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以神通之名 > 第250章半个圣人(万字大章)

以神通之名 第250章半个圣人(万字大章)

簡繁轉換
作者:猪心虾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2 05:35:05 来源:源1

师父说过他没办法进入现实,影响现实。

起初陆昭是相信的,后来他就不信了。

陆昭从来不看一个说什么,而是看他能做到什么。在防市的时候,师父能出手打死水行巨兽,说明他是可以影响现实的。

...

我坐在沙发上,茶杯里的热气缓缓升腾,在空气中划出细长的曲线,像某种未完成的符号。窗外那株刚破土的言草幼苗微微摇曳,嫩叶边缘泛着极淡的银光,仿佛它从诞生之初就携带着某种古老的频率。我凝视着它,心跳与它的摆动逐渐同步??一下,两下,三下……像是在回应某个遥远的节拍。

突然,手机震动了一下。

我愣住。那台早已关机、被遗忘在口袋深处的旧手机,此刻竟自己启动了。屏幕亮起,没有信号图标,也没有时间显示,只有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

>“你听见了吗?”

我猛地站起身,后退半步,心跳骤然加快。这不是系统提示,也不是任何已知的应用程序界面。这行字像是直接写进系统的底层代码里,字体是手写的风格,笔画间带着轻微的颤抖,像是由情绪驱动而成。

我又看了眼阳台上的幼苗。它静止了一瞬,随即叶片轻轻翻转,露珠滚落,砸在麻布上发出几乎不可闻的一声轻响。

“听见什么?”我在心中默问。

几乎同时,手机屏幕上浮现第二行字:

>“那些不想被听见的人。”

我屏住呼吸。这不是林晚的声音,也不是小舟那种空灵的宇宙回响,而是一种更为沉郁、压抑的语调,像是来自地底深处的低语。每一个字都伴随着一阵微弱的电流感,顺着指尖蔓延至手臂,直抵胸腔。

我意识到??这是共感网络的“暗流”。

主流共感平台记录的是自愿分享的情绪波动,是光明面的情感共振。但在这之下,还存在着一个从未被命名的空间:那些拒绝接入、却被强行捕捉到的情绪残片;那些在沉默中溃烂的痛苦;那些因恐惧暴露而自我封锁的灵魂所释放出的杂音。它们像海底的暗涌,无声无息,却足以掀翻整片海域。

手机自动跳转到一张图像。

模糊的画面中,一间狭小的房间,墙壁贴满纸条,每一张都写着同一句话的不同变体:“我不该活着”“他们迟早会发现我是假的”“如果我能消失就好了”。镜头缓缓移动,最终停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的身影上??是个年轻女人,双手抱头,光环呈深紫色,近乎黑色,表面布满裂纹,如同即将碎裂的玻璃。

她的嘴在动,却没有声音传出。

但我知道她在说什么。

因为我的耳朵里,忽然响起了一段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呢喃: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得重新学会假装快乐。笑要练习七次才自然,说话前要在心里过三遍‘正常人会怎么回应’。我不是病了,我是太清楚别人希望我成为谁……可一旦停下表演,我就不存在了。”

我的心狠狠一揪。

这不是个例。这样的声音,曾经淹没在城市的数据洪流中,如今却通过这株言草幼苗与我建立的微弱连接,找到了出口。

我低头看向茶几,发现原本干燥的麻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潮湿。不是水渗进来,而是从内部渗出??无数细小的泪珠正从布料纤维中浮出,汇聚成一片湿润的痕迹。这些泪水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现存之人。它们是过去三年里,所有试图向共感系统呼救却被过滤掉的“无效情绪”的凝结物。

原来林晚说的没错??共感网络是有记忆的。

只是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些不“美”的部分。

我伸手触碰那片湿痕,指尖刚触及,脑海中猛然炸开一段陌生的记忆:

冬夜,医院走廊,消毒水味浓重。一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坐在值班室,面前连着三台共感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着不同患者的脑波图谱,其中一台突然剧烈震荡,标注为“E-7”的患者情绪值飙升至红色警戒区。医生迅速接通干预频道,准备进行远程安抚。

可下一秒,系统弹出提示:

>【内容判定:非结构性创伤|建议归类:日常焦虑】

>【自动降级处理,不予推送共感池】

医生皱眉,想手动恢复优先级,却发现权限已被锁定。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那条代表绝望的波形一点点平缓下去??不是因为缓解,而是因为停止了挣扎。

