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秦汉传奇 > 60晁错削藩

秦汉传奇 60晁错削藩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13 15:55:37 来源:源1

却说一日早朝,黄生和辕固生两人在朝堂上讨论“汤武革命”的故事。其中黄生是反方辩手,辕固生是正方辩手。最后看似是辕固生赢了,实则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赢。

根据《史记》记载,黄生认为汤武并非是受命,而是篡弑,他说:“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对此辕固生反驳道:“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就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顺乎天、应乎人,是地地道道的“革命”,不是篡弑。

但是黄生却非常固执,他说君主再怎么昏庸也是君主,臣子再怎么贤能也是臣子,不能推翻君主,就像帽子再破也不能穿在脚上,鞋子再新也不能戴在头上一样。

这时辕固生将了他一军:“照你这么说,高祖取代秦朝也是不应该的了?也是篡弑吗?”

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问题。

按照辕固生的观点,臣下可以推翻君主,那么汉高祖推翻秦二世就是顺应天命,是正当的“革命”行为,具有政权的合法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臣子既然可以推翻君主,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臣子可以当皇帝,皇帝也有可能成为臣子甚至是阶下囚。

而按照黄生的观点,臣子永远不能推翻君主,即便这个皇帝再昏庸,也应该恪守臣子的本分,而不是去推翻他。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就好比帽子和鞋子一样,各有各的位置,是万万不能互换的。黄生的这一看法虽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性,但无法解决政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知道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称帝之前是秦朝的臣子。按照黄生的逻辑,就是说秦二世是帽子,刘邦是鞋子。尽管秦二世非常昏庸,但刘邦是万万不能推翻秦朝的,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汉代的政权不具有合法性。黄生这一观点有像汉景帝表忠心的样子,但他没有考虑到这其实是一个皇权自身的二难命题,仅靠他是无法解决的。

作为汉景帝,既是当政者,又是汉政权的继承人。因此在他的身上始终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方面希望政权的稳定长久;

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但这是不可兼得的,所以当辕固生和黄生抛出这个问题时,连忙打圆场说:“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自此以后汤武革命成为政治禁忌,学者不允许讨论这一事情。

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王朝的合法性及皇权的稳固始终是一个问题。

却说晁错在文帝时久为太子家令,深得景帝信任。文帝曾亲策贤良,一时对策者百余人,惟晁错得取高等,文帝擢为中大夫。晁错又屡上书请削弱诸侯更定法令,文帝虽奇其材不尽听从,独景帝深以为然。即位后即用晁错为左内史。晁错自知为景帝所信任,便独自人见面陈时事,凡有所言景帝无不听从,于是法令多有变更。丞相申屠嘉见景帝偏信晁错任意纷更,心中甚是反对,屡次力争景帝不听。申屠嘉自念身为丞相,权力反不如一个内史,为此愈加愤懑。

此时袁盎已卸吴相之任,告病回到长安。袁盎素来不喜欢晁错,晁错所到之处,袁盎遇着立即避去。袁盎若是先在,晁错闻知也便走开,二人也不知有何冤仇,彼此从来没有同堂共语。申屠嘉不喜晁错,便将袁盎引为上客,一心寻觅晁错罪过,要想将他除去。恰好晁错所居之府乃太上皇庙余地起盖,庙外有短垣环绕向东开门,出入均须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晁错恃着自己得宠天子也不奏闻,便将短垣凿成一门向南出入。

申屠嘉听说后即令府吏缮起奏章,说他蔑视太上皇,应以大不敬罪加诛。谁知机事不密为晁错得知。晁错大为失色,乘夜入宫来见景帝。景帝本来就允许他随时白事,闻他夤夜进来以为有何变故,立即传入。当晁错奏明开门事件时景帝笑道:“这有何妨,你照办便了。”晁错听了此言当即叩首告退。

到了次日早朝,丞相申屠嘉出班奏称,内史晁错擅凿太上皇庙墙为门,应发交廷尉讯明正法。

景帝已得晁错奏闻,看完奏章淡淡地说:“晁错穿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与庙无损,而且是朕叫他做的,晁错无罪。”

