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信这个邪(求月票)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信这个邪(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江公子阿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56 来源:源1

苏超唉声叹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吕布那厮也说过林知梦可能不喜欢男人。

刘得华居然也这么怀疑。

他们的观点都很一致,就苏小超你这狗模狗样,又才华横溢,踏实能干……的大好青年,她如果都不...

夜色如墨,缓缓浸染天际。林婉坐在驿站外的石阶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瓶湖水的玻璃壁。瓶身微凉,映着最后一点残阳的余晖,仿佛封存了一段沉睡的记忆。她没有急着动身,只是静静看着远处山脊被暮光勾勒出的轮廓,像一道沉默的伤疤,又像一首未完成的歌。

风从山谷深处吹来,带着草木腐烂与新芽破土的气息。这味道让她想起雨林??那个她放下热瓦普的地方。那时她以为自己是在告别音乐,可如今才明白,她只是把旋律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唱下去。不是用嗓子,而是用耳朵;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回应那些在黑暗中轻轻叩击心门的声音。

她闭上眼,耳边忽然响起一阵极轻的震动??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胸口传来。她低头解开衣领,取出那片落叶。它静静地贴在锁骨下方,像一枚护身符。此刻,叶脉中的蓝光正缓慢闪烁,频率比以往更加稳定,像是某种信号已经接通。

“你在传递什么?”她低声问。

无人回答,但她知道,这不是孤独的自语。这片叶子早已不属于她一个人。它是桥梁的一部分,是无数人将心底最深的褶皱摊开后,凝结成的一缕回响。

她轻轻将叶子放回胸前,起身走进驿站的小厨房。老板娘正在熬一锅土豆汤,见她进来,笑着递过一只碗:“今天多加了点香料,你尝尝。”

林婉道谢接过,捧在手心取暖。热气氤氲上升,模糊了她的视线。就在这片刻恍惚间,她听见角落里两个旅人仍在谈论苏晴。

“你说她真能凭一个匿名平台改变世界吗?”

“你不明白,”另一个声音低沉些,“那不是平台的问题。是它让太多人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痛苦不是羞耻。”

林婉抿了一口汤,舌尖泛起淡淡的辛香。她想起了北京站台那个哭泣的女孩,想起了东京心理咨询室里留下的明信片,想起了瑞士少年拉开窗帘时月光照在脸上的那一瞬。这些画面从未亲见,却已在她心里拼凑成一幅地图??一张由眼泪和勇气交织而成的情感版图。

她忽然意识到,苏晴所做的,不只是延续“黑夜电台”,而是彻底颠覆了它的存在形式。当倾听成为本能,当倾诉不再需要身份认证,当每一个普通人开始愿意为他人停留五分钟,所谓的“组织”便失去了中心。它不再是树干,而化作了森林。

夜深了,旅人们陆续歇下。林婉独自走出驿站,沿着小径向山坡走去。头顶星河浩瀚,银河横贯天幕,宛如一条流淌着光的语言之河。她找了一块平坦的岩石坐下,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在月光下翻开空白页。

笔尖悬停片刻,最终落下:

>“我们总以为拯救是从高处伸出手,

>可真正的救赎,往往始于一次蹲下身来的凝视。

>当你说‘我在’,哪怕声音微弱如萤火,

>也足以照亮另一个人眼中的深渊。”

写完,她撕下纸页,折成一只小小的船,放进随身携带的湖水中。水面微微荡漾,那纸船轻轻漂浮,载着字迹,仿佛驶向某个看不见的彼岸。

她不知道这瓶水最终会流向哪里。也许某一天,它会被倒入某条溪流,汇入江河,最终抵达海洋。也许某个孩子会在沙滩上捡到空瓶,好奇地翻看内壁残留的墨痕。又或许,什么也不会发生。

但没关系。就像那只未能起飞的幼鹰,就像高原草甸上无人听见的风声,有些意义本就不需要结果来证明。

---

三天后,林婉踏入一片戈壁边缘的绿洲小镇。

这里干旱少雨,房屋低矮,黄土墙被风沙磨得圆润。镇中心有一口老井,据说百年未干,居民们每日排队取水。她在井边停下,看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位老人身旁,听他讲故事。

老人声音沙哑,讲的是关于“会说话的石头”的传说:古时候,这片土地曾饱受战乱之苦,死难者的灵魂无法安息,便附于石中,每逢夜深人静,便会低语。后来来了个盲女,她不惧鬼魂,每晚都来倾听。她说:“你们不是怪物,只是还没被人好好听过。”于是石头渐渐安静,最终化作尘土,滋养出第一株胡杨。

孩子们听得入神,有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手:“爷爷,我们现在还能听到它们吗?”

