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四章默写唐诗三百首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第四章默写唐诗三百首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4 02:41:49 来源:源1

第四章默写唐诗三百首(第1/2页)

天瑞年间的京城新安,蝉鸣裹挟着热浪扑进林府朱漆大门。林夏跪坐在西厢房的檀木案前,指尖抚过案头崭新的澄心堂纸,素白的纸面映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砚台里的松烟墨泛着幽光,羊毫笔锋悬在半空,迟迟未落。

“夏儿,这可是太傅亲自送来的宣州贡纸。”林母掀起湘妃竹帘,金丝镶边的襦裙扫过门槛,腕间的玉镯叮当作响,“若能将《唐诗三百首》一字不差默写下来,明日宫宴上,便是你一鸣惊人的契机。”

林夏望着母亲鬓边颤动的珍珠步摇,喉间泛起苦涩。七日前,父亲在朝堂上因诗赋不及同僚,被玄宗当众斥责。如今满府上下都将重振家门的希望压在他这个庶出女儿身上。他握紧笔杆,第一笔重重落在纸上,“春眠不觉晓”五个字力透纸背,墨迹在宣纸上晕开,如同他心中翻涌的不安。

日影西斜时,林夏已默写到《春江花月夜》。笔尖在“江畔何人初见月”的“见”字上顿住,恍惚间想起幼时在后花园,父亲教他读这首诗的场景。那时的月光温柔地洒在父亲含笑的眉眼上,不像如今,总是布满愁云。突然,窗外传来清脆的瓷碗碎裂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三小姐又在装模作样!”尖锐的女声刺破寂静。林夏抬头,正撞见同父异母的姐姐林柔倚在门框上,绛紫色的石榴裙绣着金线牡丹,艳丽夺目。他身后跟着两个丫鬟,捧着装满冰块的青铜冰鉴,冰块碰撞的叮当声,与林夏案头的蝉鸣形成鲜明对比。

林夏将目光转回纸面,轻声道:“姐姐若是想看诗,等我写完...”话音未落,林柔已抢过案上的宣纸,“不过是抄别人的句子,也敢在人前卖弄?”他纤细的手指划过墨迹未干的诗句,突然冷笑一声,“‘昨夜闲潭梦落花’,倒应了你这庶出身份——无根的浮萍,妄想攀高枝!”

宣纸张狂地在空中翻飞,林夏猛地起身,却不慎打翻砚台。漆黑的墨汁如恶兽般扑向那沓贡纸,瞬间吞噬了数十首诗作。林夏的耳畔嗡嗡作响,只听见林柔娇笑着扬长而去的声音,还有母亲焦急的呵斥:“快把小姐们拉开!这可是要呈给圣上的...”

夜色深沉,林府渐渐安静下来。林夏蜷缩在书房角落,膝头摊着被墨迹污染的残页。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突然,一阵窸窣声传来,老仆王伯提着一盏油灯,佝偻着背走了进来。

“小姐,老奴年轻时跟着老爷游历江南,曾见过诗仙李白挥毫。”王伯将油灯放在案上,浑浊的眼中闪着追忆的光芒,“他作诗时,眼里有星辰大海,笔下有山河万里。诗,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素绢,“这是老奴采买时,特意寻来的越州剡藤纸,比贡纸更能承墨。”

林夏指尖轻触素绢,细腻的触感仿佛带着江南的水汽。他抬头望向窗外,今夜的月亮格外皎洁,将竹林染成一片银白。胸中的郁结渐渐化开,他重新研墨,笔锋在纸上行云流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五更天的梆子声响起时,林夏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揉着酸痛的手腕,望着案头整齐叠放的诗卷,忽然觉得,这些诗句不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承载着千年风雅的星河。晨光穿透薄雾,照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的诗句上,墨色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新的希望。

宫宴那日,林夏的诗卷被呈到玄宗面前。当皇帝看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林夏的诗作镌刻在曲江池畔的石碑上。消息传回林府,林柔望着石碑拓本上遒劲的字迹,攥着帕子的手微微发抖。而林夏,正坐在书房里,伴着墨香,翻开一本崭新的诗集。他知道,自己与诗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曲江池畔的石碑落成那日,长安细雨如丝。林夏站在青灰色的碑前,看着雨水顺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刻痕蜿蜒而下,恍惚间竟觉得那些字迹都活了过来,在雨幕中舒展成李白仗剑天涯的身影。自诗作被镌刻后,林府门庭若市,达官显贵送来的名帖堆满了书房案几,就连平日趾高气昂的林柔,见了他也会勉强挤出三分笑意。

然而,这份荣耀并未给林夏带来安宁。一日午后,林夏正在书房研习王维的辋川诗,忽闻前厅传来激烈争吵声。他循声而去,只见父亲林相面色铁青,与一位身着绯袍的官员对峙。那官员手中握着一卷诗稿,冷笑道:“林大人,令爱这《唐诗三百首》默写得如此精妙,不知可曾借鉴过我家公子的《诗海拾珠》?”

