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簡繁轉換
作者:最能编的狗牙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15:24:52 来源:源1

第12章对于人才,要尊重(第1/2页)

崔道逸正准备离开办公室,又被张广年给叫了回去。

“有好稿子就忘了问你了。这部小说是哪位作者写的?”张广年好奇地问道。

“容我卖个关子,你猜一猜?”崔道逸又走回到张广年的办公桌前,神秘地说道。

“肯定是个老作者,新作者写不出来这种有深度的小说。你看看,最近新人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十年期间,真是作家队伍断层严重。”张广年痛心地说道。

接着继续说道:“还不是一般的老作者,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老作者。不过很奇怪,这种文风我从来没见过。我不说读遍所有作家的文章吧,至少有名的我都看过。

哎呀,老崔,别给我卖关子了,我后背的汗水又急出来了。”

“老张,你猜错了。我告诉你吧,这是个新人,至少我敢保证,我在燕京的杂志和以前的《收获》杂志上,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有这号人。

你看看吧,这是信封,豫省的,就是不知道年龄多大了。”

“你没骗我吧!”张广年急迫地从崔道逸手里面夺过信封,陡然睁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才从震惊中反应了过来:“还真是个新人。

文学界用笔名常见,但这个名字一看就是真名。这个地方,我也没听说过。老崔,难道咱们文学界还冒出来了一个天才不成?”

“确实是天才。老张,还有个事情,你说这个稿费怎么算?要是老作者稿费的标准肯定在五块以上,可他是个新作者,按照惯例....”

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十年期间已经暂停的稿酬制度,著作稿的标准是千字2—7元。十年时期,作者拿不到稿酬。

不支付稿酬,还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按照稿酬标准送给作者样书。作家姚雪垠,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写完之后,出版社送给了他250套样书。

十年结束,有作者终于忍受不了了。一名中学教师给上面写信反映,自己写个书不仅不挣钱还赔钱。

他是这样算的,发表后拿不到稿费。但是面对读者来访他得招待,有读者来信他得回复。一个月四十多的工资,算下来一本书不挣钱还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赔进去了。

幸亏不出名,出名的话还得借钱写书。

所以77年,经过研究就恢复了稿酬。一时间作家备受鼓舞,一旦稿子被用了,家里面的日子就好多了。

“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按照惯例来,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要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什么是尊重?尊重就体现在稿费上。按照6元的标准来,老崔,现在百废待兴,我们要一手抓读者,一手抓作者。

对于杂志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作者。谁要是有问题,让他直接来找我。”

“明白了,稿子我拿回去再看看,暂时没看出来需要改的地方。另外,豫省较远,我的意思是不改,或者由我操刀进行小改。要不然一来一回一耽搁,发表的日子就得一两个月后了。”

新人作家几乎没有不改稿子的,但崔道逸觉得,稿费都能打破常规,改稿这件事自然也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章对于人才,要尊重(第2/2页)

“我同意,你大胆地着手去办吧!”

崔道逸回到大编辑室,正在看稿子的编辑们立马抬头,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稿子,一个个恨不得直接动手去抢。

能让崔道逸这种名编夸赞的稿子,一定非常精彩。直接拿给主编,两人还研究了这么久,可以肯定,绝对是重量级的稿子。

“老崔,稿子....”有编辑笑着伸出手指了指,示意崔道逸给他看看。

“好,轮流着来。另外都把手上的汗擦一擦,别弄湿了稿子。”

..........

在刘一民骑着行车朝家里面奋力骑的时候,一封信随着邮递员来到了麦积大队。邮递员骑着二八大杠,横梁上挂着的是报纸和杂志之类的东西,后面的座上绑着包裹,身上有一个绿色的帆布邮政挎包。

这个挎包因为时间太长,外表脏兮兮的,成了土绿色。里面装的都是信件,这些东西小且重要,所以时时刻刻都挎在自己身上。

邮递员是这个时代令人艳羡的工作之一,吃商品粮拿工资。另外社会地位也高,在这个联系基本上靠信的时代,他们是很多人家期望见到的人。

邮递员看着寄信的单位纳闷不已,《人民文艺》编辑部怎么会给这个穷地方寄信。再看到收信人的名字——刘一民。心中的疑惑更大了,刘一民他是认识的,麦积大队的初中班老师。

农村文盲多,想要寄信的话,只能找识字的人帮忙写,找刘一民写信的人不少。加上刘一民经常会订阅《燕京文艺》《人民文艺》等文学杂志,接触多了,自然也就认识了。

刘一民给他的印象是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麦积大队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他将最近的报纸送到大队后,就哼着歌来到了刘一民的家门口。

“有人吗?”邮递员喊了几句,刘家人都在地里上工,自然不会开门。

邮递员思索片刻,正准备将信塞到大门下面,又觉得不行。

忽然看到李兰勇从对面河沟走了出来,于是招手问道:“兰勇,刘一民那小子呢?”

“参加高考去了,怎么了?他订的杂志直接塞到门缝下面就行,你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李兰勇笑着说道。

“不是杂志,有刘一民的信。我告诉你,这信是燕京来的。我不亲手交给他,我不放心。”

“燕京、他没有燕京的朋友,你是不是看错了?”李兰勇跑了过来,接过邮递员手里面的信看了起来。

李兰勇看后下意识地问道:“《人民文艺》?这是什么?”

“瞧你,平常不读书不看杂志,《人民文艺》是国家级文学杂志,这是编辑部寄过来的信。我就是纳闷,一般编辑部寄信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录稿通知或者是改稿通知,要不然编辑部不会寄信。

不过我怎么不知道,刘一民给《人民文艺》寄过稿子?再说了,也不可能啊,一民摇身一变就成作家了?”

邮递员也没有继续送信的想法了,只想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不是《人民文艺》的录稿通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