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二: 看不见的根系

后人类的时代 小节二: 看不见的根系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17 16:11:24 来源:源1

小节二:看不见的根系(第1/2页)

正午的阳光穿过生命树的晶体叶片,在试验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银。田垄上的作物已经长到膝盖高:玉米苗的茎秆带着淡紫色的节痕,叶片边缘有细小的绒毛,风一吹就轻轻颤动;大豆的藤蔓缠着玉米杆往上爬,淡紫色的小花藏在叶片间,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南瓜的叶子像撑开的小伞,铺满了玉米和大豆之间的空地,遮住了土表的裂纹,只露出几根细细的卷须,在空气中试探着寻找支撑。

拓站在田垄中央,脚下的土是松的,一踩就陷下去半指,抬起脚时能看到鞋底沾着几根淡蓝色的细丝——那是土里的菌丝,被踩断后暴露在空气中,还在微微发光,像细小的荧光棒。他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玻璃皿,里面装着一点深褐色的土,土面上能看到细密的菌丝网络,淡蓝色的光在里面缓慢流动,像一条微型星河。

学徒们围在他身边,比上一课更专注。阿野的袖子卷得更高了,手里的小本子翻到了新的一页,笔捏在手里,随时准备记录;溪的淡绿色投影离地面更近了,几乎贴着土表,传感器开到了最大灵敏度,数据流在她身侧绕成了一个小圈,像在捕捉某种细微的信号;远的灰色投影则悬浮在玉米苗上方,手里“握”着一个微型检测仪,正在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守望者-09依旧悬在最后,表面的绿灯闪得比平时快,像是在期待新的数据。

“上一课,你们学会了‘听’土的话。”拓举起手里的玻璃皿,阳光透过玻璃,让里面的菌丝光芒更亮,“今天,我们要‘看’土的根——不是玉米的根,不是大豆的根,是土里看不见的、把它们连在一起的‘网’。”

他朝守望者-09抬了抬下巴:“把成像仪打开吧,让大家看看下面的世界。”

守望者-09的顶端伸出一根银色的探头,比筷子还细,对准了玉米和大豆之间的土表。一道淡绿色的光束从探头里照出来,落在土上,没有刺眼的光芒,反而像一层薄纱,把土表“掀”了起来——地下20厘米的景象,通过全息投影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学徒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投影里,玉米的根须是乳白色的,像老爷爷的胡须,从茎秆底部往下延伸,分杈越来越细,最细的根须比头发丝还细,轻轻贴在土粒上;大豆的根须更粗一点,褐色的,上面挂着一个个浅褐色的小疙瘩——那是根瘤,比黄豆小一点,像串在根上的珠子;而最让人惊讶的,是缠绕在根须上的菌丝——淡蓝色的,像蜘蛛网一样,把玉米和大豆的根须紧紧连在一起,有的菌丝还钻进了根瘤里,有的则延伸到更远的土里,像一条条细细的光带,在根须之间传递着什么。

“这是‘共生菌丝网’,是艾拉的火种里带过来的共生体微生物。”拓的手指轻轻点在投影上,指尖穿过光带,却没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它们不是普通的真菌,是被改造过的,能当‘管道’,也能当‘信号线’。”

他指向大豆的根瘤:“你们看这些根瘤,里面住着根瘤菌,能把空气里的氮气变成大豆能吃的氮肥。但大豆用不了这么多,怎么办?”他的手指沿着菌丝移动,从大豆的根瘤一直连到玉米的根须,“菌丝就像管道,把多余的氮肥‘送’给玉米——玉米不能自己固氮,全靠大豆和菌丝帮忙。”

投影里突然出现了红色的箭头,沿着菌丝从大豆根瘤流向玉米根须,旁边标着“氮素传输:0.2mg/h”。阿野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箭头,指尖穿过影像,却感觉到一丝微弱的震动——那是守望者-09模拟的“能量流动”触感。“真的在送啊?”他惊讶地说,“我还以为只有我们给庄稼施肥,没想到它们自己还会‘分享’。”

“不止分享氮。”拓又指向玉米的根须,投影里出现了绿色的箭头,从玉米根须流向菌丝,再流向大豆根,“玉米的叶子能晒太阳,制造碳水化合物——就是它‘吃’的粮食。它会把多余的碳水,通过菌丝送给大豆和根瘤菌。根瘤菌帮大豆固氮,也需要能量,玉米送的碳水,就是给它们的‘报酬’。”

