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 第160章 我是导演,不是药神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第160章 我是导演,不是药神

簡繁轉換
作者:天下小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16 16:11:44 来源:源1

第160章我是导演,不是药神(第1/2页)

《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如期大爆。

提前预定了国庆档票房冠军。

自然而然地也引起了很多讨论和一些争议。

业界开始纷纷分析,《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能这么火?

“网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观众看后的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已经裹挟了无数人进入电影院一睹为快。我也在电影院中观看了《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场,而我所看的那一场,整个场地座无虚席。

当我看完这场电影后,我开始认可圈内人士的这些预测。同时,我也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一些近两年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大热的印度电影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被称为劈开华国电影市场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情感共鸣!

教育、医疗等社会话题,始终是摆在一个国家面前绕不过去的一些现实问题。

而生老病死这个话题,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或早或晚、始终避免不了的一个步骤。所以《我不是药神》切中了”生病”这个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的生活场景来展开电影情节,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显然是一件容易感同身受的事情,所以这部影片足够引发一大批观众的情感共鸣,赚足了观众的泪点。

正如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反派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很多病都能治好,唯有一种病你怎么都治不了,那就是穷病。而贫穷本身,就足够戳中大多数观众的心弦。

第二板斧:发现问题!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事实上,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揭露社会真相才是现世的勇士。

事实上,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影视作品的题材十分丰富。然而要实现从生活经历到影视作品的过渡,却是一个难办的事情。

首先从类型上来说,这种社会现实类型的题材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很少会有导演会去拍。即使拍出来,或许也会因为一些大家都懂得的原因,很难通过审核,制作成本以及代价太大,很少有导演愿意去冒这个险。

其次,不管是哪种题材影视作品,最终都要接受观众的评定。观众能懂自然会口口相传,成为一代经典;倘若拍的过于有深度,就容易像一些文艺片一样,即使拿了很多奖却很难让观众买账,在电影市场中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第三板斧:解决问题!

进步,从来都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环境中实现的。

当国内的影视市场被“唯流量主义”误导时,依然有许多人在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同时,随着消费升级热潮的来临,观众对影视产品有了自己的审美和需求,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此次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的发生背景就处在医疗改革最关键的那几年时间里。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展示、法大于情等社会现实,正是那个时代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电影在前半部分具有喜剧色彩,故事情节也容易让人理解,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而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由喜转向悲壮,让电影的主题有了升华,满足了对影视作品有更高要求的那部分观众的需求。

所以对于国内的电影市场来说,《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不仅是对当前观众对影视需求的一次试水,也是对华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需求,影片的主角还是小人物式的英雄,有每一个普通人的胆怯、怜悯之心,这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能接触到的路人甲。这种回归现实生活中平凡人做的不平凡事,才是正中观众下怀的英雄故事,也更能被观众接受。

朋友圈中不仅有不少朋友都去给这部电影贡献了票房,也有不少朋友在电影院中贡献了自己的笑点与泪点。医疗这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而又敏感的话题被搬上电影屏幕,影片本身的故事性很耐人寻味。

《我不是药神》不仅是对医疗行业现实问题的反应,同时也给华国电影市场的导演们打了一针杜冷丁:票房不由流量定,观众的审美和品位已然能够撑起优质影片的票房。”

当然,所谓人红是非多。

对于《爵迹》的郭小四如此,《我不是药神》的陈默也是如此。

《爵迹》别看口碑烂到了极致,可是人家在国庆当天,居然日票房依然过亿,就让人很难顶了。

而郭小四终于被喷哭了。

在一场宣传会上,他终于,终于还是哭着说出了那句令人惊叹的话来:“是不是因为我叫郭小四,所以不管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而陈默这边,别看《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可是实际上,一部电影火了,总难免的也会开始出现一些见红就想踩的局面。

陈默对此,自然也是早有准备。

他在一场宣传路演上,作为导演,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媒体围攻的对象。

“陈导,有人说《我不是药神》能引爆社交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击中了社会情绪。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怀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而《我不是药神》的结尾,程勇被抓,受惠于他的病人们站在路边,上演了一场千人送行的戏码。故事最终指向了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而非对医疗体制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调是否和现实主义气质相悖?”

