行去把魏征接出来,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怎么说,晋王都是他的直属上司。

虽说都知晓,自身已经投靠太子,可强行忤逆上司,于名声不佳。

魏王,太子,晋王的这些争斗,看似长安皆知,实际上还是限定在高层之上,知晓个中形势的官员,也是讳莫如深,可不敢肆意讨论。

官员站位这个事情,没到一定程度,连站位的资格都没有。

譬如一些果敢校尉,看似权柄不小,实则不可能牵扯进皇位之争。

便是王顺这样的中郎将,就算知晓一二,也没资格进入。

“速去大明宫,将此事禀告太子知晓。”

陆仝略微思索,便决定把此事上报,交由太子定夺。

如果太子下令,让他去拿人,那他就去拿人。

这样哪怕是晋王,也无话可说。

长安城内,除开陛下诏敕,便是太子教令了。

——

“必须现在送魏征入宫。”

“若等太子反应过来,指不定又要生事端。”

李治有了决断,现在证据确凿,把魏征送入宫中,便可让父皇审讯。

“义府,你说父皇若见着魏征这副模样,会作何感想?”

李治颇有几分意气风发的问道。

李义府却不怎么看,转而说道:“殿下可知贞观初年,陛下曾在便殿与魏征论政,因言辞激烈拂袖而去,文德皇后闻之,竟着朝服向陛下道贺?”

“此二人君臣相知十数载,情分岂同寻常?今虽因太子事略有嫌隙,却如老树根脉,表面开裂,内里仍盘根错节。”

李治说道:“所以本王才要亲送魏征入宫。”

“父皇常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这面镜子碎了一角,他能不心疼?”

李义府劝说道:“可碎镜重圆,裂痕仍在。”

“晋王若此刻带他入宫,好比捧着块烫手山芋,陛下见了是杀还是留?杀了,损的是贞观君臣美名;留了,便是拂了晋王脸面。”

“此举,只会让陛下难做,不免对晋王产出几分不满。”

李治皱眉:“那依你之见?”

李义府道:“魏征便留在大狱,长安城内,太子眼线密布,指不定此刻消息已经传至大明宫内。”

“晋王连夜入宫,将魏征之事,详细禀告陛下知晓,请其圣裁,此后之事,便与晋王无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2章:李治的阳谋(第2/2页)

李治有几分迟疑,单单他去述说,父皇会重视吗。

“魏公只是酒后失言。”

“父皇会不会觉得本王小题大做?”

李义府明白,陛下那边怎么想,就要看晋王怎么去说了。

可这个东西,晋王不见得能够把握住。

但李义府有另外的看法。

“晋王放心,只管如实上奏即可,无须太多言论,陛下心中自有裁决。”

“届时一番严查之下,陛下当更为信任晋王。”

“且最为主要之事,在于太子。”

“难道晋王觉得,太子知晓此事之后,会任由放任魏征于大牢之中吗。”

李治反应过来,道:“你的意思是,太子会劫狱?”

李义府摇摇头:“太子只需一道教令,便可让大牢放人。”

“然先前时候,太子以律法之名,命大理寺抓捕官员二百余人,更是险些让晋王卷入漩涡之中。”

“今魏征犯言,太子下令放人,便是要先前之事,威名尽失。”

“且陛下跟百官知晓后,又如何作想?”

“太子若下令放魏征,便是自打耳光。”

“大理寺苏亶,太子丈人,先言律法如山,虽亲必罚,如今太子要为魏征破戒,那些犯罪的官员如何作想?”

李治目光一亮:“你是说,太子会陷入两难?”

李义府缓缓道:“岂止两难,若太子强行救人,便是知法犯法。”

顿了顿,再道:“何止是犯法,太子若能随意调动金吾卫辖下的牢狱,岂不是说,陛下亲授的右金吾卫印信,在太子教令面前形同虚设?”

