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医圣:从抢救濒死校花开始横扫医界 > 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

重生医圣:从抢救濒死校花开始横扫医界 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

簡繁轉換
作者:自由的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1 15:05:28 来源:源1

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第1/2页)

夜色深沉,医院走廊的灯光依旧明亮如昼。

林修远刚从值班室出来,就听见急诊科方向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推床滚动的声音。

“病人突发胸痛,血压升高至180/120,心率110次/分,四肢冷汗,意识模糊!”护士快速汇报病情。

林修远眉头一挑,快步上前查看患者情况。

这是一名中年男性,约50岁出头,脸色苍白,额头布满冷汗,呼吸急促,显然是急性心血管事件。

他一边检查患者,一边迅速将基本信息输入刚完成第一版的智能诊断系统。

几秒钟后,屏幕跳出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可能性:92.7%】

林修远瞳孔微缩,心跳瞬间加快。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判断,但也是最可能致命的病症。

“立即安排CTA(主动脉CT血管造影)!”他果断下令。

“什么?!你确定是主动脉夹层?”旁边的实习医生惊呼出声,“这么年轻的病人……”

“不是年轻与否的问题,”林修远语气冷静而坚定,“而是症状、体征和数据综合分析后的结论。”

正在此时,麻醉科的高晓琳恰好路过,听到这句话停下了脚步。

她是个理性且专业的医生,对医学技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看到林修远如此笃定地做出这个高风险判断,她没有质疑,反而走过来,“需要我帮忙吗?”她主动开口。

林修远点头:“请协助安排CTA,并准备好介入手术准备。”

短短半小时内,在林修远的指挥下,所有流程有条不紊推进。

最终,影像学结果显示——正是主动脉夹层!

整个急诊科一片哗然。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一旦破裂几乎毫无生还可能。

而林修远在没有典型撕裂样胸痛表现的情况下,仅凭几个基础数据和初步症状,便做出了准确判断,成功抢回了黄金救治时间。

所有人都震惊了。

高晓琳望着林修远那台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眼神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几天后,她在休息室找到了林修远。

“你那个系统,能让我看看吗?”她直截了当。

林修远略显意外,但还是打开了程序界面。

高晓琳接过鼠标,仔细翻阅着系统的操作流程与病例分析方式,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它居然能自动整合病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甚至还能结合患者的遗传倾向进行综合分析?”

林修远点头:“这只是第一版,功能还很初级。未来它会接入更多数据库,比如全球疑难杂症库、最新临床指南更新模块等。”

高晓琳沉默片刻,忽然抬头道:“如果你真能把这套东西完善起来,或许能改变很多医生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落在林修远心里,像是一颗种子悄然埋下。

然而,医学界的保守派从来不会轻易接受新生事物。

一天中午,林修远正和高晓琳讨论一组心脏病病例时,遗传科主任赵文杰走了进来。

“你们这是把医学当成了算命?”他瞥了一眼屏幕上的模型输出,“靠几个数字就能确诊?这不过是一个披着算法外衣的占卜工具罢了。”

高晓琳皱眉欲言,却被林修远轻轻拦住。

他平静地调出两组统计数据:

>【传统诊断错误率:23.6%】

>【模型辅助诊断错误率:5.1%】

“这不是占卜。”林修远淡淡地说,“这是基于大量真实临床数据训练出的概率模型。它不会取代医生,但它可以帮助医生减少人为失误。”

赵文杰面色阴晴不定,却再没说话。

而在不远处的走廊尽头,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建国站在阴影里,默默看着这一切。

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对新技术一向持观望态度。

但刚才那一幕让他心中泛起了涟漪。

回到办公室,他坐在桌前,目光落在自己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中的男人是他多年的老战友,如今也是一位退休老教授。

最近,这位老友总说自己胸口闷,去医院做了全套检查,都显示正常。

可他知道,对方的性格绝不会无病呻吟。

李建国揉了揉太阳穴,最终拿起电话拨通了林修远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声音响起那一刻,他顿了一下,语气复杂地说道:“林医生,我有个老同事,最近总觉得胸口闷,可检查都正常。你能用你的……系统看看吗?”

