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 第六百二十七章狂欢的黑山大队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第六百二十七章狂欢的黑山大队

簡繁轉換
作者:花城烈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1:01 来源:源1

此时黑山大队的家家户户都在惊喜的看着这里的一切,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来这里,被这里景色震惊到了。

那些来过这里的姑娘们,或者是在这里住了很久的姑娘们纷纷带着家里人在岛上转悠起来。

“妈,爸,那边就是澡堂子,每天都可以去洗澡的,一个月现在发五张的洗澡票,可以去免费洗澡五次,如果想多洗就要花钱了,里面可舒服了,还可以搓澡呢!”

“那边是什么?”

“那边是我们小石岛的集市,开的时候非常非常热闹,全岛的人都会......

七月的风穿过山谷,带着向日葵花瓣晒热后的香气,在创客空间外盘旋了一圈,又卷起几张散落的图纸飞向半空。王磊一个箭步冲出去,伸手抓住那张画着拦沙坝改进结构的设计草图,嘴里嘟囔着:“这可是我熬了三个晚上改的第四版!”他拍掉纸上的尘土,小心翼翼地夹进防水文件袋里,回头冲屋里喊,“狗蛋哥!直播设备检查完了,电池充满,备用电源也装好了!”

狗蛋正弯腰调试投影仪,听见声音头也不抬:“摄像头呢?防水罩有没有再加固?上回暴雨差点短路。”

“三重密封!”小川从梯子上探下半个身子,“我还加了温控膜,防止起雾。这次别说下雨,就算下冰雹也能撑半小时。”

林朵朵坐在角落的旧木桌前,指尖在平板上游走,核对着艺术节第一天的流程表。她的眉头微蹙,忽然抬头:“非遗展演那一块,赵奶奶说她想唱一套完整的《春汛谣》,从破冰说到秋收收网,一共十二段。可时间只排了二十分钟……”

“那就延长。”张浩放下无人机遥控器,语气干脆,“这是她的故事,不是节目单上的条目。我们搞生态艺术节,不就是为了让人听见土地的声音吗?”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窗外,一群孩子正围在试验田边,用竹竿和彩带标记不同施肥区。妞妞蹲在地上,一边记录蚯蚓出没点,一边小声念叨:“一号区三条,二号区……哎呀你别钻那么快嘛!”惹得旁边几个小伙伴笑作一团。

狗蛋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那一片金黄花海,轻声道:“其实,我们早就不是在做‘项目’了。我们在造一种生活??一种大人愿意听孩子说话、老人愿意把记忆交出来、外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眼的生活。”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村主任老李几乎是跑进来的,手里攥着一张湿漉漉的A4纸:“出事了!气象局刚发的预警,台风‘南星’路径北调,七十二小时内可能登陆东北沿海!虽然不会正面袭击,但强降雨极有可能引发山洪!”

空气瞬间凝固。

小川立刻跳下梯子,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地形模型:“咱们这儿地势低洼,西侧沟谷又是泄洪通道,一旦连续暴雨,下游农田和新建的地基都会遭殃。”

“传承中心的地基才打了三天桩!”王磊声音发紧,“要是被冲了,工期至少拖两个月!”

“还不止这个。”狗蛋迅速翻开防灾预案手册,“去年修的三级沉沙池还没验收,排水渠宽度也不够。如果雨量集中,水会直接漫进村子主路,老人和小孩转移都困难。”

林朵朵已经拨通了县应急管理局的电话,同时打开微信群发起接龙:“所有人注意,启动红色响应预案。一组立即前往高危区排查隐患;二组负责通知村民准备应急包;三组配合学校组织疏散演练;四组留守创客空间,实时监控数据。”

命令下达后,孩子们像训练多年的战士般迅速行动。张浩驾驶无人机升空,扫描整个流域的地表积水风险点;小雨带领科学小组在田间布设临时导流槽,利用废旧轮胎和竹篱搭建简易挡水墙;就连一年级的妞妞也背着迷你广播器,在村里挨家挨户提醒:“阿婆,记得把药放在高处哦,万一进水就不好找了!”

夜幕降临前,全村召开紧急会议。祠堂里灯火通明,男女老少挤满了长条凳。狗蛋站在前方,身后投影显示着卫星云图与模拟降雨量分布。

“这次不一样。”他说得缓慢而清晰,“过去我们应对的是局部问题,比如民宿排污、土壤盐碱化。但现在,气候变化正在把所有脆弱性放大。一场雨,就能让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赵奶奶拄着拐杖坐在第一排,听完后缓缓开口:“我活了八十多年,见过三次大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知道哪棵树能攀、哪块石头稳当。可现在的孩子,连雷响往哪儿躲都不知道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娃娃们:“要我说,防灾也是传承的一部分。不该等到灾难来了才学,得平时就教。”

这句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新的想法。散会后,孩子们自发聚回创客空间,围着一张大桌子激烈讨论。

“我们可以做个‘节气 灾害预警’联动系统!”王磊兴奋地说,“比如白露前后容易起雾,结合湿度数据自动推送出行提醒。”

“还能设计儿童版应急包!”小川补充,“里面有荧光贴纸、防水哨子、微型净水片,全部由我们自己组装。”

“最重要的是演练。”张浩敲了敲桌面,“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大人保护,而是我们知道怎么救自己、帮别人。”

三天后,台风并未如期而来。“南星”最终在渤海湾转向,只送来几场雷阵雨。然而,这场虚惊却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儿童主导型社区韧性建设指南》。

它不再是简单的应急预案汇编,而是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生存教育体系。内容包括:

-基于本地地貌的记忆地图绘制法(教会孩子识别天然避险点);