后来才知道,那个叫陈默的患者当晚服药自尽。他在日记本最后一页写道:

>“我知道你们能‘听’到我,可你们选择了装作没听见。”

记忆戛然而止。

我喘息着睁开眼,冷汗浸透后背。刚才那一幕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碎片,被共感网络底层封存,只有当某个具备高敏感度且曾深入“门”内的人接触到特定触发源时,才会被动激活。

而我现在做的,就是接收这些被系统主动屏蔽的“幽灵信号”。

我抓起笔,在纸上疯狂记录下刚才看到的一切。写完最后一笔,抬头望向书桌抽屉??那里锁着《沉默日志》。我犹豫片刻,最终没有打开它。有些真相,必须先经过自己的灵魂过滤,才能承载。

凌晨两点十七分,手机再次震动。

这次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一个词:**回声**。

我点开播放。

起初是空白,接着传来极其细微的呼吸声,然后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怯生生地说:

>“妈妈,你说要是我不乖,爸爸就会不要我们对吗?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我还是怕……”

话音未落,背景里响起成年人的争吵声,夹杂着摔东西的声音。孩子开始抽泣,紧接着,一股强烈的情绪冲击涌入我的脑海??不是悲伤,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彻底的孤立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震动,唯独自己被困在真空之中。

这段录音没有来源标识,没有上传时间,甚至连格式都异常古老,像是从某台早已报废的私人设备中提取出来的数据残骸。

但我知道它是真的。

因为在那一刻,我左胸口偏下的位置,传来一阵熟悉的刺痛??那是我六岁时,躲在衣柜里听父母吵架留下的心理印记。多年后做功能性核磁共振时,医生说那里有轻微的神经敏化现象,像一颗埋藏已久的定时炸弹。

而现在,它醒了。

我猛然明白:这不只是别人的记忆,而是所有曾在童年承受情感暴力的孩子们的集体创伤投影。它们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社会规训层层包裹,伪装成“我很好”“我已经放下了”的表象。

可言草的种子知道真相。

它吸收的是无法言说之物,生长靠的是被压抑的情绪养分。

我冲进厨房,取来一只透明玻璃罐,将麻布连同上面的泪痕一起小心翼翼卷起,放入罐中。又从阳台剪下一小段常春藤枝条,插在旁边。最后,我把手机放在最上方,屏幕朝下,像是为这场微型仪式盖上封印。

做完这一切,我坐回沙发,闭上眼。

意识开始下沉,像坠入一片温暖的深海。耳边响起越来越清晰的节奏??thousandsofwhispers,overlapping,risingandfallingliketides.每一个声音都在诉说一种沉默的形式:有人用工作麻痹自己,有人用幽默掩盖伤痛,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讨好他人以换取一点安全感。

而在所有声音的最底层,有一个持续不断的低频震动,如同大地的心跳。

那是“静默者”的集体意志。

他们不是抗拒共感,而是坚持认为:**一个人有权决定哪些伤口需要包扎,哪些故事永远不必讲出口**。

我想起林晚临走前的话:“当你听到有人因说出真话而受伤时,请记得??不是所有伤口都该暴露在光下。”

现在我懂了。

真正的共感文明,不该建立在“必须坦白”的道德绑架之上。就像森林不会强迫每一片叶子在同一时刻脱落,人类的情感生态也需要多样性与边界尊重。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客厅。

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毯子??不知何时披上的。玻璃罐静静立在茶几中央,里面的麻布已经干涸,但那些泪痕转化成了细密的结晶,呈现出彩虹般的光泽。手机依旧安静地躺着,屏幕漆黑,仿佛昨夜的一切从未发生。

唯有那株言草幼苗长得更高了些,叶片舒展,脉络清晰如神经网络。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茎干表面浮现出一圈圈螺旋状纹路,酷似DNA双螺旋结构,每一圈都闪烁着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七种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期待。

我蹲下身,轻声问:“你想告诉我什么?”