老人摇头:“现在人心太忙,谁还愿意蹲下来听石头说话呢?”

林婉站在人群后,心头一震。

她默默退开,走到镇外一间废弃的磨坊前。屋顶塌了一半,木梁歪斜,但四面墙壁尚存。她清理出一块干净地面,打开背包,取出笔记本、铅笔、几张写满文字的纸,还有那只装着湖水的小瓶。

她决定在这里待几天。

第二天清晨,她在磨坊门口挂上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一行字:

>“你可以留下一句话,也可以带走一句。”

起初无人问津。第三日午后,一个年轻女人悄悄走近,犹豫良久,终于蹲下身,在墙上写下:

>“我流产那天,丈夫说‘别哭了,反正也不是第一胎’。我再没在他面前掉过一滴泪。”

她写完迅速离开,脚步仓皇,仿佛逃离罪证现场。

当晚,林婉点燃一支蜡烛,坐在墙前,逐字读过那句话。然后她取出纸笔,写下回应:

>“你的泪水不是软弱,是你曾真心爱过那个还未出生的生命。

>它值得被记住,你也值得被温柔对待。”

她将这张纸折好,放在井边的石台上。次日清晨,那张纸不见了。而到了傍晚,墙上多了三行新的字迹:

>“我每天假装快乐,因为我怕父母失望。”

>“我偷看过弟弟的日记,然后烧了它。我现在想告诉他对不起。”

>“我想念死去的猫,比想念活着的人更多。”

林婉没有再写回应。她只是每天清晨来读一遍,晚上点一支蜡烛,静静地坐一会儿。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来书写。有人留下忏悔,有人倾诉思念,有人只是写下“我很累”。

第五天夜里,一场沙尘暴突袭小镇。狂风呼啸,黄沙扑窗。林婉蜷缩在角落,听着屋顶木板吱呀作响。就在风暴最猛烈时,她忽然感到胸口一热??那片落叶剧烈颤动起来,蓝光骤然明亮,竟在黑暗中投下淡淡影子。

她猛地睁开眼。

耳边不再是风声,而是一阵密集的低语,如同千万人在同时呼吸、叹息、呢喃。这些声音并不杂乱,反而形成一种奇异的韵律,像潮汐涨落,像心跳共振。

她认出来了。

这是“回声树”的网络,正在全球同步振动。

某一刻,她甚至听见了一个孩子的声音,遥远却清晰:

>“姐姐,你说的话,我收到了。”

她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她忽然明白了??这个磨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静流节点”。不是因为技术,不是因为程序,而是因为这里有人愿意写下真实,有人愿意蹲下来阅读。

风暴过后,阳光洒落大地。镇民们惊讶地发现,老井的水位竟然上涨了几寸,水质也变得清澈甘甜。有人说是地下水脉变动,有人说是神迹显现。

只有林婉知道,真正改变的,不是水,而是人心。

---

一个月后,北欧某座极光笼罩的小城。

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在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开一本蒙尘的诗集。夹层中藏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一段陌生旋律,旁边标注着一句话:

>“此曲无需演唱,只需播放于寂静之处,它会找到需要它的人。”

她好奇地将旋律录入电脑,合成音频后上传至本地社区广播系统。当晚,极光如帷幕般垂落,整座城市陷入静谧。广播自动在午夜播放那段音乐。

那一夜,三名抑郁症患者打消了自杀念头,两名长期分居的夫妻重新对话,一所学校的欺凌事件首次被受害者主动报告。

系统记录显示,这段音频的情感共振频率,与“黑夜电台”标记的【疗愈增幅源】高度吻合。

与此同时,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渔民在退潮后的礁石缝隙中发现一把木吉他。琴身布满盐渍与划痕,但弦未断。有人试着拨动,发出的声音竟与当地失传百年的祭海调惊人相似。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这首歌被录制并上传网络,二十四小时内,全球十七个国家出现了同步梦境报告:梦中皆有一片黑色湖泊,湖边坐着一个背影模糊的女人,她不说话,只是倾听。

