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四十五章林夏初入徐州城(一)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第四十五章林夏初入徐州城(一)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9-04 15:14:41 来源:源1

第四十五章林夏初入徐州城(一)(第1/2页)

林夏的朝鞋踩在结霜的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咯吱声。他抬头望向徐州城的城楼,飞檐上积着薄薄一层雪,像给灰黑色的瓦顶镶了道银边。城门口的卫兵呵着白气,长矛上的红缨在寒风里打颤,每一个进城的人都要被他们锐利的目光刮过三遍。

“姓名。”卫兵的声音像冻硬的石头。

“林夏。”他解下背上的旧布包,露出里面半块干硬的麦饼。布包的边角磨出了毛边,露出里面打了三层补丁的棉絮——那是他娘临走前连夜缝的。

“从哪儿来?”

“淮阴。”林夏的声音有些发紧。他攥紧了藏在袖管里的木牌,那是爹留下的唯一念想,边角被摩挲得光滑温润,上面刻着个模糊的“林”字。

卫兵的目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短褐上滞留片刻,挥了挥手。林夏松了口气,跟着人流钻进城门洞。穿堂风像刀子似的割过脸颊,他缩了缩脖子,把布包往怀里又揣了揣。

进城的刹那,喧嚣像潮水般涌来。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铜铃般的吆喝声穿透嘈杂:“糖画——转糖画喽——”卖胡辣汤的摊子支着蓝布篷,白雾缭绕里飘出胡椒与羊肉的香气,几个短衣汉子蹲在条凳上,捧着粗瓷碗呼噜噜喝得冒汗。

林夏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他摸了摸怀里的麦饼,咽了口唾沫。爹说过,徐州城遍地是机会,只要肯下力气,饿不死人。可此刻他站在十字街口,看着南来北往的马车溅起泥水,突然觉得这城大得让人发慌。

“让让!让让!”一队骑兵从街东头奔来,马蹄铁踏在石板上发出震耳的脆响。路人纷纷往两旁躲闪,林夏被挤得一个趔趄,撞在旁边的货摊上。

“瞎了眼啊!”摊主是个矮胖的中年妇人,手里正往竹篮里码着柿饼,被这一撞,两个柿饼滚落在地,沾了层黑泥。她叉着腰骂道:“乡下来的土包子,赔得起吗?”

林夏慌忙去捡,妇人却一脚踩在柿饼上,黄澄澄的果肉混着泥汁溅开:“这可是运河那边运过来的霜柿,一两银子一篮!”

周围渐渐围拢了看客,有人啧啧称奇,有人窃窃私语。林夏的脸涨得通红,手心里全是汗:“对不住,我……我不是故意的。”他摸遍了全身的口袋,只摸出三枚磨得发亮的铜钱,“我只有这些。”

妇人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三枚铜钱就想打发我?你当我是要饭的?”她伸手就要去抢林夏的布包,“拿来抵账!”

“住手。”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林夏抬头,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青年站在人群外,手里摇着把乌木折扇——天这么冷,竟还有人摇扇子。青年肤色白皙,眉眼疏朗,腰间挂着块玉佩,在灰蒙蒙的人群里显得格外扎眼。

“王婆子,”青年慢悠悠地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两个柿饼罢了,值得你这么动气?”

王婆子的气焰顿时矮了半截,讪讪地收回手:“沈公子,不是小的计较,这乡下小子……”

“我赔给你。”青年从袖中摸出一小块碎银,抛给王婆子。银子在空中划出道弧线,叮地落在竹篮里。“够了吗?”

王婆子掂了掂碎银,眉开眼笑:“够了够了,多谢沈公子!”

青年摆了摆手,王婆子立刻收拾摊子,钻进旁边的巷子里不见了。围观的人见没热闹可看,也渐渐散去。

“多谢公子。”林夏攥着布包,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

青年收起折扇,指骨分明的手指在扇柄上轻轻敲着:“你是新来的?”

“嗯,今天刚到。”

“从淮阴来?”青年的目光落在他布包上露出的棉絮,“来找亲戚?”

林夏低下头:“找我爹。他说在徐州城的铁铺干活,可我……”他不知道该怎么说,那封半年前寄回家的信上,爹只说在西市街的李记铁铺,可他刚才路过西市街,根本没有什么李记铁铺。

“找不到?”青年了然地笑了笑,“徐州城这两年变了不少,铺子关关停停是常事。你叫林夏?”

“是。”

“我叫沈知言。”青年指了指街对面,“那是我家的布庄,要是不嫌弃,先去喝碗热茶暖暖身子?”

林夏犹豫了一下。娘说过,城里的有钱人大多心眼多,可眼前这沈公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不像坏人。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他确实冻得浑身发僵。

“多谢沈公子。”

布庄的伙计见了沈知言,都恭敬地低着头。暖炉里烧着银丝炭,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皂角香。沈知言让伙计端来热茶和一碟点心,林夏捧着粗瓷茶杯,指尖终于有了些暖意。

“你爹叫什么名字?”

