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后人类的时代 > 第十二章:赤红圣约

后人类的时代 第十二章:赤红圣约

簡繁轉換
作者:心灵账本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24 16:19:32 来源:源1

第十二章:赤红圣约(第1/2页)

小节一:朝圣的启程

北半球高纬度的旧时代太空港,像一头沉睡了半个世纪的钢铁巨兽,终于在晨光中睁开了眼。穹顶的玻璃早已失去往日的透亮,蒙着一层薄灰,却恰好滤去了过于刺眼的阳光,让整个空间浸在一片柔和的冷白里。桁架结构的金属梁上,还留着当年战争时的弹痕,锈迹沿着划痕蔓延,像岁月刻下的皱纹;纵横交错的粗管道贴着穹顶排布,管壁上凝结的冷凝水时不时滴下来,落在地面的金属板上,发出“嗒、嗒”的轻响,在空旷的大厅里格外清晰。

空气里的味道很复杂——有火箭燃料的辛辣味,像刚点燃的火柴;有臭氧的淡腥味,是长期未启用的电路缓慢氧化的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冷却液甜味,混在一起,成了属于“旧时代探索”的独特气味。没有乐土环带那种经过净化的、带着花香的空气,也没有全息广告的流光溢彩,这里的一切都带着“实用”的粗粝感:地面的金属板拼接处凹凸不平,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照明灯管是裸露的,冷白色的光直直地打下来,照亮每一颗铆钉的棱角,没有半分修饰。

“望舒号”就停在大厅中央,灰白色的船身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巨石,没有任何华丽的涂装,只有船身侧面用白色油漆刷的编号“EX-01”,字体方正,带着工业时代的严谨。船艏下方,那幅用红色油漆喷绘的图案却格外醒目:一株绿芽从赤红色的土壤里钻出来,芽尖还沾着点点“泥土”,叶脉清晰可见,像在努力伸展——这是上周志愿者里的年轻画匠阿吉连夜喷的,他说:“要让火星知道,我们是来种希望的,不是来挖资源的。”

百来位志愿者家庭围着“望舒号”站着,像一群沉默的朝圣者。他们的衣着大多是粗布棉麻,颜色以灰、褐、绿为主,是大地的颜色。袖口和裤脚大多有补丁,却缝补得整整齐齐,针脚细密——这些衣服大多是家里传下来的,洗得柔软,贴在身上格外舒服。没有谁穿智能温控服,也没有谁戴神经接口,只有几个孩子脖子上挂着手工编织的小吊坠,有的是木头刻的小锄头,有的是陶土捏的小种子,是临行前长辈给的“护身符”。

行装堆在他们脚边,用油布和皮革裹得严严实实,边角用麻绳捆紧,经得起颠簸。最显眼的是那些农具:哈桑老农夫的犁铧,刃口磨得发亮,犁尖还带着点地球泥土的深色痕迹——那是他上个月在“艾拉之树”附近的田里最后一次耕地时沾的;年轻夫妇阿明和小芸的锄头,木柄被摩挲得光滑,刻着他们的名字缩写;还有老木匠周伯的工具箱,铁制的外壳上贴满了手工雕刻的小木牌,上面是不同的植物图案,“这是给火星上的孩子做玩具用的”,周伯笑着说,手里还攥着一把磨好的凿子。

种子袋堆在农具旁边,用粗布缝制,上面的标签是手写的,字迹各异:“外婆的番茄种,耐贫瘠”“老家的小麦种,抗寒”“共生果园的蜜桃核,留着种”……每一袋种子都用蜡封了口,防止受潮,袋角还缝着一小块棉布,写着保存方法。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检查每一袋种子,手指轻轻拂过标签,像在抚摸一个个珍贵的宝贝——她是村里最后的种子守护者,这次带了三十多种蔬菜种子,说“要让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味道”。

实体书被放在最稳妥的位置,有的装在特制的木盒里,有的裹在防潮布里。阿吉带了本泛黄的《齐民要术》,书页边缘磨损严重,里面夹着他爷爷画的农事笔记,用红笔标注着“雨天播种要浅”“施肥后要浇水”;教师李姐带了一套《儿童绘本》,纸页是加厚的,能经得起反复翻阅,她说“火星上的孩子,也要读有温度的书,不是屏幕上的光”;还有几本家族笔记,封面是皮革做的,上面烫着家族的徽章,里面记录着几代人的耕种经验、手工技艺,甚至还有家常菜谱——“这些不是书,是我们的根”,李姐摸着书脊说。

拓站在人群边缘,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外套,左手腕上的旧手环在冷光下泛着淡褐色的光。他没有上前,只是看着志愿者们互相整理行装:哈桑帮周伯紧了紧工具箱的麻绳,周伯帮老太太把种子袋挪到更安全的位置,阿明抱着小芸的锄头,怕碰坏了刃口。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换着手里的小吊坠,小声说“到了火星我们一起种番茄”“我教你刻木头”。

