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 第五百七十七章回岛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第五百七十七章回岛

簡繁轉換
作者:花城烈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1:01 来源:源1

一直到了半夜,最后一批货才来,是张花城最重视的棉布,因为需要的多,陆陆续续的送来三趟。

最后这一趟是黑棉布,算是最常见的棉布了。

“黄哥,我们下次见!”

“兄弟一定要来!”

对黄朝伟而言,和张花城交易简直是太赚了,有一种躺着赚钱的感觉,眼看着要过年了,一下子让他们所有人都富裕起来了,上上下下算起来,这一次赚的或许能抵得上去年一年了。

对张花城而言也是一样,这一趟赚的,可谓是一下让他富裕到了极点。

船行......

夜风穿过松花源的谷口,带着初秋特有的凉意,在田埂上低低地打了个旋,又卷起几片枯叶掠过试验田边那块新立的石碑。碑上刻着“乡土学院”四个字,笔力沉稳,是李大山亲手用凿子一点一点雕出来的。月光洒在石面,映出淡淡的青灰光泽,像极了春耕时翻出的新土。

张花城坐在活动中心外的台阶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目光落在远处尚未收完的稻穗上。今年的共生米长势格外好,穗头沉甸甸地垂着,金黄中透着一丝琥珀色的油光。收割机已经在检修棚里整装待发,再过三天就要正式开镰。可他心里却莫名有些不安,像是风吹动帘幕时露出的一角暗影,说不清道不明。

苏婉从屋里走出来,披了件薄外套,在他身边坐下。“还在想白天的事?”她问。

他点点头。“那个甘肃来的学员,赵岩,临走前说的话……我总觉得不是偶然。”

赵岩是第一批学员里最沉默的一个,话不多,但干活踏实,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昨晚上课结束后,他单独留下,站在走廊尽头望着星空看了很久,才低声对张花城说:“你们教的是种地,可我觉得,你们真正想救的,是我们这些人的心。”

当时张花城没太在意,只当是一个返乡青年的感慨。可今早他整理教案时,发现抽屉里的原始菌群样本登记簿被人翻过??页码顺序不对,而且有一页边缘沾了点泥渍,像是谁戴着劳作手套匆忙翻阅后留下的。

“会不会只是哪个学生好奇?”苏婉轻声问,“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实验室,进出登记虽然严格,但也难保万无一失。”

“问题不在‘进出’。”张花城抿了一口茶,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而在动机。这本子记录了S-7X最初的分离来源和驯化路径,包括三次野外回接实验的数据。如果有人把它拿去断章取义,哪怕只是摘录一段,也能编出新的‘证据’。”

苏婉沉默片刻,忽然想起什么:“你说……会不会和上次举报信的背后主使是同一拨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说话了。

半年前那场风波虽已平息,但背后推手始终未明。调查组曾追踪到一封境外IP发出的匿名邮件,内容与举报材料高度吻合,而发送时间恰好在他们宣布启动“种子银行”项目后的第七十二小时。更蹊跷的是,省内某农业科技公司随即宣布推出一款“高效土壤活化剂”,宣传语赫然写着“仿生菌群技术,源自长白山生态模式”。

“他们是冲着技术来的。”苏婉终于开口,“不是为了毁我们,而是为了复制,甚至取代。”

张花城缓缓点头:“所以我们不能只防一次攻击,得建立一道墙??一道由透明、信任和共治组成的墙。”

第二天清晨五点,乡土学院的铃声准时响起。四十多名学员在操场上列队晨跑,脚步踏在露水未干的碎石路上,发出整齐的沙沙声。小禾也被爸爸牵着跟在队伍后面,摇摇晃晃地跑了几步就停下来捡石头,又被李朵朵笑着抱起来放在肩上。

早餐过后,课程照常进行。今天是“田野哲学”的第二讲,主讲人是王振。他站在黑板前,没有放PPT,而是画了一幅简单的图:一条蜿蜒的河流,两岸分别是“科学”与“伦理”,中间架着一座桥,桥上写着“责任”。

“我们常以为农业进步靠的是新技术。”他说,“但真正的瓶颈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有没有敬畏之心。比如S-7X,它能在冻土中存活,能分解顽固有机物,能促进根系发育??但它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退。这个判断,只能由人来做。”

台下有人举手:“那如果我们发现某种菌株效果特别强,但可能影响周边植物基因表达,该怎么办?”

