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909章 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好!

朕就是万历帝 第909章 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好!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6 00:28: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909章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好!

「专唱黄梅戏?」俞巧莲不敢相信。

玉皇街三大戏院,万和楼主唱昆曲,广德轩主唱徽剧。主戏班没空,才会邀请其它剧种戏班去唱戏。

众乐园倒是不拘,什麽火就唱什麽。

不过行业公认,万和楼是昆曲主场,广德轩是徽剧主场。

有这两个主场戏院打底,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昆曲和徽剧是主流戏曲,是大剧种。

其馀没有主场戏院,只能排队在玉皇街其它戏院唱,或者见缝插针地在三大戏院唱的剧种,是第二档,是小剧种。

越剧丶河南高调丶蜀戏丶西秦腔丶青阳腔丶海盐腔丶弋阳腔丶汉剧丶南音,不管它某个时间在京师特别火爆,出了某个戏班某位角,受到热烈追捧。

但它们就是小剧种。

其中原因也有它们刚刚兴起,正处在成熟的过程,还不够完美。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没有主场戏院。

主场戏院其实很简单,越剧广受浙江籍官员和商人喜欢。

浙江同乡会也很有钱,花钱在玉皇街买一个戏院,专唱越剧就可以了。

但事实没有这麽简单。

要不然谁凑钱买个戏院,都能碰瓷一下大剧种。

昆曲和徽剧走到今天这步,一是有一群文人在帮衬。

比如王世贞兄弟为首的戏曲研究院,给昆曲写评论,哪里好,哪里不好,十分中肯。又帮忙总结,定音调丶规词牌,完善昆曲的唱腔和特质。

还亲自下场写戏文,一步步把昆曲推到今天这一步。

爱好昆曲的多在三吴,这里出才子丶大官和巨贾,不仅有才丶有钱,庙堂上人脉也不小。官场丶民间一起使力,把它推到今天这个地步。

徽剧也差不多。

它背后站着徽商,还有胡宗宪为首的徽籍官员。

胡宗宪是新党巨擎,东南系的一代目。

从戚继光丶俞大猷到刘焘丶卢镗,从谭纶丶王崇古到潘应龙丶王一鹗,都受过他的提携和恩惠,要给他几分面子。

这些情况,戏曲行业都知道,俞巧莲也知道。

但任何地方戏班进京,想唱红京畿,都得经过几个步骤。

一是有戏园子愿意给机会,让他们上台唱。

二是唱到一定名气,积累了一定的观众,有常驻戏院。

常驻戏院和主场戏院完全不同。

常驻戏院是你在各戏班唱得不错,能赚到钱,戏院愿意跟你签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契约,包场给你唱。

可观众口味是变的,一个月,三个月后,观众听腻了,喜欢其它戏班的戏,戏院解约,你就得滚蛋,重新到处跑场子唱戏。

主场戏院是这个戏院只唱某一剧种。

万和楼是昆曲主场,它常年有两到三个昆曲戏班轮流唱戏,时不时还从苏州丶扬州和南京,请几个在江南唱出名的昆曲戏班来唱戏。

其它剧种戏班也有机会去万和楼唱。每月有三到五天,专门留给其它剧种的空窗期,让爱好昆曲的观众听个新鲜,稍微换下口味。

想不到黄梅戏刚进京,才刚刚唱红,就有机会拥有自己的主场戏院?

虽然只是在玉皇街边上的罗马街,可足够了。

董理比俞巧莲懂事理。

地方剧目想成为主流,一要自己的本事硬扎,唱得好听,大家都喜欢。二要上面有人。

长公主外加一个少府监杨财神,足够把黄梅戏捧红。

他连忙上前拱手道:「草民谢过长公主,谢过杨公公。能把黄梅戏在京师唱响,是安庆父老乡亲,还有黄梅戏一干同仁们的心愿。

今日有望得偿所愿,草民代表安庆数十万父老乡亲,还有数千同仁,谢过长公主和杨公公的大恩大德。

你们是活菩萨,仁德无量.」

朱轩妮摆了摆手,阻止了董理谄媚的颂词。

「父皇曾经说过,昆曲曲词典雅丶行腔婉转丶表演细腻,广受欢迎。但是它太雅,带有不少文人的臭毛病,文词艰深,含蓄用典,现在几乎成了士子们的文字游戏。

徽剧以青阳腔和弋阳腔为基础,吸收了昆曲丶海盐腔等特点,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或委婉细腻,或火爆炽列。题材广泛,表演形式灵活多样。

但是过于注重历史题材,与现实脱钩,有时候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中.」

俞巧莲听得目光连连,想不到自己在西苑梨园唱戏时,最心不在焉的皇上,居然对戏曲有这样深入的研究。

董理听了一会,有些明白朱翊钧看戏曲的立场和角度。

高瞻远瞩,与普通人的角度完全不同。

朱轩妮继续说:「你们庆梅喜戏班在西苑梨园唱的戏,我听得很认真。事后一起用膳时,父皇也随口提起过.」

皇上怎麽评价我唱的戏?嗯,是怎麽评价我们黄梅戏的?

