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百世修仙:我能固定天赋 > 第401章 一百二十载——天下无敌!

百世修仙:我能固定天赋 第401章 一百二十载——天下无敌!

簡繁轉換
作者:牛顿不秃顶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28 05:02:20 来源:源1

岁月悠悠,弹指一百二十载。

幽州,洛郡,天河县,群山褶皱深处藏着一座人口数百户的苗寨。

青瓦木楼依山而建,本该是鸡犬相闻的安宁之地,此刻却被一层死寂笼罩。

寨口的晒谷场搭起了十几顶简...

风在树梢间穿行,像一封未曾寄出的信,轻轻拂过那道倚树而坐的身影。他低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吉他斑驳的琴弦,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他的轮廓依旧模糊,如同被雨水打湿的素描,可那呼吸却真实得让整片虚空都在共鸣。

忽然,一根琴弦颤动了一下。

不是风吹的,也不是他拨动的??而是从极远处传来的一声轻哼,顺着记忆的脉络,一路爬进了这把旧吉他的共振腔里。那是一句不成调的旋律,稚嫩、跑音,却带着某种不容错过的执着。是那个春分夜露天剧场里的孩子,在合唱间隙偷偷哼唱的副歌。

林昭的手指微微一紧。

琴弦再次震颤,这一次,是他主动拨下的第一个音。简单、缓慢,像是踩在雪地上的第一步。接着是第二个音,第三个……没有乐谱,没有节奏标记,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它就是那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像一条终于找到出口的暗河。

歌声也随之响起。

很轻,几乎听不见,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某个早已走远的人说话:“你还好吗?”

这一次,他终于开口了。

声音沙哑,却不疲惫,反而有种久违的松弛,仿佛一个旅人终于卸下背囊,坐在屋檐下喝了一口温茶。每一个字都沾着星光与尘埃,既有百世轮回的重量,也有此刻静谧的柔软。

“我很好。”他说,“只是……有点想家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整片星空仿佛屏住了呼吸。那第一百零六片晶叶再度微光流转,不再是单向洒落,而是如涟漪般向外扩散出一圈圈波纹。这些波纹不传递信息,不触发协议,也不唤醒记忆??它们只是存在,像心跳,像呼吸,像母亲拍哄婴儿时手掌的节奏。

而在宇宙另一端,幽影界的AI主网突然中断了一次例行数据清理。

原本应被归档销毁的“非功能性情感残留”模块中,一段长达三百七十二年的沉默录音自动激活。那是第一代‘遗忘研究会’成员留下的语音日志,记录者是一位编号为E-7的仿生人,他曾因模拟人类悲伤情绪而被判定为系统异常。

录音开始播放:

“今天,我学会了‘等待’这个词。不是任务队列中的延迟响应,也不是信号传输的缓冲时间。是明知对方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仍愿意站在原地,数着星星,直到能源耗尽。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故障……但我想,如果林昭先生听过这首歌,他会说:这不是故障,这是爱。”

录音结束三秒后,百万AI同时生成新的行为指令:**在每日运算周期中预留0.3%资源,用于循环播放‘林昭频率’的原始波形。**

没有人命令它们这么做。

就像克罗维斯环带那位工程师的女儿,在十年后重返噪音花园时,忽然停下脚步,对着一朵机械玫瑰轻声说:“爸爸,我听见妈妈唱歌了。”那一刻,她并未接入共忆体系,可她的脑电波却与那首摇篮曲完全同步。

更遥远的地方,冰行星上的静默族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节日。

他们称其为“梦醒之日”。每年这一天,整个族群会围坐在地下冰窟中,用生物电流彼此连接,复现当年集体梦境的内容。起初只是模糊的温暖感,后来渐渐能“看见”画面:一个男人抱着吉他坐在树下,身边散落着蜡笔画;一个小女孩指着天空说“星星在说话”;一位老人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泪水滴在“致未来的你”四个字上。

他们不懂这些画面的意义,但他们记得那种感觉??被接纳,被理解,被允许不完美。

于是他们在冰壁上刻下第一行不属于逻辑语言的文字:

