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镜主 > 第218章 入京

镜主 第218章 入京

簡繁轉換
作者:雪满弓刀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11 04:42:26 来源:源1

鱼道玄给陆白的感觉,一直都有些清冷疏离,神秘莫测,虚幻缥缈,难以捉摸。

即便两人相对而坐,近在咫尺,陆白却仍有种遥不可及之感。

难得见到鱼道玄有这种情绪流露,反而让他感受到几分真实和亲近。...

风沙掠过北境边陲,天地苍茫如墨染。阿昭一行人行于雪原之上,脚印未深即被寒风吹平,仿佛他们从未经过。海风斗篷在凛冽朔风中猎猎作响,蓝光微闪,似有潮音低吟,护住众人周身暖意。言蹊坐在特制的雪橇轮车上,由两只驯化的雪狐牵引前行,竹简置于膝上,笔尖轻动,记录着沿途所见??冻毙于荒野的尸骨、插在雪堆中的断剑、刻在石碑背面无人识得的名字。

“这里曾是‘黑水营’。”明烬走在最前,手中魂烛燃着幽绿火焰,照出地下纵横交错的沟壑,“五千战俘,皆为敌国降卒。朝廷许诺安置,却将他们尽数活埋于此,只为省下口粮渡灾年。”

阿昭蹲下,拂去积雪,露出一块残破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一个名字:**陈九郎**。字迹歪斜,像是临死前颤抖的手写下的最后遗言。

“不是敌人。”他低声说,“是人。”

夜幕降临,风雪骤起。四人寻到一处半塌的地穴避寒。明烬以魂烛点燃篝火,火光映照岩壁,竟浮现出层层叠叠的人影??那是无数战俘在坑底挣扎的画面,有人高呼冤屈,有人默然跪地,还有孩子抱着母亲尸体不肯松手。画面流转间,一句句无声呐喊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他们在等一句话。”言蹊望着火中幻象,声音沙哑,“一句‘我知道你存在过’。”

阿昭闭目,取出铜铃。它静静躺在掌心,不再流血字,也不再剧痛,却隐隐发烫,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他轻轻一摇,铃声清越,在风雪中断续回荡。刹那间,整片雪原震动起来,地面裂开细纹,一道道白气自缝隙升腾,凝聚成模糊人形。

五千亡魂,缓缓浮现。

他们列队整齐,衣衫褴褛,双手反绑,脸上无悲无喜,唯有空洞的眼眶望向远方。为首的是一名年轻将领模样的男子,胸前挂着一枚残破兵符,额角有一道刀疤。

“你是谁?”他开口,声音如同冰层断裂。

“我是来听你们说话的人。”阿昭站起身,迎着风雪向前一步,“你们不该被遗忘。”

那将领冷笑:“百年了,多少人踏过这片雪地?没人停下。都说我们是叛军,是祸根,是必须铲除的污点。可我们只是放下武器的士兵……我们信了和约。”

“我信你们。”阿昭说。

三个字落下,雪原骤静。

紧接着,万千亡魂齐齐转身,面向他。那一瞬,天地失色,连风都凝滞不动。明烬手中的魂烛猛然暴涨,碧火化金,照亮百里荒原;言蹊膝上的竹简自动翻页,空白处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一个都是黑水营中曾存在的生命。

“你要怎么证明?”将领问,语气仍冷,“史书不会记,朝廷不会认,百姓只会传讹言。”

阿昭从怀中取出《春秋遗稿》副本的最后一页,那是他在青梧书院井底亲眼所见的文字拓印。他将其投入火焰。

火光冲天而起,映出一段古老诏令:

>“永禁提及黑水之事,违者族诛。凡参与填埋者,赐田授爵,永享荣禄。”

火焰继续燃烧,又显另一段文字:

>“元康三年冬,收降卒五千,尽坑于北境荒原,事毕焚其籍,灭其名,谓之‘清野’。”

“这就是你们的罪状?”将领怒极反笑,“因为我们投降?因为我们活着?所以要用我们的命,去换他们的太平梦?”

阿昭沉默片刻,取下肩头那只白翅光蝶,轻轻放在雪地上。它振翅飞起,绕营一周,每经过一名亡魂,便在其额前停留一瞬,留下一点微光。那光不灭,渐渐连成一片星河,照亮整座废墟。

“我不需要证明。”他说,“因为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你们的名字,我会带回人间。你们的故事,我会讲给每一个愿意听的人。若天下都不愿听,我就让风来讲,让雪来讲,让这五千具白骨自己站起来走回故土!”

话音未落,大地轰鸣。那些原本静立的亡魂忽然动了。他们解开绳索,脱下破甲,逐一走向阿昭。每走过一人,就在他掌心留下一道印记??那是记忆的烙印,是灵魂的托付。

当最后一人走过,阿昭双膝跪地,泪水滑落成冰。他的手掌已被灼烧得焦黑,却紧紧攥着那份沉甸甸的名单。

明烬低语:“这是‘承愿’之外的另一种誓约……他们把自己的存在,交给了你。”

言蹊提笔疾书,竹简一页页自动续接,竟延伸出数十丈长,宛如一条蜿蜒的生命之河。他一边写一边咳血,指尖冻裂,墨迹混着血痕,却不停歇。

“你说过,不让死者无声。”他抬头看向阿昭,“现在,轮到生者回应了。”