俞巧莲很紧张,双手紧紧地捏着戏袍的衣袖。

其他人也认真地听着。

「父皇说,黄梅戏很大胆,演员多用女的,这一点就很大胆。

《女驸马》丶《孟丽君》,它的这两本经典戏目,也别出心裁。跟昆曲的才子佳人戏不同,也跟徽剧的将相帝王戏不一样。

它完全从女性角度出发.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俞巧莲很激动,戏袍下的胸在剧烈地上下起伏。

董理却长舒一口气。

他童生出身,知道《女驸马》丶《孟丽君》有多招儒生们的恨。

虽然万历年后迂腐酸儒被逐渐扫进历史的角落,但千年延续下来的思维,不可能一时半会就就完全扭转过来。

《女驸马》丶《孟丽君》出来后,虽然在安徽丶江西丶湖北丶湖南和南京广受百姓们喜爱,但是也招来了不少士子文人的抨击。

哗众取宠丶大逆不道丶败坏风气丶道德沦丧丶粗俗浅鄙.

尤其是凤洲公兄弟主持的戏曲研究院,在戏曲行业影响很大的《戏曲评论》上,以及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的《词林》上,把《女驸马》丶《孟丽君》,还有黄梅戏骂得狗血淋头。

精神文明建设委也几次在《文萃报》上,不点名地批评。

搞得董理和黄梅戏同仁十分紧张。

不过也有人支持黄梅戏。

比如戏曲研究院的中坚人物,汤显祖。

他在南京偶尔听了《女驸马》丶《孟丽君》后十分赞赏,特意逆江到了安庆,帮着一起完善了几个新的戏本,包括今天演的《天仙配》。

朱轩妮继续说:「父皇说,黄梅戏还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那就是接地气。」

接地气?

皇上说的这句话是什麽意思?

「.接地气就是唱百姓们听得懂的戏文,唱百姓们喜欢听的故事。

戏曲是大明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重要的宣教工具,不能以雅俗之名,把它约束,把它变成某一部分人的专用消遣工具。

开始时我还不明白父皇所言的深刻含义,今天听你们唱《天仙配》,一下子明白。」

朱轩妮有模有样地唱了起来,「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

俞巧莲在旁边也唱了起来,不过她的唱声很低,完全是托着朱轩妮的声音,带着她的腔调。

「手拿开山斧一张,肩驮扁担上山岗.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读书之人坐窗边,勤学苦思日夜忙人间天上不一样,男婚女嫁配成双。

霞光祥云万丈开,飘飘荡荡下凡来。神仙岁月我不爱,愿作鸳鸯比翼飞。」

朱轩妮在俞巧莲的带领衬托下,唱完一段,满意地朝俞巧莲点点头,继续说。

「这一段就非常的,非常的.」她转头看向杨金水,渴望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

「有生活气息。」

「对,杨公公不愧是跟随父皇的老人。这段唱词非常有生活气息。渔丶樵丶耕丶读,简单描述一遍,却栩栩如生。

打鱼砍柴丶耕地读书,还有男婚女嫁,都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要遇到,也是他们非常关心。

才子佳人,将相帝王,离他们太远。黄梅戏里唱的这些,离他们近,他们一定会喜欢。

父皇在第二届大明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代表大会开幕式有说过,『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和演出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是百姓群众们喜闻乐见的。要深入浅出丶言近旨远。

不要老是把文艺作品分成三六九等,非要分成高雅粗俗。什麽是高雅,什麽是粗俗?

你喜欢的就是高雅,群众百姓们喜欢的就是粗俗?

你是老几?敢这麽大言不惭!』」

众人惊愕。

朱常浩和朱常瀚热烈鼓掌,「好,大姐说得好!」

虽然大姐时常让大家「痛不欲生」,但是兄弟姐妹们都很服气,为什麽?

就比如刚才那番话,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大姐就能说得头头是道,就算是一般大人,都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杨金水把朱轩妮四人送回西苑内苑,到紫光阁向皇上复命。

朱翊钧放下手头上政事,开口问:「今天大姐儿丶大哥儿他们玩得开心吗?」

「回皇爷的话,今天大姐儿丶大哥儿丶二姐儿和二哥儿,都玩得特别开心,而且也觉得特别有意义。」

杨金水把今天在长安戏院发生的事情,还有朱轩妮说的那些话,都一一叙述给朱翊钧听。

朱翊钧欣慰地笑了,站起身来,「看了一下午题本公文,乏了,金水,陪朕出去走走。」

「遵旨。」

祁言拿来一件斗篷,给朱翊钧披上系好,然后默默地跟在两人后面。

朱翊钧和杨金水在肃杀寂寥的湖水边慢慢走着。

「朕说了,他们几个最像朕的就是大姐儿。十岁,一晃就十岁了。长大了,懂事了,可是一想到用不了几年,她要出嫁,朕就心痛。」

杨金水落后半个身位,微弯着腰,笑着说。

「皇爷,届时给大姐儿找个如意郎君,再在京师赐下宅院。皇爷想大姐儿,就诏她两人进西苑好了。」

朱翊钧摆了摆手,「朕的这位长公主,闲不住的。要她安安分分在家相夫教子,恐怕不成事。

女婿,她可以自己选。

不过大显身手的平台,朕高低得给她搭一个。

自己的女儿,朕身为父亲不能委屈她了,你说对不对。」

「皇爷圣明。」

「对了,大姐儿今天遇到的这事,还有说的这些话,你都整理了吗?」

「回皇爷的话,整理好了。」

「待会出了西苑,你去找找张四维。」

张四维?

杨金水心头一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