王振看了眼张花城,后者微微颔首。

“那就让它留在实验室。”王振答得干脆,“哪怕全世界都在催你量产,你也得说不。因为土地不像实验室,它不给你重来的机会。”

中午饭后,苏婉召集技术组开了个紧急会。她把最近三个月的访客记录调出来,逐条筛查,重点关注那些申请进入核心菌种库的人员背景。结果发现,有两名自称“农业观察员”的访客,其推荐单位查无此名;更奇怪的是,他们的身份证信息虽真实,但人脸识别系统比对时出现了轻微延迟??说明可能是高清照片伪造录入。

“得升级门禁系统。”苏婉果断下令,“加装虹膜识别,同时把菌种库监控视频直连公安备案平台。另外,所有样本出入必须双人签字,且全程录像。”

王振皱眉:“会不会太严了?咱们本来主张开放透明。”

“透明不等于无防。”苏婉语气坚定,“就像母亲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家,但从不会让他们碰插座或刀具。信任要有边界,否则就成了纵容。”

当天下午,张花城带着几名骨干前往东坡幼苗区检查越冬准备情况。今年他们试种了一批来自云南高寒山区的古老红米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但发芽率不稳定。为了提高成活率,团队设计了一套“微环境调控系统”:用废弃陶罐做成地下蓄热腔,内部填充秸秆炭和牛粪发酵层,白天吸热,夜间缓慢释放。

走到半路,李大山骑着电动车追上来,脸色凝重。“刚接到县环保局电话,说有人匿名投诉我们非法倾倒生物废料,执法队明天上午要突击检查。”

“理由呢?”张花城问。

“据说在下游河道发现了疑似菌体残留物,水质检测显示微生物异常活跃。”

众人皆是一惊。松花源的废水处理系统一直采用三级生态净化??沉淀池、芦苇湿地、鱼藻共生塘,每一环节都有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省平台,从未超标。

“我去趟水文站。”李大山转身就要走,“调最近一周的监测报告,顺便采样复检。”

“等等。”张花城拦住他,“别单枪匹马去。叫上苏婉,再带两个技术员。另外通知全体留守人员,今晚加强巡查,尤其是排水口和电力房。”

傍晚时分,李朵朵在广播站播报完天气预报后,临时插播了一条消息:“各位乡亲,近期可能有外部检查,请大家如实回答问题,不夸大、不隐瞒。我们做的事经得起看,也经得起问。”

声音温柔却不容置疑,像一阵风吹散了笼罩在基地上空的阴云。

夜里九点,检查组带回的结果令人震惊:下游某段河道确实检出了高浓度活性菌群,基因序列与S-7X部分匹配。但关键在于??这些菌体并非来自松花源排水系统,而是出现在一条原本干涸的支流入口处,且周围土壤有人为挖掘痕迹。

“这是栽赃。”王振咬牙道,“有人故意把我们的菌剂投放到野外,制造污染假象!”