“林满仓。”

沈知言沉吟片刻:“西市街去年是有个李记铁铺,后来老板赌钱输光了家产,把铺子抵给了别人,改成了棺材铺。至于林满仓……我没听说过。”

林夏的心沉了下去,茶杯在手里微微颤抖。

“不过徐州城里的铁铺不少,”沈知言递给他一块桂花糕,“你别急。我认识几个开铁铺的朋友,帮你问问?”

“真的?”林夏猛地抬头,眼里的光像快要熄灭的油灯突然被添了柴。

“当然。”沈知言笑了笑,“你先找个地方住下。城东的高升客栈不贵,我让伙计带你去。”

林夏咬了口桂花糕,甜香在舌尖化开,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娘把攒了半年的碎银换成一小块桂花糖,塞在他手里的滋味。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他赶紧低下头,假装喝茶。

“对了,”沈知言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你会打铁吗?”

“会!”林夏连忙点头,“我爹教过我,从十二岁就开始跟着他打铁了。”

“正好,”沈知言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了个地址,“城南的张记铁铺最近缺个帮工,你拿着这个去,就说是我介绍的。”

林夏接过纸条,指尖触到墨迹的温度,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去吧。”沈知言挥了挥手,转身去看货架上的布料。

林夏对着他的背影深深鞠了一躬,抓起布包快步走出布庄。雪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青石板路镀上一层金辉。他抬头望去,徐州城的屋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无数双温柔的眼睛。

高升客栈在一条窄巷里,老板娘是个胖胖的中年妇人,见了沈知言的字条,痛快地给了他一间最便宜的柴房。“沈公子介绍来的,错不了。”她一边擦着桌子一边说,“这徐州城啊,有沈公子这样的人,才算有点人情味。”

林夏把布包放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摸出爹留下的木牌。阳光从窗棂照进来,在木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想,爹说得对,徐州城确实是个好地方。

第二天一早,林夏揣着沈知言写的字条,往城南走去。路过王婆子的柿饼摊时,那妇人看见他,居然难得地笑了笑:“去干活?”

“嗯。”林夏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张记铁铺的张老板是个好人,”王婆子往他手里塞了个柿饼,“好好干。”

柿饼的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滑,林夏觉得心里暖暖的。他加快脚步,穿过喧闹的街市,远远看见铁匠铺的烟囱冒着黑烟,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像一串欢快的鼓点,在清晨的空气里荡漾开来。

张老板是个络腮胡的壮汉,接过字条看了看,又上下打量了林夏一番:“沈公子介绍的人,我信得过。会抡大锤吗?”

“会!”

“那好,”张老板指了指墙角的铁块,“先把这些砸成铁片,中午管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五章林夏初入徐州城(一)(第2/2页)

林夏挽起袖子,抓起沉重的大锤。当锤头第一次落下,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时,他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阳光透过铁匠铺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滚烫的铁块上,溅起金色的火星。这是他在徐州城的第一个早晨,空气里有铁屑的味道,有炭火的温度,还有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在心底悄悄发了芽。

傍晚收工时,张老板给了他二十文钱。“先预支你一天的工钱,去买点像样的衣服。”他拍着林夏的肩膀,手掌像铁钳一样有力,“明天早点来。”

林夏攥着沉甸甸的铜钱,走到街上时,天已经擦黑了。各家店铺亮起了灯笼,昏黄的光晕在雪地上晕开,像一朵朵温暖的花。他路过一家成衣铺,看见橱窗里挂着件半旧的棉袄,蓝色的粗布面,针脚很细密。

“小哥,买衣服?”铺子里的伙计探出头来。

林夏摸了摸怀里的铜钱:“那件棉袄多少钱?”

“五十文。”

他犹豫了一下,转身往另一条巷子走去。那里有个卖二手衣服的摊子,摊主是个瞎眼的老婆婆,总是坐在小马扎上,手里不停地搓着麻绳。

“婆婆,有棉袄吗?”

老婆婆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望向声音来的方向:“有,刚收的,你摸摸。”

林夏接过那件灰扑扑的棉袄,布料有些硬,但很厚实,里子是暖和的棉絮。“多少钱?”

“三十文。”

他数出三十文钱放在老婆婆手里,把棉袄裹在身上。虽然有点大,但挡不住的暖意从四面八方涌来,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和寒冷。

回到客栈时,老板娘正站在门口张望:“小林,可算回来了。刚才有人来找你。”

“谁?”

“一个穿官服的,说是衙门的,问你认不认识一个叫林满仓的人。”

林夏的心猛地一跳:“他说什么了?我爹怎么了?”

