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二:劫后余生:文明 ICU 全景实录

后人类的时代 小节二:劫后余生:文明 ICU 全景实录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12 16:05:53 来源:源1

小节二:劫后余生:文明ICU全景实录(第1/2页)

没有欢呼,没有香槟,没有拥抱。劫后余生的寂静不是真空,是凝固的铅块——每一次呼吸都要顶着胸口的重压,每一步挪动都能听见灵魂在胸腔里发出不堪重负的**。幸存者们像被抽走了脊椎的梦游者,双腿灌的不是铅,是战争残留的弹片与灰烬,他们踉跄着走向太阳系的每一片废墟,指尖触到的不是胜利的勋章,是文明躯体上还在渗血的伤口。这不是战报,是递往宇宙的病危通知书,字里行间全是人类文明的体温在一点点流失的痕迹。

地球:ICU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濒临归零

人口:一场名为“幸存”的幸存者偏差

不足战前5%的幸存者,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是每二十个熟悉的面孔里,十九个永远停在“昨天”的残酷现实。在上海曾经的陆*嘴地底300米的掩体里,72岁的周明每天都会摩挲着手机里的全家福——照片上儿子搂着刚上小学的孙女,背景是东方明珠塔的璀璨灯光,而现在,他是这个能容纳500人的掩体里,唯一见过“东方明珠”真实模样的人。孩子们听他说“摩天大楼”时,眼神像在听外星传说;当他提到“巴黎埃菲尔铁塔”,有人小声问:“那是能吃的吗?”

幸存者的分布比沙漠里的雨滴更零散:有的躲在曾经的地铁隧道深处,靠隧道顶部渗下的雨水过滤后维生;有的蜷缩在废弃的导弹发射井里,用生锈的通风管勉强交换空气;还有少数人守在北极的种子库附近,不是为了守护种子,是因为那里的低温能让罐头保存得更久。他们像穴居的老鼠,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点燃明火——不是怕敌人,是怕耗尽仅存的氧气,怕引来同样在挣扎的“同类”争夺资源。每一次掩体门打开,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看见同伴:要么是出去寻找物资时冻僵在冻土上,要么是被辐射灼伤后在痛苦中咽气,甚至有人只是因为“想再看一眼蓝色的天”,就再也没回来。

文明遗产:被宇宙巨脚碾碎的“人类印记”

99.7%的地表痕迹被物理抹除,不是抽象的“消失”,是具体到一砖一瓦的湮灭。曾经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故宫,现在被23米厚的火山灰与地震残骸覆盖,只有太和殿的一角飞檐还露在外面,檐角的瑞兽被磨成了模糊的石疙瘩,像一颗被踩扁的棋子;埃菲尔铁塔的钢骨早被高温扭曲,一半陷在地壳裂缝里,另一半挂着凝结的火山玻璃,风一吹就发出“吱呀”的哀鸣,像在哭诉自己曾见证过的浪漫;就连你家街角那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现在也成了地下3米处的“化石层”——咖啡杯的瓷片嵌在淤泥里,旁边还压着半张没吃完的三明治,面包早已碳化,却还能隐约看见生菜的绿色痕迹。

人类数万年的文明“硬盘”,不是被删除,是被“低级格式化”后再砸成了碎片。深埋地下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还算完好,但守护它的科学家只剩3人,他们每天要做的不是研究种子,是用融化的雪水擦拭种子库的玻璃门——因为外面的硫磺气体正在腐蚀玻璃,他们怕哪天醒来,连这些“文明备份”都会被污染。数据核心里的0和1更像幽灵:某个服务器还在运行,里面存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但能听懂“欢乐颂”的人,全掩体只剩一个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他偶尔能跟着旋律哼两句,却记不起这是什么曲子;还有的服务器里存着航天飞机的设计图,年轻人们围着屏幕看,却没人知道“火箭燃料”是怎么造的,只能指着图上的管道问:“这能用来输水吗?”