林夏心头一震,快步上前拾起诗稿。只见纸上字迹虽工整,却透着刻意模仿的匠气,内容更是拼凑了多首唐诗名句,生硬堆砌。他抬头直视官员,声音清亮:“大人说笑了,令郎的‘创作’与唐诗风骨相去甚远,且诸多句子皆出自《全唐诗》,若论借鉴,怕也是令郎借鉴古人在先。”

官员被驳得哑口无言,拂袖而去。林相却长叹一声,对林夏道:“夏儿,树大招风,往后行事需更加谨慎。”林夏颔首,心中却明白,这场污蔑不过是权贵间打压异己的手段,只因父亲在朝堂上力主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风波未平,新的挑战又至。宫中传来旨意,命林夏为即将到来的佛诞节创作颂诗。林夏深知,这不仅是展现才华的机会,更是关乎家族荣辱的重任。他将自己关在佛堂三日,听着晨钟暮鼓,看着烛火摇曳,却始终难觅灵感。

第四日清晨,林夏漫步在后花园,忽见池边白莲在晨光中绽放,露珠顺着花瓣滑落,惊起一池涟漪。他心中一动,快步回到书房,提笔写下:“佛国生白莲,清净在人间。一念心无垢,慈悲满大千。”诗成之时,晨光正好,洒在宣纸上,为诗句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

佛诞节当日,林夏随父亲入宫。大明宫含元殿内,香烟袅袅,钟磬齐鸣。当他的颂诗被宫女宣读时,满座皆静。玄宗微微颔首,赞道:“此诗禅意深远,不似出自闺阁女子之手。”一旁的杨贵妃轻摇团扇,笑道:“陛下,才女之思,本就不可常理度之。”

林夏本以为此番献诗能为家族再添荣光,却不想因此陷入更深的漩涡。佛诞节后,林府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责林夏的颂诗暗藏讽喻,影射朝廷佞佛之风。林相面色凝重,将信递给林夏:“夏儿,你可知这诗中可有此意?”

林夏仔细读罢,摇头道:“女儿一心向佛,所作皆为赞颂,绝无他意。”他握紧信纸,心中涌起一股悲凉。原来,在这权力的游戏中,再纯粹的诗句也能被曲解成伤人的利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默写唐诗三百首(第2/2页)

为了查明真相,林夏决定暗中调查。他乔装成平民女子,穿梭于长安的茶楼酒肆。一日,在平康坊的一间小茶馆里,他听到几个文人谈论起佛诞节的颂诗。其中一人醉醺醺地笑道:“林小姐的诗写得再好又如何,还不是被裴侍郎抓住把柄?听说裴侍郎与林相在漕运一事上积怨已久......”

林夏心中一惊,终于明白这一切皆是朝堂政敌的阴谋。他回到林府,将此事告知父亲。林相沉思良久,道:“夏儿,你虽聪慧,但终究涉世未深。这朝堂争斗,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然而,林夏并未退缩。他开始研读史书,学识谋士之道,同时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的诗作不再局限于风花雪月,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当他写下“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感叹时,长安城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

林夏的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共鸣。他的举动也触怒了那些权贵,他们再次对林夏发起攻击,这次竟诬陷他与江湖游侠勾结,意图不轨。林府被官兵包围,林相被下狱。

面对危机,林夏没有慌乱。他凭借着平日里结交的文人墨客,收集证据,为父亲洗刷冤屈。他在狱中写下《狱中抒怀》:“身陷囹圄志未残,诗心一片照肝胆。待到云开雾散日,再赋新词唱河山。”这首诗被狱卒传出,感动了无数人,舆论开始转向。

最终,在正义之士的帮助下,真相大白。林相官复原职,林夏也因坚韧不屈的品格和卓越的诗才,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经此一役,林夏对诗歌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写道:“诗非雕虫小技,乃心之所向,情之所至,可为刀枪,亦可为良药。”

