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的时代1979! > 第四十三章 在这变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

我的时代1979! 第四十三章 在这变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四十三章在这变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活(第1/2页)

安徽大学图书馆。

27岁刚从安大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安徽籍作家季宇拿到《安徽青年报》时,

案头还摊着未完的《当铺》手稿,

这已经是他第三十七次修改开篇。

去年刚发表的《送行》,让他在安徽省内有了一定名气,

但是此时的他正处于创作的低谷期,

窗外的蝉鸣正烈,他却被报纸副刊那首《向光而行》勾得挪不开眼。

“风把第一缕香递过来时/你正低头数石阶的苔痕”

读到这行,他忽然停住。

作为从肥东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他熟悉这种“低头数苔痕”的姿态。

写的真好,意象描写的举重若轻!

“月光会漫过窗棂的裂缝/在地板上种两株影子”

他想起自己在知青点的木桌前写《渡口》的夜晚,

那时候的文学,总在“集体”与“个体”的夹缝里生长,像诗中说的“一株在黑暗里醒着/一株在光明中睡着”。

最让他心口发闷的是那句“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1975年被迫停笔时,父亲把他的手稿塞进灶膛,说“懂事点,别给家里惹祸”。

那时的“懂事”,是把“想写”两个字嚼碎了咽进肚子,

而许成军却把这绝望摊开,再补上一句“不如学溪流/在转弯处,也唱着自己的歌”。

于是这远在上海的青年作家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

他不在“伤痕”里沉湎,却能从裂缝里揪出星光。

季宇在稿纸背面抄下全诗。

“每一句话仿佛都有哲思,全文都是朦胧的臆想,却给人的情感又直白浓烈的可怕。”

“厉害!”

“这许成军怕是要一诗成名了。”

他重新握住钢笔,在“1978年冬”的标题下继续低下了头。

他也要向光而行。

-----------------

公刘捏着《安徽青年报》的手抖了三下,烟卷差点烫着指间的《诗刊》样刊。

瞥了眼标题,鼻子里先“嗤”出一声:“《向光而行》?听着就像小姑娘写的情诗。”

嘴上这么说,手指却已经捻开了报纸。

“嘿,这小子!”

他按着“一株在黑暗里醒着/数星子坠落的轨迹”那行,哈哈直笑。

“这哪是写诗?是给闷葫芦开了个透气孔!”

“这哪是向光?是举着根火炬往人心里钻!”

烟卷在烟灰缸里明灭,公刘盯着“向光而行”四个字,突然乐了。

嘿,写诗?

这是给1979年的文坛扔了颗响炮仗,响得清脆,还带着股子甜丝丝的硝烟味。

“老周,快看看你相中那小子写的诗,这些后辈子不得了哦!”

周明身边,

正在看稿子的刘祖慈突然拍桌而起:“这臭小子,有诗不先给我!”

“等他回来,非要给他好看!”

-----------------

合肥甚至是安徽省内,

工厂里、学校里、医院里、农村公社里,甚至街边的小摊小贩...

所有人都在争相传阅,

所有人年轻人都在热泪盈眶,

所有看过《安徽青年报》青年观察专栏的,都认识了这么个人。

知青作家、自然抒情诗人许成军!

...

诗,可以这样说,

或者说文学作品都可以这样说,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在作品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此刻,

在所有看这首诗的人眼里,

这首诗呈现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回忆,

有些像春兰那面试衣镜。

而那些带有痛的印记,

在这首诗的“抚平”下,

好像没那么痛了,但是印记却愈加清晰。

又惨、又美,

79年的年轻人显然没经历过这样的阵仗,

于是他们被打上了“鸡血”,

工人干活更卖力了、学生读书更认真了、插队知青...

真就是,

有毒!

...

此时,在安徽这片土地上,

和这些中文系的学生们一样,开始看那封信的年轻人有很多。

《向光而行》,让他们对信更多了几分期待,

可能不只是几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三章在这变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活(第2/2页)

他们像基督教虔诚的信徒,向着他们的“耶路撒冷”--信,朝拜。

应该说,

毒鸡汤在这个年代还是太具有杀伤力了。

...