苏婉盯着显微图像,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菌体的代谢状态很奇怪……它们处于高度应激反应中,像是突然暴露在陌生环境中。如果是正常排放,不该这样。”

张花城眼神一凛:“除非……它们是从成品库里偷出去的。”

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当晚,安防系统全面重启。红外摄像头覆盖半径扩大至两公里,无人机每两小时巡航一次,同时启用新部署的地下震动传感器网络。此外,张花城做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决定:将S-7X母种封存至地下十米的恒温保险舱,仅保留三份备份,并实行“熔断机制”??一旦发生异常访问尝试,系统自动触发物理隔离。

三天后,执法队如期而至。

带队的是位姓周的副科长,态度公事公办,但提问极为细致。他们查看了全部污水处理记录、菌种管理台账、人员进出日志,甚至还随机抽取了几名学员询问日常操作流程。

苏婉全程陪同,有问必答,数据信手拈来。当周科长提出要去菌种库实地查验时,她平静地说:“可以,但需要您签署保密协议,并接受虹膜扫描。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恶意泄露风险。”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们还真是……滴水不漏。”

最终,检查结论为“未发现违法行为”。但在反馈会上,周科长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清白。可为什么每次出事,矛头都精准指向你们最关键的核心?这不是运气差,是有人盯着你们的一举一动。”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风波暂歇,可张花城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周后,国家农业农村部派来一位调研员,名叫林清远,三十出头,戴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他住了整整五天,白天跟着学员下田,晚上翻阅资料,临走前单独约见张花城。

“你们的模式,已经超出一般生态农业范畴了。”他在笔记本上写道,“你们在做的,是一场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重建实验。而这种实验,往往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张花城苦笑:“我们只想让土地变好一点,让农民活得有尊严一点。”

“可尊严和利润,有时候是对立的。”林清远收起笔,“我建议你们尽快申请‘非营利性社会企业’认证,把技术开源一部分,形成行业标准。这样一来,既能规避垄断嫌疑,又能借助政策力量反制恶意竞争。”

张花城若有所思。

送走林清远的当晚,他们召开了成立以来最严肃的一次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公开S-7X的完整筛选流程?

反对的声音不少。“一旦公开,别人随便改个名字就能商业化,我们六年心血岂不是白费?”

支持者则认为:“真正的壁垒不是秘密,而是执行力。就像当年袁隆平公开杂交水稻技术,反而推动了全国粮食革命。”

最后,苏婉说了句话:“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土地属于所有人,那这项技术,也不该只属于我们。”

投票结果:二十三票赞成,五票反对,两人弃权。

一个月后,松花源官网发布《S-7X菌群公共技术白皮书》,详细披露其野外采集、定向驯化、安全性评估全过程,并附赠一套简易检测工具包下载链接。同时宣布成立“归壤技术联盟”,向全国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反响远超预期。三个月内,二十七个省份提交申请,一百多支基层农技队伍前来培训。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合作??一家化肥厂转型生产有机菌肥,一家农药公司研发出基于S-7X原理的生物驱虫剂。

而那个曾经打着“仿生技术”旗号营销的产品,销量断崖式下跌,最终悄然退市。

冬天再次来临。

这一年雪来得早,十一月初就下了第一场大雪。但松花源的灯火比往年更亮。乡土学院二期招生结束,新增“儿童自然教育”与“老年农耕疗愈”两个方向;种子银行已收录三百六十八个濒危作物品种,其中十七种完成复壮试种;就连小禾也学会了用小铲子挖坑,然后郑重其事地把一颗稻种放进土里,再拍实泥土,仰头说:“爸爸,它会做梦吗?”

张花城蹲下来,抱住他:“当然会。它梦见春天,梦见雨水,梦见好多小朋友来陪它长大。”

除夕那天,全村人在广场搭起篝火。李朵朵朗诵了一首新写的诗:

>“我们不曾创造奇迹,

>只是听懂了大地的呼吸。

>当亿万微小的生命苏醒,

>冰封的河也开始流动。”

烟花升空那一刻,小禾指着天空喊:“星星掉下来啦!”

张花城握紧苏婉的手,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他知道,这场守护才刚刚起步。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诬陷、阻挠、误解,甚至背叛。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乎泥土的温度,还有人愿意蹲下身去倾听一棵苗的生长,那么无论风雪多么猛烈,总有一粒种子,会在黑暗中悄然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