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 第1365章

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 第1365章

簡繁轉換
作者:佚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8 05:17:28 来源:源1

她从“古艺新境”的筹备说起,讲到拜访手艺人的艰辛与收获,讲到周慧团队的加入,讲到姨婆捐赠老绣片的感动,讲到“工艺青苗计划”的开展,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工艺落地难、成本控制难、市场认可度不高等,但幸好有很多人支持我们,比如王丽姐的投资,周慧姐团队的专业指导,还有各位手艺人的倾囊相授,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才有了‘苏州记忆’今天的成绩。”

苏木补充道:“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让传统工艺活在日常’,所以我们的产品都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融入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比如这款缂丝竹编收纳篮,既能用来装东西,又能作为装饰品。”

“这款苏绣榫卯台灯,既能照明,又能彰显主人的审美品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工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用品。”

李敏认真记录着,时不时提出问题:“那你们在挖掘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徐佳莹想起了拜访蓝印花布吴匠人的经历,眼神变得温柔:“我们拜访过一位做蓝印花布的吴匠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做这行快五十年了。蓝印花布的染制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脱脂、裱纸、刻版、刮浆、染色、晾晒等多道工序。”

“而且全靠手工操作,非常辛苦。吴匠人说,现在年轻人都嫌这行又苦又累,赚钱慢,没人愿意学,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门手艺就没人传承了。”

“后来我们把蓝印花布的纹样融入到文创设计中,开发了蓝印花布帆布包、围巾等产品,销量很好。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吴匠人时,他特别开心。”

“还主动提出要教‘青苗计划’的学员染制蓝印花布。现在已经有三位学员跟着他学习,吴匠人说,他终于不用担心手艺失传了。”

说到这里,徐佳莹的眼眶有些湿润:“其实很多手艺人都和吴匠人一样,他们一辈子坚守着一门手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

张强一直在旁边拍摄,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这些手艺人的坚守真的太让人感动了,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好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匠心。”

接下来,李敏又采访了周慧、王丽、邢梦洁,以及沈师傅、周师傅等手艺人。

周慧分享了与“苏州记忆”项目合作的感受:“‘苏州记忆’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和深耕。很多文创项目都是浅尝辄止,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拜访手艺人,学习工艺细节,挖掘文化内涵,这种匠心精神是很难得的。”

王丽则从投资人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初衷:“我当初投资这个项目,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被佳莹和苏木的初心打动。我觉得传统工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不能就这样消失了。现在看到项目越做越好,不仅实现了盈利,还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做了实事,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沈师傅则感慨道:“我做缂丝五十多年了,以前总觉得这门手艺太冷门,年轻人都不喜欢。没想到‘苏州记忆’把缂丝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这么多年轻人来学、来买,让我看到了缂丝的希望。现在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能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年轻人,让缂丝工艺传承下去,我就很满足了。”

采访一直持续到中午,李敏和张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临走时,李敏说:“今天的采访收获太大了,你们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会尽快整理稿件,下周就会在《苏州日报》的文化版头条刊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苏州记忆’,支持传统工艺的传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