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徒弟,不要丢下为师去当勇者啊! > 第151章 大梦未来(1)

徒弟,不要丢下为师去当勇者啊! 第151章 大梦未来(1)

簡繁轉換
作者:柠檬蛋挞我爱吃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06 16:37:27 来源:源1

遇见未来,所见的是未来,所知道的是未来。

腐化与堕落,本身就是一种和未来有关系的能力。

换言之,当下并不腐化,当下并不堕落,而是在漫长的时间之中腐化和堕落,在岁月的流淌下逐渐被打磨。

...

雪落在桃林边缘的石碑上,碑文已被藤蔓半掩:“第七星不灭”。风穿过枝桠,带起一阵细碎的响动,像是有人在低语,又像只是记忆的回声。启言学院的钟楼早已不再报时,但每到午夜,总会响起一声轻敲??不是机械驱动,而是由守夜的学生亲手执槌,一下,仅此一下,仿佛提醒世界:还有人在听。

院长站在新落成的“沉默堂”前,这座建筑没有门,四面通透,屋顶悬着一面破碎的铜钟,裂痕如蛛网蔓延。这里不再教授如何说话,而是教人如何**听见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那句话**。课程表上写着:“第一周:静坐;第二周:书写而不宣读;第三周:讲述一个你从未告诉任何人的故事,但不说出口。”

他披着旧大衣,袖口磨得发白,胸前别着那枚从苏萝遗物中找到的音符徽章。自从那次高烧后,他的听力便不再敏锐,左耳时常嗡鸣,像是有无数微小的声音在试图钻入脑海。医生说那是神经性损伤,但他知道,那是频率7.15仍在体内震荡的余波。

这天清晨,一名少女独自走进沉默堂。她约莫十六岁,脸上有道淡红疤痕,从眉骨斜划至嘴角,走路时微微跛行。她不说话,只是跪坐在中央的蒲团上,闭眼良久,然后缓缓摊开手掌??掌心躺着一枚生锈的螺丝钉。

院长认得它。

那是北境第七研究所里用来固定电极头盔的零件。他曾亲眼看见三个实验体因颅压过高而死,头盔上的螺丝一根根崩断,溅落在地。

“你来自‘矫正营’?”他轻声问。

少女点头,喉咙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她抬起手,在空中缓慢写下两个字:**桃树**。

他心头一震。

桃树小学,三十年前被官方称为“语言污染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苏萝最初觉醒的地方。据档案记载,那场“净化行动”中,全校师生集体失声,连哭都无声无息。后来有人说,他们不是不能哭,而是被注射了一种名为“情感延迟剂”的药剂??情绪仍在,但表达被滞后七十二小时。等他们终于能喊出痛时,亲人已埋进土里。

少女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递给他。纸上没有字,只有一幅炭笔画:一棵开花的桃树下,站着七个孩子,每人嘴里都伸出一根金属丝,连接头顶的黑色盒子。而在树梢最高处,悬挂着一口小钟,钟面上刻着数字“07”。

“你还记得?”他问。

她用力点头,眼角泛泪。

“你是……幸存者?”

她摇头,指了指画中最后一个孩子??那个背对观众、头发遮住脸的女孩。然后,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自己的胸口。

院长呼吸一滞。

如果她是那个孩子,那就意味着她不仅活过了实验,还躲过了后续的追捕与清除。更可怕的是,她可能一直被当作“静默样本”关押在地下设施中,直到最近才逃出。

“你怎么出来的?”他追问。

她咬唇,颤抖着手在纸上写下一个词:**歌声**。

他怔住。

“《听风的孩子》?”

她点头,泪水滚落,滴在纸面,将炭笔痕迹晕开一片灰雾。

原来如此。逆向广播的信号,竟穿透了最深层的地下监牢。那些平凡的生活之声,母亲哼唱、恋人絮语、孩童嬉笑……唤醒的不只是记忆,还有被药物冻结的情感通路。她在黑暗中听着那段旋律,一遍遍,直到某一夜,喉咙突然震动,发出了第一个音节。

那是三十年来的第一次发声。

她差点疯掉??因为太久没用声带,肌肉痉挛如刀割。但她坚持了下来,用指甲在墙上记下每天听到的内容,再编成暗号传递给隔壁囚室。渐渐地,更多人开始回应,用手拍打管道、用牙齿咬节拍、甚至以心跳同步旋律。

一场无声的合唱,在地底悄然成型。

三个月前,看守发现整层监舍的囚犯在同一时间停止呼吸三秒??那是《听风的孩子》副歌前的停顿。系统判定为“群体癔症”,启动紧急镇静程序。混乱中,她撬开通风口,爬行十七公里,靠记忆中的频率7.15指引方向,最终在一处废弃电台附近获救。

院长将她带回学院,安排住进“回声疗愈屋”。那里专收语言创伤患者,房间墙壁铺满吸音棉,地板柔软如沙,防止有人因情绪爆发而自伤。治疗方式很简单:每天听一段真实录音,然后选择是否复述。