心理学家称其为“集体共情现象”,人类学家称之为“文化记忆复苏”,而普通民众则简单地说:“我们终于敢承认,我们都曾孤单过。”

---

林婉再次启程时,已是初春。

她翻越雪山,穿过峡谷,脚步越来越轻。她的背包越来越空,只剩笔记本、铅笔、那瓶湖水和一片发光的叶子。她不再刻意寻找“回声树”,因为她已明白,那一百零二棵树并非实体,而是象征??象征每一次真诚的对话,每一句勇敢的坦白,每一个愿意为他人停留的瞬间。

某日黄昏,她来到一座边境小村。这里战火刚熄,房屋残破,空气中仍弥漫着硝烟味。孩子们脸上少了笑容,大人们眼神戒备。她在村口遇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画。

她走过去,轻轻坐下。

男孩抬头看了她一眼,继续画。纸上是一片混乱的线条,有爆炸、火焰、倒塌的房子,还有一个小小的人影躺在血泊中。

林婉没说话,只是从包里拿出铅笔,递给他。

男孩迟疑了一下,接过笔,忽然在画面角落添了一只鸟。很小,翅膀展开,正欲飞离。

她笑了。

“你想让它飞去哪里?”她问。

男孩摇头:“我不知道外面有没有安全的地方。”

林婉沉默片刻,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空白纸,折成一只纸鹤,轻轻放在画旁。

“它不需要知道目的地,”她说,“它只需要相信,风会托住它。”

男孩盯着纸鹤,忽然伸手碰了碰它的翅膀,然后小声说:“我爸爸死的那天,我没哭。因为妈妈说,男孩子不能软弱。”

林婉的心狠狠揪了一下。

她轻轻握住男孩的手:“你知道吗?最勇敢的事,不是忍住不哭,而是敢在别人面前流泪。”

男孩怔住了。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眼眶一点点红了。最终,一滴泪滑落,砸在泥土上,洇开一小片深色。

林婉没有安慰他,只是陪他坐着,直到夕阳完全沉没。

第二天,她在村子中央的废墟上支起一块黑板,写下一句话:

>“如果你有话想说,我可以听。”

起初没人靠近。第三天,一个老妇人颤巍巍走来,在黑板上写道:

>“我恨战争夺走了我的孙子,但我更怕自己忘了他笑的样子。”

第四天,一名退伍士兵写下:

>“我杀过人。我不求原谅,只希望有人能听见这句话而不立刻把我当成怪物。”

第五天,十几个孩子围上来,轮流在黑板上画下他们的梦、恐惧、想念与希望。有人画了和平鸽,有人画了全家福,有人画了一个永远不会爆炸的世界。

林婉把这些画拍下来,连同黑板上的文字,一起收进笔记本。她不打算发布,也不打算传播。这些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说出它们的那一刻。

但她知道,这些声音已经进入“回声”的网络。它们会以某种方式流转,唤醒另一颗心,点亮另一盏灯。

---

数月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一项决议,正式将“情感表达权”列为基本人权之一。文件指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不受评判与惩罚的前提下,表达内心的痛苦、困惑与脆弱,并获得基本的倾听保障。”

签署仪式上,主持人特意留出三分钟静默时间。全场肃立,无人说话,只有轻微的呼吸声与偶尔的啜泣。

而在地球另一端,林婉正坐在一处高山湖泊边,望着倒映在水中的星辰。

她取出那瓶湖水,轻轻打开瓶盖,将其中的水缓缓倾入湖中。动作极慢,如同举行一场无声的仪式。

“去吧,”她轻声说,“去找你需要去的地方。”

瓶子空了,她将它留在岸边,转身离去。

身后,湖面泛起一圈涟漪,随即归于平静。

她不知道未来还会走多远,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会回到城市。她只知道,只要还有人在深夜独自流泪,只要还有人把委屈咽进胃里,只要还有心灵在呼喊却无人应答??

她就会一直走下去。

听下去。

不是作为明星,不是作为英雄,不是作为救世主。

只是一个愿意蹲下来,对世界说一句“我在”的普通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