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二十章“莫须有”罪名正在谋划中(三)

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二十章“莫须有”罪名正在谋划中(三)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08 02:33:35 来源:源1

第二十章“莫须有”罪名正在谋划中(三)(第1/2页)

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青瓦,魏成松捏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泛白。他望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芭蕉叶,耳边却反复回响着方才在衙门听到的话——知府大人竟要将编纂地方志的差事交给萧书生。

“一个寒门酸儒,也配染指官府文书?”魏成松将茶盏重重墩在案上,碧色茶汤溅出瓷沿,在紫檀木桌面上晕开深色的痕迹。他今年四十有三,在州府当个从七品的司户参军已有八年,论资历论家世,都该是这地方志总纂的不二人选。

屏风后传来轻微的响动,心腹刘三从阴影里躬身走出。“老爷,萧书生今早在城南书坊替人题字,围了足有二十多个百姓。”

“哼,沽名钓誉之徒。”魏成松冷笑一声,指节叩着桌面,“他那点才学,不过是拾人牙慧。去年中秋诗会,若非李通判偏爱,他那首歪诗怎配得头名?”

刘三谄媚地笑:“老爷说的是。不过萧书生最近常去城西的醉仙楼,与几个南来的客商往来密切。”

魏成松眼中精光一闪:“南来的客商?”

“是,听说是做茶叶生意的,口音像是福建那边的。”刘三压低声音,“小人还听说,萧书生上个月托人买了两匹西洋布,说是要送给他远房表妹。”

魏成松起身踱到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排排线装书。他知道萧书生家境清寒,平日里一件长衫要穿到洗得发白,哪来闲钱买西洋布?更可疑的是那些福建客商——当今圣上最忌讳的就是沿海私通倭寇,若是……

“刘三,”他猛地转身,眼中闪过狠厉,“你去查那几个福建客商的底细,尤其是他们夜间的行踪。记住,要隐秘,不可惊动任何人。”

“小人明白。”刘三应声退下,脚步轻得像猫。

雨还在下,魏成松重新坐下,看着桌面上那片茶渍渐渐晕染。他想起三年前萧书生初到州府时的模样,青布长衫,面黄肌瘦,却在府学的考课中力压群雄,抢走了本该属于他侄子的廪生名额。那时他便觉得这年轻人眼神里有种不甘于人下的锐气,如今看来,果然是养不熟的狼崽子。

三日后,刘三带回了消息。

“老爷,那几个福建客商确实有问题。”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条,上面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符号,“他们每晚都在客栈后院用这个联络,像是暗号。而且小人查到,其中一个姓林的客商,去年在宁波府因通倭嫌疑被盘查过。”

魏成松捏着纸条的手指微微颤抖,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通倭——这两个字足以让任何官员头皮发麻。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萧书生与他们除了在酒楼见面,还有别的往来吗?”

“有。上周三夜里,萧书生曾去客栈找过林客商,两人在房里谈了近一个时辰。”刘三凑近一步,“小人还在客栈墙角捡到这个。”

那是半张揉皱的宣纸,上面有几个模糊的字迹,依稀能辨认出“海”“船”“七月”等字眼。魏成松将纸凑近灯烛,火光映着他阴晴不定的脸。

“好,好得很。”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如冰,“刘三,你再去办件事。”

接下来的半个月,魏成松表面上对萧书生越发客气,甚至在一次同僚聚会上还特意称赞萧书生的字有风骨。萧书生受宠若惊,拱手道:“魏大人谬赞了,晚生不过是初学涂鸦。”

看着萧书生那副坦然受之的模样,魏成松心中冷笑。他已经让刘三开始散布流言,说萧书生与南人过从甚密,又“无意”间让司户房的小吏看到那半张带字的宣纸。果然,不出三日,州府里便有了些风言风语。

“听说了吗?萧书生跟福建客商来往密切呢。”

“福建那边不是常有倭寇出没吗?”