“我从来没想过什么主义。所谓的‘主义’永远都是电影出来以后,别人给它贴的标签。我作为导演,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只想拍真实、好看、能打动人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之中,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价值。因为在选取这个题材之时,社会意义就已经存在了。

而且,我一直都认为,你如果只是想传达一个意义的话,观众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打磨地非常好看,观众才会敞开心门去听你讲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我不是药神》是有原型人物的,而原型人物程勇本身也是一名病人,那么为什么在电影里面,程勇变成了一个健康的人呢?”记者又问道。

“如果他是病人,他的动机就是自救和挣钱,最后再救人,这个人物弧光非常小。而如果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就完全不同了!”陈默淡淡地道。

终于记者图穷匕见。

问出了网络上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我不是药神》里面谁才是反派?有不少网友表示,在电影里面瑞士药厂的医药代表似乎有些面目可憎,卖着高价药,贪婪又无情。

可是药企真的是坏人吗?是否有失偏颇?有讨好观众,罔顾事实的嫌疑?”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不是药神》遭遇到的最大的争议。

对于这个问题,陈默当然也早有准备。

“一个电影里总会有一个‘反派’出口。你得有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人,也得有一个让观众不喜欢的人。但是不喜欢不代表他坏。

当然了,关于电影里面的医药代表的设定,我承认确实有商业层面的考虑,不过仔细看,你们就会发现,我在电影里面从来没有说医药代表就是坏,在我看来医药代表其实并不是反派,而是因为立场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

我们很尊重知识产权,但是我相信,如果要在知识产权与人命之间抉择,我可以放弃知识产权。只有打这个点,整个故事才有一种力量,这不仅仅是为了具体层面的戏剧冲突。而且在我看来,现在的故事里并没有反派,警察、法官、医药代表.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

除了医药代表,影片中另一个卖假药的商人张长林,他可以说是最像反派的,张长林前期为了利益,甚至威胁过程勇要告发他,但后期随着境遇的改变,他在审讯室最终没有供出程勇,而是留下了一个略带讽刺意味的狂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60章我是导演,不是药神(第2/2页)

其实我就是想要通过这一点告诉大家,每个人都不能单纯的看待。

其实在影片当中,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每个出现的角色,都不那么的完美,程勇胆小,懦弱,甚至还家暴。

吕受益,刘牧师,刘思慧,彭浩,这些人同样的也有着自己的立场。

吕受益的妻子,大家原谅程勇,她无法原谅,因为她的立场在那摆着,她的丈夫死了啊,你可以说她自私,可是这个世界上谁人不自私?

病友群体也一样,几万块钱一瓶药病人吃着,可是程勇卖五千一瓶,他们还是觉得贵,有人说这就是人性,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立场!站在病人的角度,自然是药越便宜越好,甚至免费!你可以说他们太想当然,可是这却是人之常情!

包括医药代表,他们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精力,投入那么多成本去研发药物,所以自然希望能通过卖药来赚钱,这也是立场。

包括警方,曹斌同情病人,可是作为执法人员,他们必须依法办事,这也是立场问题.”

“有网友表示,《我不是药神》里面导演你的立场不够中立,不够客观,你怎么看?”记者又问道。

陈默笑了:“你所谓的中立,客观,放在导演身上本来就很可笑。作为导演,我一直都认为,导演是最不可能完全中立的,因为完全中立就没有情感代入了,如果连情感都无法代入,那我们还拍什么电影?

我们通常会在电影上面标注:某某导演作品,其实本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说明了,这部电影是某个导演的作品,就已经贴上了标签,如果没有立场,完全客观,那干嘛还要强调这一点?”

同时,陈默也被问到了结局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问题。

“在剧情急转直下即将变成悲剧的时候,镜头一晃,程勇被封神,获得了“万民景仰”。镜头再一晃,三年过去,程勇出狱,“正版药进医保了”。前期被人视若珍宝的仿制药,转瞬就成了没人买的“那玩意儿”。

这样的结局,是否是为了过审?”记者又问道。

陈默笑了,这个问题,你说是不是,那肯定是了。

但是他肯定不能这么回答啊!

其实是,也不是!

最主要的是,《我不是药神》什么样的结局才算是轰轰烈烈?

故事讲到那,其实就已经结束了,结局怎么安排?

