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6章 笔试风云,暗度陈仓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6章 笔试风云,暗度陈仓

簡繁轉換
作者:高山望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6 15:12:52 来源:源1

考前模拟培训接近了尾声,进行这场模拟答辩,培训就结束了。

教室里的空调低沉嗡鸣,像某种疲惫的叹息,在耳边持续震动着。

冷气从头顶缓缓落下,拂过每个人的后颈,带来一阵阵清凉与压抑交织的感觉。

虽然是模拟,但每个环节都逼真得令人有些压力。

空气里弥漫着纸张与墨水的味道,混合着空调吹出的干燥气息,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肖锋的笔尖在模拟答辩草稿纸上顿住,纸面微微泛黄,带着些许陈旧的气息,指尖摩挲时能感受到细微的毛边,仿佛是被反复翻阅过的记忆。

他抬头望向窗外,阳光刺眼,蝉鸣如潮水般穿透玻璃窗涌进室内,震得人耳膜发胀,连心跳都似乎与那声音共振。

三天前张教授说的话仍在肖锋的脑海中回响:“选调生不是选会背书的机器,是选能把政策吃到骨头里的破局者。”

这句话成为他此次模拟答辩的核心思想,也奠定了他的立论基调。

“下一位,肖锋。”随着叫号声响起,答辩教室的门被推开。

穿白衬衫的男生起身,西装袖口蹭过桌面,带起半页写满《孙子兵法》批注的稿纸,纸边在空中轻轻翻飞,像一片飘零的落叶,边缘还残留着铅笔勾画的痕迹。

他弯腰捡起时,余光瞥见第一排评委席上,张教授正用红笔在打分表上画圈——那是前几位考生的论述里,关于“基层矛盾调解”的部分,大多停留在“加强宣传”“组织培训”的套话。

这一细节为后续肖锋的表现埋下对比伏笔。

“各位老师好。”肖锋站定,目光扫过七张严肃的脸,最后落在张教授镜片后微挑的眉峰上,“我抽到的题目是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乡镇信访积案?”

他突然想起上周在社区帮母亲调解时遇到的案例,老人因宅基地纠纷上访三年,镇里每次都用“特事特办”压服,结果越压越闹。

这个具体案例不仅增强了论述的真实性,也为后文的制度性建议提供了现实依据。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致人而不致于人’,”肖锋的声音清冽起来,仿佛划开闷热空气的一道冷风:

“基层治理中,我们常陷入被动,群众上访才去应对,矛盾激化才去解决,这不是‘致于人’吗?”

评委席传来纸张翻动的轻响,像是风吹过林间的沙沙声。

张教授放下红笔,身体微微前倾,连椅子发出的细微摩擦声都清晰可闻。

这动作变化暗示了他对肖锋观点的认可与兴趣提升。

“要变被动为主动,得用制度划清‘可为’与‘不可为’。”肖锋举起从母亲调解记录里整理的案例集,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上面密密麻麻贴着彩色便签:

“比如建立信访预诊机制,每月梳理矛盾隐患,用人民调解法明确调解时限,用行政诉讼法框定行政裁量边界!这样既给群众明确预期,也让干部有章可循——”

几声突兀的掌声响起。

坐在末位的刘学姐率先鼓掌,指节敲得桌面咚咚响。

她的眼神在评委之间游移了一瞬,像是在试探。

紧接着,其他评委交换了一个眼神,第二声、第三声掌声陆续响起,最后连成一片。

张教授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目光亮得惊人:“你这思路,把兵法融进法治里了。”

他伸手按住肖锋要收走的答题卡,“这张我留着。”

肖锋走出教室时,后颈还沾着薄汗,汗水顺着脊椎缓缓下滑,浸湿了衬衫领口,留下一道温热的痕迹。

走廊尽头的窗户漏进穿堂风,吹得他脖颈一阵凉意,像是有人轻轻在他耳边吐息。

他摸出手机,屏幕亮着李昊的未接来电——三个,时间都在模拟答辩开始后拨打的

“肖锋是吧?聊聊……”

转角处突然冒出个穿POLO衫的男人,腋下夹着黑色公文包,脸上堆着笑,香水味浓烈扑鼻,混着烟味刺得人睁不开眼。

他说话时呼出的气息带着一丝焦躁的热气。

“不用了。”他低头看表,声音冷静但略显紧绷,“我赶时间。”

“年轻人别死脑筋。”男人的手搭上他肩膀,力道重得发疼,“李律师他爸和考务组张处长是老战友......”

