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秦汉传奇 > 122 曹操父子

秦汉传奇 122 曹操父子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13 15:55:37 来源:源1

122曹操父子(第1/2页)

却说董卓是甘肃人,他体魄健壮,通晓武艺,因为出生富贵,出手阔绰豪爽,羌人们对他都十分敬畏。

与此同时,地方豪杰们经常前来带牲畜前来拜见董卓,董卓见羌人敬畏自己,心下生出利用之意,便在羌人中培养亲信,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有位羌人富豪听说董卓家里的牲畜被宰杀得所剩无几,立马送来上千匹牛羊,可见董卓在羌人中的地位之高。

后来中央政府想要招揽羌人,董卓借此当上了官,在陇西一带威望达到了顶峰。董卓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亲自征兵镇压黄巾军。董卓势力越发强大,如今他是河东太守,就住在洛阳的对面。与洛阳仅仅一河之隔。

何进暗中派人告诉董卓,叫他申讨太监。

这下何太后吓坏了,下诏把宦官都免了职,勒令他们全部出京各回老家。宦官张让颇得何太后母亲舞阳君的欢心,这位老太太便替太监们说情,何太后又收回成命仍叫太监们进宫当差。

何进急了,于是走到官里去力争,要求何太后立刻下旨杀死所有的宦官;想不到他自己被太监们杀了。

何进一死,局势立刻失控,他原本的部下袁氏兄弟立即疯狂地向太监报复,这些人带兵进宫后见到太监就杀,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宫里的太监杀得干干净净。但混乱之中仍有不少太监逃了出去,比如挟持少帝的张让便是其一。

为了进一步追杀那些太监,袁绍等人就下令,但凡京城里有太监模样的人一律格杀。这是一道非常荒唐的命令,所谓有太监模样,就是指男子无须,虽然古人不怎么刮胡子,可是不长胡子的男子并非不存在,比如尚未成年但接近成年的,又或者年老无须的,这些人都会被误认为太监。

军令之下,士兵们也不去细细分辨,只要逮着无须男性就立即格杀,于是短短几天内,京城中被枉杀的男子就超过了两千人。好多男子被抓住后连忙脱下裤子以证清白,为了活命,也顾不得什么廉耻了。

经过狂风骤雨般的清杀之后,那些漏网的太监差不多都被杀掉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魔头赶到了京城,他就是董卓。

太监被杀,董卓应该带他的兵回河东,但是他要留在洛阳和袁绍争权。

董卓和董太后本来没什么瓜葛,但打着为董太后鸣冤的旗号,说何皇后不遵孝道,逼死了婆婆,所以要把何太后废了,何太后的儿子少帝也要废了,另外立王美人的儿子献帝才对。

袁绍是何进的朋友,属于何太后一党,如何能赞成?董卓坚持他的主张,并且声色俱厉。袁绍说,“天下的能人也不止你董卓一个”。说完这句话他就离开洛阳城,渡过黄河到河北去了。

董卓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废黜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皇太后还政。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刘辩被废黜以后,何氏每天以泪洗面,董卓的这番行为,引来了一些英雄豪杰的不满,董卓害怕他们以拥立废帝刘辩为名来征讨自己,所以决定把刘辩杀死以绝后患。

初平元年,董卓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他,并且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你们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刘辩不得已,只好与妻子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接着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爱卿是本王的妃子,以后可能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从此长辞!”于是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这就是“弘农别姬”的故事,废帝刘辩就这样死在了董卓的手上。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刘辩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王侯,但是他曾经是东汉的皇帝,那么是以王的规格来安葬他?还是以皇帝的规格安葬他呢?

虽然刘协和刘辩共同经历过宫变,兄弟间情谊尚在,但是刘协现在寄人篱下,要看董卓的脸色办事。再说刘协和刘辩之间也有一些过节。当年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怀孕之时,何氏为了保住刘辩的地位,而逼迫王美人堕胎。

王美人十分害怕何氏的手段和她身后的势力,就服用了堕胎药。可是刘协命硬活了下来。王美人生下刘协以后,何氏就用毒鸠杀死了王美人,刘协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在这种因素下,刘协并不想厚葬刘辩。

于是同年二月,刘协下诏书:把刘辩安葬在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里。赵忠是汉灵帝在位时的中常侍。汉灵帝常说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他十分信任。刘协把刘辩葬在他的陵墓里,也算是对刘辩进行的报复和侮辱。

就这样,刘辩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葬在宦官坟墓中的皇帝,一代帝王就此埋名。古代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也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

