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山海提灯 > 第六五九章 又见执徐城

山海提灯 第六五九章 又见执徐城

簡繁轉換
作者:跃千愁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01 16:29:20 来源:源1

然这位妖后娘娘并未高兴太久,便被返回的道真坏了兴致。

道真禀报,前去捉拿吴斤两的人全部失踪了。

妖后闻报有些震怒,“这就是你所谓的让本宫放心?为防意外,特许了‘遁虚神箭’随行,这也能失手?...

暴雨过后,大地如洗。新亭前的青石板上积着浅浅一层雨水,倒映出天光云影,也映出那盏依旧燃烧的主灯。火焰在湿气中微微跳动,却未曾熄灭,仿佛它早已超越了风与水的法则,只遵从某种更深沉的律动。

守夜差役并未立即声张王庭青青的离世。他只是默默取来一把旧伞,轻轻撑在灯前,遮住尚未干透的灯罩。他知道,这盏灯不需要人守护??它本身就是守护者。而那个曾日日擦拭它的身影,或许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消息是慢慢传开的。先是城东卖糖葫芦的老翁不再路过新亭;继而是学堂里的孩子发现“守灯爷爷”没来听他们念书;再后来,一位归乡的游子认出了画像角落里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声问:“那是……王庭大人?”

没有人能确切回答。

史官笔下留名,民间口耳相传,可关于王庭青青的一生,始终像雾中看花。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位真灯使,有人说他本就是山海大阵凝成的灵魄,还有人说他从未真正死去??只要灯不灭,他就还在。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山村小学时,那个举手提问的小男孩回家后,悄悄用作业纸折了一只灯笼。他不会写复杂的字,只歪歪扭扭地画了个笑脸,放在自家门前的小桌上。夜里风起,母亲看见那点微光,怔了片刻,而后轻笑一声,也取出一盏旧油灯,点上了火。

两束光,在寂静的村巷中静静相望。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南海孤岛之上,一座荒废多年的灯塔忽然亮起了光芒。那不是人力点燃,也不是符咒催动,而是塔心深处一枚早已锈蚀的铜铃无端震响,带动机关自行启动。灯轮缓缓转动,金红色的光束扫过海面,惊飞一群夜栖的海鸟。

一名渔夫驾舟归来,抬头望见这久违的光辉,喃喃道:“祖辈说过,这座塔只有在‘提灯人归位’时才会重燃……可如今,谁还记得怎么当个提灯人?”

话音未落,船头一个少年忽然伸手入怀,掏出一本破旧的小册子??正是当年漕新翔所编《边陲记事》的残卷。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蓝花,据说是苗亦兰亲手所赠。此刻,那花朵竟泛起淡淡荧光,仿佛回应着远方灯塔的召唤。

少年抬起头,目光坚定:“我记着。”

而在北原冰窟深处,古练妮布下的“怨蛊田”碑文悄然浮现新字:

>“愿尽则生,怨散即归。”

一株食怨玉蛊在无人察觉的雪层下破土而出,其茎透明如水晶,内里流动着温润的光。每当有流浪者途经此处,疲惫不堪之时,总会梦见一位女子递来一碗热汤,醒来却发现身边多了一块烤熟的肉饼和一件厚袍。

她们都说那是山神显灵。

可若细看那玉蛊根部缠绕的丝线,便会发现,那是七十二道金丝之一,早已融入大地血脉,随人心善念而苏醒。

时间如河,奔流不息。

百年过去,千年过去。

王朝更迭,文字演变,语言流转。曾经的“灯使”成了传说,“母符”被写进神话剧目,连《劝善录》也被归为古籍残本,仅供学者研究。可奇怪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人会在黑暗时刻点亮一盏灯。

战乱年间,逃难的母亲将最后一根蜡烛插在路边石缝,只为让身后的孩子们看清前路;瘟疫肆虐时,医馆门前夜夜有人匿名送来新油与灯芯;边疆戍卒在寒夜哨岗上挂起小灯,说是“给风里的魂照个家”。

甚至有孩童游戏时唱起一支不知来源的童谣:

