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二十三章林夏一首古诗震惊朝野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第二十三章林夏一首古诗震惊朝野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4 02:41:49 来源:源1

第二十三章林夏一首古诗震惊朝野(第1/2页)

残雪在琉璃瓦上凝成冰棱,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小刀,折射着宫城最后一缕暮色。林夏蜷缩在翰林院值房的藤椅上,冻得发紫的手指正用力攥着半块冷掉的胡饼。

窗外传来更夫摇着铜铃走过的声音,那“当啷”声里裹着朔风,刮得窗纸簌簌作响,仿佛要将这破败的房间撕裂。“林国师还在忙?”随着叩门声,一个裹着貂裘的身影推门而入,风雪瞬间卷进屋来,带着一股寒气。

来人是同院的王砚之,他看着林夏那件打了三层补丁的青布棉袍,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怜悯,“部里刚送了今年的炭票,我多领了两捆,你先用着。”

林夏慌忙起身时,藤椅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仿佛不堪重负。他拱手作揖,袖口磨出的破洞里露出冻裂的手腕:“多谢王兄,只是本官……”“拿着吧。”

王砚之将炭捆重重搁在地上,炭块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起居注》,那泛黄的纸页上,林夏用蝇头小楷抄录着去年秋狩的记载,字迹工整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

昨日庆功宴上,李学士还念叨你呢。”王砚之掸着肩头的雪,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北境大捷,陛下正命翰林院作赋纪功,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林夏的喉结轻轻滚动了一下,端起案上早已凉透的茶盏抿了一口。茶水中漂浮着细小的茶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开来。去年他随钦差出塞,亲眼目睹了云漠关下堆积如山的尸骸,那些发黑的断戟和凝固的血冰,至今仍在噩梦中纠缠着他。

而此刻,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歌楼里传唱着“将军勒石燕然山”的新词,仿佛那场惨烈的战争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林某才疏学浅,怕是难当此任。”他放下茶盏,杯底与案面碰撞发出轻响,如同一声叹息。

王砚之临行前瞥了眼墙角那堆用麻纸裹着的书稿,那里是林夏三年来搜集的边关见闻。那些纸张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听说下月要外放一批官员,”王砚之的声音顿了顿,带着几分若有似无的暗示,“云漠关新设了屯田司,正缺文书。”门被带上的瞬间,林夏抓起那半块胡饼狠狠咬了一口。粗粝的麦麸刮得喉咙生疼,混着泪水咽进肚里,咸涩的味道在胸腔里弥漫开来。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太极宫的鎏金宝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那辉煌的宫殿仿佛在嘲笑他的渺小。砚台里的墨汁已经冻成了硬块,他哈着白气用体温融化墨锭,恍惚间看见砚台里浮起张校尉临终前圆睁的双眼。

那是在去年深秋的云漠关,当蛮族的弯刀剖开张校尉的腹腔时,林夏正躲在烽燧的箭孔后瑟瑟发抖。老校尉喷涌的热血溅在他脸上,带着铁锈味的温热触感,至今仍残留在皮肤深处。当时朔风卷着鹅毛大雪,将整座关城染成刺目的殷红,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惨烈的战斗哭泣。

三更梆子响过,林夏突然推开窗。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利刃,瞬间灌进单薄的衣衫。他看见雪地里蜷缩着三个乞丐,其中一个孩子正啃着冻硬的草根,那瘦小的身影在风雪中瑟瑟发抖。

这一幕像针一样刺痛了林夏的心,他想起云漠关下那些无人收殓的少年兵卒,他们的年龄或许比这孩子大不了多少。回到案前,他猛地扯过一张洒金宣纸。冻僵的手指捏着狼毫,在纸上划出第一道倔强的墨痕。墨汁在寒气中迅速凝固,仿佛要将他的情感冻结在纸上。但他没有停下,继续挥毫泼墨,将满腔的悲愤、怜悯和无奈都倾注在笔端。鸡叫头遍时,砚台里的墨已经换了三回。林夏的棉袍被炭火熏出焦痕,双眼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怔怔地看着宣纸上的字迹,那些笔画时而如刀削斧凿,时而似泣血悲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被遗忘的故事。