董卓胁迫朝廷从洛阳迁至长安。对于汉献帝来说,那是一段惨烈的记忆:陷入火海的洛阳,像牛羊一样被驱赶的百姓,沉默无语的公卿大臣,漫山遍野散发着恶臭的尸体……

董卓生性凶残,做了不少坏事,但他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对他的小孙女董白。

董白生得漂亮,人又聪慧。不过有一样不好,原来她是个哑巴。

董卓特别疼爱董白,为了能治好董白的哑巴病,遍寻名医,不知道求了多少灵丹妙药,可是却没有丝毫效果。

董卓当权后,大肆加封董氏族人,自己的母亲被封为池阳君,给她配备的仪仗队只有皇家的长公主才具备。

董白年仅10岁,还不到封号的年纪。但董卓打破陈规,把她封为渭阳君,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

董卓听说在汉武帝的陪葬品中,有治疗哑巴病的偏方,于是命吕布去汉武帝的陵寝中查找。

吕布立即带领将士进入茂陵,里面财物倒是不少,但董卓要的偏方怎么也找不到。

董卓没找到偏方,不由恼羞成怒,他下令把汉武帝的尸体拖出棺椁“暴尸”。

朝臣们大惊失色,集体推选蔡邕苦劝。说动了汉武帝的陵寝,只怕会坏了龙脉,到时候会影响霸业。

董卓这才收回命令,让人把汉武帝的尸身放回棺椁中,又把盗取出来的财宝放回墓室,并加以修葺。

来到长安之后,大臣王允利用并州军阀吕布杀了董卓。可是董卓死了,还有李傕、郭汜,还有张济、樊稠,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之间相互算计,又相互妥协,长期争执不下,把长安也拖入炼狱之中。史载,长安城中“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汉献帝曾向李傕讨要五斤大米和五具牛骨让左右侍卫果腹,而李傕只给了一些米糠和腐臭的牛骨,这些东西根本不能食用。

初平三年(192),毛玠向曹操建议:“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敬纳其言”,虽然当时曹操的羽翼不够丰满,但他早就埋下了成为东汉政府实权人物的野心。

占有兖州之后,曹操派遣心腹王必来到长安,以获得汉廷的承认。王必是曹操的创业之臣,“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是一个当密探的好料子。而他的确负有一项秘密任务:联系汉献帝的侍臣,以探听长安的虚实。

虽然汉献帝形同虚设,但他的身边依然涌动着风云。皇帝的侍臣之中,有主动投靠军阀的,有忠于国事寻求破局的。他们与军阀之间的结交与合谋,决定着东汉政府的走向。这一段故事就像风声,不见其形,却能在零星的文字记载中显露其痕迹。

王必的联系对象是黄门侍郎丁冲,很有可能还有钟繇。丁冲是曹操的友人,出身谯沛丁氏,和曹操有乡党联姻的关系。钟繇则是曹操重要谋士荀彧的乡党旧交,他对李傕不满,便想要联系外面的军阀,刚好曹操也要寻一个内应,双方达成联盟是极有可能的。

当时,李傕不想承认曹操占有兖州的事实,准备扣押王必。而钟繇立马劝道,关东诸侯都自行其事,只有曹操还心系汉室,如果拒绝他的好意,以后谁还会来长安投诚。李傕最终被说服,浑然不知自己眼皮底下被人安插了棋子。

兴平二年(195),曹操击败吕布,取得兖州绝对的统治权。没过多久,千里之外的长安就“碰巧”发生了异变。钟繇和丁冲策反了李傕的部下杨奉,合谋刺杀李傕,可惜事情败露,杨奉只能率手下的白波军叛变,最后挟持汉献帝东归洛阳。

李傕、郭汜立马追了上来,双方在弘农一带交战,朝廷官员死伤无数,汉献帝仓促逃到了河东的安邑(今山西夏县)。

杨奉本是黄巾军白波一支的渠帅,乃是并州的“山贼”。这支劲旅曾经大败董卓手下的大将牛辅,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怵凉州的军事力量。杨奉应该是并州当地的豪族,见天下大乱,趁机起兵,积攒政治资本。他先归附于李傕,备受恩宠,但还是“不肯尽力”,眼见时机成熟,便背叛李傕,助汉献帝东归。一开始,李傕占了上风,杨奉一看来到了并州,立马叫来了曾经的兄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等人,众人兵合一处,暂时击退了李傕。

建安元年(196年),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

眼前的景色极为荒凉。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四处蛮横地生长,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偶然间还能发现尸体,都是跟随他奔波至此的汉室臣子。身上有血迹的,是被强盗所杀;如果没有,那就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就是汉献帝现在的处境:一座沦为废墟的帝都,以及一个忍饥挨饿的朝廷。