>“一豆光,照四方,

>你不言,我不忘。

>若问谁点此灯火,

>千万人中皆姓王。”

有人考证说,“王”不过是泛指,代表众人之意;也有人说,这首歌最早出现在执徐国末年的灾民口中,那时他们靠互相传递灯火熬过寒冬。

但真相已不可考。

唯有那座新亭,历经风雨战火,屡毁屡建。每一次重建,都不是朝廷下令,而是百姓自发集资。工匠们依照模糊的记忆还原飞檐斗拱,画家凭着祖辈口述重绘八人并肩之像。虽风格各异,年代错杂,可亭中主灯,从未断绝。

到了后来,人们不再追问这亭为何而立,也不深究那画中人物是谁。他们只知道??

当你心中有光,就会被它吸引。

某年春日,一名少女来到新亭。她身着异族服饰,背着竹篓,篓中放着几株刚采的野山茶。她在灯前静立良久,忽然跪下,叩首三下。

“我来自极西之地,翻越三座雪山才找到这里。”她用生涩的官话说,“我们那里没有灯使,也没有山海传说。但我们有故事??说很久以前,东方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光。我的祖母临终前告诉我:‘若你心中还有希望,就去找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她说完,从怀中取出一只陶制小灯,里面盛满高原特有的雪脂油。她将其供于案上,点燃。

火光摇曳,映亮了墙上那幅褪色的画。

就在那一刻,主灯忽地轻颤,一道极细的金丝自灯芯飞出,绕那陶灯三圈,随即隐入其中。少女毫无察觉,只觉得心头一暖,仿佛听见了遥远的低语:

>“你也是提灯者。”

她离开后,一位老学究恰好经过,望着那陌生样式的灯,摇头叹息:“如今连西域人都知此地神圣,可我们的年轻人反倒嗤之以鼻,说这是迷信旧俗。”

旁边扫地的老仆人停下动作,笑道:“先生莫忧。昨日我家孙子还问我,为什么每天都要擦灯?我说,因为你奶奶生病那年,是这盏灯照亮了送药人的路。他听完,今早就自己带抹布来了。”

老学究闻言怔住,久久无言。

其实,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南方书院中,一名女学生在论文中写道:“所谓文明,并非始于律法,亦非成于武力,而是始于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点灯的那个瞬间。”她的导师批注:此论偏颇,然令吾夜不能寐。

西北军营里,新兵训练完毕,队长并未让他们回帐休息,而是每人发一支蜡烛,带到校场中央围成一圈。他说:“你们即将上战场,但记住??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怕死,而是明知会死,仍愿为他人留下一线光明。”

东北小镇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在窗台摆灯,不只是为了迎年,更是为了纪念五十年前一场大地震。那夜山崩地裂,通讯全断,是孩子们手牵手举着灯笼组成人链,把伤者一个个背出废墟。如今那些孩子都已白发苍苍,可他们的孙辈仍在延续这个传统。

就连皇宫之内,也有变化。

新一代君主登基时,拒绝乘坐金辇,步行穿过长街,手中只持一盏素纸灯笼。百官震惊,百姓却纷纷效仿。自此,每逢新帝即位,便有了“提灯入城”的仪式,象征权力源于守护,而非征服。

而最令人唏嘘的,是当年伪神庙宇的遗址。

那场大火之后,废墟一直空置。直到三十年后,一群盲童在此建起一所学堂。他们看不见光,却最懂光的意义。每到夜晚,他们会齐声诵读《光明经》,那是兰巧颜晚年口述、由弟子整理的文字,不讲神通,不论功法,只记录一个个普通人如何在黑暗中彼此扶持的故事。

诵读声随风飘荡,竟引得附近萤火虫成群飞来,在空中织出流动的光网。当地人称此景为“星语夜”,说那是亡魂在聆听。

某夜,一位旅人偶然路过,听到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念道:

>“灯不在高,心诚则明;人不分贵贱,愿亮即光。”