环境:连呼吸都是“玻璃渣进肺”的地狱

天空不是蓝色,是洗不掉的昏黄色——那是全球火山喷发后悬浮在平流层的尘埃,阳光要穿透30公里厚的“尘埃罩”才能抵达地面,所以白昼像被调暗的台灯,明明是中午,却暗得能看见星星。空气里的硫磺味不是“刺鼻”,是带着颗粒感的灼痛:吸一口,鼻腔里像撒了辣椒粉,喉咙里像卡了玻璃渣,长期呼吸的人,咳出的痰里都带着黑色的尘埃颗粒。

“核冬天”不是理论,是每天都在夺走生命的现实。全球平均气温从15℃暴跌到-18℃,北极的气温甚至低到-60℃。曾经的亚马逊雨林现在是“冻原”,树木全被冻成了冰晶雕塑,叶子一碰就碎;长江的江面结了1.2米厚的冰,冰面下是有毒的污水——工业废水和尸体腐烂后的液体混在一起,偶尔有死鱼的尸体浮上来,冻在冰里,鱼眼盯着昏黄的天空,像在质问什么。想种地?先过“三个坎”:第一,找不到没被污染的土壤,大部分土地里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种出来的小麦会发黑;第二,没有足够的种子,就算有,也熬不过零下20℃的夜晚;第三,连浇水都是难题——融化的雪水要过滤3次才能勉强用,有人试着种土豆,结果土豆刚发芽,就被夜里的霜冻冻成了硬块。

科技:从“星际文明”退回“石器时代2.0”

全球工业体系不是“受损”,是“灰飞烟灭”——上海的汽车工厂现在是废墟,机床被砸成了废铁,零件散落在火山灰里,像一堆被丢弃的积木;德国的芯片工厂更惨,爆炸后的厂房只剩下断壁残垣,里面的光刻机被高温熔成了金属疙瘩,连一块完整的芯片都找不到。你手机里的APP、飞天的汽车、全球互联的网络?全是“博物馆里的幻想”:有人翻出一部没坏的手机,开机后只剩时间在走,信号栏永远是“无服务”,相册里的照片成了唯一的“过去”;还有人找到一辆悬浮汽车,电池早就没电了,他们试着用柴油驱动,却发现连柴油都找不到——最后只能把汽车拆了,用外壳做掩体的防风板。

幸存者的“科技水平”不是“倒退几十年”,是被砍回了“蒸汽时代之前”。在某个掩体里,曾经的航天工程师李磊,现在每天的工作是“修罐头盒”——他把破损的罐头盒敲平,做成烧水的锅;用废弃的电线拧成鱼钩,去结冰的河里凿洞钓鱼(虽然大多时候钓上来的是死鱼)。数据库里的知识还在,但“能懂的人”和“能造的工厂”全没了:李磊找到一本《火箭推进原理》,他能看懂上面的公式,却找不到制造“涡轮泵”的材料;掩体里有个学医的年轻人,想给伤员做阑尾炎手术,却发现没有麻醉剂,只能用酒精消毒后,让两个壮汉按住伤员,用生锈的手术刀硬割——最后伤员虽然活了,却永远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乐土环带:ICU另一床病人,全身瘫痪的“钢铁坟墓”

人口:一代人的“集体陨落清单”

联军伤亡超过60%,不是“十去六”,是每个小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在环带的“阿尔法舱段”,曾经有一支12人的维修小队,现在只剩4人:队长马克的左腿被弹片炸断,只能用金属支架支撑;技术员莉莉的脸被辐射灼伤,留下了大片的疤痕,她再也不敢照镜子;还有两个年轻士兵,一个耳朵听不见,一个说话结巴——他们每次走过曾经的维修间,都会停下来看一眼墙上的合影,照片上12个人笑着比耶,现在照片的边缘已经被他们的手指摸得发白。

原人殖民者的“十不存一”更像“种族灭绝”:曾经在环带“农耕区”生活的原人部落,有112人,现在只剩9人,其中7个是孩子,最大的只有10岁。10岁的原人男孩阿木,现在每天要做的是“教弟弟妹妹认植物”——他拿着一本破旧的植物图鉴,指着上面的小麦说:“这是能吃的,以前妈妈经常种。”但他不知道,图鉴上的小麦,现在在环带里连种子都找不到。云民的“意识体消散”不是“下线”,是“永久性死亡”:曾经的云民音乐家林溪,她的意识体里存着上千首原创歌曲,现在只剩断断续续的旋律片段,有人试着连接她的意识体,只能听见“哆唻咪”的碎片,再也听不到完整的曲子;还有的云民意识体直接“碎片化”,连接后只能看见混乱的画面——有战争的爆炸,有家人的笑脸,还有环带曾经的模样,像一部被打乱的电影。