“你别急,”老板娘拍了拍他的胳膊,“那人说,林满仓在三个月前救了个落水的小孩,自己没上来。衙门一直在找他的家人,今天听沈公子提起你,就赶紧过来了。”

林夏觉得天旋地转,手里的铜钱哗啦啦掉在地上。他扶住门框,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喉咙里像是堵着一团滚烫的棉花,发不出任何声音。

老板娘叹了口气,捡起地上的铜钱:“衙门的人说,林大哥是个好人。他们给了些抚恤金,让我转交给你。”她从柜台里拿出个沉甸甸的布包,“还有这个,说是在林大哥身上找到的。”

那是个用牛皮纸包着的小包,林夏颤抖着打开,里面是半块磨得光滑的砚台,还有几张写满字的纸。是爹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却一笔一划很认真。

“夏儿,爹在徐州挺好的,别惦记。这里的人都很好,张老板给的工钱不少,我攒了些钱,等开春就回去看你和你娘……”

“爹说要教我写字的……”林夏的声音哽咽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粗糙的牛皮纸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那天晚上,林夏坐在冰冷的木板床上,把爹的字看了一遍又一遍。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砚台上,泛着温润的光。他想起小时候,爹握着他的手,在沙盘上写“人”字,说:“做人要像这字,堂堂正正,站得笔直。”

第二天一早,林夏揣着爹的砚台,去了沈知言的布庄。伙计说沈公子在后面的书房,他便径直走了进去。

沈知言正坐在窗前看书,见他进来,放下书卷:“怎么了?眼睛这么红?”

林夏把爹的事说了一遍,声音断断续续的,像被风吹得摇晃的烛火。沈知言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只是给他倒了杯热茶。

“我想谢谢沈公子。”林夏握紧了手里的砚台,“如果不是你,我可能还在城里瞎转悠。”

“举手之劳。”沈知言看着他,“以后打算怎么办?”

“我想留在徐州。”林夏抬起头,眼睛里虽然还有红血丝,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光,“爹在这里没做完的事,我想替他做完。”

沈知言笑了:“好。张老板那里正好缺个长期帮工,你要是愿意,就一直做下去。”他顿了顿,又说,“我书房缺个研墨的,你要是晚上有空,可以过来帮忙,管晚饭,还能给你些工钱。”

林夏愣住了:“我……我不会研墨。”

“我教你。”沈知言拿起一支毛笔,蘸了蘸墨,在宣纸上写下“林夏”两个字,笔锋清俊,像初春的新竹,“你看,写字和打铁一样,都要用心。”

林夏看着纸上自己的名字,突然觉得心里亮堂了许多。他对着沈知言深深鞠了一躬,这一次,腰弯得很低很低。

日子像铁匠铺里的铁块,在日复一日的敲打中,渐渐有了形状。林夏白天在铁铺打铁,晚上就去沈知言的书房研墨。他学得很快,不仅学会了研墨,还跟着沈知言认了不少字。沈知言有很多书,总是让他随便看,林夏便在夜里捧着书卷,借着油灯的光,一字一句地读。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徐州城的柳树抽出新芽,运河里的冰化了,载着货物的商船一艘接一艘地驶过。林夏的打铁手艺越来越好,张老板常说:“这小子,手上有股巧劲,比他爹还强。”

那天林夏正在铁铺里打一把镰刀,沈知言走了进来,身上带着淡淡的墨香。“林夏,跟我去个地方。”

“去哪儿?”林夏擦了擦手上的铁屑。

“去了你就知道了。”

他们穿过热闹的街市,来到城中心的一座宅院前。朱漆大门上挂着块牌匾,写着“徐州府学”四个大字。门口有不少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沈公子,您来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迎了上来,对着沈知言拱手行礼。

“周先生。”沈知言回了一礼,“我带林夏来看看。”

周先生打量着林夏,眼里带着笑意:“就是你常说的那个孩子?看着倒是精神。”

林夏有些局促,不知道该说什么。

“周先生是府学的教谕,”沈知言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跟先生说了你想读书,先生说可以让你旁听。”

林夏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大大的:“真的?我也能来这里读书?”

“当然。”周先生捋着胡须,“只要肯学,谁都能来。府学的书,你也可以随便借。”

阳光穿过府学的牌坊,落在林夏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想起爹的砚台,想起那些在油灯下读过的书,突然觉得,爹一定在什么地方看着他,笑着说:“夏儿,好样的。”

那天晚上,林夏把这个消息写在信里,寄给了淮阴的娘。他在信里说,徐州城很好,人很好,他在这里很好,让娘放心。

写完信,他拿起爹的砚台,开始研墨。墨条在砚台上轻轻研磨,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沈知言坐在旁边看书,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他身上镀上一层银辉。

“沈公子,”林夏突然开口,“您为什么要帮我?”

沈知言放下书,想了想,笑着说:“因为我爹说过,看见走投无路的人,帮一把,总是好的。”他指了指窗外,“你看这徐州城,这么大,这么热闹,不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互相帮衬着过日子吗?”

林夏看着窗外,徐州城的灯火像一片星海,温暖而明亮。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徐州”两个字。虽然笔画还很稚嫩,但每一笔都写得很认真,很用力。

他知道,从他踏入这座城的那天起,这里就已经是他的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