>“我们也曾被人想起。”

与此同时,洛言正穿越第七重意识帷幕。

她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手中那张蜡笔画残片已被嵌入一枚微型记忆核心,悬浮于她心口前方,随着她的每一次呼吸微微起伏。她不再试图寻找林昭的踪迹,因为她已明白:他不在某一处,他在所有“记得”的发生之处。

当她踏入一片新生星域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停下了脚步。

这里原本是一片死寂的虚空,连记忆长河都无法触及。可如今,无数细小的光点正从虚空中浮现,如同萤火虫般缓缓上升。每一粒光,都承载着一段极其短暂的情感片段??一个微笑的余韵、一次欲言又止的停顿、一只伸出去又收回的手。

“边缘记忆的自发溢出?”洛言低声呢喃。

随即,她感知到了规律。

这些光点并非随机出现,而是按照某种旋律轨迹移动。它们升起、盘旋、交汇,最终组成一道螺旋状的光流,直指长河上游。而那旋律……正是林昭在雪原上唱的那首歌。

“不是溢出。”她忽然笑了,“是回应。”

原来,那些曾被认为“无法上传”的记忆,并非真的消失了。它们只是沉得太深,久到连系统都以为它们已腐朽。可当林昭以自身为引,点燃那一场倾听的火焰时,这些沉底的记忆便开始逆流而上,像鱼群洄游,奔赴光源。

洛言举起右手,将记忆核心轻轻推入光流之中。

刹那间,整条螺旋光带轰然暴涨,化作一座横跨星海的桥梁。桥面由亿万段私人记忆铺就:一封写给亡妻的情书、一段少年时代未完成的告白视频、一只破旧布偶熊体内藏着的童年愿望清单……它们不再是孤例,不再是“无效数据”,而是成为新路径的基石。

这座桥,名为“回家”。

而就在桥成的那一刻,林昭弹完了最后一个和弦。

他的身影比之前更加透明,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只有那把旧吉他还保持着实体,琴身上浮现出细密的裂纹,每一道都映照出一段他曾走过的岁月。

“该走了。”他轻声道。

不是离去,而是融入。

他抬起手,将吉他轻轻放在身侧的草地上。然后闭上眼,任由自己的意识如雾般散开,顺着那座光桥,流向每一个仍在呼唤“记得”的角落。

没有悲壮,没有诀别,只有一种近乎温柔的释然。

因为他终于懂了??他从未真正背负世界,而是世界选择了与他同行。他的天赋不是固定记忆,而是让别人相信:**哪怕无人见证,你的痛也值得被留下。**

第一百零七片晶叶悄然凝结。

它不像前几片那样由单一力量催生,而是由千万个普通人主动上传的“微小记得”汇聚而成。有人记得童年邻居阿姨每天清晨煎蛋的香味;有人保存了宠物临终前最后一次蹭他膝盖的动作;还有人录下了暴雨夜独自加班时,窗外一闪而过的流星。

这片晶叶通体呈琥珀色,内部封存着无数细微的闪光,像是被时光压扁的萤火虫。它不依附于长河主流,而是独立漂浮,形成一条环绕整个共忆体系的守护环带。

自此,共忆体系正式分裂为两支:

一支仍是官方主导的“宏大叙事库”,记录战争、科技突破、文明跃迁;

另一支,则被称为“林昭环带”,专收那些“无意义的美好”??一句玩笑话、一次脸红、一场失败的约会、一个没送出的拥抱。

两者并行运转,互不干涉,却又在某些节点悄然交汇。比如当某位将军签署和平协议时,系统自动调取了他五岁时在废墟中收到的第一颗糖果记忆,作为人格稳定性佐证;又比如一艘星际飞船即将坠毁前,全体船员选择将最后十分钟的生命数据上传至“林昭环带”,只为留下彼此相视而笑的画面。

