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64章 他还成青年代表了?(跪求追读)

第64章他还成青年代表了?(跪求追读)(第1/2页)

写完后刘一民把信装进信封里面,到时候这封信得先去《人民文艺》编辑部,等他们将内容摘抄之后,原件再寄到寄信人,也就是这位国医科学院的工农兵同学手里面。崔道逸同样跟于佳佳五天后过来取信。

不知道这封读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文艺》上,会不会引起大家对于这两类大学生的大讨论?

刘一民将十几封信装起来放在床头,感叹道:“以后还是不要让他们把信带过来了,没地方放!”

李学勤咬了咬牙,刘振云捂着腮帮子,只有陈大志凑过来说道:“请我去长征食堂搓一顿,我给你打一张方柜,专门用来给你放信!”

“行啊。”刘一民搂住陈大志的肩膀,笑着问道:“能不能打造一个四合院样式的柜子,你知道的,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具和建筑。”

“算了,就当我没说话!”陈大志无奈地撇了撇嘴,本以为还能蹭一顿饭。四合院样式的柜子?那还是柜子吗?

刚开学的时候陈大志修理桌椅床板还剩下不少的材料,这些木板和钉子都堆在他的床下面。

刘振云正准备出门,被刘一民给喊了回来,他回头望向刘一民,手里拿着饭盒隐隐有点着急。再晚一会儿,食堂里面的锅塌豆腐就没了。

刘振云来学校时间不长,就已经知道了学校的哪个菜最有性价比。学校的素菜五分钱,锅塌豆腐这种被油炸过的菜一毛钱,带点肉沫的一毛五,红烧肉之类的要两毛,锅塌豆腐是一毛钱里还能吃出肉味的菜。

大家平常在一起,一到吃饭的时候自动消失,为了避免吃饭的时候饭菜的阶级不同产生尴尬。

“今天我请大家去长征食堂吃饭!”刘一民冲刘振云咧嘴一笑。他身上有不少的全国饭票,都是当时革委会给的。

刘福庆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也带着粮食到粮站换了很多的全国粮票,这些票在学校食堂没办法用,到长征食堂搓一顿倒是好选择。

这年代,燕大附近还很荒凉,连片的农田和低矮的民房,出去吃饭并不好找到合适的国营饭店。

长征食堂在燕大的南门,两层小楼,里面菜品丰富,肉也新鲜。是不少燕大学生打牙祭的好地方,只可惜能去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拿工资的贵族学生。

“这不好吧?”刘振云一边说一边放下了手里面的饭盒!

“什么不好?”

刘振云嘿嘿一笑,快速地脱掉自己的衣服:“我是说穿这一身衣服去长征食堂吃饭不好,老李,你挺尸呢,赶紧换衣服,大志,快点,别倒腾你那个铁钉了。”

长征食堂内,刘一民拿着菜单递给几人,他们都不好意思点,怕点的太贵不合适,刘一民只能自己来。

“一份熘肝尖、番茄肉片、溜肉片、鱼香肉丝....”

“够了够了!”李学勤赶紧说道。

“你们吃米饭还是吃面条?”刘一民问道。

这一顿饭实际上花费下来还不到三块钱,熘肝尖这几个肉算是这里最便宜的肉菜了,不是刘一民不敢点更贵的,是怕他们吃着有负担。

等菜上来了,几人果然吃的犹犹豫豫的,刘一民道:“赶紧吃,今天我开心,就当你们替我庆祝庆祝,《中青报》要转载我一篇文章,还给稿费,这钱相当于大风刮来的。给读者回信也有钱,早就想吃点不一样的了,正好给了我一个借口。”

三人听到刘一民的话,客气劲儿算是降下来了不少,夹筷子的时候不再那么犹豫到底是多夹肉还是多吃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4章他还成青年代表了?(跪求追读)(第2/2页)

刘振云开心地说道:“一民,等以后我过稿子了,也要请你们来长征食堂吃饭!”

“我等着,赶紧把你嘴上的油擦一擦!”

“不擦,擦了别人怎么知道我今天吃肉了?”

嘿!这话地道,像八旗子弟能干出来的的事儿。

.......

崔道逸和于佳佳同一天过来拿稿子,于佳佳认认真真地看刘一民修改的地方,她发现刘一民对于这次约稿还挺重视,大部分语句都优化了,读起来更加顺畅,层层递进,最后达到整篇报告的**。

“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愿中国青年都往上走,摆脱冷气。你觉得国家不好,那就去建设他。你觉得四化的进程太慢了,你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速四化的建设。坐视嘲讽不如埋头苦干,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奋勇向前!”

于佳佳念完后感叹道:“有梁启超先生那《少年中国说》的味道了!”

“我哪敢跟梁启超先生比?”

“现在不敢,将来可说不定!”崔道逸插话道。

“刘一民同志,稿费稍后送来,我向你保证,不低于《人民文艺》的稿酬标准,具体的我跟主编去争取。我现在赶回报社,争取明天早上就见报。”

第二天一大早,报亭里面就出现了刘一民的这篇报告。《中青报》尽管没有把刘一民的这篇报告登在头版,也是放在了重要的版面。

在全文的旁边还附上了编者按(编辑对文章的评论),【本文报告为刘一民同志真情实感的流露,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他考上大学前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当代青年向上走,尤其是最后一段颇像《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对全国青年的寄语。

刘一民同志从豫西农村走出,经历挫折不改其志,响应国家号召顶风冒雪参加高考,以451分的成绩进入燕大学习,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的代表人物。唯出身论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老路,广大青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来了。

青年们,到大学去!到课堂上去!到建设四化的战场上去!】

《中青报》的这份报纸自发行后就被街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排队购买,在寒意渐浓的秋季,喊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声音。

也有不少人看到刘一民的经历后,猛地撕碎报纸,怒吼道:“大学,我也行!”

燕大很多人拿着报纸跑到中文系的大教室外面,想看看刘一民到底长什么样?

“青年代表在哪里?”外面一群人起哄道。

刘振云挥了挥手:“青年代表在这儿!”

“这要是将一民关进宿舍,学着故宫卖门票,咱们能挣不少钱!”李学勤笑道。

“故宫门票一块钱,咱们卖八毛不贵吧?我算算啊,一天要是一百人看,那可就是八十块!”刘振云板着指头数,数到最后吓他一跳。

鼓楼附近的四合院里,《今天》地下杂志这个草台班子又在接头,张鹏止拿着《中青报》扔在了桌子上,阴阳怪气地说道:

“嘿!这土老帽儿还成中国青年代表了!”

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快把票票甩我脸上,就喜欢这个感觉

谢谢大家的支持,跪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