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19章 给我找到他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9章 给我找到他

簡繁轉換
作者:最能编的狗牙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5 15:24:52 来源:源1

第19章给我找到他(第1/2页)

汝县文化馆的老张,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从54年开始就进入文化馆工作,慢慢当上了馆长。可以说共和国成立后立前后的文艺界大事件都亲身经历过。

他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对文化馆拥有很深的感情。

上班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读最新一期的杂志和报纸,看一些大杂志的时候,通常会先心底默默地祈祷一下,希望能看到汝县作者的身影。

每一次都是以希望开局,失望离场。

汝县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家,已经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第二件事就是拿着最新的杂志,召集文化馆的七名作家开会讨论最新的杂志文章,并敦促鼓励大家写文章,写好的文章。

“作为文化馆的老同志,我们都应该大胆动笔,多向《人民文艺》《燕京文艺》投一投稿子,退稿也不怕。教员说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们....唉....”

老张每次开完会结束语总是这几句,但看着坐着的这几块料,最终还是背着手无奈离去。

文化馆的这些人是以创作为生的,上级还会安排一些写作任务。在这个小县城,这些笔杆子还数得上号,可是在往外走,这些人可就是名不经传的文学小人物。

倒是有人能在洛市的杂志《牡丹》上发表文章,再往上走,就是收到豫省文学杂志《豫省文艺》的改稿信了。

最后兜兜转转,改来改去也没发表。

老张还记得当时收到改稿信的时候,整个文化馆一片沸腾,他激动地老泪纵横,觉得汝县文化馆在他的带领下终于能够出现在全省人民面前了。

最后得知没发表的时候,整个人都失落了好几天。给自己老熟人打去电话询问,对方回复说不符合政策,容易被定性为毒草,编辑部也是为了作者考虑,暂缓发表。

这个暂缓,直到今天也没发表。

老张一听,赶紧断绝了催问的念头。他知道,一旦被定性为毒草,那连自己这个馆长都难辞其咎。

当年自己认识的一名作者颜慧芸写的《牧笛》,被定性之后,批评的文章如潮水一般,想起那时的情景,他都心悸。

想到这里,老张又有点庆幸,至少在自己领导期间,文化馆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上级领导对自己也信任。革委会经常会让文化馆写文章,任务完成的也不错。

本以为今天像往常一样,度过波澜不惊又毫无建树的一天,但当看到刘一民的名字和地址时,他像是被一颗来自54年的子弹击中了一样。

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汝县文坛终于有人走出去了。

他第一念头不是看完,而是快速地跑到文化馆的的集体办公室里,迈过门槛,手里举着《人民文艺》大声地问道:“都放下手里面的活,你们有谁的笔名是‘刘一民’。”

文化馆的集体办公室是一个大房间,里面摆着四五张掉了漆皮的桌子,有人在喝茶看报,有人则是在办公室中间摆了一个棋盘,正在大喊“将军喽!”

办公室上面挂着几副标语,写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等等。

看着懒散的几名手下,老张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心知肯定不是馆里面人写的,要不然隔壁的县革委会早都知道发表的消息了。

要是真有这事儿,肯定不会憋到现在。

“都停一停,你们有谁认识名叫刘一民的作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章给我找到他(第2/2页)

“作家?咱们县的作家不都在这儿了吗?”一道不咸不淡略带调侃的声音响起。

老张不用看都知道是谁,说话的是正在看报纸的老头,一身青色的中山装洗的发白,脚上穿的是千层底布鞋。这么热的天,中山装愣是不舍得脱下来。

灰白色的前进帽戴的整整齐齐,戴着一双褐色的老花镜,两根支架后面绑着一根绳子。他叫老李,就是那名收到改稿信的作者。

自从那次事情后,一直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说话总是阴阳怪气。

老张没有搭理老李,而是兴奋地说道:“天大的喜事儿,咱们县有作家在《人民文艺》上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而且《人民文艺》的编辑崔道逸同志,还专门配了一篇评论,足以可见这部小说的份量。”

“什么?”老李“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快步走上前,一把就抢过了老张手里的《人民文艺》。

其余几个穿着背心摇着蒲扇下象棋的作家再也没有下棋的兴致了,也都一下子围了过来,争先恐后地想要看一看。

等到大家都看完了,老张再次说道:“大家都谈谈,这篇文章怎么样?”

“不过尔尔!”老李淡淡地说道。身子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松松垮垮的靠在椅子上,而是坐的笔直。

接着又不服气地说道:“要是我的那篇能发....”

“老李,你的那篇?你的那篇有刘作家写的好?刘作家的文章,从小处落笔,立意则到高处寻,嬉笑谩骂,文字质朴有力,关键是批判性强。”文化馆的老王立马堵住了老李的嘴。

老李冷哼一声,自知说的在理,铁青着脸不再说话。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也是有歧视链的。大家往往更推崇批判性的文学作品,而非纯粹的通俗小说。

你不管是批判了什么,反正在文字里你得批判点什么东西,当然你要是批判错了....

“写的确实好,要不然崔道逸同志也不会这么重视,崔道逸同志在文学界的份量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管怎么说,这对咱们汝县文坛来说那是一个喜讯。

不过,谁听说过刘一民同志?”老张笑着问道。

“不认识!”

“没听说过!”

老张皱紧了眉头,汝县出了一名大作家,自己身为文化馆的馆长却不清楚,上级要是无意中问起,那可是自己的工作失误。

关键是,文化馆正需要这样的人撑起来,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人要到文化馆里面。

“馆长,你这样一说,我突然想起来。我前阵子跟石岭公社的文化干事聊天,听他无意中说起,有几个生产大队的人在传当地出了一个作家。

他当时说的时候我也没在意,现在一想,有没有可能就是石岭公社的人,只是具体是哪个生产队的人却不知道。”

听到后,老张当即下定决心:“那这样?小刘,小王,老孙,你们三个去石岭公社寻找刘一民同志,馆里面给你们补贴。”

“要是找不到?”老孙当即面露苦涩。

“找不到你们别回来了!你们要发扬不怕苦的革命精神,也是你们向刘一民同志学习的机会,找到他就说咱们文化馆要请他做报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