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104章 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104章 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

簡繁轉換
作者:高山望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6 15:12:52 来源:源1

第104章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第1/2页)

李婶的哭腔撞破深夜的寂静时,肖锋正揉着发涨的膝盖。

窗外的风裹着湿气钻进窗缝,吹得桌角的文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像是被哭声惊醒。

他听见楼下木门“吱呀”一声被撞开,门轴摩擦的钝响划破夜色,接着是小陈慌乱的“李婶您别急”,混着抽噎的“八千块啊,孩子烧得直说胡话……”那声音像一根绷紧的弦,在空荡的夜里颤抖。

他扶着冰凉的窗沿往下看,月光斜照在李婶身上,她的蓝布衫被夜风吹得鼓起,像一面破旧的帆,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报销单,纸角沾着医院消毒水的刺鼻气味——

那味道顺着风飘上来,混着泥土和陈年墙灰的气息,钻进鼻腔。

她抹着泪抬头,眼角的褶子里还挂着泪珠,在路灯下闪着微光,看见二楼亮着灯的肖锋,“肖书记,您给评评理,这钱是不是被谁截胡了?”

肖锋的手指在窗台叩出轻响,木纹的粗糙感硌着指尖。

他记得三天前老魏带着技术员来演示的“智能审核系统”,当时屏幕上流动的绿色进度条,此刻在他脑子里成了刺目的警示灯,像心跳一样闪烁。

“小陈,带李婶去办公室。”他压着膝盖下楼,每一步都牵扯着旧伤,楼梯间的声控灯忽明忽暗,映出他佝偻的影子。

路过公示栏时,他瞥了眼新贴的“惠民资金流程图”,红箭头从“县财政”指向“村级账户”,末端画着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多讽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才需要画出来骗人。

村部办公室的白炽灯在头顶嗡嗡作响,电流的杂音像蚊子在耳边盘旋。

小陈把李婶按在木椅上,椅子发出吱呀的**。

电脑屏幕映得她鼻尖发亮,冷白的光打在脸上,映出她眼底的血丝。

她点开“城乡居民医疗报销”模块,输入李婶丈夫的身份证号,系统跳出的“实际到账金额”栏赫然是1500元,而“应报销金额”明明白白标着6700元。

“差额5200元。”小陈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住,后颈的汗毛竖起来——这和肖锋前晚说的“他们越急着证明干净,尾巴露得越彻底”对上了。

她滚动鼠标往下拉,扣款原因栏里跳出行小字:“村级公共服务基金统筹扣除”。

“咱们村什么时候有这个基金了?”肖锋弯腰凑近屏幕,声音里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疑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角一道裂痕。

李婶凑过来看,老花镜滑到鼻尖,镜片反着光:“没听说过啊!上回选村代表,连修村路的钱都要家家签字,这平白多出来的基金……”

小陈突然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像刀子划过玻璃。

她想起肖锋教她的“三步法”:查同类、找漏洞、锁字段。

手指快速敲击键盘,筛选条件从“医疗报销”换到“低保补贴”,再换到“种粮直补”——三十七条记录跳出来,每条都有“村级公共服务基金”的扣款,总额128000元。

“肖书记,”她的声音发颤,却带着种破茧的锋利,像是从喉咙里硬挤出来的,“这些钱都进了同一个虚拟账户,账号尾号3019,户名就是那个基金,但村账里根本没这个科目。”

肖锋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喉结动了动,喉间泛起一阵干涩。

他想起八年前在企业做合规审查时,见过的那些“影子账户”,此刻在这小小的村部电脑里,同样的戏码正在重演。

“能证明不是技术错误吗?”他问,目光落在小陈泛红的眼尾上——这姑娘昨晚整理票据时,他透过门缝看见她揉了三次肩膀,现在却像根绷直的弹簧,肩胛骨在衬衫下微微凸起。

“能。”小陈点开一条扣款记录,“每笔金额都是人工核算的倍数,比如李婶家5200,正好是应报金额的77.6%,系统不可能算这么巧的比例。”

她翻出老魏在推进会上的录像,手机里传来清晰的“我们保证每一分惠民款都直接到群众手里”,那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像一场精心排练的谎言。

肖锋笑了,眼角的细纹里带着点锐光,嘴角扬起的弧度却没到眼底。

他拍拍小陈的肩,掌心能感觉到她的骨头在发抖:“明天开村民大会,你来讲。”

“我?”小陈的指尖掐进掌心,指甲陷进肉里,留下几道月牙形的红痕,“万一他们说我造谣……”

