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 第301章 从翻拍骂战到全民破案只需一个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第301章 从翻拍骂战到全民破案只需一个

簡繁轉換
作者:天下小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16 16:11:44 来源:源1

第301章从翻拍骂战到全民破案只需一个陈默(第1/2页)

娱乐圈从来不缺新闻热点。

春节档的票房大战落下帷幕,《长津湖之水门桥》不出意外的拿到了2022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但是突然掀起话题的却不是《长津湖之水门桥》,而是拿下春节档的票房亚军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其实总体上来说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片子的口碑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相比起《长津湖之水门桥》这种主旋律电影的票房大爆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票房和口碑两极分化,才是引发新的话题大讨论的导火索。

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那就是“翻拍”影片!

好莱坞影评人,媒体人最经常说好莱坞电影人不求上进的话题往往是好莱坞原创几乎已死,充斥大银幕的几乎都是一水的续集!

而国内这边,也有这样的趋势。

不同的是,国内的电影,这几年,可以说翻拍海外电影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每年都有大量的翻拍片上映,本来翻拍没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于,翻拍的影片,往往在口碑方面都是最具争议的。

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为例,该片作为春节档票房亚军,其票房表现与口碑形成鲜明对比。翻拍片虽能获得市场关注,但往往引发观众对影片质量的争议。

调查报道揭露:近年国内翻拍片数量激增,背后是资本对“低风险高回报”的追逐——购买成熟IP比开发原创剧本更省时省力。

某制片人匿名承认:“很多翻拍项目从立项到上映仅仅几个月,剧本只是机械替换文化符号。结果却能获得不错的票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让原创内容反而成了高风险项目,资本是趋利的,于是导致了现在的国产电影的翻拍片大行其道的情况!

大众其实厌烦的不是翻拍,而是没有诚意的翻拍!”

随着《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差评发酵,观众开始自发对比原版与翻拍版的差异。B站UP主制作的吐槽视频《翻拍片十大烂梗》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呼吁:“拒绝敷衍翻拍,支持原创内容!”

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翻拍不是原罪,敷衍才是》!

同时列举了国产翻拍电影的优劣,比如当初的《西虹市首富》,比如《误杀》,比如《十二公民》这些,虽然也是翻拍,但是却算的上是有诚意了。

一时间这个话题莫名地就被炒热了起来。

本来这个事情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

和陈默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因为他过去几乎很少翻拍海外影片,哪怕是《我不是药神》实际上和海外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是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翻拍。

然后,突然就开始有人拿陈默当榜样。

“@陈默,电影人们应该跟陈默学学,纵观陈默出道至今拍摄的影视作品,几乎就很少有翻拍片!哪怕《我不是药神》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不是药神》如果算翻拍的话,那么同样的建议那些喜欢翻拍的导演多学学!”

“我去,好像还真的是啊!陈默的电影,虽然不少是改编自等IP,但是翻拍海外电影的还真的没有吧?”

“笑,陈默第一部电视剧《一起看流星》貌似就是翻拍《流星花园》,或者说岛国的《花样男子》的吧?不过,电影方面,的确算是一股清流了!”

一时间不少影迷都纷纷点赞,更是跑到陈默的微博底下留言。

可是陈默却莫名的有点尴尬,为什么?

《消失的她》的故事架构,可以说还真的不能说是原创,所以这部片子也算的上是翻拍了啊!

结果大家却把他当成坚持原创的代表。

陈默也知道不得不澄清一下了,如果不澄清的话,一旦这种舆论趋势形成,那么到时候《消失的她》却被扒拉出来也是“翻拍”片,那么绝对会遭到反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这次未尝不是另外一个机会。

为此陈默特意接受了渣浪微博的一次专访。

“陈导,您好,可以开始了吗?”负责此次专访的记者姚彤彤问道。

“开始吧!”陈默点了点头。

姚彤彤冲着摄影师比了个手势。

很快地这场专访就正式开始,采访陈默的机会可不多见,更不用说是专访了。

所以姚彤彤很是重视。

“陈导,最近网络上热议的“翻拍电影”的话题,您有关注吗?”姚彤彤问道。

“当然!”陈默点了点头。

“很多网友都把您当成了坚持原创内容的标杆,认为您从出道至今拍摄的影视作品,除了极少部分,几乎都是原创内容,那么您是怎么看待“翻拍”“改编”海外影视作品的?”姚彤彤又问道。

陈默笑了道:“我没看法!而且我认为,翻拍,改编作品变多,可以说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这是怎么说的?”姚彤彤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好奇地问道。

“电影出现至今已经超过百年,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原创”还是“翻拍改编”的影视作品,其实都很难做到,独一无二!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因为内容翻来覆去的,其实就那些,重复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不是说就没有原创的了,而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作品,或者故事架构,越来越少。”

“我看了一下网友们的倡议,说的是“拒绝敷衍翻拍,支持原创内容!”其实从这句话就不难看出来,绝大多数网友反对的从来都不是翻拍或者改编,而是“敷衍”!