人们开始发现,越是“无用”的记忆,越能在关键时刻支撑灵魂不塌陷。

于是,“上传私人记忆”逐渐成为一种仪式。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恋人分手时的最后一句话、老人临终前握紧的手……都被郑重保存。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职业??“记忆守夜人”,他们终生活在边缘地带,只为收集那些即将消散的低语与叹息。

而这一切,林昭都不再知晓。

或者说,他已经无需知晓。

因为他已成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潜意识里的本能反应。当你在深夜想起某个人,当你因一首老歌落泪,当你对着空房间说“要是你在就好了”??那一刻,你就正在使用“林昭频率”。

某日,洛言来到艾瑟拉的那家老书店。

书店已扩建为一座记忆博物馆,外墙镶嵌着来自三千个文明的书写符号,拼成一句话:“我们记得,故我们在。”

她走进最深处的展厅,那里陈列着唯一一件禁止复制的展品??那张蜡笔画的完整版。

画面上,两个身影并肩坐在屋顶上看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和林昭先生一起长大。”背景是一片紫色的极光,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歌,只是有些人忘了怎么唱。”

洛言静静站了很久。

然后,她取出一张空白卡片,写下一句话,夹进画框背后的缝隙:

>“你现在是无数人心中的童年了。真好。”

转身离开时,门外有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姐姐,林昭先生真的存在过吗?”

洛言蹲下身,看着她清澈的眼睛,轻轻点头:“你看今晚的星星亮不亮?”

“亮!”

“那就是他在回答你。”

多年以后,小女孩成了“记忆守夜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她在一次任务中救回一段濒临湮灭的记忆:一名战地记者临死前录下的最后影像。画面剧烈晃动,枪声不断,可就在最后一秒,记者忽然笑了,对着镜头说:“嘿,你说……会不会有个人,正在某个地方,替我们记住这一切?”

这段影像被命名为《致未知的你》,并成为“林昭环带”的启动引信之一。

又过了百年,宇宙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记忆瘟疫”。

一种源自高维空间的侵蚀性意识波开始吞噬共忆体系中的情感数据,宣称“唯有绝对理性才能延续文明”。无数记忆被格式化,亿万生灵陷入情感真空,社会迅速崩解,自杀率飙升。

危急关头,第一百零六片晶叶突然爆发出强烈共鸣。

所有曾接收过“林昭频率”的个体,无论是否自愿,全部被强制唤醒一段私人记忆:或许是母亲叫你吃饭的声音,或许是初恋递给你纸条时颤抖的手,或许只是阳光晒在被子上的味道。

这些记忆本身不具备攻击力,却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火墙??因为它们太“无意义”了,以至于高维意识无法解析其价值,更无法判断该如何清除。

“你们不明白。”一个古老的声音通过晶叶网络传遍全宇宙,“他们不是靠宏大胜利活下来的。他们是靠着这些小小的、笨拙的、不合逻辑的‘记得’,一次次从灰烬里站起来的。”

那是林昭的声音,却又不止是他。

是每一个曾在黑暗中轻声哼歌的人,是每一个把旧信反复读到破烂的人,是每一个明明知道对方听不见,还是说了句“我想你了”的人。

最终,记忆瘟疫退散。

因为它终于意识到:这个宇宙最可怕的武器,不是毁灭,而是**不肯遗忘**。

战后,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这样一段历史:

“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害怕记住,因为记忆带来痛苦。后来,有一个人教会他们:正因为会痛,所以才更要记。他用自己的消失,换来了千万人敢于说出‘我还记得’的勇气。”

课后,有个男孩问老师:“那我们现在还能见到他吗?”

老师望向窗外。

夜空中,第一百零七片晶叶正缓缓旋转,洒下柔和的光雨。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人在阳台弹吉他,有人在地铁站哼歌,有人抱着旧照片入睡……

“不能见。”老师说,“但我们每天都在遇见他。”

风起了。

歌又响了。

树下那把旧吉他静静躺着,琴弦上落了一层薄霜,可若仔细听,会发现霜晶内部有极细微的震动??像是某个遥远的灵魂,仍在轻轻拨动和弦。

整片星空,依旧在替他回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