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布衣锦绣 > 第五十一章 雾锁寒山

布衣锦绣 第五十一章 雾锁寒山

簡繁轉換
作者:启砚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7 03:27:19 来源:源1

第五十一章雾锁寒山(第1/2页)

元启十四年六月十六,寒山寺的晨雾裹着香火味,漫过藏经阁的飞檐。苏微蜷缩在佛像后的阴影里,怀里的染谱被冷汗浸得发潮——昨夜沈明带着陈小姐和阿竹去寻住持,至今未归。檐角的铜铃在雾中轻响,像极了南京染坊被撞碎的染缸声,每一声都敲得人心头发紧。

她下意识摸向袖中,那支象牙笔硌着肋骨,笔杆上的“微”字被摩挲得发亮。沈砚说“等我回来教你调‘墨灰’”,可此刻南京城的火光怕是还没熄,他被按在染缸边的模样总在眼前晃,像幅褪不去的血色染样。

“苏姐姐!”阿竹的声音穿透雾霭,少年跌跌撞撞跑进来,裤脚沾着泥,怀里抱着件湿透的青布衫——是沈明的,衣角绣着的兰草被扯得稀烂。“明儿哥……明儿哥被寺外的人抓走了!”少年的声音劈了叉,“他们说,不交出账册副本,就把明儿哥扔进运河喂鱼!”

苏微的血瞬间冻住。她看着那件青布衫,忽然想起元启十四年清明,沈明还笑着说“陈伯母说这兰草绣得歪,得让苏姐姐重绣”。那时的少年眼里盛着南京的春,哪像此刻,连件完整的衣衫都留不住。

陈小姐紧跟着进来,发髻散了一半,手里紧紧攥着枚银簪——正是那枚雕着天平的,簪尖染着点暗红,像是血。“是李大人的人。”她的声音发颤,却异常清晰,“住持说,寒山寺虽有朝廷敕令护持,可他们拿着靖王的手谕,硬闯进来抓人,谁也拦不住。”

苏微忽然明白。沈砚留下是为了拖住他们,可他们根本没打算放过任何人。账册副本是靖王贪墨的铁证,他们要的从来不是沈砚一个人,是要把所有知情者都埋进南京的染缸底。

“账册可以给他们。”苏微的声音平静得像结了冰的运河,“但得换明儿回来。”她将染谱和账册副本塞进佛像底座的暗格,只抽出“烟霞色”那页——上面有沈墨密信的残片,是最后的筹码。“阿竹,你去告诉他们,正午在山门外的石桥上换,一手交人,一手交账。”

阿竹急得直跺脚:“那怎么行!三爷爷说这账册是……”

“三爷爷要我们活着。”苏微打断他,指尖抚过阿竹怀里的青布衫,兰草的线头缠在指尖,像根挣不脱的绳,“明儿若出事,南京分号怎么办?落霞镇的李大叔怎么办?沈砚在南京熬着,不是让我们在这儿硬拼的。”

陈小姐忽然按住她的手,银簪的尖端抵着掌心:“我去换。”她的眼眶通红,却带着股决绝,“我爹当年就是因为这账册丢了命,该我去了断。”她抢过那页“烟霞色”染样,“你们带着阿竹从后山走,去苏州找知府,告诉他……南京的天,该晴了。”

雾渐渐散了些,阳光刺破云层,照在藏经阁的窗棂上,映出尘埃飞舞的轨迹。苏微看着陈小姐将银簪插回发髻,忽然想起南京染坊的染缸——陈小姐调“烟霞色”时总说“红里得掺点青,才不刺眼”,原来这姑娘看着刚硬,心里早把沈明护得密不透风。

南京·织造府大牢

沈砚靠在潮湿的石壁上,右肩的旧伤肿得像块发面馒头。牢门外传来镣铐拖地的声响,李大人提着盏灯笼走进来,光照在他官袍的“烟霞色”上,红得像刚剥的血痂。“沈大人倒是清闲,”他踢了踢地上的稻草,“寒山寺那边来消息了,说苏掌柜愿用账册换沈明的命。”