“嘘,小声点,这话可不能乱说。”

魏成松听着这些议论,如同听着悦耳的乐曲。但他知道这还不够,要一击致命,必须有更确凿的“证据”。

他让人打制了一枚假的印章,模仿倭寇常用的那种骷髅图案,又买通了一个牢里的惯犯,让他在提审时“无意中”说出曾见过萧书生与倭寇接头。最关键的是那两匹西洋布,他让人偷偷换成了一匹带有海图标记的布料,藏在萧书生书房的夹层里。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五月十二是知府大人的生辰,按惯例要在府衙摆宴。魏成松特意让刘三在席间“醉酒失言”,说出萧书生与福建客商往来的事。果然,知府大人脸色微变,虽未当场发作,却在散席后留下了魏成松。

“魏参军,你说的可是实情?”知府捻着胡须,眉头紧锁。

魏成松作出为难的样子:“大人,此事关系重大,下官本不敢妄言。只是……近日确有流言,说萧书生与外海之人往来,且……”他话锋一转,“下官昨日巡查库房,发现少了一本海道图,而lastmonth萧书生曾借过类似的图册。”

知府脸色彻底沉了下来:“竟有此事?”

“下官不敢欺瞒。”魏成松垂首道,“萧书生虽是才俊,但毕竟出身寒微,难保不会被利欲熏心。大人,此事关乎朝廷安危,不可不察啊。”

知府沉吟片刻,终是拍了桌子:“来人,去传萧书生到府衙问话!”

魏成松心中一阵狂喜,却依旧维持着忧国忧民的表情。他跟着知府来到大堂,看着萧书生被带来,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只是脸色有些苍白。

“萧书生,有人告你私通倭寇,可有此事?”知府开门见山。

萧书生一愣,随即朗声道:“大人明鉴!晚生从未与倭寇有任何往来,不知是谁污蔑晚生?”

“哦?那你与福建客商林某交往密切,又作何解释?”魏成松适时发问,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林老板是晚生同乡,此次来州府是为了贩运茶叶,晚生与他不过是叙旧而已。”萧书生坦然道,“至于海道图,晚生确曾借阅,早已归还库房。”

“归还?可库房的记录上并无归还签字。”魏成松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假账册,“而且,我们在你书房搜到了这个。”

当那匹带有海图标记的布料被呈上时,萧书生脸色煞白,嘴唇颤抖:“这……这不是晚生的东西!”

“不是你的?”魏成松冷笑,“那这枚印章呢?”他让人呈上那枚假印章,“有人看见你用这个与林某交换文书。”

更致命的是那个牢里的惯犯被带了上来,指着萧书生哭诉:“大人,小人认得他!上个月在海边见过他跟倭寇头目说话,还给了对方一包东西!”

人证物证俱在,萧书生百口莫辩,气得浑身发抖:“你们……你们血口喷人!”

知府一拍惊堂木:“大胆萧生,人证物证俱在,还敢狡辩!来人,将他打入大牢,明日再审!”

看着萧书生被衙役拖下去,背影踉跄,魏成松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进了大牢,有的是办法让萧书生“认罪”。

然而,他没看到的是,萧书生在被拖出门的那一刻,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悲悯的平静。

三天后,萧书生“认罪”的消息传来,魏成松顺利接手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他坐在萧书生曾经坐过的书桌前,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直到半个月后,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送到知府手中,魏成松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多么致命的错误。

那几个福建客商根本不是什么私通倭寇的贩子,而是朝廷派来查访沿海防务的密探。萧书生与他们往来,是受了福建巡抚的委托,搜集州府的海防情况。至于那本海道图,是为了编纂地方志中关于海防的部分特意借阅的。

而那枚假印章和带海图的布料,早已被密探识破。萧书生之所以“认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好让密探们继续追查真正与倭寇勾结的人——那个牢里的惯犯,在酷刑下供出了受魏成松指使的实情。

当衙役闯进书房时,魏成松正拿着毛笔,在地方志的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看着冲进来的人,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在纸上迅速晕开,像一朵盛开的黑色花朵。

“魏成松,你涉嫌诬告良善,勾结匪类,拿下!”

