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霍都抛来的「橄榄枝」,杨过却是不屑的笑道:「呵呵,算了吧。我这辈子什麽都敢做,就是不敢当你们蒙古人的走狗。你这些鬼话,还是跟那些软骨头们去说吧。」
杨过这话倒也不是什麽冠冕堂皇的「大义凛然」,而是当汉奸真的不在他的谋划之内。
毕竟他一个汉人给蒙古人当狗。那自己岂不是走了杨康的老路?那他也没资格看不起杨康了。
尽管现在的大宋「废拉不堪」,但他还是想着给他续上一口。
杨过跟着商队一路走来,走的都是官道,经过的也是村镇城池,他也亲眼看见了蒙古治下的普通百姓活的多没尊严。
从那一刻起,他也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亡国奴」这个词,是有多麽的「血淋淋」。他当然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也是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郭靖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教诲。
虽然杨过之前就有帮郭靖救国救民的打算,但这一次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加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个目标。
大宋不可亡,天下更不可亡!
就算有朝一日要改朝换代,也不能亡在这帮蛮夷的手中。
好在杨过在穿越过来的这几年内,就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详细的谋划。
除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神鵰群芳外。还有就是怎麽让大宋「逆天改命」。让自己的郭伯伯不再走上那壮烈「殉国」道路。
经过多年谋划,他也是想出了让大宋「逆天改命」的计划。
而这个「计划」也很简单。
他想着先夺取各种「奇遇」,让自己武功有成,成为天下第一。之后便凭藉武林威望,专门招募一批武功高强的江湖人,为己所用。
无论黑白两道,正邪善恶,只要足够能打,肯受他差遣,能为汉人天下出力。那麽他都愿意招揽,甚至庇护他们。
之后他便自封个「盟主」「龙首」「大帅」什麽的,然后带领这些人,专门执行对蒙古勋贵,地方大员,高级将领的斩首行动。
谁敢给蒙古人卖命,那就杀他全家,刨他祖坟。
让那些蒙古侵略者,还有地方上的汉奸们,睡觉都得睁着眼。
对这些侵略者和汉奸们,进行精神和**上的双重震慑。
历代的侵略者只要没有了汉奸的帮忙,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就是两眼一抹黑。用不了几年,便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躂不了几天了。
当然了,跟着他「杨大帅」混,他也不会让手下人吃亏。
在执行暗杀任务的时候,也能顺便「打土豪」。毕竟官宦之家一般都是非常有钱的,家里奇珍异宝不少。
等执行任务的时候,自己手下的三教九流之辈,不管是要钱,要宝贝,还是要其他的什麽,只要他们抢得到,拿得走,就让他们放手去抢便是了。毕竟干卖命的活,总得给他们点甜头才是。
不过这种行为,仅限蒙古勋贵,汉奸家庭。要是对平民百姓这麽干。杨过会亲手铲除祸害,整肃纪律。
而如果有些汉奸识时务,危害不是很大。杨过倒也可以跟他们谈谈。如果他们不死心塌地的效忠「蒙古太君」,肯当「两面派」,且给杨大帅提供价值的话,那麽杨过自然也不会为难他们。继续让他们当豪绅,做老爷。
在打倒元寇,铲除汉奸的同时,还可以对后方州府的粮草军械,进行大规模定点破袭。
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首脑指挥,没有必要的粮草军械,那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了。
而且物资这种东西也不是凭空来的。
只要釜底抽薪,烧毁了北方的粮草,军械。那麽忽必烈就只有两个选择。
要麽裁军减少物资消耗,并与南宋议和。但这同时也让自己的实力减弱。
要麽更加疯狂的压榨北方百姓们。以此来筹措钱粮军械,保证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杨过相信,忽必烈绝对会选择后者。因为相比起南方的南宋,他北方的「同胞」们,才是他真正的威胁。
而过多的压榨,就会激起民怨和反抗。等到北方百姓们因为蒙古朝廷的横徵暴敛,闹的天怒人怨的时候,定然会有人揭竿而起,到时候趁着北方人心尽失,天下大乱,到时候就是他浑水摸鱼,乱中取栗之时。
尽管这种招数有些毒辣,会殃及池鱼,间接连累不少无辜。
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自古成大事者,最不能有的就是妇人之仁。相比起蒙古人南下后的屠刀。这种程度的牺牲,已经是杨过安排下最好的结果了。
当然了,杨过也没有慕容复那份愚蠢的天真,觉得单凭一众江湖草寇,就能打败蒙元朝廷扭转乾坤。要想真的逆风翻盘,南宋朝廷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
杨过对南宋朝廷方面也是有一番规划的。
只要他成了气候,那他在统治者的眼中就有了「统战价值」,南宋的统治者肯定会来「招安」他。让他手中的这股力量受南宋朝廷的掌控,甚至利用。
只要他接受了招安,到时候他这个「盟主龙首」也就在朝廷之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至少能接触到权力高层的人。
只要他在朝廷内有了地位,那麽封官赐爵,锦衣玉食自然是少不得的。能在大宋朝廷有同样的地位,他干嘛要当汉奸?
而有了话语权,那麽无论是北伐,还是其他的什麽事情,他都可以直接上达天听。这可比郭靖在襄阳给吕文德打下手强多了。
不过杨过虽然有「忠君」的打算,但他可不是岳武穆,辛弃疾。更不想学他那「七子去,六子回」的老祖宗。他可没有愚忠的打算。
如果赵宋的官家,肯听他的良言,那他就做个「匡扶宋室」的忠臣。
用自己的武功,成为君王最阴冷的刀,最强的盾。替皇帝去铲除掉那些不服从他的人。去完成匡扶大宋的准备。
之后等北伐时机成熟了,他就发动自己的暗桩,暗中策应宋军。让他「理宗」的庙号变成「宣宗」。让赵官家成为大宋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兴之主。
到时候尘埃落定,宋室复兴。无论是留在朝中当官,或者功成身退当个富家翁,再或者重新做回江湖人,都是不错的结果。
但如果皇帝不听良言的话,那杨过也有另一套打算。
他记得历史上的理宗就跟贾贵妃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为了不让皇位落在其他宗室的手中,便立了自己弟弟的傻儿子当太子,便是「宋度宗」。
如果理宗不听话的话,那麽杨过就凭藉自己的武功,夜入皇宫「帮」他生个「太子」出来。
虽然杨过不可能杀光南宋的满朝文武,但他可以让理宗皇帝在一个晚上「因病驾崩」,然后他和宫中某位嫔妃生下的儿子,就是大宋的新皇帝。
而新皇年幼,那麽母凭子贵而上位的「太后」娘娘,该重用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到时候这「赵」宋江山,岂不是任他拿捏?
能做「尚父」,为何要做「走狗」?
因此霍都的「橄榄枝」,在他面前不过是个笑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