申屠嘉无言而退,回到相府怒气勃勃地对着长史说道:“我应该先将晁错斩首然后奏闻。”申屠嘉越想越气,不久呕血数升而死。景帝遂以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内史晁错为御史大夫。

晁错气死丞相超升高位,愈觉意气扬扬,便与景帝计议请削诸侯王土地,第一着应从吴国开手。所上议案如下:

前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三王半有天下。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病不朝于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潜谋作乱,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则反迟,祸大。望陛下察之。

景帝平日也是怀着此念,听了晁错之言心中十分赞成,但因事关重大,便令公卿等复议,大众莫敢驳斥。独詹事窦婴力言不可,景帝因有人持了异议,便将此事暂行作罢。

窦婴字王孙,系窦太后从侄,官不过詹事,未列九卿,但为太后亲属,所以不畏晁错放胆力争。晁错当然恨窦婴,但因窦婴有内援,却也不好强辩,只得暂从含忍留作后图。

景帝三年冬十月,梁王刘武来朝。刘武乃景帝母弟,窦太后少子,初封淮阳王,后移梁王,最得宠于太后。连年入朝,每次来时,太后必留住京师数月方许回国。此次梁王来朝,景帝派使持节,用了乘车驷马出郊迎接。待至阙下,刘武下车拜谒,景帝即起座降殿亲为扶起,携手入宫。窦太后素爱少子,景帝又只有这个母弟,自然曲体亲心格外优待。既已谒过太后,当即开宴接风,太后上座,景帝与刘武左右分坐,一母两儿聚首同堂,端的是天伦之乐喜气融融。景帝酒后忘情,对着幼弟欢欣与语道:“千秋万岁之后,愿将帝位传之于王。”刘武得了此言且喜且惊。表面上虽然谦谢,心意中却是暗喜。窦太后更是快慰,正要申说数语,使景帝订下密约,不料窦婴在旁听说后,手持酒杯进言道:“天下者,乃高帝之天下,汉朝之法父子相传,陛下何得传位于梁王?陛下失言,请饮此酒。”景帝瞧着,也觉出言冒昧,应该受罚,便将杯酒一饮而尽。梁王刘武横眉怒目面有愠色,窦太后更是着急,好好的一场美事偏被侄儿打断,真是满怀郁愤无处可伸。随即罢席不欢怅然入内。景帝也率弟出宫。窦婴素性伉爽,将官职看得很淡,第二天即上书辞职。窦太后余怒未平,于是除去窦婴门籍不准入宫朝见。梁王刘武住了数日,也辞行回国去了。

窦婴是个不懂权术的人。其实景帝说传位于梁王,这话是戏言,而窦婴误以为是失言。汉景帝在老娘面前专讲好听的,是为哄他老娘高兴,但做事他有自己的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该怎么办的还怎么办,景帝就是这么一种人。而窦婴是个不懂权术的人,他傻冒,把景帝的戏言当真了。

晁错见窦婴得罪太后免官,朝中再无人敢与他反抗,于是又重提前议。先寻得赵王刘遂过失奏闻景帝,削其常山郡。又发觉胶西王刘邛卖爵作弊削其六县。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请求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

晁错见连削数国之地,诸侯王并无动静,自以为办事顺手,遂与群臣定议欲削吴地。

这天晁错家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进门便问晁错道:“你是不是想寻死啊?”晁错一瞧乃是自己的父亲,慌忙扶令入座,问他何故前来。晁错父亲说道:“我在颍川家居,却也觉得安逸,听说你为政用事,硬要侵削王侯疏人骨肉,外间已怨声载道,究属何为?所以特来问你!”晁错应声道:“怨声原是难免,但今不为此,恐天子不尊宗庙不固。”错父遽起长叹道:“刘氏固安,晁氏危矣!我今别你去矣。”晁错欲挽留,偏父亲连连摇首扬长自去。及晁错送出门外,也不见老父回顾,错父回到颖川后便自服毒药而死,临死时对人说道:“我不忍见祸及身后,不如早寻一死反觉干净。”

晁错还不知道父亲已死,踌躇多时,总觉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违了父嘱一意去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