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导演从跟影后离婚开始 > 第16章 制片人

大导演从跟影后离婚开始 第16章 制片人

簡繁轉換
作者:重要嘉宾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8 03:28:15 来源:源1

第16章制片人(第1/2页)

早上起来看看天气,又是一个大晴天,四合院上空天色瓦蓝瓦蓝的,一片白云也没有。

从樱桃树梢间刮过来的风,凉爽丝滑,像是江姗的发丝不经意划过脸颊。

李茂森穿上短裤背心,小跑着离开院子,来到隔壁的北海公园晨跑锻炼,顺便看了一会儿老头老太太练气功。

当前正是气功热潮最巅峰时期,在公共场所练气功的老头老太堪比几十年后的广场舞,赶都赶不走。

李茂森看了一会儿几位正在表演气功的大师们,自己要是稍微没点节操,在这里可以轻松收到一大批门人弟子。

回到家里吃过早餐,巩丽去中戏上课,他继续在家里画《一个都不能少》分镜头脚本。

下午到武术院里上了一节课,李茂森坐车来到海定区北影制片厂,问汪厂长要钱要人,开始筹备电影拍摄工作。

本以为汪厂长批了10万块拍摄资金,他就能很快拿到这笔钱。

可汪厂长批评他不懂规矩,拍电影的钱怎么会给到他手里,他是导演,负责拍电影,不是管账的,管账的人是制片人。

李茂森知道这一点,只是北影厂的制片人在体制内做久了,身上难免有体制人的怪癖。

他担心跟制片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于是提出要兼任制片人。

这一次汪厂长打死也不同意,不管他怎么说,也不会把剧组完全交到他手里。

汪厂长也有理由。

“你一个22岁的小年轻,什么威信也没有,剧组里那些人凭什么听你的?我给你安排一个有经验的制片人辅佐你,也是为你着想。”

“厂长,有你给我撑腰,难道还有人敢阳奉阴违?”

“别,你的腰你自己撑,我老了,撑不动。”

汪厂长不顾他反对,打电话给制片部副主任杨学生,叫他来一趟。

杨学生今年42岁,担任过多部电影制片人,包括《良家妇女》《青山夕照》《夜行货车》等,是北影厂老资格之一。

汪厂长准备安排他来担任《一个都不能少》的制片人。

“让我来当制片人?”

办公室里,杨学生挠挠头,一脸为难地说,“厂长,我最近在《红楼梦》剧组帮忙,手里头工作比较多,下半年可能没时间参与其他电影制作,您要不找其他人?”

“你忙什么?我看过工作表,制片部就你没事,《红楼梦》那边有你没你都行。安排你担任《一个都不能少》制片是组织上交给你的任务,你必须接下来。”

汪厂长哐当一声盖上茶缸盖子,像是对这件事做了定论。

杨制片沉着脸,表情比生吞了一只苍蝇还难受。

这两天李茂森可是北影厂里的大红人。

厂里的人几乎都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强闯厂长办公室的‘丰功伟绩’,还用不可思议的手段当上导演,打破了北影厂建厂以来多项用人纪录。

他还听说这人瞧不起北影所有导演,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导演,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现在大家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杨制片真不想掺合进这件事里。

“杨主任,你不用为难,你要是忙,就来剧组挂个名,其他的事交给我来负责。”

李茂森毫不在意地拍拍胸口。

“厂长,这样可以吗?”

杨制片问道。

“你说呢?”

汪厂长把老脸拉得长长的,指着他鼻子喊道,“这个电影项目是交给你们两个人的任务,电影没拍出来,或者拍烂了,也由你们两个共同负责。”

“好吧。”

杨制片满脸沮丧地答应下来。

——

在制片人确定后,《一个都不能少》剧组也在厂里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将来剧组可以在这里开会,李茂森要是不想回家,也可以在这里办公。

这里也算是剧组的根据地。

“李导,有件事我忘了问,你向厂长申请了多少经费?”

杨制片问道。

“我申请20万,厂长批了10万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6章制片人(第2/2页)

“10万?你开什么玩笑,十万块怎么拍电影,我就说汪厂长怎么这么爽快让你当导演,原来根在这儿,他这是在耍你,想让你知难而退,你明白吗?”

杨制片气急败坏地说道。

接着杨学生告诉他,拍摄一部时长100分钟的电影,最少要用50盒胶片,一盒胶片8000块-1万,50盒最少40万块。

10万连四分之一都不够,更别说还要花钱请演员,搭建场地,剧组成员的衣食住行。

拍完这部电影最少要60万。

“你当初只申请了20万?你怎么想的?怎么会认为用20万就能拍出一部电影?”

杨制片满脸气愤和不解,同时也确定了一件事,传闻是真的,这小子是个纯粹的外行,一点拍电影的东西都不懂。

李茂森不知道怎么解释。

最初他估算的成本是按照独立制片方式来计算的。

这部电影时长108分钟。

他有把握用10盒胶片拍完整部电影,预计花费8万块。

预计拍摄周期控制在20天以内。

其他的挑选演员、搭建场地、衣食住行等,预计花费4万块。

总预算大约12万上下。

10万块节衣缩食也能拍出来。

可杨学生不知道他的能力和打算,在估算制片成本时也会大幅提高,宁可算得多了,也不能算得少了。

“杨主任,要不我们先用10万块拍,不够的话再想别的办法?”

“那不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只有10万块,连预算的六分之一都不到,怎么拍电影?不行,汪厂长不能这样欺负人,我要去找他。”

杨学生拉开办公室的房门匆匆走了。

李茂森继续在办公室里画分镜头脚本,过了大约半个小时,杨学生满脸沮丧地回来,眼圈红红的,像是刚哭过一场。

“汪厂长不给钱?”

“厂长说厂里没钱,最多再追加五万块,短缺的部分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杨制片唉声叹气。

“也就是说我们有15万块用来拍电影?”

李茂森忽然觉得自己挺有钱的,想当年刚从中戏毕业,他和朋友写了个剧本准备拍成电影,可惜没有人肯投资,大家七拼八凑,凑了32万,勉强把电影拍出来。

那一次为了拍电影他们节衣缩食,吃尽苦头,好在电影上映后反响不错,他们的电影在京都大学生电影节上拿到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他也因为这部电影名声鹊起。

在省钱拍电影上他是半个行家,所以听说有15万块,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快点拍电影。

“那不行,十五万块够什么,最少也要40万。李大导演,要不你再想想办法,既然你能说服厂长投资,我相信你也能从其他地方拉到投资。”

杨制片期待地看着他,希望传闻是真的,他也是个二代。

“到其他地方拉投资?这是北影的电影,其他人投资怎么收回回报?”

“这个简单。”

在1984以前,电影发行体制实施’统购统销’和’层级发行’模式,每季度由文化部拨款,交给七大制片厂拍电影。

到了1984年,中央颁布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让电影制片厂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制作影视项目,国家通过税收来获利。

“投资方可以通过电影拷贝的收益来分红,要是电影好看,各地发行机构都来买电影拷贝,制片厂和其他投资方都能赚钱。”

“海外地区的怎么计算?要是有海外电影公司想要投资我们的电影,他们不要国内票房分成,只要海外地区发行权,这种条件可不可以谈?”

“这几年没问题,从84年电影发行改革之后,日本、美国、港岛等地区的电影公司来内地投资,都是以拿到海外地区发行权为条件,双方在电影开拍前签好合同,电影杀青后按照合同办事。”

“明白了。”

李茂森点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