学生们翻开报纸,一群人头挤上去,好不热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许成军依然有更大的惊喜在等待他们。

一番鸡飞狗跳,

还是公选陆晓晓用她的声音带大家“听信”。

陆晓晓的声音幽幽传来:

《致青年朋友:明日起程前,与泥土和星光对谈》

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在飞驰的列车上,也可能已经在上海的土地上追求我自己的理想。就这么在走之前,与大家聊几句吧。

夜色漫过窗棂时,我总爱在稿纸上多写一行。煤油灯的火苗晃啊晃,把影子投在土墙上,像个踉跄赶路的人。这影子陪我熬过许多夜晚:在知青点的木板床上,在合肥招待所的硬板椅上,在蚌埠车站的路灯下。它知道我冻裂的指尖有多疼,知道退稿信上的红叉有多刺眼,也知道每次写下“未完待续”时,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光。

去年冬天特别冷,墨水在笔尖冻成了冰碴。我缩在漏风的土坯房里改稿,手指肿得像胡萝卜,每握一下笔,冻疮就像被针扎,血珠滴在草纸上,晕开小小的红。那时总有人劝:“一个知青,写这些有啥用?不如多挣点工分。”我没说话,只是把冻僵的手往怀里揣,借着体温焐化那点墨。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比冷暖更重要,就像埋在雪下的麦种,看着死寂,根须却在土里悄悄使劲。

你们或许也有过这样的时刻:站在岔路口,风往两个方向吹。一边是“安稳”,是别人说的“正经路”,是仓库里不会发芽的陈粮;另一边是“折腾”,是心里那点说不清的痒,是想把“不可能”写成“也许”的冲动。我曾在公社邮电所等稿费,揣着三斤粮票站了整整半天,够换六个玉米饼,却不够买一张去上海的硬座票。那时觉得,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可当《安徽文学》的用稿通知终于寄来时,纸页被汗浸得发皱,却比任何奖状都沉。原来山再重,也挡不住想往上爬的人。

常有人问我怕不怕。怕啊,怎么不怕?怕稿子改到第十遍还是被退,怕别人指着脊梁说“不务正业”,怕拼尽全力,最后还是站在原地。有次在合肥改稿,凌晨三点对着镜子,看见自己眼窝深陷,下巴上全是胡茬,突然就想:“算了吧,回县城当民办教师,至少冬天有煤炉。”可拿起笔,摸到纸页上那些被笔尖戳出的洞,又舍不得停。那些洞多像星星啊,在黑暗里眨着眼,说“再写一行,再试一次”。

这年代多像块刚翻的地,每个人都在学着怎么播种。有人撒下“高考”的种子,有人埋下“摆摊”的芽,有人捧着“手艺”的苗。我见过深夜在大队部听英语广播的青年,煤油灯快用完了,就借着月光背单词;见过姑娘把偷偷绣的花帕往集市上送,攥着换来的钱,手指抖得像风中的麦穗;见过老木匠对着新图纸琢磨,说“这家具样式,得让城里人也瞧得上”。这些细碎的尝试,其实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在这变动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活?

我给不出答案,但知道些更实在的事。知道冻裂的手能写出春天,知道退稿信背面能打草稿,知道仓库里的陈粮,也能在墙角漏出的阳光里发芽。就像此刻石缝里的狗尾巴草,没人浇水,却硬是从裂缝里挣出绿来,刺上还挂着去年的雪。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命:不盼着风调雨顺,只学着在风雨里扎根。

年轻多好啊,好就好在“不怕试”。怕失败?谁不是从失败里爬起来的?怕走错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在合肥的二层小楼里见过《安徽文学》的编辑,他们说“好稿子都是磨出来的”;在合肥的澡堂里听过工人师傅讲“想摆摊就别怕人笑”;在凤阳的田埂上,看新麦破土时,突然就懂了:所谓“未来”,从来不是一张画好的地图,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脚印,深的是汗,浅的是泪,却都朝着亮处。

夜深了,稿纸上的字渐渐清晰。这片土地的麦浪在月光里起伏,像片流动的海。这海浪里藏着无数个年轻的梦:有的想让稻穗更饱满,有的想让布票变花样,有的想让笔杆子比锄头更有力量。这些梦或许渺小,却在风里轻轻碰着,撞出星星点点的光。

别嫌它们小,也别嫌路远。要知道,所有伟大的,开始都很卑微。就像石头下的杂草,就像冻裂的指尖,就像此刻灯下,你我笔下那行歪歪扭扭,却不肯停下的字。

风又起了,带着麦香。它说:写下去吧,像种子盼着春天那样。

此致

敬礼

许成军

1979年7月于合肥工农兵招待所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