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乱世龙渊:青铜罗盘震三国 > 第十三章阳翟访贤,荀彧指引

乱世龙渊:青铜罗盘震三国 第十三章阳翟访贤,荀彧指引

簡繁轉換
作者:浪子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1 15:52:34 来源:源1

第十三章阳翟访贤,荀彧指引(第1/2页)

长社大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阳翟城的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烧焦的梁柱残骸在风中摇晃,时不时有灰烬簌簌飘落,如同一场黑色的雪。护城河上浮着肿胀的尸体,暗红的血水裹挟着碎布与断箭,在烈日下泛着油光。左中郎将皇甫嵩站在斑驳的城楼上,铠甲缝隙里还凝结着前日的血痂,望着城下正在休整的汉军,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轻松。这场艰苦的战役终于以汉军的胜利告终,黄巾军的主力遭到了沉重打击。

皇甫嵩深吸一口气,铁手套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剑柄,转身对身边的传令兵下令:“传我将令,全军修整三天。同时,速将长社战报整理上报朝廷,为将士们请功。尤其是林渊献火攻之计,曹操斩杀波才,孙坚斩杀彭脱,此三人功不可没。”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连日征战的疲惫。话音落下时,喉咙里传来一阵刺痛,他忍不住咳嗽了几声,用手帕捂住嘴,手帕上沾了些许暗红的血迹。

传令兵领命而去,皇甫嵩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远处的地平线处,阴云正在聚集,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根据探报,黄巾军的另一重要首领神上使张曼成盘踞在南阳,必须尽快将其剿灭。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心中暗暗盘算着下一步的战略,脸上的皱纹因忧虑而更深了几分。城墙下,受伤的士兵们相互搀扶着,军医们正紧张地为他们处理伤口,惨叫声与药水的气味交织在一起,让这座暂时获得胜利的城池依旧笼罩在压抑之中。几个士兵围坐在篝火旁,低声谈论着这场战争,有人讲述着自己亲眼目睹的惨烈厮杀,有人默默擦拭着脸上的泪痕,回忆着逝去的战友。

此时已是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六月。林渊站在阳翟的街道上,感受着难得的宁静。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三个月了,这三个月里,他几乎没有片刻的安宁,不停地奔波、战斗。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的沉稳,林渊经历了太多。而最让他痛心的是,唯一跟随他的家丁林忠,在之前的战斗中不幸战死。如今,身边只剩下了赵云和许褚这两位猛将。

“子龙,仲康,接连大战终于能休息下了。”林渊轻声呼唤,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的眼神望向远方,那里有几个孩童正在废墟中玩耍,他们的笑声与周围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用树枝和瓦片搭建着简陋的“城堡”,天真无邪的笑声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显得格外珍贵。

赵云银枪斜挎,白马轻踏碎石路,儒雅地拱手道:“兄长征战劳心,且趁此时养精蓄锐。”他的白马不时低头啃食路边的杂草,马鬃上还沾着未洗净的血迹。许褚则虎背一挺,腰间铁棍撞出闷响:“俺老许就盼着歇脚,这几日骨头都快散架了!”说罢,他伸手揉了揉酸痛的肩膀,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三人走到一处墙角,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用颤抖的双手修补着破损的墙壁,林渊走上前去,从怀中掏出几枚铜钱递给老者,老者眼中满是感激,连连作揖。

三人漫步在阳翟城中,看着街道两旁逐渐恢复生气的百姓。一位老妇人在废墟中翻找能用的物件,旁边的孩童怯生生地望着路过的汉军士兵;几个商贩小心翼翼地摆开摊位,卖着粗糙的面饼和浑浊的井水。林渊心中感慨万千,战争带来的伤痛,需要多久才能抚平?忽然,他想起阳翟乃是颍川的治所,而颍川向来以多出名士而闻名。“既然来到了这里,岂能错过拜访名士的机会?”林渊心中暗道,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他回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种种经历,深知在这乱世中,唯有招揽贤才,才能有立足之地。

他早就听闻颍川荀家乃是名门望族,家中子弟多有贤能,如荀氏八龙、荀彧、荀攸等。于是,林渊便朝着荀家的方向走去。远远地,他就看到了荀家那气派的府邸,朱门高墙,门前石狮栩栩如生,彰显着家族的显赫。林渊整理了一下略显破旧的衣装,上前叩响了大门。

“何人喧哗!”厚重的朱门吱呀裂开半道缝,门房探出张油光满面的脸,目光扫过林渊磨损的衣角、赵云泛着血渍的银枪,最后落在许褚铁塔般的身躯上,嘴角扯出一抹嘲讽,“荀府岂是闲杂人等……”