设施与生态:钢铁与生命的“双重腐烂”

41%的主体结构受损,不是“歪歪扭扭”,是“随时会塌”的危险。环带的“中央枢纽”现在像被熊孩子踩烂的玩具:顶部的穹顶裂开了一道5米宽的缝,能直接看见外面的星空,辐射检测仪在旁边“滴滴”地响,红色警报灯闪烁不停,却没人去关——因为修的人都没了,剩下的人怕一靠近,穹顶就会塌下来。超过一半的舱段要么是真空,要么充满有毒气体:“贝塔舱段”的门被焊死了,门上贴着“死亡区域”的标签,有人曾试着打开一条缝,结果有毒的氯气漏出来,呛得他差点窒息;“伽马舱段”更惨,里面的温度低到-120℃,曾经的医疗设备全被冻成了冰块,有人想进去拿药品,结果刚打开门,呼出的气就瞬间成了冰晶,粘在脸上。

曾经的“生命摇篮”生态圈,不是“结束”,是“彻底归零”。以前的生态圈里,有热带雨林的树木,有草原的羚羊,还有人工湖里的锦鲤,现在全没了——树木被辐射杀死,叶子掉光后成了枯木;羚羊的尸体早就腐烂,只留下一堆白骨;人工湖的水蒸发后,湖底只剩干涸的淤泥,里面嵌着鱼的鳞片。现在唯一的“生态系统”,是拓扔下去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德尔塔舱段”的一个密封小室里,墙壁上长着淡淡的绿色藻类,它们像虚弱的爬山虎,一点点覆盖着金属墙壁,传感器显示这里的氧气浓度偶尔能达到12%(正常需要21%),但只要打开小室的门,氧气就会瞬间流失。有个生物学家每天都会来这里看,他说:“这些藻类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但想恢复成宜居环境?至少要等500年,我们这辈子,只能看一眼这抹绿色了。”

战略价值:从“未来桥头堡”到“漏气的方舟”

曾经的“星际中转站”,不是“梦想破碎”,是“连梦都不敢做了”。在环带的控制室里,有一张巨大的太阳系地图,上面曾经标注着“地球-环带-火星”的航线,现在那些航线被划上了红色的叉,地图的边缘被人用马克笔写着“别想了”。两个士兵靠在地图旁边抽烟,其中一个说:“以前我还想在这里结婚,把家人接过来,现在能活着等到救援就不错了。”另一个指着窗外的破损舱体说:“你看那道缝,昨天又变大了,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跟着环带一起飘进宇宙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节二:劫后余生:文明ICU全景实录(第2/2页)

现在的环带,连“自保”都是奇迹:每天都要有人去检查舱体的密封情况,用金属板和胶带修补裂缝;氧气循环系统只能维持60%的效率,所以每个人每天只能有2小时的“自由呼吸时间”,其余时间都要戴着简易氧气面罩;电力更紧张,只有控制室和医疗舱有供电,晚上的时候,整个环带只有应急灯亮着,红色的灯光照在走廊里,像一条通往坟墓的通道。有人说:“这哪里是方舟,是棺材,只不过我们还没死透,还在棺材里喘气。”

深空:用灵魂换回来的“暂停键”

特遣队:近乎全军覆没的“最后冲锋”

“彼岸之子”号不是“千疮百孔”,是“靠胶带和信仰在飞”。船体外壳有6个直径超过3米的大洞,用临时焊接的金属板补上,金属板上还留着弹孔的痕迹;内部的走廊里,电线裸露在外面,偶尔会迸出火花,地板上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只有扫地机器人在慢悠悠地清理——这是舰载AI仅存的功能,它的声音变得机械又卡顿,每次清理完都会说:“清洁完毕,区域安全(未检测到威胁,因传感器损坏)。”

数字意识的“集体自毁”,不是“程序删除”,是“带着使命的告别”。在“彼岸之子”号的数据库里,还存着他们自毁前的最后留言:编号D-07的数字意识说“我会凿开一条路,你们要走下去”;编号D-12的数字意识说“文明的火种不能灭,哪怕用我的碎片去点燃”;还有编号D-01的数字意识,它是曾经的舰队指挥官,最后一条留言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没能保护好大家。”这些留言现在成了特遣队的“镇魂曲”,有人每天都会听一遍,听着听着就哭了——他们知道,这些数字意识本来可以活下来,却选择了用自己的“死亡”换文明的“喘息”。