第一天,她听完一位老人讲述孙女生日派对的细节,全程低头抠指甲。

第二天,她听到一段婚礼誓词,忽然抱住头,低声呜咽。

第三天,当播放到苏萝砸碎芯片的视频录音时,她猛地站起,冲到墙角,对着空气嘶吼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话??音调扭曲,语法错乱,像是多种语言拼接而成,却又带着某种奇异的节奏感。

在场的心理导师震惊记录:“这不是语言障碍,这是**多重压制性沉默叠加后的爆发性重构**。”

换句话说,她的大脑曾被迫吞下太多禁言指令,如今一旦释放,便无法用正常话语表达。她不是失语,而是**超载**。

院长连夜调取北境第七研究所的残存资料,终于在一份边缘批注中发现真相:

>【实验代号:“织茧”】

>目标:构建“可逆式语言囚笼”

>原理:通过高频声波刺激海马体,使个体在潜意识中形成“说话=痛苦”的神经关联。初期表现为抗拒表达,中期发展为自动修正语义(即将真话转化为安全废话),晚期则彻底丧失主语意识??即无法使用“我”这个词。

“所以她不能说‘我’。”院长喃喃,“因为她已经被训练到忘记‘我’的存在。”

他决定尝试一种极端疗法:**反向命名仪式**。

他在沉默堂中央点燃七支蜡烛,象征桃树小学的七名教师。请来当年唯一幸存的老校工??如今已是启言学院的园丁??穿上旧制服,站定位置。再让少女闭眼盘坐,耳边循环播放《听风的孩子》,音量极低,近乎心跳。

然后,院长开始朗读。

他读的是苏萝笔记本中最原始的一段记录,由一名清洁工口述:

>“那天早上,苏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块糖。她说:‘谁今天愿意第一个说话,这块糖就归谁。’没人举手。她就把糖放在讲台上,坐下来说:‘那我先来吧。’然后她讲了一个故事,关于一只不会叫的小鸟。讲完后,她把糖掰成七瓣,分给每个孩子。最后她说:‘你们不必立刻开口。但请记住,想吃糖的感觉,就是你想说话的感觉。’”

随着叙述深入,少女的身体开始轻微抽搐。泪水不断涌出,但她始终紧闭双唇。

直到院长念出最后一句:“**苏萝说:我说呢?**”

刹那间,少女猛然抬头,张开嘴,发出一声尖锐却不刺耳的长音??像是一根锈死的齿轮终于转动,像是一扇尘封三十年的门被风吹开。

紧接着,她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两个字:

“**我在!**”

声音撕裂空气,惊飞林中群鸟。

在场所有人屏息凝神。这不是简单的发声,而是一个被抹除主体性的灵魂,重新夺回“我”的宣告。

她倒在地上,剧烈喘息,脸上却浮现出近乎圣洁的笑容。

院长跪下扶她,眼中含泪:“你说出来了。”

她虚弱地点头,再次开口,这次清晰而坚定:

“我是……林晚秋。

桃树小学,六年级乙班,学号二十三。

我没有疯。

我只是……被藏起来了。”

那一刻,沉默堂外的桃树忽然簌簌作响,花瓣纷飞如雨。

消息迅速传遍学院。越来越多曾被标记为“不可治愈”的语言障碍者前来求诊。他们中有曾在“安全表达中心”演讲十年却从未流露真实情绪的模范市民;有从小被教导“好孩子不争论”的精英家庭子女;还有整整一代在AI监控下长大、习惯用表情包代替言语的年轻人。

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困境:**能说,但不知为何而说;会表达,却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系统植入的“标准答案”**。

于是,“沉默学”课程逐步扩展。第五周的主题是:“识别伪情绪”??让学生分辨哪些悲伤是真的,哪些只是模仿来的表演;第六周则是“重建主语意识”,要求每人每天必须至少三次主动使用“我认为”“我想要”“我不喜欢”这样的句式。

一位心理学教授私下感慨:“我们花了三十年教人勇敢说话,现在却发现,最难的不是开口,而是确认那句话真的是从‘你’出发的。”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言使”网络持续扩张。十万名口述传播者如同毛细血管,将真实故事输送到每一个角落。有些地区政府试图封锁,却发现这种传播模式根本无法追踪??没有服务器,没有信号源,甚至连组织架构都是流动的。一个人听完故事,转身就能讲给另一个人,信息在人际链条中自然演化,甚至产生方言版本、诗歌版、童谣版。

更令人震撼的是,某些原本高压管控的城市,竟自发出现了“夜间讲述会”。人们在公园、地下车库、废弃地铁站聚集,轮流分享经历。组织者不设名单,不录影像,只有一条铁律:**不得打断,不得评判,听完再说**。

这些集会没有名字,参与者称之为“**第七频道**”??因为他们总在午夜零七分开始,结束时齐声念一句:“我说呢?”