“在下林渊,乃中郎将朱儁帐下军侯,特来拜会荀文若荀郎君!”林渊抱拳打断,声音清朗。他的手掌因为长期握剑而布满老茧,此刻微微有些出汗。门房却突然爆发出刺耳的笑声,唾沫星子溅在林渊肩头:“就你?穿得跟叫花子似的,也配见我家主人?去去去!”说罢猛地甩门,铜环撞出巨响。

“狗奴才!”许褚暴喝如雷,铁棍瞬间握在掌心,三步便跨到门前,“俺今日非砸了这鸟门不可!”他的瞳孔因为愤怒而放大,粗壮的手臂青筋暴起,铁棍即将落下的刹那,林渊飞扑过去死死抱住他的胳膊。“仲康不可!”林渊被拽得踉跄,却仍死死攥住铁棍,“荀家世代簪缨,若毁其门,日后贤才谁还敢投?”

“可是这腌臜东西……”许褚眼眶通红,脖颈血管突突跳动,铁棍在林渊手中震颤不休。他的胸膛剧烈起伏,仿佛一头被激怒的猛兽。赵云已悄然挡在二人身前,银枪斜指地面:“将军所言极是,此等宵小,无需计较。”他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此时,周围已经围聚了一些看热闹的百姓,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林渊喘着粗气,抬头望向紧闭的朱门,忽然瞥见门缝后闪过一抹青衫衣角——分明有人在窥视!他心中微动,突然放声大笑:“好!好一个颍川荀氏!今日之辱,林渊记下了!待他日功成名就,再来讨教这待客之道!”说罢转身离开,林渊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名堂,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林渊并未就此放弃,辗转打听到荀彧常在颍川书院讲学,便决定前往一试。

颍川书院坐落于城外青山脚下,清幽雅致。蜿蜒的青石小径穿过茂密的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尽头是几座白墙灰瓦的建筑,古色古香。林渊踏入书院时,正见一人立于讲堂之上,一袭青衫,温润如玉,正侃侃而谈治国之道。堂下坐着数十名学子,个个听得入神。

“昔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今汉室虽衰,然纲常不可废。诸位当以圣贤之道为念,辅佐明君,重兴汉室……”荀彧的声音清朗如玉磬,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是根本。若人心不正,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是祸国殃民之辈。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需以仁德为本,方能服众。昔商汤以仁德取天下,文王以仁义得民心,此乃治国之大道也。昔吴起杀妻求将,虽有军事才能,却因德行有亏,难称贤良;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为千古楷模。”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讲台上踱步,时不时拿起案上的竹简,引经据典,还结合当下黄巾乱局,分析汉室衰微的原因以及挽救之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三章阳翟访贤,荀彧指引(第2/2页)

待讲学结束,学子们陆续散去,林渊赶忙上前,恭敬行礼:“敢问先生大名,在下林渊,特来学院求教。”他的行礼姿势标准而诚恳,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和贤才的渴望。

只见此人温和回礼,目光清澈如泉,打量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的年轻人:“鄙人荀彧,林将军客气,不知所为何事?”他的目光在林渊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探寻眼前人的内心。

就在这时,林渊袖中的青铜罗盘毫无征兆地剧烈震动起来,发出一阵细微的嗡鸣声。林渊心中一惊,不动声色地将手探入袖中,轻轻握住罗盘。一缕微光从袖间透出,罗盘上的古老纹路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一行行字迹浮现而出,竟是在显示荀彧的属性。“荀彧,当前武力:52、统率76、智力:90、政治:95、魅力:80;巅峰时期武力:61、统率83、智力:96、政治:100、魅力:85”。林渊心中震撼不已,如此高的智力与内政属性,不愧是王佐之才。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愕,抬眼看向荀彧,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

林渊指着书院外断壁残垣的景象,语气沉重地说:“文若先生,如今天下苍生饱受战火之苦,黄巾之乱难平。以先生之见,当如何才能真正匡扶汉室,还天下太平?”

荀彧轻抚长须,目光深邃:“自桓灵二帝以来,宦官弄权,卖官鬻爵,朝廷**已久。如今之计,需先整肃朝纲,广纳贤才,训练精兵。然此事谈何容易,非一人、一家族之力可成。”

林渊点头,接着道:“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今局势远比表面复杂。黄巾虽为祸首,可地方豪强势力皆在观望局势,伺机而动。长社之战中,渊献火攻之计,虽侥幸取胜,但深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长久来看,若无贤才辅佐,难以为平定黄巾大业出力。更遑论应对这些心怀不轨的地方势力。先生饱读诗书,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不知能否为渊指点一二,这乱世之中,该如何招揽贤才,又该如何规划长远之策?”