沈砚的睫毛颤了颤,没说话。他早料到苏微会这么做,那姑娘看着柔,骨子里比靛蓝还犟,可她不知道,李大人要的根本不是账册,是要把他们一网打尽。

“其实沈大人不必这么犟。”李大人蹲下身,灯笼照在他眼底的贪婪上,“你把落霞镇染缸里的银锭交出来,我保你和苏微活命。沈墨当年藏的二十万两,足够你们在江南买十座染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一章雾锁寒山(第2/2页)

沈砚忽然笑了,牵动了右肩的伤,疼得倒抽口冷气:“你以为我不知道?那银锭早被李木匠换成了救济粮,分给落霞镇的灾民了。”他看着李大人骤变的脸色,“周大人查的根本不是贪墨,是你们用赈灾粮填补靖王亏空的罪证,对不对?”

灯笼“哐当”落地,火光在地上蜷成一团。李大人的刀抵在沈砚颈间:“你怎么知道?”

“因为阿忠当年就是押运赈灾粮的兵卒。”沈砚的声音很轻,像吹过染缸的风,“他死前给我留了封信,说‘落霞镇的染缸里,埋着比银子金贵的东西’——原来不是银锭,是你们的罪证。”

寒山寺·山门外石桥

正午的日头晒得石头发烫。陈小姐站在桥中央,手里举着那页“烟霞色”染样,沈明被两个兵卒押着,跪在桥那头,嘴角淌着血。雾彻底散了,运河上的货船看得分明,有艘乌篷船的船头插着支兰草——是苏州知府的船,他们终究是来了。

“把账册扔过来!”李大人的声音在桥上空回荡,手里的刀架在沈明颈间。

陈小姐的手扬了扬,染样在风中抖得像片枯叶。她忽然冲沈明眨了眨眼,像在说“别怕”,随即猛地将染样撕成碎片,往运河里撒去:“靖王勾结织造府,挪用赈灾粮填补亏空,罪证在此——”

兵卒们慌了神,刀光晃了晃。就在这时,苏州知府的船靠了岸,官差的喊杀声穿透混乱。沈明趁机挣开束缚,扑向陈小姐,两人滚到桥洞下时,他才发现她手里的银簪不见了——那枚雕着天平的银簪,被她插进了李大人的后腰。

落霞镇·老槐树下

李木匠坐在染缸边,手里的凿子正一点点敲开缸底的石板。沈砚安抱着小闺女站在旁边,闺女手里的兰草银锁在阳光下发亮——是阿竹托人带来的,此刻忽然“当啷”掉在地上,滚到染缸边。

石板下露出个黑陶瓮,里面没有银锭,只有叠泛黄的账册,上面记着“元启七年,靖王借沈墨之手,调走落霞镇赈灾粮三千石”,末尾盖着织造府的印,鲜红得像血。

“爹,这是……”沈砚安的声音发颤。

“是阿忠当年偷偷记的账。”李木匠的凿子掉在地上,“他说沈大人是好人,不能被沈墨连累,就让我藏在染缸底。”他望着南京的方向,老泪纵横,“栓柱那孩子,是替我死的啊……”

风吹过老槐树,新枝的影子落在染缸里,像片晃动的青。

寒山寺·藏经阁

苏微看着苏州知府带走李大人的亲信,忽然听见檐角的铜铃响得格外急。阿竹指着山下,南京方向的天空泛着奇异的红,像极了“烟霞色”的料子被烧透的模样。

“三爷爷会没事的。”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在给自己打气。

苏微握紧了那支象牙笔,笔杆上的“微”字硌得手心发麻。她知道,南京城的染缸里,沈砚正用那半块“雨过天青”搅动着最后的浑水;落霞镇的老槐树下,李木匠正捧着账册等着昭雪;而寒山寺的石桥上,陈小姐和沈明相扶着站起来,像两株被暴雨打过却没折的兰草。

所有的线都在往一个点收,所有的色都在往一块布上染。靖王的贪墨,沈墨的旧案,阿忠的死,李栓柱的牺牲……像不同的染料,终于在这一天,显出了最本真的底色。

离**,只剩一步。而这一步,藏在南京大牢的阴影里,藏在沈砚右肩那道旧伤的疤痕里,藏在那句没说出口的“等我回来”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