“云漠关前月如钩,”他轻声念着起句,喉结剧烈滚动。这七个字仿佛带着魔力,将他带回那个血色黄昏。当时他正站在云漠关的城楼上,残月如同一把弯刀悬在天际,映照着城下堆积如山的尸骸。寒鸦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在哀悼那些逝去的灵魂。突然传来急促的叩门声,打断了林夏的思绪。他慌忙将诗稿折起塞进袖中,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推门进来的是个面生的小宦官,手里举着鎏金令牌,令牌上雕刻的龙纹在烛光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陛下在文华殿召集群臣,林编修速去。”

穿过积雪的宫道时,林夏感觉袖中诗稿像块烙铁。雪花落在他的发髻上,很快融化成水,顺着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他看见禁军甲胄上的霜花,突然想起云漠关士兵们冻裂的甲片,那些甲片在月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仿佛是他们冰冷的墓碑。文华殿内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冰天雪地判若两个世界。檀香在鎏金香炉里袅袅升腾,将百官的朝服熏出富贵气。林夏缩在文官队列的末尾,感觉自己那件打补丁的棉袍与周围的华贵格格不入,像块碍眼的污渍。

“北境大捷,朕欲立碑纪功。”龙椅上的女帝萧月瑶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诸卿谁可为文?”吏部尚书张敬之出列奏道:“臣举荐李学士,其文风雄浑,最合圣意。”

他话音刚落,立刻有不少官员附和,殿内响起一片赞同之声。李学士捋着花白的胡须,上前一步正要谢恩,却被突然响起的清朗嗓音打断:“陛下,臣有一诗,愿献于御前。”

满殿哗然中,林夏走出队列。他感觉数百道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有惊讶,有鄙夷,也有不屑。当他从袖中取出那张带着体温的诗稿时,指尖的冻疮正在渗血,染红了宣纸边角,宛如一朵绽放的红梅。内侍将诗稿呈给昭武帝的瞬间,林夏听见身后传来窃笑声。他挺直脊梁,脑海中浮现出云漠关那些冻成冰雕的士兵,他们临终前都保持着握刀的姿势,仿佛一座座不屈的丰碑。

“云漠关前月如钩,”女帝初念时语气平淡,带着一丝漫不经心。但当他读到“白骨堆山雪未收”时,龙袍袖口突然顿住。御座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香炉里的烟都停滞在半空。

林夏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胡笳夜夜催肝断,汉帜年年照骨朽。”他看见站在前列的几位将军脸色骤变,那些曾经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勇士,此刻眼中都泛起了泪光。“沙场孤儿衣不暖,京华贵客酒方酬。”读到这句时,户部尚书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手里的玉圭“当啷”落地。他慌忙去捡,却在抬头时对上林夏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那目光中充满了愤怒和质问,让他不禁羞愧地低下了头。最后一句“何须勒石夸功绩,君不见长城血未流”出口时,女帝萧月瑶猛地拍向龙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三章林夏一首古诗震惊朝野(第2/2页)

镇纸玉狮震落在地,裂开一道狰狞的缝隙,仿佛是大地被这惊天之语震撼而开裂。殿内死寂无声,只有铜壶滴漏在固执地计数。林夏望着阶下那道蔓延的裂痕,突然想起云漠关城墙的箭孔,那些密密麻麻的孔洞里,似乎还残留着士兵们最后的呐喊。通政司的铜铃在辰时三刻突然急促响起,打破了皇城的宁静。

当抄录着《云漠关》的绢帛从宫门一路传到六部衙门时,积雪覆盖的长安城里,仿佛有无数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吏部公房内,张敬之将诗稿拍在案上,砚台里的墨汁溅到他崭新的绯色官袍上。

“放肆!”他指着站在面前的王砚之,气得胡须乱颤,“你同院这个林夏,是要毁了我朝体面吗?”王砚之捧着茶盏的手微微发颤,茶水在盏中晃动,映出他紧张的面容:“张大人息怒,林编修许是……许是有感而发。”

他想起昨夜送炭时看到的那些边关文稿,突然明白那些麻纸裹着的不是文字,而是无数亡魂的呜咽。此时的翰林院早已炸开了锅。李学士将自己关在书房,一遍遍临摹“长城血未流”五字,笔锋时而滞涩如泣,时而凌厉如剑。他想起二十年前随先皇亲征的场景,那些在沙漠中渴死的士兵,他们干裂的嘴唇仿佛还在无声地诉说着痛苦。

消息传到西市时,说书人正讲到将军单骑冲阵的精彩桥段。茶客们听到这首诗,突然都沉默了。有个瘸腿老兵突然拍着桌子恸哭,他空荡荡的裤管在寒风中摆动,那是十年前在云漠关被截断的腿。他的哭声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委屈,仿佛要将积压多年的痛苦全部释放出来。