溪的投影晃了晃,淡绿色的光强了半分:“这像云民的‘资源共享协议’!但更灵活——协议是固定的,而这个网能根据需要调整,玉米缺氮了,大豆就多送点;大豆缺碳水了,玉米就多给点,不用人来调。”

远的检测仪“叮”了一声,弹出一行数据:“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1.8mg/g,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1.6mg/g,比单独种植的高20%。”他的灰色投影转向拓,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数据不会骗人,连在一起种,它们长得更好。”

“不是长得更好,是活得更稳。”拓纠正他,然后让守望者-09调整投影,模拟“害虫攻击”的场景。

投影里,一只小小的蚜虫爬在大豆的叶片上,用口器啃咬叶片。几秒钟后,大豆的根须突然释放出淡黄色的信号,沿着菌丝网络快速扩散——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波纹一圈圈传开。不到十秒,周围玉米的根须、南瓜的根须都亮起了淡黄色的光,然后它们的叶片上,突然长出了更密的绒毛,叶脉也变得更粗了。

“这是怎么回事?”阿野指着投影里的叶片,“叶子好像变‘硬’了。”

“大豆被蚜虫咬了,会释放‘警告信号’。”拓解释道,“信号通过菌丝网传给玉米和南瓜,它们收到信号,就会启动防御——长出更密的绒毛,蚜虫咬不动;分泌一点苦味物质,蚜虫不爱吃;有的还会释放吸引瓢虫的信号,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会来帮忙。”

溪的数据流突然停了下来,她的投影转向拓,语气里带着激动:“这比云端的‘紧急通讯系统’还快!云端要经过服务器转发,这里直接点对点传递,还能自动触发防御,是‘活的协议’!”

“对,是活的。”拓关掉了投影,地下的景象重新隐没在土里,“这片网不是我们建的,是它们自己长的,只要我们不破坏,它就会一直工作。我们要做的,不是当‘管理者’,指挥它们怎么长;是当‘引导者’,帮它们把网建得更稳。”

接下来的实践课,比上一课更具体。拓带着他们来到试验田的一角,那里放着几个白色的塑料盆,里面装着从生命树根际挖来的土。“我们要分离里面的共生菌丝,种到新的田里,帮新的作物建网。”

他拿起一把特制的小铲子,比指甲盖还小,轻轻挖了一点盆里的土,放在无菌的玻璃片上,然后用显微镜(那是从旧实验室里找到的,被智灵修好了)观察。学徒们轮流凑到显微镜前——阿野看到菌丝在玻璃片上慢慢爬,像一条条小虫子;溪看到菌丝上有细小的孔,像管道的接口;远看到菌丝里有微小的颗粒在流动,那是传递的养分;守望者-09则拍下了菌丝的结构,生成了3D模型,标上“菌丝直径5μm,孔径0.2μm,适合传输小分子物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节二:看不见的根系(第2/2页)

“分离的时候要轻,不能弄断菌丝。”拓教阿野用小铲子挖土,“土要保持湿润,不能晒干,菌丝离了水就会死。种到新田里时,要和作物的种子一起种,让菌丝和根须一起长,它们才能尽快连上网。”

阿野学着拓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了一点土,放进新的花盆里,然后播下一粒大豆种子。“这样种下去,大豆的根就能很快找到菌丝,对吧?”他问。

“对。”拓点点头,“就像孩子出生就有人帮忙,能长得更稳。”

然后,拓带他们来到另一块试验田,这里种着“三姐妹”——玉米、大豆、南瓜,种得很有规律:每两棵玉米之间种一株大豆,每四棵玉米之间种一棵南瓜。“这是旧时代印第安人的种法,现在加上共生菌丝网,效果更好。”

他指着玉米杆:“玉米长得高,给大豆搭架子,大豆不用自己长杆,能省力气固氮;大豆的根瘤给玉米送氮,玉米长得更壮;南瓜的叶子铺在地上,遮阴,土不容易干,杂草也长不起来——它们三个在一起,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也能长得好。”

远蹲下来,用检测仪测了测土的湿度:“南瓜叶子下面的土湿度25%,旁边没种南瓜的土湿度18%,确实保水。”他又测了大豆的根瘤数量:“每株大豆有12个根瘤,比单独种的多5个,固氮量肯定更高。”

溪的投影贴在南瓜的卷须上,数据流突然加快:“我检测到南瓜在释放一种信号,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通过菌丝网传给周围的土,杂草的种子就不容易发芽了。”