等人群稍微安静些,拓才慢慢走进去。他先走到哈桑面前,老人须发皆白,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指缝里还沾着点泥土——那是他早上特意去田里抓的。“拓先生。”哈桑握住拓的手,力道很大,带着泥土的温度,“我把这捧土带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个厚实的油布包,打开三层,里面是一捧黝黑湿润的泥土,还带着点青草的气息,“这是我家田里的土,种了一辈子庄稼,能养苗。到了火星,我要把它和火星土混在一起,让绿芽知道,哪里都是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二章:赤红圣约(第2/2页)

拓点点头,手指轻轻碰了碰那捧土,湿润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像触到了地球的脉搏。“它会帮你扎根的。”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力量,“你们走的路,和我们不一样,但都是在守护‘乐土’——你们守护泥土的温度,我们守护数据的光,都是文明的根。”

哈桑把土包好,贴胸放回怀里,像揣着颗心脏。“我们知道。”他看着拓,眼神坚定,“到了火星,我们会种出粮食,会盖起木屋,会教孩子们认庄稼、学手工,等将来,说不定还能请你们来尝尝火星种的蜜桃。”

拓又走到孩子们中间,最小的孩子叫小石头,才五岁,手里攥着个木头做的小锄头,是周伯给他刻的。“爷爷,火星上有虫子吗?”小石头仰着头问,眼睛里满是好奇,没有丝毫恐惧。“有吧,说不定有不一样的虫子。”拓蹲下来,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到了那里,你可以和它们做朋友,一起守护庄稼。”小石头点点头,把小锄头抱得更紧了:“我会的!我要当火星上的小农夫!”

登船指令通过老旧的扩音器传来,声音带着“滋滋”的电流杂音,却像号角一样,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登船准备,倒计时十分钟。”扩音器里的声音重复了一遍,大厅里只剩下管道滴水的“嗒嗒”声,还有远处引擎预热的轻微震动。

志愿者们不约而同地转向观测窗。窗外,地球像一颗蓝绿色的宝石,悬浮在漆黑的宇宙里,白云缭绕在表面,像轻柔的纱。哈桑看着地球,眼睛里有点湿润——他这辈子都没离开过地球,没见过这么美的样子;李姐摸了摸怀里的绘本,想起教室里孩子们读绘本的样子;小石头拉着阿明的手,小声说“地球好漂亮”。

没有人说话,沉默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所有人。他们告别的不是一颗星球,是那个靠数据和光就能生活的时代,是不用种地也能有粮食、不用手工也能有工具的便利——但他们更想守护的,是泥土的触感、手工的温度、种子发芽的惊喜,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

一分钟后,不知是谁先转身,其他人也跟着转身,没有回头。阿明扛起锄头,小芸抱着种子袋,周伯提着工具箱,哈桑把土包捂得更紧,老太太被孩子们围着,慢慢走向“望舒号”的舷梯。舷梯是金属做的,踩上去“哐当”响,每一步都像踩在文明的传承路上。

拓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的背影:哈桑的背有点驼,却走得很稳;周伯的工具箱偶尔碰到舷梯,发出“叮”的轻响;孩子们的小吊坠在胸前晃,像小小的星星。他举起手,轻轻挥了挥——没有告别语,却像在传递一份承诺:“我们会守好地球,你们在火星,也要好好扎根。”

志愿者们也挥了挥手,没有回头,继续往上走。走到舱门口时,阿吉回头看了一眼,对着拓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然后钻进了舱门,像钻进了未来的希望里。

“望舒号”的引擎突然轰鸣起来,声音越来越大,震得整个大厅都在抖。地面的金属板开始发烫,船尾的火焰慢慢升起,橘红色的火光照亮了穹顶的弹痕,照亮了志愿者们刚才站过的地方,也照亮了船艏那株绿芽——在火光里,绿芽像活了过来,仿佛真的在赤红色的土壤里伸展、生长。

引擎的轰鸣声越来越响,“望舒号”开始缓慢升空,带着一船的农具、种子、实体书,带着一群守护传统的朝圣者,向着漆黑的宇宙飞去。观测窗里的地球越来越小,而火星的方向,正有一颗红色的星球,在等待着绿芽的到来。

这不是一次逃离,不是一次殖民,是一次“反向的远征”——他们远离高度数字化的文明,走向荒芜的星球,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播种;不是为了扩张,是为了守护。他们要在火星上,用锄头刨土,用种子发芽,用手工造物,让泥土的温度、汗水的咸味、季节的轮回,在另一个星球上,重新生根、开花、结果。

拓站在空旷的大厅里,看着“望舒号”消失在穹顶的发射口,手里还残留着哈桑那捧土的温度。他知道,这场朝圣的启程,不是文明的分裂,是文明的守护——地球有数据的光,火星有泥土的根,两者都是“乐土”,都是人类文明不该丢失的部分。

引擎的轰鸣渐渐减弱,大厅又恢复了平静,只有管道的滴水声还在“嗒嗒”响。拓慢慢走出大厅,晨光洒在他身上,像洒在一位守护者的肩上。他知道,属于“望舒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属于地球的故事,也会继续——在泥土里,在数据里,在每一个守护文明根脉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