“听说了吗?陛下把自己关在御书房三个时辰了。”小太监们在宫道角落窃窃私语,搓着冻红的手,“李总管进去时,见龙案上的诗稿都被泪打湿了。”暮色四合时,一辆青布马车停在翰林院后门。林夏被两个锦衣卫“请”上车时,王砚之追出来塞给他一件狐裘:“带上吧,北地冷。”

马车启动的瞬间,林夏看见王砚之袖中露出半张纸,上面是抄录的《云漠关》,字迹被泪水晕得模糊不清。车厢里没有点灯,只有雪光从车窗缝隙钻进来。

林夏摩挲着狐裘上温暖的绒毛,突然想起云漠关那个雪夜。当时他和张校尉分食一块冻硬的羊肉,老校尉布满冻疮的手捏着匕首,在石头上费力地切割着肉,刀刃上的寒光映着他坚毅的脸庞。“后生,”老校尉当时呵着白气说,“等开春了,我带你去看漠北的草原。”他的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却不知道自己再也等不到那个春天。

马车突然停下,林夏抬头看见云漠关三个大字在月色中泛着青光。城门下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位在西市痛哭的瘸腿老兵,此刻他正拄着拐杖向马车行礼,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屯田司的木屋比翰林院值房更冷。

林夏将《云漠关》诗稿压在砚台下,看着窗纸上自己的影子被风吹得扭曲变形。远处传来刁斗声,一下下敲在他的心上,仿佛在提醒他这里就是诗中描绘的地方。“林国师还没睡?”门被推开,瘸腿老兵端着碗热汤面走进来,他空荡荡的裤管在雪地里拖出两道浅痕,“这是俺婆娘做的,加了点胡麻。”

林夏接过粗瓷碗,暖流顺着指尖蔓延到全身。他看着老兵冻裂的手背,突然想起诗中的“沙场孤儿”:“老哥,你可知那些阵亡将士的家眷……”“大多在关内屯田。”老兵往灶里添着柴,火星子溅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去年冬里冻死了三个娃,官府发的棉衣,还没出长安就被换成了破絮。”他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林夏却听出了其中的无奈和悲愤。

窗外突然传来喧哗声。林夏掀帘出去,看见一队禁军正将十车棉衣卸在关城中央。为首的将领捧着圣旨高声宣读,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着即核查边关军需,凡克扣者斩!”

老兵突然跪倒在地,对着长安方向重重叩首。积雪被他额头撞得飞溅起来,在月光下像散落的碎银。林夏望着那队禁军崭新的甲胄,突然明白自己那首诗,竟真的穿透了重重壁垒,带来了一丝改变的希望。

数日后,长安来的信使带来了惊人的消息。户部尚书被革职查办,查抄的家产里竟有三百件本该发往边关的棉袍。翰林院的李学士奉旨前来云漠关,要将《云漠关》刻在关城的石碑上。

刻碑那天,关内外的军民都来了。林夏站在人群中,看着李学士挥毫泼墨。老学士的手在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激动。当最后一笔落下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欢呼声中充满了压抑已久的释放。

瘸腿老兵突然指着远方,声音颤抖:“看!”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支商队正缓缓走来,驼铃在风中悠扬地响着。为首的商人掀开车帘,露出王砚之熟悉的笑脸,他身后跟着十几个孤儿,都是阵亡将士的遗孤。

“林兄,”王砚之上前握住林夏的手,他的掌心温暖而有力,“陛下上命我来此设立学堂,这些孩子,以后都能读书了。”林夏望着那些孩子冻得通红的脸颊,突然想起自己写“衣不暖”时的悲愤。

此刻夕阳正落在新刻的石碑上,将“长城血未流”五个大字染成金色,仿佛是用那些逝去将士的鲜血浸染而成。夜深人静时,林夏独自登上城楼。

朔风卷着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看见月光下的长城蜿蜒如巨龙,那些曾经浴血的关隘,此刻都沐浴在温柔的月色中。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稚嫩的嗓音念着《云漠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林夏轻轻抚摸着城砖上的箭孔,那里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他知道,一首诗改变不了所有事,但至少,它让人们记住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件银色的铠甲,让他在这寒冷的边关,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云漠关仿佛也在低声吟诵着那首诗。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种子,落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长出新的希望。

林夏知道,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要用自己的笔,继续记录下这里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边关的声音,让那些牺牲和奉献,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