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9章 口气太大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9章 口气太大

簡繁轉換
作者:最能编的狗牙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5 15:24:52 来源:源1

第29章口气太大(第1/2页)

《诗刊》在诗人心中的位置几乎跟《人民文艺》在文坛的地位差不多,是唯一的专业发表诗歌和诗歌评论的国家级诗歌杂志。

两者都是作协旗下的,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般。两者的命运也一样,都是刚复刊不久,《诗刊》从76年复刊。

等四人棒打倒后,《诗刊》是彻底的甩开了包袱,准备大干一场。内部甚至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只瞻前,不顾后。”

8月13日,《诗刊》的编辑正在稿子堆里面疯狂寻找稿子,一个个热的满头大汗。编辑部中间的一张空桌子上摆着一盆切好的西瓜,旁边放着吃干净的西瓜皮。

编辑部的墙上挂着编辑部的办社宗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诗歌跟小说不一样,最多也就几百字,编辑仔细地看完也就十分钟时间,基本上不会错过很好的诗歌。

当然不排除一些诗歌写的比较深奥,编辑要很费劲地才能读懂他的意思,这就比较考验编辑的诗歌分析能力了。

遇到好的诗歌,这些编辑便会旁若无人地大声地朗诵出来,让编辑部的同志一起评点一番。这要是换成了《人民文艺》的编辑,读一篇几千字的短篇小说就能把他们累的够呛,要是中篇,简直是要了老命了。

《诗刊》编辑邹获凡正在信件堆里面扒拉着投稿信,他不仅仅是诗人也是作家,对他来说,编辑的工作不仅不枯燥,反而让他感到很充实。

六十一岁的年纪,工作起来还是跟个年轻人一样。

他最喜欢看到的投稿信是以前诗人朋友寄过来的,可以通过诗歌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目前的心理情况。

自从今年调入《诗刊》编辑部工作后,他就经常跟以前的朋友联系,得知一些人在乡下生活过得困难,也会时不时地提供帮助。

邹获凡收到投稿信会先看看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他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的朋友。

“刘一民。”邹获凡看这里刘一民的名字,轻轻地读了一下,总感觉这三个字很熟悉,但一时半会又想不起来。

于是摇了摇头不再去想,快速地打开了信封,一张小纸条率先掉落在桌面上。邹获凡好奇地打开一看,顿时乐了。

“发表请注明作者单位?汝县....”邹获凡冷哼了一声,这口气未免也太大了,跟作者已经知道会必须发表一样。

“看我给不给你发表!”

邹获凡推了推老花镜,决定仔细地看一看这名作者的“大作”,看看什么样的作品能让作者的嘴跟吃了大蒜一样,口气冲天。

邹获凡甚至心里面浮现出一个恶趣味,就是不给这位作者过稿,顺便好好挑挑毛病给本人退回去。

邹获凡打开正文稿纸,戏谑地读了起来。

看到第一句,邹获凡戏谑的目光便消失了,捏稿纸的手不自觉地用了用力。

本来靠在椅子上看稿,随着精神的专注,不知不觉地坐直了身体。

等看到最后,猛地用手拍了一下桌子,激动地站了起来,脚踢开了身后的椅子。

这举动吓得对面的编辑一跳,大家是共用一张大桌子,他这边一拍,那边跟地震了一样,顿时一脸幽怨地看着热血沸腾的邹获凡。

只见邹获凡摆开了架势,张开臂膀,以极其夸张的肢体动作朗诵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9章口气太大(第2/2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好!老邹这是谁写的?”邹获凡读完之后,有编辑好奇地问道。

“你们先说,这诗怎么样?”邹获凡指着一群编辑挨个问道。

“写的好啊,写的太好了。生动感人,情真意切。而且这比喻吧,很新奇很有想法。”

编辑部内,一群编辑七嘴八舌地说道。

主编严晨听到外面的动静,也赶紧走了出来。就邹获凡搞的动静,他不想听见都难。可惜出来的时候,他只听清了后半部分,前半部分隐隐约约,就是这隐隐约约,让他心急。

快速地走到邹获凡面前,笑着拿过了稿子再次读了起来。

“这作者肯定是北方人,老邹,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严晨看了前几句,就抬头跟邹获凡打起了赌。

“为什么?老严?”邹获凡问道。

“因为写的是干瘪的麦穗,要是南方人,就该写稻穗喽!”严晨笑着说道。

“不错,你接下来再看看,这些比喻,很有特点,这人写诗有一种灵性,没有灵性是做不了诗人的。”邹获凡拿起一块西瓜,大口地吃了起来,刚才念完,便觉得口干的很。

“主题明确,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在新的时代,我们就需要这种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教员说得好,世界是是属于年轻人的。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名作者肯定也是年轻人。”

严晨看完之后,再次将目光转向了邹获凡。

邹获凡没点头,因为他不知道刘一民的年龄:“老严,那你猜猜,这是谁写的?”

“别让我猜了,你赶紧说吧,同志们都等急了。”严晨催促道。

“刘一民,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是个新人。”邹获凡笑着说道。

编辑部的编辑部托腮沉思,忽然有人拍了拍大腿说道:“是不是豫省洛市汝县的刘一民?”

邹获凡见他反应这么激烈,赶紧拿出信封看了一眼,发现还真是,于是问道:“你认识这个刘一民?”

“哎呀,你们忘了,这一期的《人民文艺》上发表的《驴得水》了吗?他的作者就是刘一民啊!”

邹获凡猛地拍了拍额头,恍然大悟:“哎呀,是他啊,难怪觉得那么熟悉,就是想不起来,原来是《驴得水》的作者,也难怪能写的出来这么好的诗歌。

我还想谁的口气那么大嘞!”

其余人立马也笑了起来,屋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诗歌的讨论热度再次提升了一个维度,这个新人不仅发表的小说好,诗歌也好。

颇有一鸣惊人的意思!

趁着大家休息的间隙,加上有邹获凡带头,纷纷起身拿上一块西瓜啃了起来,大家不啃,自己第一个吃还真不好意思。

吃瓜吃的很快,基本没人吐西瓜籽。一边吃,一边看了看编辑部的其他同志,脸上的笑容意味深长。

感谢刘一民,终于有机会拿西瓜了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