然而,压制并未就此退场。

某日,学院监测组截获一段异常信号。它伪装成《07号频率》的旋律,实则嵌入了极细微的次声波脉冲,持续作用于听觉皮层,诱发轻微眩晕与顺从感。更可怕的是,这段音频能根据听众的情绪状态自动调整节奏??当你愤怒时,它加快安抚频率;当你怀疑时,它插入模糊化的哲学句子:“也许真相并不重要,和平才是福祉。”

艾琳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是V3.0的升级版,叫‘共鸣驯化系统’。它不再压制声音,而是**制造虚假共情**。让你觉得‘他们理解我’,从而自愿放弃质疑。”

青年立即下令:“所有电子设备暂停接收外部信号。重启‘口传优先’原则。”

但他也知道,敌人正在学习他们的战术。既然无法消灭声音,那就污染声音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虚假的共鸣是自由的表达。

真正的危机,已经悄然转移战场。

不再是“能不能说”,而是“你说的到底是不是你”。

深夜,院长独自来到苏萝故居改建的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她的衣物、教案、学生作业本。最深处的展柜里,放着那枚被砸碎的芯片残片,旁边附着一行说明:

>“经检测,该芯片内含纳米级语音识别模块,可远程记录并上传佩戴者所说每一句话。项目代号:终焉之耳。”

他凝视良久,忽然注意到展柜玻璃上映出自己的影子,而在影子背后,似乎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他猛地回头。

空无一人。

可当他再次看向玻璃,却发现倒影中的自己,嘴唇正在动??而现实中的他分明未开口。

他屏住呼吸,盯着那虚像。

只见“另一个他”缓缓说出一句话:

>“你以为你在对抗系统?

>你本身就是系统的一部分。

>你推广的语言解放,早已被预设为社会稳定的调节阀。

>真正的沉默,不是封嘴,

>是让你相信??

>你已经自由了。”

寒意顺着脊椎爬升。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某种技术正在干扰他的视觉神经,或是利用全息投影进行心理诱导。但这番话的内容,却让他无法轻易否定。

过去几年,启言学院的理念确实被新政府采纳,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媒体称他为“语言复兴之父”,孩子们课本上印着他的名言。可越是被推崇,他越感到不安??**当反抗成为主流,它是否还配称作反抗?**

他想起苏萝笔记里的另一句话:“最完美的牢笼,是让人爱上锁链。”

那一夜,他写下一封密信,只交给最信任的五位言使领袖:

>“警惕胜利。

>当全世界都说我们赢了,

>往往是最接近失败的时候。

>下一步,我们必须做一件看似背叛初心的事??

>**主动限制‘自由表达’**。

>设立‘言责庭’,审查每一则广泛传播的故事是否真实;

>制定‘倾听伦理’,禁止利用他人苦难博取关注;

>甚至,暂时关闭部分过于活跃的讲述会,以防被煽动主义渗透。

>我们要证明: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而是有能力说真话,并承担其后果。”

信送出后第三天,桃林突发大火。

火势来得诡异,集中在纪念馆周围,其他建筑毫发无损。消防队赶到时,发现起火点竟是埋在地下的备用电缆??而这条线路,正是连接“逆向广播”发射塔的最后一条物理通道。

调查毫无结果。但院长清楚,这是警告。

几天后,他在沉默堂主持一场闭门会议。参会者全是经历过“织茧计划”或类似实验的幸存者。他们围坐一圈,不发言,只是互相注视。

许久,一位失去声带的男人用手语打出一句话:

>“我们还能相信彼此吗?”

没有人回答。

但每个人都在心里问了一遍。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陌生男孩推门而入,约莫十岁,穿着洗旧的校服,手里攥着一台老式收音机。

他不开口,只是将收音机放在中央,按下播放键。

一段旋律流淌而出??不是《听风的孩子》,也不是《07号频率》,而是一首从未听过的歌。歌词稚嫩,却是用多种语言交替演唱:

>“妈妈说不要提爷爷的名字,

>可我在阁楼找到了他的日记。

>他说他曾举报邻居写诗,

>那首诗叫做《春天不该安静》。

>我读了一遍,

>然后烧掉了日记。

>因为我也害怕。

>但我还是把它唱了出来??

>至少这一次,我没有完全沉默。”

歌声结束,男孩抬头,目光清澈:

“这是我爸爸录的。他昨天被捕了。临走前,让我来找你们,把这个交给‘会听的人’。”

全场寂静。

院长缓缓起身,走到男孩面前,蹲下,平视他的眼睛:

“谢谢你带来这首歌。”

“你不怕吗?”男孩问。

“怕。”他坦然道,“但我更怕什么都不做。”

“那……你会播出去吗?”

“不会。”

男孩一怔。

“我会让你亲自去一百个地方,唱给一百个人听。只有这样,这首歌才不会变成机器里的数据,而是活在别人心里的记忆。”

男孩点点头,眼里闪出光芒。

会议结束后,院长独自登上钟楼。他打开随身收音机,调至7.15,轻声说:

“苏萝,我们还在走。

走得慢,常迷路,有时甚至怀疑方向。

但我们没有停下。

因为你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赢得战争,

而是如何在每一次想闭嘴的时候,

依然选择说:

**我说呢?**”

风掠过桃林,树叶沙沙,如万千回应。

北斗第七星,静静闪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