“这就是‘互助’。”拓站在田垄上,看着眼前的三姐妹作物,阳光照在叶片上,泛着绿光,“不是你争我抢,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起活下去。”

最让学徒们兴奋的,是“调节生物信号”的环节。拓带着他们来到生命树附近的一块试验田,这里的作物长得比其他地方更整齐,叶片更舒展。“生命树会释放低频信号,0.1赫兹,和菌丝网的频率一样。”拓说,“这种信号能让作物长得更稳,遇到大风不容易倒,遇到干旱也能多坚持几天。”

守望者-09打开了信号检测仪,屏幕上出现一条平稳的波浪线,频率刚好是0.1赫兹。“我们可以用信号发射器,把生命树的信号放大,覆盖整个试验田。”拓指着田边的一个小型发射器,银色的,像个小音箱,“每天早上开半小时,作物就能‘听’到信号,长得更健康。”

阿野试着把发射器打开,几秒钟后,他发现旁边的玉米苗轻轻晃动了一下,叶片慢慢舒展开来,像伸了个懒腰。“真的有反应!”他惊讶地说,伸手摸了摸叶片,比刚才更软一点,却更有韧性。

溪的投影靠近发射器,数据流里出现了“信号与菌丝网共振”的提示:“信号和菌丝网连在一起,能传得更远,整个田里的作物都能收到,比单独给每棵作物发信号更省力。”

远测了一下叶片的生长速度,五分钟后,数据出来了:“生长速度比刚才快了0.02mm/h,虽然慢,但长期下来,产量会更高。”

傍晚的时候,学徒们都留在试验田里,没人想走。阿野在记录玉米苗的叶片舒展程度,本子上画满了小图;溪的投影躺在土表,和菌丝网的信号同步波动,像在和它们“聊天”;远在整理今天的数据,把“共生菌丝网”“三姐妹种植”“生物信号调节”都加进了自己的种植模型里;守望者-09则生成了一份《地下共生网络维护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菌丝的培养方法、信号调节的时间、作物搭配的比例,还附上了今天的投影截图。

拓坐在田垄上,手里拿着一颗大豆种子,轻轻放在土表。种子慢慢滚到一根玉米苗的根部,停在南瓜叶子旁边。他看着学徒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的生命树——它的晶体叶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地下的根系肯定也在和试验田的菌丝网连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乐土都抱在怀里。

“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不用化肥,不用农药,非要建这个网?”拓突然开口,声音在傍晚的风里显得很轻。

阿野抬起头,想了想说:“因为化肥会把菌丝杀死,明年就种不出好庄稼了。”

溪的投影晃了晃:“因为这个网更灵活,能自己调整,不用人一直盯着。”

远推了推虚拟的眼镜:“因为数据显示,这样种出来的粮食,营养更丰富,吃起来更健康。”

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闪:“从长期来看,共生网络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资源消耗,符合文明存续的最优解。”

拓笑了,点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和土做朋友,和作物做朋友。”他拿起手里的大豆种子,放进土里,用手指轻轻埋好,“土不是我们的‘工具’,不是用来种粮食的‘容器’;作物也不是我们的‘财产’,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的,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网,有自己的朋友。”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土:“我们建的不是试验田,是一个‘家’——玉米的家,大豆的家,菌丝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只有家里的每个人都互相帮忙,这个家才能一直活下去,才能长出真正的乐土。”

夕阳慢慢沉下去,试验田的土表开始泛起淡淡的蓝光——那是菌丝网在傍晚释放的信号,像在和生命树打招呼。玉米苗的叶片轻轻合拢,大豆的藤蔓缠得更紧,南瓜的卷须也慢慢收了起来,像是准备休息。

学徒们都安静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阿野把小本子抱在怀里,觉得今天学到的不是种植技术,是怎么和土地做朋友;溪的投影变得更柔和,数据流里多了“共生”“互助”“家”这些之前没有的关键词;远的种植模型里,第一次加入了“情感参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作物的“状态”;守望者-09的《维护手册》最后,加了一句话:“共生网络的核心,是连接与尊重。”

拓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他的学徒们,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投在试验田的土上,和玉米的影子、大豆的影子、菌丝的影子连在一起,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

风从生命树的方向吹过来,带着菌丝的清香,带着作物的气息,带着那个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的“家”的味道。拓知道,今天的课,学徒们不仅看到了土里的根,更在心里种下了“连接”的根——这根会慢慢长大,像菌丝一样,把他们和土地、和彼此、和整个乐土都连在一起,长成一片永远不会倒下的森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