怎么安排才会让所有人满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于,你说如果不用这个结局,那用什么结局?程勇被判刑,然后完事了?这同样的也不会让人满意。

可是你要让陈默去提出一个真的牛逼的解决办法,这不扯淡吗,他也是人,又不是神,这个问题,陈默就算是重生者也没卵用啊!

他重生那会儿,这个问题同样的也依然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我其实很疑惑,为什么大家要这么想?首先,电影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导演不可能真的能给出完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不是药神》的片名,其实已经很好的告诉大家这一点,程勇不是药神,我陈默作为导演,同样的也不是药神啊!

这个问题存在着,我希望的是能让大家知道这个问题存在着,让大家去思考讨论如何解决,而不是通过电影给出解决的办法。

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那么多人努力去想,都想不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凭什么认为我们导演就有这个本事了?

我们能拍的,就是当下我们认为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这个办法未必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是现阶段,可行的不是吗?

而且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就不相信我们国家会变好呢?怎么就不能好了呢?2002年国内慢粒白血病是30%的存活率,现在已经是85%了,这难道不是社会的进步吗?

我可以告诉大家的一点,那就是,《我不是药神》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这个,而且这部电影在审核的过程之中,可以说一刀没剪!

所以也不存在是为了过审而添加这样的一个结局。”

其实这些东西,真的就只是宣传素材而已,到了这个时候,《我不是药神》大势已成。

而《我不是药神》的种种也开始被网友用放大镜拿来分析。

比如细节。

有网友惊叹:“好的电影,果然都是细节控啊!《我不是药神》里埋了很多细节,有些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如医院门口的号贩子;有些是为了营造氛围,比如屠宰场的猪肉上停留的苍蝇;有些是为了体现人物性格,比如发迹后的程勇看的书《做人的资本》。

有些地方,你以为是闲笔,其实也别有深意。比如曹斌给警察局长汇报案情的那场戏,局长掏出烟灰缸提醒曹斌“不要把烟灰洒出来了”。一个苛刻严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警官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能说,导演真的用心了!”

“不止,张长林这个角色真的很有意思,也很讽刺。

张长林卖假药,恶意竞争,哄抬药价,可是当他落网后,被各种逼供,始终也没有供出程勇,也算是盗亦有道。

看到这个,你是不是对张长林突然有了一丝感动?那就对了,你看,人性就是这样,好人成佛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了。”

“电影里面好多象征性的东西啊!特别是口罩,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口罩象征病人们的心防,或者说尊重。

程勇刚开始推销被拒的时候,病人们戴着口罩。

后来第一次和病友群群主们谈合同的时候,要求大家摘下口罩,因为他觉得大家不尊重自己,大家在一片压抑中纷纷摘下口罩,象征大家走投无路迫于形势屈服于他。

程勇嘴上一脸嚣张的说,嫌有菌是吧,那你们走吧,但是他手上却悄悄地掐灭了烟。

当时吕受益是第一个摘下口罩的,后来当团队解散的时候,吕重新戴上了口罩。老吕死了以后,程勇从吕家出来,楼道里的人看着他,却都戴着口罩,并都对他一脸冷漠。

当程勇在囚车里游街的时候,人们自发主动的摘下了口罩,象征大家已经完全接纳了他,尊敬他。

一个口罩被用绝了啊!”

“不止啊,电影还有好多细节和伏笔,程勇第一次拉刘牧师入伙的时候,忽悠他说,神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那个时候他说这话只是为了赚钱。

吃散伙饭的时候他说,我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不想坐牢。

后来老吕死了后,他在明知道自己可能会坐牢的情况下决定以成本价甚至赔钱代购药,那个时候他是发自内心的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老吕死了,老吕媳妇不原谅程勇,黄毛不原谅程勇,病友们在老吕家门口乌泱泱站了一大群,全都阴森森的瞪着程勇,连程勇自己都不原谅自己。

可是老吕的死,是人家程勇的错吗?程勇要是真的不管老吕,老吕应该都死了多久了。就像程勇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大厂的工人要养,他不想坐牢,有错吗?病人不想死,那他程勇就想吗?可能他错就错在他不懂有句话叫升米恩,斗米仇。救人是不够的,人们要的是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没有救到底,那你就有错。

于是程勇为了救人终于把自己救进了牢底。

明明是团伙“作案”,最后坐牢的只有程勇一个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