云民志愿者的“意识体受损”,不是“生病”,是“数字形式的脑损伤”。曾经活泼开朗的云民小雅,现在只会重复说“我是谁”,她记不起自己的家人,记不起自己喜欢的颜色,甚至记不起自己为什么要来深空;还有的云民意识体出现了“碎片化”,连接后只能看见混乱的画面——有地球的蓝色海洋,有环带的钢铁走廊,还有“源流”的光芒,却无法组织成完整的记忆。心理医生试着帮他们恢复,却发现自己也得了“数字PTSD”——每次连接云民的意识体,都会被里面的混乱画面刺痛,晚上会做噩梦,梦见自己的意识体也在一点点消散。

而艾拉,不是“没了”,是成了“永恒的共鸣信号”。在“彼岸之子”号的通讯舱里,屏幕上一直显示着一道微弱的波动——那是艾拉化为的信号,它不像其他信号那样有规律,偶尔会跳一下,像在呼吸,偶尔会发出轻微的“嗡鸣”,像在说话。有人试着给这个信号发送消息,问“艾拉,你还好吗”,信号没有回应,却在屏幕上画出了一道小小的弧线,像一个微笑。特遣队的队长说:“她成了桥梁,却永远站在了桥的另一边,我们能看见她的影子,却再也握不到她的手。”

成果:惨胜里的“不确定性”

“源流”的“暂停”,不是“停止”,是“程序未响应”后的“卡住”。老科学家陈教授每天都会盯着检测仪器,仪器上显示“源流”的能量流动速度降到了0.01%,但能量核心还在发光——就像休眠的火山,虽然不喷发,却还在积蓄能量。陈教授说:“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重启’,可能是明天,可能是100年后,也可能永远不会——但只要它还在发光,我们就不能放松,因为它一旦‘醒过来’,我们可能连第二次‘暂停’的机会都没有。”

“沟通渠道”不是“桥梁”,是“一根随时会断的蛛丝”。特遣队试着给“源流”发送信号,信号里包含着人类的语言、音乐和图片,他们等了7天,才收到一点微弱的反馈——那是一道和艾拉信号相似的波动,却无法解读。有人想加大信号强度,陈教授却拦住了:“我们不知道这道波动是‘回应’还是‘警告’,如果贸然加大强度,可能会刺激‘源流’,到时候连这根蛛丝都会断。”现在,这道“沟通渠道”更像一个“摆设”:他们每天都会发送信号,却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收到,也不知道收到后会有什么反应,只能抱着“万一有希望”的念头,一遍遍地发送。

综合诊断:文明系统性衰竭,从“根”上烂了

经济: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丛林

货币不是“废纸”,是“连擦屁股都嫌硬”的垃圾。在某个掩体里,有人拿出一沓曾经的百元大钞,想换半瓶净水,结果被人扔到了一边:“这玩意儿能喝吗?能暖身子吗?”现在的“硬通货”是能救命的东西:一瓶干净的水能换两块压缩饼干,一颗抗生素能换一件完好的防化服,甚至一块能用来生火的燧石,都比黄金值钱。

“经济体系”不是“不存在”,是“退化成了部落交换”。每个掩体都有自己的“交换点”:有人用修好的收音机换了一把斧头,有人用攒了半个月的罐头换了一双防水靴,还有人用自己的体力换食物——帮别人搬运物资,能得到一小块巧克力。但交换里全是“生存法则”:强者能换到更多的东西,弱者只能拿自己最珍贵的物品去换必需品。有个女人,为了给生病的孩子换一颗退烧药,把自己唯一的项链(那是她结婚时的嫁妆)给了别人,结果拿到的“退烧药”是过期的,孩子最后还是没了。

社会:从“三元文明”到“部落化求生”