“李主任,当然可以,请把患者的病历资料给我。”林修远爽快的答应。

林修远接过李建国递来的病历资料,略一翻阅,便已心中有数。

“患者男性,62岁,既往高血压史15年,冠心病术后稳定期,近期主诉胸闷、心悸,但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他一边快速浏览数据,一边随口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5章暗流下的诊断革命(第2/2页)

李建国点头:“没错。他自己说感觉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晚上睡不好,食欲也差了。”

林修远微微颔首,脑海中已浮现出初步判断。

他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将病历信息录入刚完成第二版的“智医”系统。

几分钟后,屏幕上跳出分析结果:

>【最可能诊断】:心脏神经症(焦虑相关性胸痛)合并胃食管反流

>【建议治疗方案】:调整抗焦虑药物剂量,加用抑酸剂及胃肠动力药;心理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林修远看着屏幕上的分析,嘴角微扬。

“今晚我会远程分析一下他的综合情况。”林修远对李建国说道,“明天上午你带他来复诊,我当面解释。”

李建国虽半信半疑,却还是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医院门诊楼三楼的专家门诊区。

老教授坐在候诊椅上,面色憔悴,眉头紧锁。

看到李建国带着林修远走来,他勉强露出一丝苦笑:“李主任,这位就是你说的年轻医生?”

“林医生。”李建国郑重地介绍道,“您先听听他的分析,再做评判。”

林修远落座,微笑地看着对方:“王教授,您最近是不是除了胸闷,还伴有喉咙发堵、夜间反酸、打嗝等症状?”

老教授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怎么知道?”

林修远指了指自己的电脑:“这不是猜的,是基于您的生理数据和临床表现做出的判断。您患的是‘心脏神经症’,通俗点讲,就是焦虑引起的躯体化反应。同时合并‘胃食管反流’,这两者互相影响,才会让您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

老教授听得目瞪口呆,连李建国都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我们做过胃镜,没发现严重问题啊?”老教授迟疑道。

“不是所有胃食管反流都会在胃镜下显影。”林修远耐心解释,“有些属于非糜烂性反流病,需要用功能检测或者症状评分来判断。另外,焦虑会加重消化系统的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

他翻开调整治疗后的用药清单:“我已经为您调整了药物组合,增加了低剂量抗焦虑药物和抑酸剂,并建议您每天进行半小时轻度运动,睡前两小时不再进食。”

老教授接过处方,沉默片刻,突然长叹一声:“看来是我老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懂了……”

李建国在一旁静静看着,眼神中多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一个小时后,护士传来消息:老教授回家后仅服用了第一剂药,当晚就感到胸闷明显缓解,早上醒来胃口竟然好了些。

这一刻,李建国终于相信——这套名为“智医”的系统,绝不仅仅是年轻人玩弄的数据游戏,而是一把能切开迷雾、直达真相的锋利手术刀。

“这玩意儿,确实有点意思。”他望着林修远,语气不再是质疑,而是认真的审视与期待。

深夜,江城市人民医院科研楼三层的实验室。

林修远独自坐在电脑前,手指飞快敲击键盘。

他在为“智医”系统添加新的模块——一个结合中医辨证逻辑与西医病理模型的交叉分析系统。

这是他前世在医界协会任职时构想多年的设想,如今终于可以落地实现。

随着最后一个代码输入完成,程序成功编译。

屏幕缓缓跳出新版本标识:

智医1.0Alpha

下方一行小字:

>“基于全球临床数据库与未来十年医学趋势建模,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疗决策。”

林修远深吸一口气,轻轻点击“上传”。

文件悄无声息地上传至医院内部服务器的一个加密子目录。

权限设置为仅限特定IP访问,且需双重认证。

三天后,一封邮件静静地躺在林修远的收件箱里。

标题简洁明了:

《关于青年医生论坛的通知》

正文内容写道:

>各位青年医生同仁:

>本年度医院青年医生学术论坛将于下周举行,主题为“新时代下的临床思维创新”。

现邀请优秀青年医生代表发言,请林修远医生准备一份十分钟的演讲稿,分享个人在疑难病例中的诊疗经验。

>请于周五前提交PPT提纲。

>此致

>医务处

林修远看完邮件,唇角勾起一抹笑意。

他打开PowerPoint,新建幻灯片,光标闪烁了几秒,最终在标题栏写下:

《基于大数据的临床辅助诊断实践》

光标停顿在最后一行,像是等待着什么。

窗外,夜风轻拂,城市灯火如星海蔓延。

而在这家百年老院的角落里,一位重生归来、手握未来的医者,正悄然铺展他的棋局。

下一盘,即将精彩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