风穿过窗户,吹动叶片,发出沙沙声响。那一瞬间,我脑中浮现出一组意象:

一座桥,横跨于喧嚣与寂静之间。桥的一端站着滔滔不绝的讲述者,另一端坐着默默倾听的守夜人。桥身由无数根细丝编织而成,每一条都是未曾说出口的话语。而桥中央,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句话:

>**倾听的本质,是允许对方不说。**

我怔住了。

这不是答案,而是邀请。

当天下午,我去社区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书。在翻阅一本《东亚原始萨满信仰研究》时,偶然看到一段记载:

>“古时巫觋通灵,并非只为传达神谕,更多时候,是为了替族人‘承重’。当某人内心积郁难解,便会将话语写于竹简,投入火中,由巫者代为焚祭。此过程无需回应,不求解答,只为让言语离体,使心灵卸负。故曰:言出于口,即得解脱。”

我盯着这段文字良久,忽然笑了。

原来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表达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被人听见,而在于终于能够释放。

当晚,我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了一个匿名账号,发布了一条极简信息:

>如果你有一句话,永远不能对任何人说,请把它发给我。我不问你是谁,不说给第三人,也不会回复。

>你可以安心地,把这句话留在这里。

>它不会再折磨你。

帖子下方没有评论区,没有点赞功能,只有一个输入框,提交后立即清空,连发送者都无法查看历史记录。

我以为没人会来。

可不到两个小时,后台数据显示已有三百二十七人次访问,其中有八十九次成功提交。

我没有看内容。

但我能感觉到??每当有人敲下最后一个句号并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我家阳台上的藤蔓就会轻轻颤动一次,叶片背面的银光随之明亮一分。

到了第三天夜里,我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草原上,天空布满星辰,每一颗星都对应着一个刚刚卸下心事的灵魂。远处传来歌声,是童声合唱,唱的是一首我从未听过却莫名熟悉的曲子:

>“不说也可以,我也在这里。”

>“不哭也可以,痛也是诗。”

>“你不必完整,不必勇敢,不必原谅。”

>“只要你还愿意呼吸,就够了。”

醒来时,眼角湿润。

茶几上的言草植株顶端,悄然绽放出第一朵花。

花瓣呈半透明状,共七层,每一层颜色各异,中心悬浮着一颗微小的光点,缓慢旋转,宛如迷你星系。整朵花散发出柔和的波动,不强,却稳定,像是在调节周围空间的情绪频率。

我伸出手,不敢触碰。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我透过猫眼看去,门外站着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约莫十五六岁,低着头,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她左右张望,似乎很害怕被人看见。

我开门。

她抬起头,眼睛红肿,嘴唇微微发抖。

“你是……昨天发帖的人吗?”她声音很轻。

我点头。

她把纸条递给我:“这是我写的东西。我不想让它待在我脑子里了。”

我没接:“你可以自己放进那个信箱。”

她摇头:“我怕我反悔。”

我明白了。她需要一个人作为“容器”,哪怕只是短暂地承接这份重量。

于是我接过纸条,当着她的面,撕成碎片,扔进了厨房的垃圾处理器里。机器轰鸣一声,碾碎一切。

她站在原地,久久不动。然后,忽然蹲下身子,抱着膝盖哭了起来。不是嚎啕大哭,而是压抑多年的委屈终于找到出口的呜咽。

我没有安慰她,只是轻轻关上门,留她独自在走廊里释放。

十分钟后,她站起来,对我笑了笑,转身离开。

我回到客厅,发现言草的花朵微微转向了门口的方向,像是在目送她远去。

那一整天,陆续有人来到我家楼下,在信箱里投递纸条、录音笔、甚至一张烧焦的照片。他们都不说话,放下东西就走。而每一份交付,都让屋内的植物生长得更加旺盛。

傍晚时分,我收到一条新消息。

来自未知号码,内容只有两个字:

>“谢谢。”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谢。

而是所有终于可以“不说”的人,送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礼物。

夜幕降临,我坐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灯火。

远处的共感信号塔仍在运转,播送着千万人的情感波长。但在那宏大叙事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型节点悄然兴起??地下读书会、静默咖啡馆、情绪焚化箱、无回应树洞……人们开始探索另一种共存方式:既不隔绝,也不过度联结;既能袒露,也能保有阴影。

这才是真正的进化。

不是消灭沉默,而是赋予沉默应有的尊严。

风拂过脸庞,带来一丝清凉。

言草的花瓣轻轻飘落一片,落在我的掌心,化作一道淡淡的光痕,旋即消散。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在这条通往心灵自由的路上,还有无数人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或是,不言的权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