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 第 37 章 返校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37 章 返校

簡繁轉換
作者:提笔圈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27 03:42:58 来源:源1

第37章返校(第1/2页)

正月二十的清早,薄雾在县城上空缠绵不去。

李毅飞立在自家门槛外,屋檐下悬着的红灯笼在晨风里轻轻打着转,灯穗上沾着些爆竹炸开的碎红纸屑。

母亲急促的脚步声追了出来,手里塑料袋晃荡着:“拿着,你爱吃的饭团,里头裹了新腌的梅干菜,路上填肚子。”父亲不言语,只沉默地将那只洗得发白的行李箱搬上三轮车的后斗。

金属滚轮碾过门口青石板路的缝隙,发出细碎而清晰的声响。

火车站电子屏冷幽幽地泛着绿光。李毅飞排在检票队伍里,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

隔着攒动的人头和薄雾,他看见母亲抬起袖口飞快地擦过眼睛,父亲背着手,站得笔直,像一棵沉默的老树,立在站台尽头,身影在晨雾里朦朦胧胧。

列车猛地一震,缓缓启动。李毅飞整个身子紧紧贴在冰凉的车窗上,目光死死追着站台尽头那两个越来越小的黑点,直到他们被铁轨的拐弯彻底吞没。

车厢里混杂着泡面的气味。李毅飞拉开背包夹层,母亲塞进去的那张红纸条露了出来,上面是父亲写的几个字:“到了报平安。”

窗外,麦田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初升的阳光下连成一片起伏的浪。

这景象撞开了记忆的闸门:除夕夜,炭火烧得正旺的围炉边,父亲那只擦得锃亮的老铜壶在炉火上“咕嘟咕嘟”地煮着茶,氤氲的水汽里浮动着茶香;

母亲把炸得金黄酥脆的年糕,一块又一块夹进他堆尖的碗里;大年初一,天还没亮透,他就跟着族里长辈们挨家挨户拜年,祠堂里香烛的烟气浓得化不开;

正月十五那晚,灶膛里的火映得满屋红亮,他和母亲挤在案板前包汤圆,雪白的糯米粉扑簌簌地沾在母亲低头时滑落的鬓发上,像落了一层薄薄的雪。

傍晚七点,列车驶入终点站庞大的身躯。出站口上方巨大的电子钟,冰冷的光映照在底下黑压压攒动的人影上。

李毅飞被人潮裹挟着向前,他那只旧行李箱的轮子摩擦着坚硬的水泥地面,吱呀作响。

刚一步迈出车站那巨大的穹顶,凛冽的寒风立刻卷着浓重的气味,冰水混合着沙尘,扑打在脸上。

远处,新城区的摩天楼群,正不知疲倦地折射着城市迷离的霓虹,碎金乱银般泼洒下来,汇聚成一片流动的光海。

推开宿舍那扇老旧的木门时,门轴发出一声滞涩的呻吟。

一束清冷的月光,穿过蒙尘的玻璃窗斜斜地切进来,在书桌上投下一个歪斜的光斑。

李毅飞走到窗边,用力推开那扇密封不严的窗户,冬夜冰冷的空气瞬间灌满房间。

他下意识伸手摸了摸墙边的暖气片,冰冷的金属触感直透指尖。

李毅飞拿出那个被压得有些扁平的饭团。剥开裹得严实的油纸,梅干菜特有的咸香混着糯米的温软气息扑鼻而来。

他咬了一大口,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弥漫开。嚼着嚼着,眼前浮现出母亲的身影:她微微弓着背,有力的手掌一下下揉着面团,“砰、砰、砰”,那厚实的面团撞击着案板的声音,带着安稳的节奏。

次日清晨五点半,闹钟准时响起。李毅飞掀开被子,赤脚踩在冰凉的水泥地上,走到窗边拉开旧窗帘。

晨曦正从城市的天际线爬上来,给远处校园那座沉默的钟楼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操场的塑胶跑道还凝着夜里的潮气,湿漉漉地反着微光。

几个穿着厚实的学生,正各自在跑道边活动。寒气刀子般刮过脸颊,他换上运动服,深深吸了一口冷冽的空气,呼出来时凝成一小团白雾。双脚踩上跑道,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毅飞!”一声清亮的招呼自身后响起。李毅飞放缓脚步回头,是顾师姐。

她扎着利落的高马尾,运动服外套的肩膀处洇湿了一块。她手里握着本《黄帝内经》,深蓝色的封面边角已经磨损卷起。

“新年好啊师姐!”李毅飞应道,目光落在师姐那双沾了些许新鲜泥点的运动鞋侧面,“你这是跑了多远?”

“从西边那个大公园一路跑回来的。”顾师姐抬手抹了把额角的细汗,几缕碎发被汗水黏在微红的脸颊上,“在家待着,总觉得骨头缝里都发懒,不如早点回来整理论文材料。”

两人并肩慢跑起来。李毅飞讲了些老家的年节琐事,顾师姐则兴奋地说起寒假在图书馆古籍部角落里的意外发现——几页字迹娟秀的明代医案抄本残页,她的眼睛在薄光里亮得惊人。

提到共同的导师夏老师,顾师姐的声音放轻了些:“听说夏老师这次回来,手上有新项目。”她侧头看向李毅飞,“还记得去年附院收治的那个中风后遗症严重的王大爷吗?