此后,林夏依旧在林府的书房中写诗、研墨,但他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他时常走出府邸,游历山河,用诗句记录所见所闻。当他站在黄河岸边,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他知道,自己的诗途,才刚刚开始。而那本《唐诗三百首》,始终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案上,见证着他从默默无闻到名满长安的成长历程,也见证着一个大唐才子在诗与政的浪潮中,坚守本心,破浪前行。

黄河的风裹挟着沙砾扑在脸上,林夏倚着破旧的渡船栏杆,望着浊浪翻滚的河面,耳畔回响着艄公苍凉的号子。自从为父亲洗刷冤屈后,他便以采风为由,踏上了游历之路。行囊里除了笔墨纸砚,还藏着一卷被摩挲得边角发毛的《唐诗三百首》,那是他出发前,王伯偷偷塞给他的。

“姑娘,前面就是蒲州了!”艄公的吆喝打断了他的思绪。船靠岸时,夕阳正将半边天空染成血色,林夏踩着摇晃的跳板上岸,忽见渡口围了一圈人。他好奇地挤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沙土上写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老翁沙哑的声音里满是沧桑,围观的百姓或点头,或抹泪。林夏心头一颤,原来唐诗早已刻进了百姓的血脉。他从袖中取出纸笔,默默记下这动人的一幕。

在蒲州的日子里,林夏暂住在一间破旧的客栈。白天,他穿梭在街巷中,听卖糖画的老汉讲述《长恨歌》的故事,看织布的妇人哼着《子夜吴歌》劳作;夜晚,他伏在油灯下,将所见所感化作诗句。一日深夜,他正写得入神,忽闻窗外传来隐隐哭声。推开窗,只见隔壁院子里,一个小姑娘跪在月光下,面前摆着一碗清水,嘴里念叨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爹爹,你看到月光了吗?”

林夏打听后得知,小姑娘的父亲因战乱被征去戍边,至今未归。他心头一酸,第二天便教小姑娘念更多的诗,告诉他:“这些诗,风能听见,云能听见,或许你的爹爹,也能听见。”

离开蒲州时,小姑娘塞给林夏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颗烤得焦黑的红薯。林夏抱着布包,眼眶发热。原来最珍贵的馈赠,从来不是金银玉器,而是这一份带着体温的心意。

行至江州,林夏听闻浔阳江畔常有歌女吟唱唐诗。他寻至江边,果然见一艘画舫上灯火通明,歌声婉转。登上画舫,他见到了歌女秋娘。秋娘身着褪色的罗裙,怀抱琵琶,一曲《琵琶行》唱得肝肠寸断。唱罢,秋娘苦笑道:“白司马的诗,道尽了我们歌女的辛酸,可又有谁能真正改变这命运?”

林夏与秋娘彻夜长谈,将自己在民间的见闻写成诗稿,与秋娘的琵琶声相和。他们约定,要用诗歌为那些被命运碾碎的灵魂发声。此后,林夏的诗中多了几分侠气,他写道:“愿借长风千万里,吹散人间苦与愁。”

当林夏行至蜀地时,恰逢当地举办诗会。诗会上,一位自诩“诗坛新秀”的青年,趾高气扬地吟诵着堆砌辞藻的诗作。林夏忍不住起身,朗声道:“诗歌不是文字的游戏,而是心的呐喊!”他当场吟诵了一首在江州写成的诗:“浔阳江上月,照尽世间寒。琵琶声未歇,泪湿旅人衫。”

诗会现场一片寂静,片刻后,掌声雷动。那青年涨红了脸,灰溜溜地离开了。诗会后,一位老者找到林夏,感慨道:“老夫游历半生,今日终于见到了真正的诗魂。”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夏的声名越传越远,也引来了新的麻烦。一些文人嫉妒他的才华,开始在坊间散布谣言,说他的诗皆是他人代笔。更有甚者,拿着篡改后的诗句,指责他诋毁朝廷。

面对这些恶意,林夏没有辩解。他选择继续前行,用脚步丈量山河,用诗句记录真实。在峨眉山巅,他迎着风雪写下:“雪压青松松愈挺,风欺劲竹竹更坚。流言蜚语何足惧,且把诗心付流年。”

这一日,林夏行至剑门关。关前峭壁上,不知何人用朱砂写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七个大字。他驻足良久,突然想起王伯曾说:“诗仙李白当年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才写出这千古绝唱。”

他取出笔墨,在旁边空白处写道:“蜀道虽难终有尽,诗途漫漫永无涯。”字迹未干,一阵狂风卷起沙尘,却丝毫未能掩盖那刚劲的笔画。林夏望着自己的字,嘴角扬起一抹微笑。他知道,这条诗路,他会一直走下去,不为名利,只为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