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沸腾时代 > 第一卷 第二百四十节 主动出击,人事调整

沸腾时代 第一卷 第二百四十节 主动出击,人事调整

簡繁轉換
作者:瑞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49 来源:源1

春节假期来得快,去得也快。

尤其是对象民丰饲料公司这样本身就没怎么放假的企业来说,产能不足本身就是大问题,订单摆在那里却始终难以开足马力生产,委实让人着急。

经过一个春节的发酵,尤其是李默...

夜深了,林骁坐在书桌前重读自己写下的最后一段话。窗外的城市依旧亮着零星灯火,像未眠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的呼吸。他合上文档,没有急着保存,而是点了一支烟,任思绪在寂静中漂浮。

他想起第一次采访王桂兰时的情景。那天她正蹲在摊位后头缝补一只袜子,针线穿过布料的声音细微却坚定。林骁问她:“您觉得什么叫成功?”她抬起头,手上的动作没停,“成功?就是能让别人说一句‘这人靠谱’。”他说不出反驳的话,只觉得这句话沉甸甸地压进心里。

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是陈野发来的消息:“刚从玉树回来,基站运行稳定。孩子们用平板上了第一节网课,老师讲的是《祖国的版图》。有个小姑娘举手说:‘原来我们离北京这么远,可信号却一样快。’”

林骁看着这条信息,眼眶有些发热。他回了一个字:“好。”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出版社编辑的电话:“《沸腾时代》定稿可以交了,读者预购已经超过十万册。”

“再等一天。”林骁说,“我还想加点东西。”

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章节,标题为空白。他知道,这本书不该以总结收尾,而应以延续开启。于是他写下:

>故事并没有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王桂兰的工厂迎来了第一批出口订单??来自挪威的一家养老机构,采购五千双防滑保健袜。对方负责人通过视频会议说道:“我们在网上看到了那位糖尿病患者的感谢信,也读到了《针脚里的中国》这篇论文。我们相信,用心做的产品,能跨越语言和气候。”

王桂兰听翻译说完后,沉默了几秒,然后对着摄像头认真地说:“请转告老人们,每双袜子都经过三次质检,我会亲自检查标签是否平整,因为我知道,年纪大了,皮肤经不起一点摩擦。”

挂断通话后,她在车间召集全体员工开会。没有讲什么宏大目标,只说了一句:“咱们做的不是买卖,是托付。”

她开始推行“一袜一码”追溯系统,扫码就能看到是谁剪的线头、谁做的包装、谁贴的合格证。有工人不解:“又不是啥奢侈品,搞得这么细干啥?”她反问:“你穿医院给你消毒的器械时,会不会想知道是谁做的?”

没人再说话。

与此同时,沈阳市妇联正式将“下岗姐妹互助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并拨款支持建立“女性创业孵化站”。王桂兰被聘为首席导师,但她坚持不拿工资,只提了一个要求:“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技能培训,教她们用手机开店、做账、维权。”

有个年轻姑娘报名参加培训时怯生生地问:“我连微信都不会用,还能行吗?”王桂兰递给她一双袜子:“先学会收钱,再学会说话。别的,慢慢来。”

三个月后,那姑娘在平台上卖起了手工布艺玩偶,月收入破万。她在朋友圈写道:“谢谢王阿姨教会我,尊严不是别人让出来的,是你自己挣回来的。”

而在深圳,陈野正面临一场新的抉择。

“野火科技”完成B轮融资,估值突破十亿。投资方提出建议:拓展消费电子市场,推出智能手表、耳机等爆款产品,快速抢占用户入口。

董事会会议上,有人激动陈词:“我们现在有技术、有团队、有口碑,只要顺势而为,三年内就能上市!”

陈野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最后他开口:“我们当初为什么做应急通讯设备?因为我爸死于一次救援延误。信号不通,命就没了。如果我们现在转身去做耳机,那当初的初心呢?”

会议室安静下来。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画出一张地图:西部山区、边境哨所、海上渔船、地震带村落……每一个点都标着红圈。

“这些地方,还没有稳定的通信覆盖。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更多人听音乐更清楚,而是让每一个呼救都能被听见。”

会议最终决定:暂缓消费级产品研发,集中资源推进“信号无盲区计划”。公司将投入三年时间,在全国一百个偏远地区建设自主可控的微型基站网络,全部采用国产启明芯片与低功耗传输协议。

项目启动当天,陈野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世纪九十年代某次抗洪现场,一群士兵背着通信设备徒步穿越洪水,肩上的电台早已进水失灵。配文只有一句:“他们本不该那样拼命。”

陈野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转发给了全体研发人员,并附言:“我们造的不是机器,是生命的通道。”

北京方面,李志明正在主持“易购网”第五年战略会议。

“微光计划”已落地三年,累计投入八千万元,惠及三十七万乡村用户。但团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收缩公益投入,转向盈利模式优化;也有人主张加大技术投入,打造全链路助农生态。

李志明听完汇报,没有立即表态。他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视频:云南怒江边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一台平板前,跟着屏幕里的老师朗读英语。由于网络延迟,声音断断续续,但他们仍一字一句跟读,眼神明亮如星。

“这是我们第一批捐赠的设备。”他说,“三年前,这里连电都不稳定。现在,他们能上网课了,虽然慢一点,但确实在前进。”

他顿了顿,继续道:“有人说,企业要做利润。没错,但我们也要记得,是谁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规模?是那些住在县城、乡镇、村口的人,是他们一笔一笔下单,一点点把我们托起来的。”

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以我决定:‘微光计划’不仅不停止,还要升级。”他宣布,“未来五年,我们将建成三千个数字服务站,涵盖物流、教育、医疗、金融四大板块。每个站点都将配备本地化运营员,由当地人担任,给他们一份体面的工作。”

会后,一位新入职的年轻产品经理找到他:“老板,这样做短期看不到回报,值得吗?”