汉献帝到达洛阳之时,曾经为了抗衡董卓而形成的关东联盟早已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相互兼并。袁绍占冀州,实力最为强大;曹操占兖州;刘表占荆州;袁术在淮南;孙策据江东;张济、张绣据南阳……

汉献帝与公卿大臣会见之时,总能看见驻守在外的士兵脸上挂着嘲弄的笑意,听见他们不加掩饰的喧闹声。在这些僭越的目光中,任何东西都要褪去神圣的外衣:所谓皇帝,不过是一个故作镇定的年轻人;所谓皇权,就是军阀们的玩物。

天子孤零零地呆在洛阳,身边只有一支难成气候的“白波贼”,比当年兵强马壮的董卓要弱上不少。汉室的神器就这样**地暴露在诸侯面前。

曹操试图控制汉献帝,那么他一定要除掉李傕。最好的办法便是像王允杀董卓一样,利用凉州军阀的内部矛盾,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虽然这次策反行动并没有成功,不过汉献帝成功逃离长安,离曹操更近了一步。这时丁冲写信给曹操:“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汉献帝已入囊中,想要匡扶汉室,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这时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迎献帝的主张:“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随后,曹操便决定亲自迎接汉献帝。

却说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初到冀州,沮授劝袁绍:“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这个战略相当高明,先占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取得争天下的资本,再迎驾献帝,以汉室之名义讨伐异己。

当汉献帝流离至安邑时,沮授再次向袁绍劝谏道:“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定。

袁绍帐下的郭图、淳于琼进言道:“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他们认为汉室衰败已久,不可复兴,迎接献帝反而自缚手脚,倘若皇帝下旨,奉旨就是让权,不奉旨就是违命,不如直接撇开皇帝而自立,还能省去不少麻烦。

见袁绍动摇,沮授只能警告道:“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然而袁绍内心对帝位的渴望还是压倒了理智,没有听从臣下的忠告。

听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借口许都卑湿要求曹操将朝廷迁到邻近冀州的鄄城,曹操自然不可能同意。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拥有庞大的政治资本,而他也努力经营士人领袖的身份,活跃于东汉政坛。他曾联合外戚何进诛杀宦官,后来成为关东联盟的盟主,共讨董卓。如此显赫的家世,又有卓越的政绩,袁绍看着董卓之辈玩弄皇权,心里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东汉皇室已是苟延残喘,天子还有那么重要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22曹操父子(第2/2页)

他的弟弟袁术则更加沉不住气,仅仅据有淮南一隅之地,便公然僭越称帝。袁术声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这番言论又何尝不是袁绍的心思?只不过此举招来一片嘘声,几乎所有人都愤怒了,成为众矢之的的袁术很快走入穷途末路。

绝路中的袁术无奈归帝号于袁绍:“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袁绍知道袁术的下场,自然不可能贸然称帝。后来袁绍灭公孙瓒,尽有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称帝之心又再一次活络起来。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心思,秘密上书道:“宜应天人,称尊号。”袁绍将这封信公示手下,试探众人的想法。结果属下全都反对,要求诛杀耿包。袁绍不得已,只能杀掉耿包以自证清白。

袁绍兄弟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称帝自立明显走不下去。

这是汉末一个极为怪异的现象:一方面人人割据,无视皇权;另一方面,所有公开不臣之心的人,都如同陷入到泥沼之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甚至包括自己人。大者身死族灭,小者丧失人心。倒是东汉朝廷总能吊着一口命,衰而不亡。

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麻烦——“白波贼”。

谋士董昭代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信中把杨奉捧上了天,称其“翼佐之功,超世无畴”,并且言辞恭敬地提议道:“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首先将杨奉推为内主,表示自己无心染指汉献帝,放松他的警惕,然后以粮草相诱,迫使他钻入圈套。

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都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白波军的状态必然不好。急需粮草的杨奉大开空门,将曹操放了进来,让其在洛阳朝见汉献帝。踌躇满志的地方割据者与窘迫的大汉天子终于迎来了会面,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白波军踢出棋盘,将汉献帝据为己有。

曹操将董昭叫来,二人坐在一起。曹操问道:“如今我来到此地,应当如何施为?”董昭说:“留在洛阳,极为不便,应当移驾于许。”曹操继续追问道,如何解决在旁边窥伺的杨奉。董昭不急不忙地说道:“和杨奉说京都无粮,不如迁都于鲁阳。我们明面上去鲁阳,实则将天子迁往许县。杨奉无谋,必然上当。”曹操称善。