冰冷的镣铐锁住手腕的那一刻,魏成松才真正明白,自己精心设计的“莫须有”罪名,最终却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却再也照不进他阴暗的心底。

刘三见事情败露,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地求饶。在萧书生琰的审讯下,他终于交代了自己和张总督勾结,克扣漕粮的罪行。

原来,张总督每年都会将漕运的粮食克扣一部分,交给刘三卖掉,然后两人平分赃款。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故意制造粮食丢失的假象,欺骗朝廷。

萧书生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立刻上书朝廷,弹劾张总督。朝廷接到弹劾后,派了钦差大臣前来调查。在铁证面前,张总督无从抵赖,最终被革职查办,流放边疆。

漕运黑幕被揭开后,江南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萧书生琰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人们都称他为“江南清天”。

解决了漕运的问题,萧书生琰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可没想到,新的挑战很快又出现了。

这年夏天,江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死,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下拨了一批赈灾款,可这笔钱却迟迟没有发到百姓手中。

萧书生琰得知后,立刻前去调查。他发现,这批赈灾款被江南巡抚李大人扣了下来,据为己有。李大人还对外宣称,赈灾款已经发放完毕,只是百姓们挥霍无度,才导致生活依旧困难。

萧书生琰气得浑身发抖,他立刻去找李大人理论。可李大人却仗着自己是封疆大吏,根本不把萧书生琰放在眼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莫须有”罪名正在谋划中(三)(第2/2页)

“萧御史,你不过是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有什么资格来管我的事?”李大人傲慢地说道。

“李大人,赈灾款是朝廷发给百姓的救命钱,你竟然敢贪污挪用,你就不怕遭到天谴吗?”萧书生琰怒视着他。

“天谴?”李大人冷笑一声,“在这江南,我就是天!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能奈我何?”

萧书生琰知道,和李大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他决定再次上书朝廷,弹劾李大人。可他也知道,李大人在朝中势力庞大,想要扳倒他,并非易事。

萧书生琰回到府衙,连夜写好了弹劾李大人的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列举了李大人贪污赈灾款的罪行,并附上了相关的证据。

第二天一早,萧书生琰便派亲信将奏折送往京城。可他没想到,亲信在途中遭到了李大人的埋伏,奏折被抢走,亲信也被杀害了。

萧书生琰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知道,李大人已经狗急跳墙了。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将李大人的罪行面呈皇上。

他乔装打扮,避开了李大人的耳目,一路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京城。他在宫门外跪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皇上的召见。

在皇上面前,萧书生琰将李大人贪污赈灾款的罪行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并呈上了自己收集到的证据。皇上听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李大人革职查办,押解进京。

李大人被押解进京后,在严刑拷打之下,终于交代了自己的罪行。最终,他被判处死刑,家产全部充公,用于赈灾。

江南的百姓得知李大人被处死的消息后,无不感激涕零。他们纷纷来到萧书生琰的府衙前,想要感谢他。萧书生琰站在府衙门口,望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萧书生琰感到身心俱疲。他看着江南的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心中也算是有了一丝慰藉。

这天,他接到了皇上的圣旨,皇上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召他回京任职。萧书生琰捧着圣旨,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知道,京城的官场更加复杂,充满了尔虞我诈。

他思索了许久,最终决定上书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养老。皇上起初不同意,但在萧书生琰的再三请求下,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萧书生琰离开江南的那天,百姓们纷纷来到街头,为他送行。他们有的拿着鸡蛋,有的拿着干粮,想要让他带在路上。萧书生琰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

他向百姓们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多谢大家这些年来的支持和厚爱。我萧书生琰虽然离开了江南,但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说完,他登上了马车,缓缓向家乡驶去。马车行驶在江南的小路上,萧书生琰掀开窗帘,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回到家乡后,萧书生琰过上了悠闲的生活。他每天读书写字,种花种草,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使命,他经常教导家乡的年轻人,要心怀正义,为国为民。

许多年后,萧书生琰的故事依旧在江南流传。人们每当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清正廉明、为民请命的好官。而萧书生琰也始终记得,自己曾经在江南的那些日子,记得那些为了正义而战的岁月。他知道,只要心中有正义,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光明。

萧书生琰在家乡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这天,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家门口。他抬头一看,竟然是林清玄大师。

“林大师,您怎么来了?”萧书生琰惊喜地说道,连忙邀请他进屋。

林清玄走进屋,环顾了一下四周,笑道:“萧兄,你的日子过得倒是清闲。”

“比起在官场的尔虞我诈,这里确实清净多了。”萧书生琰给林清玄倒了一杯茶,“大师今日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林清玄放下茶杯,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萧兄,我此次前来,是有一件要事想请你帮忙。”

“大师请讲,只要我能做到,定当尽力而为。”萧书生琰说道。

“我最近在京城听说,有一些奸臣勾结外敌,意图谋反。”林清玄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们在暗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眼看就要动手了。”

萧书生琰心中一惊:“竟有此事?大师为何不将此事告诉皇上?”