“你讲的是他们看得懂的数字。”肖锋从抽屉里摸出包润喉糖,推到她面前,铝箔纸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李婶家的五千二,王伯家的三千一,张婶家的两千七——这些钱够给娃买多少奶粉,够修多长的村路,他们比谁都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4章账本会说话,但得有人敢听(第2/2页)

第二天上午,村部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

阳光从高窗斜照进来,灰尘在光柱中飞舞,空气里混着汗味、旧木头和药油的气息。

小陈站在临时搭的讲台前,手里的U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枚子弹。

她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李婶坐在第一排,攥着报销单的手青筋凸起,指节发白;

张伯靠在墙角,药箱搁在脚边,金属搭扣在光线下反着冷光,目光像把钝刀;

几个年轻后生抱着胳膊,脸上写满“看你能说出什么花样”。

“我不是来告状的,是来算账的。”小陈的声音还是颤,但每个字都像钉子敲进木板,回音在空旷的礼堂里撞出嗡鸣:

“李婶家应报六千七,只收到一千五,差的五千二去哪了?”她点开第一张PPT,李婶的报销记录占满整个屏幕,红字标出的差额像一道伤口。

“王伯家的低保补贴,应发四千三,只到账一千八,差的两千五去哪了?”第二张PPT弹出,“张婶家的种粮直补……”

台下开始交头接耳,低语声像潮水般蔓延。

有个老汉拍着大腿喊:“我家那口子上个月领养老金,也少了八百!”另一个声音接上来:“对!我家危房改造款说给三万,就打了两万二!”

小陈点击播放键,老魏的录音在礼堂里炸开:“我们的智能系统绝对透明,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

“有迹可循?”李婶猛地站起来,报销单在手里抖成一片,纸页发出哗啦的响声,“那我家的五千二,迹在哪?循在哪?”

礼堂炸了锅。

有人拍桌子,木板发出闷响;有人喊“找老魏说理去”,声音撕裂空气;张伯的药箱被挤得哐当响,药瓶在箱子里碰撞出清脆的叮当声。

肖锋站在后台,看着老魏的电话在手机上跳了三次“未接来电”,第三次接起来时,他的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魏局长啊?群众自发要求公开财务,我一个驻村书记能拦着吗?”

电话那头的呼吸声突然粗重,肖锋甚至能想象老魏捏碎钢笔的样子。

“肖书记,你最好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肖锋打断他,目光扫过台上正翻着账本的小陈,她的马尾辫随着动作晃动,像面小旗子,“搞清楚群众有权利知道自己的钱去哪了?还是搞清楚程序正义比什么都重要?”

挂了电话,他摸出笔记本,在“小陈”那页画了个五角星——这姑娘今天站在这里,比他预想的还要耀眼。

当晚,张伯的药箱再次出现在村部。

老人把个牛皮纸袋推过来,纸边泛着黄,边角有茶渍的痕迹,指尖能摸到纸面的毛糙。

他翻开凭证,模糊的红章印在“支出单位”栏,油墨晕染,像干涸的血迹。

“三年前村里修卫生所,有笔统筹款。”

肖锋凑近看,红章的“柳河村村委会”几个字,有个“村”字的竖笔缺了半截,和前几天小陈整理的票据上的章一模一样。

“笔迹呢?”他问。

张伯从药箱里摸出张便签,上面是“村级公共服务基金支出明细”,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老魏办公室那个小孙,帮我填过两次慢性病补助表,这字我认得。”他的手指划过便签边缘,纸面微微发潮,“当年你妈帮我讨工资,也是这样,把每笔账都掰扯清楚。”

肖锋把凭证扫描进电脑,在笔记本上写:“张伯(可靠,可用,风险承受力中等)”。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响,叶片摩擦声像低语,他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像鼓点,一下下敲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后半夜,赵科的密信塞进了村部的门缝。

信纸上只一句话:“省纪委锁定县财政局信息科王某,老魏嫡系。”肖锋摸着信纸边缘的水印,指尖传来微弱的凹凸感,突然笑了——原来不止他在布局。

手机震动时,尾号7371的短信跳出来:“你教会他们算账,下一步是不是要教他们分账?”

肖锋回了条空短信,起身拉开抽屉。

最底层压着张“优秀驻村书记”的推荐表,是今天上午县组织部送来的。

他盯着“肖锋”两个字看了会儿,把表重新压好,转身时膝盖又开始疼,但他没揉——疼着好,疼着清醒。

村部外的路灯忽明忽暗,电流的滋滋声在夜里格外清晰。

肖锋摸出手机,在村务群发了条消息:“听说县里要评我为‘优秀驻村书记’……”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晃,像无数只手,正撕开某种东西的伪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