李治顿时满意。

这里头的关键,不是在于如何处置魏征。

先前想的是,打掉太子在朝廷上的臂膀,但李义府的想法,显然更符合李治的利益。

因为现在李治需要的是,父皇跟太子的矛盾冲突升级加深,因为只有这样,蛰伏的他才有机会。

否则一直蛰伏,那要蛰伏多久。

先前父皇之所以容纳太子入城监国,跟身体也有很大关系。

大家心里都清楚,太子忤逆不错,可实力摆在这里,不管是治军治国,皆属上上乘,比之古往今来之太子,优秀几凡。

李治也明白父皇的想法,要真是龙体不适,让太子继位,才是对大唐最好的结果。

可李治不能接受,他也想要有所成就,施展抱负,而不是去当个闲散王爷。

野心一旦起来,就如星星之火燎原,想要熄灭,谈何容易。

若非如此,当初在朱雀大街伏击太子之事,李治也不会考虑到,直接杀掉太子跟魏王。

是以,让父皇跟大兄之间惨烈斗争,才有他的希望。

“好,我现在就入宫,禀告父皇,请求父皇圣裁。”

李治很快有了决定,此事宜早不宜迟,要是等太子那边出手,必然会有更多变故。

李义府嘱咐道:“晋王当速速入宫,若太子反应过来,进行拦阻,那就难了。”

李治闻言,顿时有了几分紧张感。

他清楚,李义府说的没错,太子真敢这么做。

这长安城内,可是有着大量神武军。

如果太子强势出手,直接让牢狱放人的同时,再派人拦住自己入宫,那今晚抓捕魏征之事,就成了个笑话。

想到这里,李治当即不再迟疑,立即动身。

——

大明宫内。

“魏征被关在布政坊大牢。”

“动手的是晋王,带的是右金吾卫。”

杜荷得到消息后,马上进行禀告。

李元昌闷声开口:“晋王想干什么?”

“魏征不过喝多了说两句醉话,值得这么大动干戈?”

赵节道:“听说魏公题的是‘玉树歌残王气终‘,这话要是传到市井,够那老东西抄十次家了。”

李承乾眉头微皱:“魏公竟如何言语。”

不过转头一想,这确实是魏征性格。

早上的情况他也知晓一些,便是魏征劝谏陛下。

“他想逼我动手。”

李承乾淡淡道:“魏征是我的人,他抓魏征就是打我的脸。若我不出手,满朝文武会说我连老师都保不住;若我出手.”

杜荷接话道:“便是中了他的圈套。”

李元昌冷哼道:“魏征是太子少师,是陛下亲封的从一品大员!金吾卫算什么东西,敢羁押帝师?”

赵节沉声道:“当年房玄龄被御史台弹劾时,陛下可是亲自去牢里接人的。如今晋王抓魏征,不就是想让父皇学当年的样子?”

这是个阳谋,若陛下亲自赦免魏征,便是打了晋王的脸,坐实偏袒太子。

若陛下严惩魏征,便是自毁从谏如流的名声。而无论哪种结果,得利的都是在背后冷眼旁观的李治。

李承乾很快就有了决断:“那就偏不如他意,查查晋王在那,调神武军将其阻拦,另备马,我要亲自去布政坊接魏公。”

——

太极宫。

李治跑得飞快,骑着马就是一路疾驰。

他真是怕被太子给拦截了。

好在消息的传递,将士的调动,都需要时间,等他进入皇城之际,太子那边还没反应过来。

入了太极宫,才算松了口气。

太极殿内。

李世民还是召见了他。

“稚奴参见父皇。”

“免礼,赐座。”

李世民淡淡问道:“这么晚了,还有何事。”

李治恭敬回道:“回父皇,西市酒肆传来消息,魏公酒后所言不堪入耳。”

李世民对此没有意外,因为这件事,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醉话!“李世民沉声道,“魏征喝多了爱发牢骚,你又不是不知道!“

“可这牢骚,直指贞观之基。“

李治向前半步,靴底碾碎阶上薄霜:“若只是寻常醉话,稚奴自会睁只眼闭只眼。但此刻长安街头,已有童谣传唱龙池柳色枯,玉树起新图“

“够了!“李世民猛地挥手:“你是右金吾卫大将军,不是街头卖唱的!抓了人就该送大理寺,跑来朕这儿告什么状?“

李治低头望着自己在地面投下的影子,那影子被晨光拉得老长,几乎要碰到龙椅下的鎏金瑞兽。

他知道,父皇这是在试探,试探他究竟是为了公义,还是为了东宫之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