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的时代1979! > 第六十三章 毕业生基本素质

我的时代1979! 第六十三章 毕业生基本素质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六十三章毕业生基本素质(第1/2页)

许成军沉吟片刻后,目光沉稳,面向几位教授,就开始回答:“我认为中文系学习可归为四个递进层次,实现从文本理解到学术创造的完整路径。”

一开口几位教授就有些惊讶,互相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

一句话就能体现出这知青的逻辑能力不差。

“第一步要读文本。以作品为根本,建立批判性认知文学研究的起点是文本。需大量阅读,区分泛读与精读。伟大作品或研究对象要精读细品,其他作品可泛读博览。文学史与作品选是入门参考、如朱东润古代文学选、钱理群现当代文学选等,但不可奉为圭臬。”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没看朱老在那点头,连他学生严肃章也在颔首?

看了看教授们的表情,觉得没错,咽了口唾沫,又接着说:

“真正的阅读价值在于。读得越多,越能对文学史的叙述产生质疑为何某部佳作被忽略?为何某部作品被过度拔高?这种怀疑恰是独立思考的开端,而文本本身永远是最核心的依据。”

本来还在翻动许成军稿件的五位教授纷纷停下手里的动作,

连王水照那满不在乎的表情都有点凝重。

你以为许成军说的简单?

一点都不简单!

他讲的读文本背后代表的“批判性认知”在1979年是极具勇气的表态!

学界刚从“句句是真理”的思维惯性中走出,“质疑文学史定论”本质是在呼吁打破“教条崇拜”,将文本本身还原为研究的核心依据。

你看连贾值芳都在点头就知道了,这种对“独立思考”的强调,其实是当前学界最需要的精神觉醒。

“第二步是要学理论。以方法为工具,突破表层解读文本需要理论工具来剖析。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文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表层解读,而要掌握文学理论的分析逻辑。中国古典文论与20世纪西方文论是重要资源,但更需聚焦能直接服务于文本分析的理论脉络理论是‘解剖刀’,而非教条,核心是用它照亮文本未被发现的维度。”

说到这,一直看许成军不顺眼的苏连诚目光也柔和了点。

但是不知怎么的,那表情就是跟被黄毛骗了姑娘似的。

怎么个事?

章培横瞄了他一眼,咳嗽一声。

他对这个发言还是很认可的。

1979年这个节骨眼上,青年学者缺乏基础训练,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方法难以系统延续。

文学研究呈现“碎片化”“经验化”特征,缺乏清晰的路径意识。

现在就需要许成军嘴里这点东西

“第三步是通学术史。以脉络为坐标,找准研究定位学术研究是一场‘与前人对话‘‘的接力。需梳理学术史:从学者代际,如朱自清、王瑶、钱理群等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脉络,到研究领域,如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流派演变、学术史本身的研究等。

“理解三个核心问题:现有研究成果是什么?前人用了哪些方法与思路?领域中还有哪些未被关注的缺口?学术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这一代学生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既避免重复劳动,也能从“未完成”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朱东润嘴角动了动,看了眼旁边的贾值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三章毕业生基本素质(第2/2页)

二老默契对视,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没舍得打断这场“讲座”。

他们是最知道学界当前缺什么的人,他们之前就有思考,却没想到被一个连本科生都不是农村插队知青给讲明白了,讲清了。

许成军现在说的“学者代际”和“研究缺口”,其实直指当时学术传承的核心问题。

十年断层后,青年学者不知“前人做了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这种“站在已有成果上思考”的思路,能为学术重建提供了“避免重复劳动、找准突破点”的理性路径。

“第四步是练写作。以输出为目标,完成能力转化前三者的积累,最终要通过学术写作落地。掌握基本规范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练笔、修改打磨,将文本理解、理论运用、学术史认知转化为清晰、严谨的学术表达。写作不是终点,而是检验前三层能力是否扎实的标尺,也是学术思考的最终呈现。”

说到这章培横已经有点知道这许成军在说什么了。

他在定义做学文的方法论!

许成军将四者串联为“根基-工具-坐标-转化”的递进关系,定义了“从输入到输出”“从继承到创造”的完整链条。

这小子胆子真特么大!

章培横此时已经收齐了对推荐的那点轻视的心,甚至有些欣赏。

毕竟这是个能说出金庸强于《李自成》的狠人。

大逆不道?

我要的就是大逆不道!

“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文本是根基,理论是工具,学术史是坐标,写作是转化。最终指向的,是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创造知识’的能力蜕变。”

“五大金刚”都是对文学理论研究有相当水平的人物,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现在跺跺脚,

整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界得震三震。

许成军讲的不复杂。

在场的教授已经很明白许成军在讲什么了。

但正因为明白,才开始震撼。

在这个年代你写出什么优秀作品未必让教授们震撼。

毕竟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多的人灵光一现,写出惊艳一个时代的文字。

尤其是80年代这个文学作品井喷的黄金时代,

豪不夸张的说,每时每刻都有佳作的诞生!

而让这些教授真正惊讶的是。

你小子20岁,就想给出理论路径?

1979年的学界,其实最缺的不是知识积累,而是“如何做学问”的逻辑框架与独立精神。

许成军的回答看似平实,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

既切除了教条化思维的病灶,又缝合了学术断层的伤口,更搭建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他提出的“四层递进法”,本质是为迷茫中的学界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有底线、能生长”的治学范式。

这正是那个“破立交织”的时代最需要的“方法论启蒙”。

让他的回答超越了单纯的“考校应答”,成为一场隐性的学术思想革新。

而许成军自己,丝毫没意识到自己讲了什么。

这有啥的?

这不是一个优秀211中文系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么?

诶,你们看我啥眼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