当天子的车驾移向许县,杨奉才知道上当受骗,可是汉献帝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白波贼”也在曹军的袭击下分崩离析。

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皇朝的首位皇帝,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帝,他终结了东汉王朝,开启了三国新时代,但是在历史上他却被父亲曹操的辉煌所掩盖,人们记住的也大多是他对兄弟骨肉的冷酷无情,今天我们来走进曹丕的一生。

曹丕,字子桓,生于187年,母亲是卞氏。

卞氏出身低微,本来是曹操的小妾,她给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得以从妾室上升为嫡室正房。

曹丕出生于乱世,在军旅中长大,在曹丕五岁的时候,父亲曹操就派专人教他学习射箭,六岁学习骑马,到八岁的时候就能精通骑射了。

而且在父亲的培养下,曹丕从小就诵读四书五经,在诗赋、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曹丕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在军队发挥很大作用了,帮助父亲驻守新打下的城池。

这时正是群雄割据的时期,势力最强的两支就是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狼狈逃回老巢河北邺城,一年之后呕血而亡。

袁绍死后,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曹操坐山观虎斗,等他们力量消耗的差不多了,才从容进兵河北,第一站就打下了邺城。

然后,曹操派曹丕镇守邺城,然后继续进攻袁氏残余势力。

大概两年的时间,幽州局势基本安定,北方已经全部归曹操控制,此期间曹丕一直在邺城镇守后方。

之后,曹操继续留曹丕镇守邺城,自己亲率十五万水路大军杀向江南,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211年春天,汉献帝宣布了一项任命:以丞相曹操的世子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其下设置各种属官,主要职责是协助丞相曹操处理朝廷军政要务,也就是丞相的副手。

曹操早已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任命,他有意培养曹丕当自己的副手。

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设置在了邺城,然后从父亲的丞相府中抽调了一批精干幕僚,来充当府属的官员。

但是,曹丕这个丞相副手很难做,他必须事事请示,认真照办,不能自作主张,时时把谨言慎行放在心里。

212年十月,曹操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江东的孙权,以雪此前赤壁溃败之耻,这次曹丕和弟弟曹植都随从前往。

曹丕随父出征,一路上观察风土人情,倒是长了不少见识,但是,在前线曹丕没有冲锋陷阵,他的主要工作是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次年四月,又随大军返回了邺城。

213年五月,汉献帝下了一道策书,宣布丞相、武平侯曹操晋升爵位为魏公,曹操晋升公爵,他的儿孙们也都跟着沾光,曹丕作为嫡长子,以前人们都称他为世子,现在要改口称太子了。

曹丕非常高兴,但是没高兴多久,随之而来的却是危机。

按说曹操被封魏公之后,应该马上就公布魏国太子人选,但是曹操却迟迟没有宣布,直到半年之后,还没有公布,曹丕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

曹操之所以迟迟不宣布太子人选,是因为他在抉择,现在他心中有三位候选人,排名第一的并非嫡长子曹丕,而是第三子曹植,曹植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喜欢,让曹操生了改立继嗣之心。

排名第二位的才是曹丕,他能文能武,不过文采方面要差于曹植,他的优势在于其嫡长子身份。

还有一位曹彰,他武力超强,在军中的威信很高,但属于只有武勇而无韬略,而且无心政事,所以太子之争主要还是在曹丕和曹植之间。

曹丕找来心腹下属商量对策,得出的结论是近期选曹植为太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反对废长立幼。

并且确定了曹丕此后的策略是以德抗才,既然在才思敏捷方面比不过曹植,那就在品德上下功夫,对父亲要孝顺,对朝中大臣们要谦恭,对下属要仁慈。

214年,孙权攻克军事重镇皖城,曹操震怒,立即兴兵十万讨伐孙权,这次他让曹丕随军出征,邺城留守的重任交给了曹植,此前曹操出征,留守邺城的都是曹丕,在继承人选万众瞩目之时,交给曹植重任,意义非同寻常。

此时曹丕心中难免会有波澜,不过外表却表现的处变不惊,和往常一样照顾父亲起居,协助处理军中事务。

三个月后,曹操大军返回邺城,曹植圆满完成留守任务,第二年春天,曹操再次出兵进攻关中。

这次还是安排曹植留守邺城,曹丕进驻孟津负责大军的粮草督运,论重要性要比邺城留守稍逊一筹,在曹操心中,曹植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216年,曹操西征大获全胜,汉献帝下达诏书,进封丞相曹操的爵位,由魏公升为魏王。