就是夏老师调整了补阳还五汤的配伍,症状改善很明显。”这话像块小石子投入心湖,李毅飞立刻想起年前夏老师开给他的那张长长的书单,《伤寒论》《金匮要略》……厚厚一摞堆在床头,每本书的扉页上都被导师写满了批注。

“师姐,”李毅飞绕过跑道上一洼积水,“你……是打定主意要继续跟着夏老师读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章返校(第2/2页)

顾师姐的脚步微微一顿,目光投向晨雾中渐渐显出轮廓的教学楼群:“夏老师总说,学中医,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跟在他身边抄方、整理病案,一晃三年了,越往深里钻,越觉得这潭水深。”

她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倒出两颗润喉糖,递了一颗给李毅飞,“对了,上次给你那本《叶天士医案》看得怎么样了?

里面有个治眩晕的方子,用药思路很特别,我琢磨了半宿,回头得好好跟你讨教。”两人边跑边低声讨论着医案里的遣方用药,浑然忘了时间。

直到金色的阳光爬上跑道旁梧桐树的枝梢,李毅飞才猛地感到后背一片冰凉,汗湿的运动服紧贴在皮肤上。顾师姐也气喘吁吁:“走,校门口那家汤馆,新添了生煎包,味儿正,暖暖去!”

回宿舍的路上,李毅飞习惯性地绕道经过实验楼。透过玻璃窗,能看见里面一排排培养箱的指示灯在昏暗的光线里亮着。

墙角堆着几大箱新到的实验耗材。他想起夏老师镜片后那双锐利的眼睛,和她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学医如行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推开宿舍门,窗台又落了一层薄灰。他索性脱掉外套,卷起袖子。利落地将床单被罩扯下来塞进盆里。接着开始收拾书桌缝隙里的积尘。

阳光斜射进来,落在他刚拖完还泛着水光的地上。书架上的医书被重新码放整齐,窗台上那盆蔫了几天的绿萝也喝饱了水,灰扑扑的叶子舒展开来。

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是顾师姐的信息:“我到门口了,带了个新朋友一起。”

走出宿舍区老旧的铁门,李毅飞一眼看见顾师姐站在路边的树下,她身旁还立着个穿驼色大衣的姑娘,正低头看手机。

走近了才认出,是医学院研三的苏瑶。去年全校的学术论坛上,她那个关于“针灸对运动功能障碍干预研究”的报告,数据和结论都很扎实。

“毅飞师弟,久仰。”苏瑶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笑意弯了起来,“夏老师总在组会上提到你,说你读医案钻得深。”李毅飞被她直白的夸奖弄得有些窘迫,下意识抬手摸了摸口袋。

汤馆里人声鼎沸,白茫茫的热气从每一张桌子上蒸腾起来,裹挟着牛肉的浓香。

顾师姐显然是熟客,对忙碌的老板喊:“三碗汤,多放香菜!”

苏瑶从包里掏出个洗得发白的蓝印花布小包,一边打开一边说:“寒假在社区义诊,有个老太太,非说我扎针一点不疼,硬塞给我一大把她自己炒的南瓜子。”

她解开布包,露出里面红亮油润的萝卜干,“喏,我奶奶的手艺,尝尝。”

李毅飞夹起一个刚出锅的生煎包,小心翼翼地咬开薄脆的底儿,滚烫的汤汁瞬间涌出,浓郁的肉香在口腔里弥漫开。

窗外的街道车流如织,行人裹着厚重的冬装行色匆匆。就在这喧闹的背景音里,他脑海里跳出昨晚母亲发来的那条信息:“到了就好,照顾好自己。”

此刻,眼前汤碗蒸腾起的大团白雾模糊了视线,他望着对面正热烈讨论着针刺手法的顾师姐和苏瑶,一股温热的暖流,悄悄地漫过心口。

在汤馆门口分别时,顾师姐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用长尾夹仔细夹好的复印资料,塞到李毅飞手里:“喏,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病机的论述要点,我按朝代理了理,你先看着,下周组会细聊。”

苏瑶则把那个装着萝卜干的蓝布包塞进他怀里:“甭客气,吃完了找我。”李毅飞抱着布包和那叠沉甸甸的纸往回走。

脚下踩过枯黄的落叶,发出干燥细碎的“沙沙”声。远处,图书馆顶上的钟楼,悠长的报时钟声穿透清冷的空气,宣告着某种新秩序的开启。

回到安静的宿舍,李毅飞先将萝卜干收进储物柜,又把资料按朝代在书桌上码好。

正午的阳光透过擦干净的玻璃窗,暖烘烘地照在摊开的《温病条辨》上。他翻开书页,里面夹着一枚去年深秋在校园捡到的银杏叶书签,叶脉清晰。

手机屏幕就在这时无声地亮了起来,是父亲的短信:“已到家。你妈又做了些饭团,明天寄出。”

窗外,早春的风掠过光秃秃的枝桠,卷着零星的、细小的雪粒,敲打在窗棂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李毅飞起身去关窗,目光扫过楼下。楼前那排高大的玉兰树,黝黑的枝干上,已悄悄顶起了一个个毛茸茸、灰绿色的花苞,坚实而沉默,倔强地指向天空。

他想起《黄帝内经》开篇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陈旧的气息在地下分解,新生的力量在深处涌动。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正随着这料峭中潜藏的微温,在都市的角落,在年轻的身体里,无声而坚定地舒展开来。宿舍里很静,只有窗外风过树梢的低语。

他重新坐下,手指拂过书页上微凉的墨字,那些关于风温、春温的古老论述,字里行间,仿佛也正透出属于这个季节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