李志明笑了笑:“你觉得蜡烛值多少钱?一块钱吧。但它点亮的那一瞬间,黑暗就退了。小时候那根蜡烛我一直记得,因为它让我知道,有人在乎我。”

春天来临的时候,广州的木棉花开了。

陈小芳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班主任在班会上当众宣读喜讯,全班鼓掌欢呼。她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通知书,忽然想起第一次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时的那个小男孩。

她专门回去看他。男孩已经升入初中,个子长高了不少。见到她,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现在每天写日记,校长还把我写的《我的鞋子》贴在走廊展览。”

陈小芳鼻子一酸。她蹲下身,平视着他:“你还记得我说过什么吗?踏实,是最珍贵的品质。”

男孩用力点头:“我现在走路特别稳,再也不怕摔跤了。”

她摸了摸他的头,轻声说:“那你以后,也要带着这份踏实,走得更远。”

几天后,她整理行李时翻出一本旧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当年那个小男孩写的感谢信:“谢谢您来教我们写字。以前我觉得自己没人要,但现在我知道,只要我说出来,就会有人听见。”

她把这张纸小心折好,放进随身包里。那是她记者生涯的第一份见证。

与此同时,林骁开始筹备《沸腾时代》的新书发布会。

出版社原计划在五星级酒店举办大型活动,请来各界名流站台。但他坚持改到一个普通社区文化中心,场地不大,只能容纳两百人。

“我要请真正书中写到的人来。”他说。

于是名单定了下来:王桂兰、陈野、李志明、陈小芳、甘肃卖苹果的老伯、内蒙古牧民代表、云南支教老师、深圳基站工程师……还有那位曾写论文的女孩。

发布会当天,天空飘着细雨。人们陆续到场,穿着朴素,脸上带着真实的笑意。王桂兰特意穿了件藏青色外套,胸前别着一枚妇联颁发的徽章;陈野依旧一身工装裤,背着双肩包;李志明则带来了母亲亲手织的一条毛线围巾,说是送给现场最需要温暖的人。

林骁走上台,没有念稿,也没有宣传语。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下这些人,然后说:

“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发布,是我们所有人的见证。”

他说起王桂兰那一针一线背后的坚持,说起陈野在雪域高原调试基站时冻裂的手指,说起李志明收到新疆用户来信时躲在厕所哭的样子,说起陈小芳在课堂上听到孩子写“踏实”二字时的心动。

“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声音低沉却清晰,“可其实,真正的改变,常常发生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个扫码支付的微笑,一次深夜发货的坚持,一封手写的发票备注,一段卡顿却坚持播完的网课。”

台下有人抹眼泪,有人低头记录,有人紧紧握住身边人的手。

最后,他邀请每一位到场嘉宾上台分享一句话。

王桂兰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认命。”

陈野说:“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多先进,而在于能不能救人。”

李志明说:“互联网可以很冷,也可以很暖,关键看谁在掌舵。”

陈小芳说:“我想成为那个让沉默者发声的人。”

轮到最后一位??那个写《针脚里的中国》的女孩。她站起来,声音微微发抖:“我妈妈去年也开始摆摊卖鞋垫,她说,‘既然有人靠这个活下来,那我也能活得体面’。所以我想说,每一个平凡的选择,都在悄悄重塑这个时代。”

全场静默几秒,随即爆发出长久掌声。

散场时,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街道上,映出一道淡淡的虹。

林骁走在人群后面,看着大家互相告别、合影、约定下次再见。他知道,这本书出版后,或许会被归类为“励志文学”,或许会被当作“时代记录”,但对他而言,它只是一个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在暗处发光的人。

几天后,他在书店签售时遇到一位老人。对方递来一本翻得卷边的样书,颤巍巍地说:“我是下岗工人,看不懂太多字,但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次难过时就翻一翻,就觉得还有希望。”

林骁接过书,在扉页写下一句话:“愿你始终相信,光会照进来,哪怕很慢。”

当晚,他收到一条短信,是王桂兰发的:“今天厂里来了两个实习生,都是00后小姑娘。她们问我为啥墙上写着‘质量即良心’。我说,因为每一针都连着别人的脚心,也连着自己的心。”

他又收到陈野的消息:“青海又建好一座基站,当地孩子给我们的设备起了个名字??‘会飞的声音’。”

李志明也在朋友圈更新动态:“图书漂流计划第1001个书屋落成,地点是四川大凉山。门口木牌换了新词:‘知识不关门,梦想不下线。’”

林骁望着窗外,城市灯火依旧如星河铺展。他忽然明白,《沸腾时代》从来不是一部完结的小说,而是一封持续书写的时代家书。

他打开文档,删去原有的结尾,在空白页上重新敲下一行字:

>还有人在路上。

>还有人在坚持。

>还有人,在风雨中点亮灯。

>

>所以,请继续前行。

>别怕慢,别怕小,别怕无人看见。

>只要你还在做对的事,

>这个时代,就永远为你沸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