荀彧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对林渊这样的低级军官能有这番见解颇为意外,沉吟片刻后说:“乱世求贤,需以诚心、仁德服人。且要明确自身之志,让贤才知晓跟随于你,确有平定天下、拯救苍生之可能。林将军对各州局势竟如此了解,倒是令彧刮目相看。”

林渊面露思索之色,而后诚恳道:“先生过奖。渊还认为,当前朝廷式微,地方势力割据之势渐成。若想稳固根基,除了发展自身,还需利用各方矛盾。让他们外族相互消耗,使其不与中原势力轻易为敌,从而稳定北方边境。不知先生觉得此想法是否可行?”

荀彧见林渊不仅对局势了解深入,还能提出如此独到的策略,心中对其多了几分认可,缓缓道:“对外,可审时度势,或结盟,或征伐,灵活应变;对内,需赏罚分明,安抚百姓,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上下一心,共御外敌。你能有这般见解,实属难得。”

林渊再次行礼,言辞恳切:“听先生一番话,胜读十年书。渊虽有满腔抱负,却如在迷雾中前行,今得先生指点,仿若见到一丝曙光。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多予指导。”

荀彧见林渊求知若渴,态度谦逊,且对天下局势有着远超常人的认知和深刻思考,心中好感更甚。

林渊见状,趁机道:“如今天下大乱,黄巾肆虐,生灵涂炭。久闻先生大才,恳请先生出山相助,平定叛军,救百姓于水火。先生若能出山,以您的谋略,必能凝聚人心,荡平贼寇。如今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唯有先生这样的大贤,才能拯救苍生。”他说话时,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又松开,显示出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荀彧闻言,神色平静却透着坚定:“林兄之志,彧深感敬佩。然彧一心教书,无出仕之念。故不能追随林兄,还望海涵。朝廷**,宦官弄权,虽有心匡扶汉室,但深知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改变大局。如今只想在这书院中,为天下培养贤才,以报汉室。”他的语气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

林渊虽感失望,但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诚恳道:“先生忠义之心,渊十分钦佩。如今天下纷争不断,非一人之力可扭转乾坤。不知先生可否为渊推荐贤才?若得能人相助,渊定当以礼相待,与之一同为朝廷出力。先生乃士林楷模,能得您举荐的必是大才。”他的话语中带着恳切,眼神中满是期待,同时还讲述了自己在长社之战中的经历,以及对未来局势的看法,希望能得到荀彧的认可。

荀彧轻抚长须,沉思片刻,说道:“我有一友人,姓戏名志才,虽身体孱弱,却胸藏锦绣,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善谋奇策,观天下大势如掌上观纹。曾言‘乱世之中,唯有审时度势者方能立足’,对兵法谋略、人心诡谲皆有独到见解。他曾分析,如今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不仅有黄巾之乱,世家大族亦在暗中谋划,天下局势必将更加复杂。只是他生性淡泊,不喜世俗应酬,如今赋闲在家,或许愿与林兄共谋大事。”说起戏志才,荀彧的眼中露出一丝赞赏。

林渊大喜,连忙追问:“不知先生可否告知戏先生住处?若能得见,渊必定以诚相待。先生的举荐之恩,渊没齿难忘。”他向前半步,脸上满是急切。

荀彧微笑点头:“林兄出书院往东,行三里,过一条小溪,见一竹林环绕的小院便是。戏志才常于院中抚琴读书,只是他不喜被人打扰,林兄前往时还需耐心。他性喜安静,若贸然打扰,恐难成事。他每日清晨都会在院中练剑,虽身体不佳,但剑术却颇为精妙,其剑法中蕴含着独特的谋略之道。”他细心地叮嘱着,仿佛在对待自己的晚辈。

林渊再次深深行礼:“多谢先生指点,他日若有所成,必不负先生所托。先生今日之情,渊铭记于心。若有需要,渊愿为先生赴汤蹈火。”说罢,他恭敬地退下,转身时,心中满是对即将见到戏志才的期待。

告别荀彧后,林渊满怀期待地朝着戏志才的住处走去。一路上,他的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若能得到戏志才这样的大才相助,自己在这乱世之中便多了几分胜算;忐忑的是,不知戏志才是否愿意出山,又该如何说服他。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戏志才的辅佐,未来该如何施展抱负,如何让这乱世重归太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