-老人口述灾害史整理工程(录音、转译、制成音频故事播给全校听);

-家庭应急物资共建制度(每户孩子负责监督更新一次急救包);

-每月一日定为“无声演练日”(不拉警报,全凭默契完成疏散)。

更令人意外的是,省应急管理厅主动联系团队,希望将该指南纳入全省乡村防灾试点教材,并邀请狗蛋带队赴延边州开展培训。

与此同时,“向日葵生态艺术节”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舞台搭在田埂中央,背景是整片盛放的花海。音响师反复测试定向扬声器,确保歌声不会惊扰蜜蜂;灯光组采用太阳能LED灯串,缠绕在向日葵支架之间,夜晚亮起时宛如星河落地。

开幕式当天清晨五点,赵奶奶就在孙女搀扶下来到现场。她穿着一件藏了四十多年的靛蓝粗布衫,胸前绣着鱼鳞纹样,据说是祖上传下的渔家礼服。她轻轻抚摸着挂在脖子上的铜铃铛,那是当年捕鱼归来时系在船头的吉祥物。

“今天我要唱完所有的歌。”她对妞妞说,“一句都不能少。”

太阳升起时,宾客陆续抵达。有邻村闻讯赶来的乡亲,有高校研究乡土文化的教授,还有三位来自芬兰的交换生??他们通过虚拟森林学校的合作项目专程来访。最特别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自我介绍是民俗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周志远,竟是周阿婆的堂兄。当他看到墙上展出的腌鱼口诀手稿时,眼眶瞬间红了:“妹妹临终前还在念叨这些词……她说,味道丢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记得为什么要那样做。”

上午十点整,仪式开始。狗蛋站在花海中央,举起扩音器:“欢迎来到大地的心跳现场。今天我们不庆祝成果,我们庆祝过程??那些失败过的实验、吵过架的会议、半夜起来看数据的日子。”

掌声中,林朵朵宣布首项成果发布:由孩子们自主开发的“生态信用积分卡”正式上线。每位村民持卡参与环保行为可累积积分,兑换种子、工具或创客课程名额。卡片背面印着一句话:“你为土地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被时间记着。”

紧接着,是非遗展演环节。赵奶奶缓步登台,全场寂静。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古老的《春汛谣》悠悠响起:

>“冰裂三寸开天门,银鳞跃波唤春魂……”

歌声苍凉悠远,仿佛穿越百年时光。当唱到“网收千钧不取籽,留得江河养子孙”时,台下不少老人默默抹泪。而台上的妞妞,早已捧着录音笔蹲在侧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奶奶的嘴唇,生怕漏掉一个音节。

演出结束后,芬兰学生代表上前献花,并用生涩的中文说:“我们没有这样的歌,但我们想学。”

午后的跨国云端课堂如期举行。中国孩子向全球连线的伙伴展示如何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如何通过蚂蚁巢穴判断地下湿度,如何根据蜘蛛结网方向预测天气变化。挪威的孩子则分享北极圈内因纽特人观测冰层的经验,巴西女孩讲述了雨林部落用树叶脉络辨识水源的方法。

“原来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读懂自然。”王磊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们以为是我们在教别人,其实是地球在教我们所有人。”

傍晚六点,艺术节迎来最**??“大地回响”主题灯光秀。随着音乐响起,数百盏太阳能灯依次点亮,勾勒出一幅动态画卷:先是嫩芽破土,继而禾苗生长,接着洪水来袭、堤坝筑起,最终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每一帧画面,均由孩子们亲手编程控制。

而在灯光尽头,一座尚未完工的木质建筑静静矗立??跨代际知识传承中心的雏形。工地上仍能看到脚手架与水泥搅拌机,但二楼窗口已挂出一块木牌,上面用稚嫩笔迹写着:“未来办公室”。

活动结束已是深夜。人群散去后,狗蛋独自留在田边。他脱下鞋袜,赤脚踩进泥土里。湿润的凉意顺着脚心蔓延上来,像是大地在呼吸。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的邮件:

>“您提交的《青少年参与地方知识保护指南》初稿已通过评审,拟于九月全球教育峰会正式发布。另,贵团队提出的‘儿童生态自治权’概念引发广泛讨论,多国代表团请求进一步交流。”

他笑了笑,抬头望向星空。银河依旧横贯天际,如同一条流动的知识之河。远处,创客空间的灯还亮着。透过窗户,他看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正低头绘制下一季的种植规划图。

他知道,明天清晨,妞妞会准时出现在试验田,继续她的“蚯蚓日记”;王磊会爬上?望塔检查风速仪;小川会把昨晚的数据同步到云端;而赵奶奶,或许会坐在藤椅里,一遍遍教新来的小朋友唱那首未完的渔谣。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场艺术节就改变。但有些东西,已经在悄然生长。

就像那些向日葵,它们不说话,只是日复一日面向太阳。它们不知道自己成了风景,也不知道根系已在地下织成网络,牢牢锁住一片曾经贫瘠的土地。

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轰鸣的雷电,而是无声的扎根。

狗蛋掏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今天,我们办了一场节日。

>但我们真正庆祝的,是平凡日子里的坚持。

>是一个孩子愿意为一条蚯蚓写日记,

>是一位老人坚持把最后一句歌谣传下去,

>是一群人相信,哪怕力量微弱,也能守护一方水土的尊严。

>

>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种出粮食,

>更是如何活着??谦卑、坚韧、彼此相连。

>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下一个孩子知道:

>你的声音很重要,你的想法值得被听见,

>你脚下这片土,可以因为你,变得更好一点。

合上本子时,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远处工地上,挖掘机再次启动。引擎声打破晨曦的宁静,像是大地苏醒的脉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