接下来就不能不考虑继承人选问题了,而且曹操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决定尽快把继承人确定下来,开始在重臣中秘密征求意见。

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此后曹植的两次错误让局势逆转,让曹丕登上太子之位。

曹操再次起兵进攻孙权,仍然让曹植留守邺城,这次曹植做了一件越轨之事,酒后走了驰道,曹操返回邺城,知道这件事后痛斥了曹植一番。

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植的夫人崔氏又因为穿着锦衣玉饰被曹操看到,违反了厉行节约的规矩,曹操火冒三丈,下令崔氏自裁。

曹植接连栽跟头,而曹丕则加强了幕后活动,内外夹攻,他进一步跟大臣们搞好关系,让他们为自己投票。

另外,曹丕又笼络曹操身边的姬妾,让她们替自己说话,吹枕边风。

终于,在217年十月,皇帝下诏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在回军途中,在弥留之际,曹操口述了两道遗令,一道是对有关后世的处理,另一道是急召曹彰。

曹操急召曹彰前来,却没来及说明意图,估计是让曹彰前来统领大军返回邺城,虽然曹植在身边,但军事能力要逊色一些,不过就是这个决定差点酿成大错。

曹彰来到军中就索要先王的玺绶,遭到大臣们的拒绝后,他又找到曹植,说:父王急召我来,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我以武力支持你,立你为继承人。

曹植立即劝阻曹彰,态度坚决,一场兵变才消失于无形中,之后,兄弟二人与文武百官一起护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

曹丕继位当了魏王,他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夺了曹彰的兵权,曹彰手握强兵,又不大服从自己管理。

但是如果直接下令削夺曹彰一个人的兵权,又有点过分,所以曹丕下令分遣曹氏诸侯离开邺城,各回自己的封地,未经允许不得擅离封地,曹彰离开了邺城,就无法指挥邺城的中央军队了。

曹丕继位称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曹丕厚施恩泽笼络高级将领,控制军队,对文官集团,他采取的办法也是加官进爵,稳定了文武官员。

然后,曹丕针对汉朝政治上的弊端进行了改进,施行新政策。

第一项新政是设置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作为魏王的贴身侍从,协助处理政事,相当于机要秘书。

同时曹丕宣布严禁宦官干政,宦人最高只能担任诸署令,就是宫中负责生活杂物供应的小管事。

东汉朝廷设置了中常侍和小黄门两种官职,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全部由宦官担任,现在曹丕进行废除,从而从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

另一项新政是一套选拔人才的办法,就是九品中正制度,在全国各郡设立一个叫“中正”的官职,每郡一人,负责评价本郡的人士,评价的主要依据就是家世和才能,并且给出一定的等级。

等级共分九等,由高到低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依据评价的等级来任命官员,而此前主要依靠察举制,把道德品德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而道德的评价需要长时间的考察,这并不适应当时的乱世,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实行了三百多年,直到隋文帝时期才被科举制所替代。

做完了这些后,曹丕的统治稳定了下来,代汉受禅的时机成熟了。

220年六月,魏王曹丕亲率十万大军离开邺城,扬言要南征江东孙权,实际上却在半路转头向西,去逼迫许都的汉献帝下台。

大军兜兜转转几个月,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于是汉献帝宣布禅位,十月,曹丕举行了盛大的禅位大典,登基称帝,建立魏朝。

然后宣布设立五座都城,中都洛阳,东都谯县,南都许县,西都长安,北都邺城。

曹丕称帝之后,为了巩固西北地区的边境防务,下令重新设置凉州,州治设在姑臧,随即任命官员。

新任刺史张既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势力,然后又修筑防事,设置烽火,储备军资,把凉州军事防务建设的很好,河西走廊的局势稳定下来。

之后,西域的鄯善、龟兹等诸国,带着大批奇珍异宝,一起遣使来朝,与中原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西域,在魏文帝时期再次开通。

曹丕本就爱好文学,称帝后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没闲着,他下令重新收集收藏此前流散在民间各地的图书、典籍和文献,创造性的用四部分类法对图书的大类进行划分,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的类书《皇览》。

在军事上,曹丕曾亲率十余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不过没能突破长江天险,无功而返。

226年正月,曹丕回师中都洛阳后就病倒了,五月,病情突然加重,五月初十,曹丕病逝,终年四十岁。

魏文帝曹丕继承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之后,建立曹魏政权,他制定制度,严禁宦官参与政务,推行九品中正制,重构了人才选拔体系,重新打通河西走廊等等,应该说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