他忽然泪流满面。

原来,他正是当年那场大火中被救的村民之一。那时他还小,只记得有个白发老人站在雨中,抬手升起一轮小太阳。他以为那是神仙下凡,长大后才明白??世上本无神,有的只是不肯低头的人。

他跪在学堂外,深深叩首。

没人看见,也没人知晓。

但这不重要。

正如兰巧颜走遍山河时从不留名,南公子办学塾时不收束?,古练妮救人后转身离去,苗亦兰弹完琴曲便隐入人群……他们都选择了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不是被铭记,而是让信念活下去。

又是一个清明。

新亭前人头攒动,却不喧哗。人们带来鲜花、纸灯、家酿的酒、亲手写的信。有个小女孩把练习册放在供案上,上面是一篇作文:《我心中的提灯人》。她写道:

>“我不知道王庭青青是谁,但我相信他一定很温柔。因为他守着的那盏灯,让我晚上不怕黑。”

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婴儿驻足。男人低声说:“你说,我们要不要给孩子取名叫‘明’?”

女人微笑:“好啊,就叫王明吧。”

男人愣了一下:“姓王?”

她点头:“我觉得,这是对那位老人最好的纪念。”

两人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身后,一位身穿灰袍的老妪默默听着,眼中泛起泪光。她手中拄着一根雕有铃铛的拐杖,虽已锈迹斑斑,却仍挂着一枚小小的灯笼。

她是木兰的关门弟子,也是最后一代亲历过“九灯之战”的灯使。如今她已九十七岁,行走艰难,每年只能来一次新亭。

她没有上前,只是远远望着那盏灯,嘴唇微动,似在默念什么。

忽然,一阵风吹过,吹开了她衣袖,露出手腕内侧一道陈年疤痕??那是当年师春邪术留下的烙印,形如锁链。可如今,那疤痕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淡去,最终化作一道淡淡的金纹,宛如灯丝流转。

她怔住了。

随即笑了。

“原来如此……”她轻声道,“恐惧终将消散,是因为我们真的不再怕了。”

当天夜里,她安然辞世。

遗物中有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今日见小儿折纸灯祭祖,问其故,答曰:‘妈妈说,点了灯,爸爸在天上就能看见我们。’我想,这便是传承。不必知其源,只需承其意。山海有尽,灯火无穷。我虽将去,心灯长存。”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许多年后,地球进入一个新的纪元。科技昌明,灵气复苏,人类足迹踏足星辰。可在火星殖民地的中心广场上,仍矗立着一座微缩版的新亭模型。亭中无火,却悬浮着一团柔和的光粒子,昼夜不息。

科学家解释说,那是基于“群体意识共振理论”构建的能量核心,源自地球上数十亿人潜意识中的共同记忆。它无法被关闭,也无法被复制,唯有当一个人真心愿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知到它的温度。

一位宇航员站在亭前,凝视良久。

同行者问他:“你在想什么?”

他答:“我在想,也许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能量或智慧,而是**愿意点亮别人的念头**。”

对方笑了:“这话听起来像诗。”

他摇头:“不,这是事实。你看??”

他指向远处。

在漆黑的火星夜空中,一颗人造卫星正缓缓划过天际。它的轨道并非用于通信或侦查,而是专门携带一枚微型灯芯,在特定时刻向地球方向发射一束温暖的红光。

那是每年清明,由星际联盟发起的“返照计划”。

全球数万艘飞船同步响应,形成一条横跨太空的光河,直指蓝色母星。

人们说,那是子孙在告诉祖先:

我们还记得。

我们还在点灯。

而在地球最偏远的一角,喜马拉雅山脉深处,一间小小的寺庙里,一位小喇嘛正在抄经。他抄的不是佛典,而是一本名为《山海提灯录》的手稿。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

抄至结尾,他提笔写下最后一句:

>“提灯者无归,因天下皆其所归;守夜人不眠,因人间总有未亮之灯。”

窗外,暴风雪正猛烈拍打窗棂。

忽然,油灯闪了一下。

小喇嘛抬头,看见灯焰中似乎浮现出一张温和的脸,对他微笑。

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一切如常。

但他心里清楚??

有些东西,从未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