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的时代1979! > 第六十五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求月票)

我的时代1979! 第六十五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六十五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求月票)(第1/2页)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未来还是现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都不在国内。

因此,

比较文学标榜的“跨文明对话”,在实践中往往沦为“文化霸权的温柔殖民”。

早期西方中心主义尚未根除,当代研究又陷入“反向自卑”或“刻意求同”的极端。

把非西方文学当作“西方理论的注脚”。

比如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硬套《窦娥冤》,指责其“缺乏悲剧精神”。

却忽视了中国戏曲“苦乐相错”的审美传统。

或用“现实主义”标准衡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将其视为“非主流”。

文化可以与世界交流,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对等交流。

“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

说人话就是,

以西方理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不好!

以中国理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好!

要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输出中国文化。

可以用中国文化核心解释全世界,但是世界不能简单物化解释中国文化。

有些事就得双标。

为啥?

因为文化霸权有多厉害所有人都知道。

韩流、日漫、美国电影...

许成军沉默良久,缓缓开口:“贾教授,1979年的当下,文化断层还没弥合,文学界刚从‘假大空’里挣脱,伤痕文学正成为风潮,西方理论正隐隐大行其道。

“但其中的隐患我想各位教授应该比我更清楚。”

“可以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研究传统文化,如果不研究,不守住文化的根,我们的精神堤坝就会被冲垮,而我们这代人也会被后人‘唾弃’。”

开篇惊雷,震的几位教授欲死欲仙。

几位教授都是行业的顶尖人物,也想过类似的问题和隐患。

但谁也没开天眼,

谁敢下结论?

有人在这个年代下这样“武断”的结论,不可谓不大胆。

但就要大胆啊。

你以为哪个年代的出来的“公知”是最多?

干碎他们!

而且不大胆怎么跳本读研啊?

许成军顿了顿,声音愈发清晰:“如何研究传统文化?首先是找根。咱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明清小说的人情世故,这些文字里藏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丢了根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从文化背景把握民族思想方式、价值标准,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底气,丢了它,‘真正民族风格的文学’从何谈起?”

看着朱东润赞许地点头,

许成军心稍微放下。

胆子要大不是让你作死。

虽然讲究“讲台上的自由”,但是也得把握度。

许成军又接着说:“更重要的是找魂。孔子讲‘仁者爱人’,老子说‘道法自然’,这些智慧不是封建糟粕,是解决当下问题的钥匙。现在搞建设要讲和谐,处理国际关系要讲中庸,这些不都是传统文化里的核心理念吗?”

“试图重构民族文化精神当文学根基,就是在给咱们的创作、咱们的社会找‘魂’,让文化传统里的优秀成分,能滋养当下。”

“长远来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只有塑造伟大民族精神,我们民族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话就立意高了。

是往后四十几年总结出来的一套成熟经验,

许成军可太想让他们早点与这个世界见面了。

物质精神平衡发展。

是这个激荡岁月、黄金年代最缺的骨血!

物质自信不代表精神就能自信、文化就能自信。

但只有文化自信了,中国人才能平等的看世界。

会议室的气氛有点沉。

教授们都若有所思,他们这两代人经历的时代都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他们本能的会有迟疑,

因为那样壮丽的景象他们不敢想,

或者说他们真的想太久了,想到...

但是至少,他们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五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求月票)(第2/2页)

就像他写的《向光而行》一样。

世上的鲜花会相继盛开,

壮丽而不朽的事物会接踵而来。

这片近百年经历了无数苦难和坎坷的大地也...

该开出花了吧。

朱老的眼角有点湿润。

王水照看了朱老一眼一眼,轻轻地放下茶杯,仿佛怕惊到什么:“可现在讲究现代化,这些老道理能跟上趟?”

“不是让传统跟现代赛跑,是让传统为现代指路。”

许成军语气坚定,“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没有翅膀却能灵动飘逸,这种浪漫想象启发了多少现代艺术?张衡的浑天仪蕴含的宇宙观,至今还在滋养着天文研究。”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死的标本,是能生长的活树。”

传统文学讲完了,中国精神的私货加了。

该讲比较文学了,不能喷的狠了。

“贾老是研究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的核心是是在差异中找共鸣,在共鸣中见差异。”

“它不是简单地把中外作品摆在一起比长短,更不是用西方理论硬套中国文学,而是搭建一座能让不同文化真正对话的桥梁。但要警惕比较文学成为没有理论的‘悬浮逻辑’。”

贾值芳皱眉,这小子话虽然没直说,但是能感受到话里话外对比较文学的“阴阳”。

老爷子岁数大了,还是有素质的,嘴角动了动。

算了,待会老子再喷你。

苏连诚到是在一边暗暗点头,他是研究传统文论的,比章培横的要单一的多。

你们都去研究西方理论了,研究比较文学了。

我这研究算啥。

好小子,说的好!

回头打你能轻点动手。

不用打死,半死差不多了。

许成军不知道这帮教授内心在想啥,但是看到贾值芳表情逐渐不耐,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还是把比较文学的话头止住。

点到为止,说话留三分是中国人的智慧嘛!

你们自己品!

“借世界文学视镜挖中国文化生命力,把民族的和世界的打通,这才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法子。不是丢了自己去学别人,是拿着自家宝贝和世界对话。”

他说到兴起,从座位站了起来,教授们也不以为忤。

他继续道:“我在乡下插队,见过凤阳花鼓等许多民俗,这些民俗里藏着最鲜活的文化密码。研究它们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该往哪里去。”

“文学要激浊扬清、兼容并蓄,借着传统文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反思咱们民族该怎么往前走,这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一脉相承。”

苏连诚眼中闪过亮光,终究是没忍住:“那跟外面的世界比起来,咱们的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分量?”

“民族的,才更有资格成为世界的。”

这话一出,听的章培横、朱润东、苏连诚“啪”的一拍桌子。

说的真好啊!

金句叠出,又还很有道理,真的说到了这些做古代文论研究的教授心坎里了!

这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不对,从头到尾这知青的每一个回答都有新意、有格局、有内容。

他们可以肯定的是,

虽然不知道怎么练就的,

但这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做学文的方法论!

许成军:怎么练就的?你考遴选你也会。

贾值芳依旧眉头紧皱,王水照听得认真。

许成军看着几位教授鼓励的眼神,正了正神色,目光灼灼,“就像京剧的唱念做打,古琴的清微淡远,这些带着民族印记的文化瑰宝,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民族文化吃透了、挖深了,才能真正和世界文学接轨。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得珍惜研究,又怎能指望别人尊重认可?”

“同时我私以为,眼下的伤痕文学是不长远的,随着我们思想越来越开放,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可能发展出‘改革文学’‘反思文学’诸如此类的各种题材,但是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寻根’,寻找文化的根源。”

这视野!

你特么直接读博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