肖锋猛地侧过身,男人的手扑了空。

他望着对方瞬间冷下来的脸,想起省纪委校友说的“汇款记录”,喉咙里泛起一丝腥甜。

“谢谢好意。”他扯了扯皱巴巴的西装领口,布料粗糙地摩擦着皮肤,“但我相信考试公平。”

当天夜里,李昊在律所顶楼吸烟室摔了烟灰缸,火星子溅在定制衬衫上,烫出个焦黑的洞。

空气中弥漫着烟草与酒精混合的苦涩味道。

第二天,选调生考试举行笔试,考场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风吹过树冠,带来几片落叶,轻轻擦过他的裤脚,带来一丝秋日的寒意。

肖锋坐在第一考场第三排,看着前排林涛抖腿的背影,昨天他还在群里炫耀“跟主考官吃过饭”。

肖锋故意把笔掉在地上,弯腰捡笔时,他瞥见邻座考生的答题卡,前两题已经写了半页,墨迹未干,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

“不急!”肖锋默念着自己笔记本最后一页的批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前半场考试,肖锋只在选择题上画了几个圈,论述题的空白处留着大片空地。

林涛回头瞥了他一眼,嘴角扯出冷笑,笔尖在纸上划得飞快,发出刷刷的声响。

监考老师经过边时,皱眉看了一眼肖锋几乎空白的试卷,又摇摇头走开。

直到分针指向“45”,肖锋的笔突然动了。

他盯着最后一道论述题:“基层维稳与依法行政是否存在矛盾?”笔锋在“矛盾”二字下重重画了道线,接着写道:

“表面看是‘稳’与‘法’的冲突,本质是‘运动式治理’与‘制度性治理’的博弈。”

他想起北大导师的“制度弹性理论”——制度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留足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空间。

“比如处理**,既不能为求稳突破法律底线,也不能僵化执法激化矛盾。”

肖锋写下母亲调解过的养猪场污染案例,“用《环境保护法》明确赔偿标准,用《行政调解法》设定协商时限,这就是制度弹性。”

就在他奋笔疾书的同时,第二排的林涛已停下笔,正频频回头,眼中带着几分不屑与得意。

而右侧的女生也在悄悄加快书写节奏,显然意识到有人正在反超。

收卷铃声响时,肖锋在答题卡背面还行书写着半行字。

张教授拿过试卷时,镜片后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那半行字是:“法如剑,稳如鞘,剑入鞘方得长久。”

“这思路。”张教授在评卷会上推了推眼镜,“把政策高度和实践深度揉在一起了。”

他翻开肖锋的模拟答辩答题卡,两张纸的批注惊人地相似,“此人不是临时抱佛脚,是真把基层问题吃进心里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成绩公布前,张教授特意召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展示了肖锋的答卷作为范例,引发了评委们对“制度弹性”理念的热烈讨论。

不少资深评委当场表示,这是近年来少见的兼具战略眼光与操作性的答卷。

笔试成绩公布前夜,李昊在酒吧灌下第三杯龙舌兰。

威士忌的味道苦涩,刺激着喉管,酒液滑入胃中,带来一阵灼烧般的疼痛。

手机弹出考务组的消息:“肖锋总分第二,面试名单压不住。”他捏碎了酒杯,玻璃渣扎进掌心,血珠顺着指缝滴在大理石台面,像朵开败的玫瑰。

“别再插手了。”林涛父亲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省里有巡视组在查考务问题,张处长昨天被约谈了。”

李昊的手剧烈颤抖,手机“啪”地摔在地上。

屏幕裂成蛛网,照出他扭曲的脸。

与此同时,市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正在复习准备面试的肖锋合上泛黄的《三十六计》。

书页间透出淡淡的油墨香,指尖摩挲封面时能感受到轻微的凹凸纹理。

最后一张夹着母亲的便签:“锋儿,妈看你写的案例,比我调解的还明白。”

肖锋摸出面试通知单,纸张边缘被翻得卷了毛边。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在“面试时间”那行字上镀了层银。

远处大楼灯光一盏盏熄灭,只剩某间休息室还亮着。

隐约有男声飘过来,带着炫耀的尾音:“我跟主考官张教授可是老相识......”

“叮——”

手机震动,是刘学姐的消息:“明天面试休息室,有人要搞事情。”

肖锋抬头望向窗外,指尖轻轻敲了敲《三十六计》的封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