“我已经告诉了一些正直的官员,让他们向皇上禀报。可那些奸臣在朝中势力庞大,他们的奏折根本无法送到皇上面前。”林清玄叹了口气,“我想来想去,只有你萧兄有能力揭穿他们的阴谋。”

萧书生琰沉默了。他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及自己的性命,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坐视不理。

他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林清玄:“大师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揭穿他们的阴谋,保卫国家的安全。”

萧书生琰决定重返京城,揭穿奸臣的谋反阴谋。他知道,这一去凶险万分,但他别无选择。

他告别了家人,在林清玄的护送下,悄悄来到了京城。回到京城后,他并没有声张,而是先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住了下来,暗中观察京城的局势。

经过几天的观察,萧书生琰发现,京城的气氛确实有些异常。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一些形迹可疑的人,而且官府对进出京城的人盘查得也格外严格。

他知道,奸臣们的谋反计划可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必须尽快找到证据,揭穿他们的阴谋。

萧书生琰想到了自己以前在京城的一些旧部,他们都是一些正直可靠的人。他决定联系他们,让他们帮忙收集证据。

他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上了旧部,旧部们听说萧书生琰回来了,都非常高兴。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萧书生琰的指挥,为揭穿奸臣的阴谋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旧部们的帮助下,萧书生琰很快就收集到了一些奸臣谋反的证据。他发现,这些奸臣竟然和北方的匈奴勾结,约定在秋收之后,里应外合,攻打京城。

萧书生琰得知后,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尽快将证据呈给皇上。

萧书生琰知道,直接将证据呈给皇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奸臣们在皇上身边安插了许多亲信。他必须想一个办法,避开这些亲信,直接见到皇上。

经过一番思索,萧书生琰决定利用皇上出宫祭祀的机会,向皇上呈递证据。

祭祀那天,萧书生琰乔装成一个百姓,混在人群中。当皇上的銮驾经过时,他猛地冲了出来,大喊道:“皇上,臣有要事禀报!”

侍卫们见状,立刻上前想要将他拿下。萧书生琰大声说道:“臣是前监察御史萧书生琰,有奸臣谋反的证据要呈给皇上!”

皇上在銮驾中听到了他的声音,心中一动。他知道萧书生琰是个正直的官员,便下令让侍卫们住手,让萧书生琰上前。

萧书生琰来到銮驾前,将自己收集到的证据呈给了皇上。皇上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竟然有这么多奸臣,竟然敢勾结外敌,谋反叛乱。

皇上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对萧书生琰说道:“萧爱卿,你做得很好。这件事,朕知道了。你先退下,朕自有安排。”

萧书生琰知道,皇上已经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向皇上行了一礼,然后悄悄离开了。

皇上回到皇宫后,立刻召集了一些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应对奸臣的谋反。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先稳住奸臣们,然后再找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几天后,皇上以商议边防大事为由,召奸臣们进宫。奸臣们以为皇上没有察觉他们的阴谋,便毫无防备地来到了皇宫。

当他们走进大殿时,发现大殿内布满了禁军。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禁军们一拥而上,将奸臣们全部拿下。

皇上亲自审问了这些奸臣,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们无从抵赖,最终都被判处了死刑。

平定了叛乱后,皇上对萧书生琰大加赞赏,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辅佐自己处理朝政。萧书生琰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了任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萧书生琰辅佐皇上,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使得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百姓们都称赞皇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称赞萧书生琰是一位贤明的大臣。

萧书生琰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会继续辅佐皇上,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相信,只要君臣同心,上下协力,国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百姓们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许多年后,萧书生琰已经年老体衰,他向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养老。皇上虽然不舍,但也知道萧书生琰已经为国家付出了太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萧书生萧琰回到家乡后,没过几年就生重病,险些云世。皇上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下令追封萧书生琰为太傅,谥号“文正”。

萧书生琰的故事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清正廉明、为民请命、忠诚爱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们每当提起萧书生琰,都会想起他在江南的那些日子,想起他为了正义而战的岁月。他的名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的历史长河。而“莫须有”的罪名,也因为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警示,提醒着人们要警惕那些阴险狡诈之人,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