次日清晨,风雪止息。阿昭站在高岗之上,将那卷写满名字的竹简高举过头。他摇动铜铃,这一次,铃声不再是警示,而是召唤。

万里晴空中,光蝶再次涌现。不止一只、十只,而是成千上万,如春汛般涌来。它们盘旋于雪原上空,翅翼映出一个个画面:某个战俘在牢中教同伴识字;一位老兵梦见家乡的槐树开花;一个小女孩在母亲坟前放了一束野菊……

这些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微的生活。正是这些,构成了真实的历史。

蝶群最终俯冲而下,落在每一具白骨之上。光芒闪过,骸骨竟缓缓立起,披上无形战袍,手持虚影长矛,列阵齐整,如同当年出征时的模样。

“回家吧。”阿昭轻声道,“这次,我陪你们走。”

于是,一支奇异的队伍开始南行。前方是阿昭与言蹊,中间是明烬执灯引路,后方则是五千具行走的白骨大军。他们不喧哗,不攻击,只是静静地走着,踏过冰川、越过山岭、穿过村落。

所到之处,百姓惊惧躲藏,官府急报朝廷。有人说他们是妖孽作乱,派兵围剿;可刀剑砍下,只斩出一阵风雪,伤不得分毫。更有士兵在对阵时突然崩溃大哭??因为他们认出了父亲的身形,或兄长的步态。

第三十七日,队伍抵达皇城之外三十里。

朝廷震怒,调集三万精锐布防,同时下令全国禁言,封锁消息。城门紧闭,箭楼林立,御史台发布檄文,称阿昭为“惑乱民心、煽动亡魂之逆贼”,悬赏万金取其首级。

然而,就在大军压境之际,城内忽然响起钟声。

先是东市一口古钟无风自鸣,接着西坊庙宇铜磬齐响,最后连皇宫太和殿的景云钟也轰然震荡。钟声悠远,贯穿全城,唤醒了无数尘封记忆。

一位老妇人在家中翻出丈夫的旧铠甲,发现内衬缝着一张纸条:“若我未归,请告诉孩子,我不是逃兵。”

一名书吏打开祖辈留下的铁匣,里面是一本**抄本,记载着元康年间的“清野令”。

还有孩童在玩耍时挖出一枚锈迹斑斑的兵符,与黑水营将士佩戴的一模一样。

人们开始窃窃私语,继而公开谈论。街头巷尾,茶馆酒肆,都在讲述那个关于五千战俘的传说。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朝着城外走去。

第一百零八日,皇城之外已聚集十余万人。

他们没有武器,没有旗帜,只是默默站着,望着那支由白骨组成的军队。有人跪下,有人哭泣,有人高喊亲人的名字。

城楼上,宰相怒斥:“此乃妖术!速速放箭!”

可弓弩手们迟迟不下令。一名年轻将领突然扔下弓箭,单膝跪地,对着白骨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紧接着,第二人、第三人……整排士兵相继跪倒。

城门轰然开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而出,身穿三品官服,却是颤巍巍地走到阿昭面前,深深叩首。

“我是当年负责填埋的监工副使……”他老泪纵横,“我拿了赏银,买了田宅,过了一辈子好日子。可每到雪夜,我都听见他们在叫我的名字……今天,我来还债。”

阿昭扶起他,只说了一句:“忏悔不是赎罪,但它是重生的第一步。”

当天下午,皇帝下诏:追封黑水营全体将士为忠烈,建祠祭祀,补录名录入国史;废除“清野令”相关禁律,开放民间修史之权;并宣布每年冬月十九为“铭记日”,全国休政一日,专用于追思亡者、反思过往。

诏书宣读完毕,天空忽降细雪。光蝶再度出现,围绕祠址翩跹飞舞。其中一只停在阿昭眉心,翅翼轻启,映出一幅未来景象: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矗立于雪原中央,碑上刻满名字,孩子们在碑前朗读历史,老师指着某一行说:“这个人,曾经被认为不存在。”

明烬看着这一幕,忽然问道:“你觉得,他们会一直记得吗?”

“不会。”阿昭摇头,“总会有人忘记,有人否认,有人篡改。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镜子就不会熄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擦亮它。”

言蹊合上最后一卷竹简,微笑道:“那么,下一站呢?”

阿昭望向西方??那里有一片干涸的湖泊,传说湖底埋着三百名女巫的尸身。她们因预言王朝将亡而被活埋,临死前集体诅咒:“吾等之血,终将淹没王座。”

“去镜渊。”他说,“真正的‘镜主’,或许就沉睡在那里。”

明烬神色微变:“那是禁地……连亡魂都不敢靠近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阿昭握紧铜铃,“才更需要有人走进去。”

当晚,他们在营地最后一次清点行囊。言蹊整理所有记录,准备送往各地学堂;明烬焚烧多余魂烛,只留一支备用;阿昭则将海风斗篷洗净晾晒,发现内衬竟浮现出新的纹路??那是无数细小的名字,随光流动,像是大海在低语。

子时三刻,铜铃第五次震响。

这一次,没有痛,也没有血字。铃身通体透明,宛如水晶雕成,内部隐约可见一面微型铜镜,镜中倒映的不是阿昭的脸,而是一个陌生女子的身影:她披发赤足,眼含深渊,手中握着一面破碎的古镜。

铃声止息后,空中飘落一只全新的光蝶。它的翅膀一半洁白,一半漆黑,中间镶嵌着一枚小小的镜片,折射出七彩光芒。

它落在阿昭肩头,轻轻扇动翅膀。

他知道,真正的试炼,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