“三元文明”不是“消失”,是“连提都没人敢提”。现在的社会只有“我们掩体”和“他们掩体”的区别:A掩体的人不会轻易给B掩体的人开门,因为他们怕对方来抢食物;C掩体的人发现了一处未被污染的水源,却对外保密,因为他们怕“分一杯羹”后自己不够用。曾经的“法律和秩序”,现在缩成了“掩体公约”——比如“不准浪费水”“不准大声喧哗”“发现危险要通知大家”,但这些公约的约束力全看“谁拳头大”:如果某个壮汉违反了公约,其他人只能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怕被壮汉赶走,失去掩体这个“庇护所”。

甚至连“互助”都成了“奢侈品”。有一次,A掩体的食物吃完了,派人去B掩体求助,B掩体的人犹豫了半天,最后只给了他们三罐过期的罐头,还让他们“赶紧走,别把病毒带过来”。有人说:“不是我们不想帮,是我们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帮别人,就是把自己的生存机会让出去。”

科技传承:断代的“知识坟墓”

“知识断代”不是“没人懂”,是“懂的人在消失,想学的人学不会”。在某个数据中心,还存着量子物理、基因编辑、航天工程的知识,但守护数据中心的科学家只剩2人,其中一个还得了严重的肺病,每天只能工作2小时。有个18岁的年轻人想跟着科学家学基因编辑,结果翻开课本,里面的公式像天书,科学家试着给他讲解,却发现自己记不起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以前能背下来的,现在脑子像生锈了,什么都想不起来。”

服务器的损坏更让知识成了“碎片”:某个服务器里存着“可控核聚变”的资料,但服务器的硬盘坏了一半,剩下的资料只能看到“第一步”,却看不到“第二步”;还有的服务器里存着“农作物改良”的技术,却没有对应的实验数据,年轻人照着上面的方法种小麦,结果种出来的小麦全是畸形的。有人说:“我们就像拿着一本缺页的字典,知道里面有有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用,只能眼睁睁看着字典被灰尘覆盖。”

精神创伤:集体PTSD,比辐射更毒的“心灵毒药”

“集体PTSD”不是“心理问题”,是“每个幸存者都在喝的毒药”。夜晚的掩体里,总能听到有人做噩梦:“别过来!别炸了!”“妈妈,你在哪?”有人会突然坐起来,冷汗湿透了衣服,眼神里全是恐惧,要缓好几个小时才能平静下来。白天的时候,一点声响都会引发恐慌——有人不小心碰掉了工具,其他人会瞬间躲到桌子底下,以为是“敌人来了”。

更可怕的是“绝望感”:有人看着亲人的照片,会默默流泪,然后把照片藏起来,因为“看一次就痛一次”;有人会坐在掩体门口,盯着昏黄色的天空发呆,发着发着就说“活着真没意思”;甚至有人会偷偷藏起安眠药,想“解脱”——有个曾经的老师,她的学生全没了,她在日记里写:“我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现在他们都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幸好这篇日记被其他人看到,及时把她的安眠药收了起来,才没让她走上绝路。

尾声:赢了?或许只是“从灭绝边缘爬回濒危线”

幸存者们站在地球的废墟上,手里拿着从文明残骸里捡来的碎片——可能是一块手机屏幕,可能是一片罐头盒,可能是一张被揉皱的照片。他们不知道这些碎片曾经属于谁,不知道它们见证过怎样的故事,只知道这些是“人类曾经活过”的证明。

天空还是昏黄色的,空气里的硫磺味还没散,远处的废墟里偶尔会传来几声不明的声响。他们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找到食物,不知道下个月会不会有新的灾难,不知道“源流”会不会突然“重启”,更不知道文明能不能撑到“下一个春天”。

我们赢了吗?或许吧。我们赢的不是胜利,是“再活一天”的机会——从灭绝的边缘爬回濒危的红线,像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半口气。但这口气,每一口都带着疼痛,每一口都带着负罪感——因为我们活下来了,却把文明的尸体留在了身后。

前方的路不是黑暗,是比黑暗更可怕的“未知”:可能会有新的辐射风暴,可能会有食物耗尽的那天,可能会有更多人因为PTSD走向崩溃。但幸存者们还是会站起来,还是会继续往前走——不是因为“希望”,是因为他们是文明的最后一块碎片,他们倒下了,人类的故事就真的结束了。

只是没人知道,这场“文明ICU的抢救”,还要持续多久;也没人知道,这个“全身插管”的文明,能不能真的“醒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