至于大家把我当成坚持原创内容的标杆,我是不敢当的,我当初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翻拍,后来的《我不是药神》同样的也有翻拍的嫌疑!

甚至于,我现在正在拍摄的新片《消失的她》,也同样的可以说是改编自一部前苏联老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

当然了,其实最初的时候,想拍这部电影,是因为现实的发生的案件,可是等剧本写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剧本架构,其实早就有人用过了,那么这算不算翻拍?”陈默笑着说道。

这下子轮到姚彤彤错愕了。

她是真没想到,陈默的新片《消失的她》居然也是翻拍片!

突然她就有些明白,为什么平时很少接受媒体专访的陈默会突然接受她的专访了。

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消失的她》是翻拍电影?”姚彤彤有些不确定地再次问道。

陈默点了点头道:“可以这么说!”

“我还是那句话,翻拍不是原罪,敷衍才是!影视作品从来只有好片和烂片,翻拍与否其实并不是重点!”

陈默停顿了一下,露出标志性的从容笑容:“烂片的区别。翻拍本身只是创作形式的一种,关键在于是否赋予作品新的灵魂。

比如《消失的她》,虽然故事框架参考了《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但我们将背景完全本土化,加入了当下社会关注的女性安全议题和现实案例——甚至观众现在热议的‘营销事件’,未来说不定也会成为电影解构现实的一部分。”

姚彤彤迅速抓住重点:“所以您认为翻拍片同样能成为经典?”

“当然。”

陈默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笃定地道:“黑泽明的《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脱胎于《黑暗的心》,这些作品谁会觉得是敷衍之作?

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翻拍’这个标签,而是某些创作者连文化转译的基本诚意都没有——把外国剧本的地名换成京城、角色名字改成张三李四就敢自称‘本土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1章从翻拍骂战到全民破案只需一个陈默(第2/2页)

他随手拿起桌上的茶杯举例:“就像这杯茶,原版是英式红茶,我们完全可以用西湖龙井重新冲泡,但有些人非要把茶叶渣滓直接倒进可乐里,还标榜这是‘创新’。”

这个辛辣比喻让现场工作人员都笑出了声。

“您此前提过《消失的她》是根据现实事件改编,那么可以透露一下是什么现实事件吗?”姚彤彤突然话锋一转问道。

“我之前不是说了吗?这部电影聚焦的是当下社会关注的女性安全议题,而且真实案例不止一个,都曾经引发广泛热议,你可以猜猜看是什么?”陈默挑了挑眉头道。

姚彤彤差点忍不住翻白眼,好家伙,最讨厌谜语人了。

特别是陈默说的真实案例不止一个,都曾经引发广泛热议,看似好像说了,但是实际上,这太模棱两可了。

“我猜不出来,陈导能具体一点吗?”姚彤彤想了想问道。

陈默笑着摇了摇头道:“直接说出来就没意思了!其实我说的已经很明显了。”

姚彤彤无奈只好换了一个问题:“此前《长津湖之水门桥》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首映礼上陈导一声不吭,后续引发了大讨论,被认为是一场“沉默的营销”,那么陈导是否早就预料到了?或者说是否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

这个问题就很犀利了,因为陈默之前在微博上回应过。

可是问题在于,观众们都不相信。

如果这会儿再说不是一场营销,反而就有些欲盖弥彰了。

陈默笑着道:“最初的确不是!至于后续,说实话,我也没想到,所以精心策划真不是,只能说是顺水推舟吧!”

陈默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姚彤彤不由地多看了陈默一眼,她倒是没想到陈默居然这么轻易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专访尾声,姚彤彤问出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公开《消失的她》是翻拍,不怕影响观众期待值吗?”

“正好相反。”

陈默整理着袖口站起身:“真正的悬念从来不在‘翻不翻拍’,而在于.”

他故意停顿两秒,镜头感十足地看向镜头:“当你们走进影院时,会发现所有营销炒作、现实案件、甚至此刻的专访——全都可能成为这部电影精心设计的‘第四堵墙’。”

姚彤彤一脸懵逼!主要是就算是她,此时此刻也被这部片子的内容给吸引到了。

她可以想象,这个专访报道放出去会有怎样的效果。

陈默的影响力在那摆着,又是被许多业界人士和网友们公推出来的“坚持原创”的标杆。

所以当他的这个专访视频发布后,阅读量迅速飙升。

#陈默承认《消失的她》翻拍#立即空降热搜。

不少同行看到这个热搜,都等着看陈默热闹呢,毕竟,这的确有点尴尬。

有种“将军阵前血战,陛下何故先降”的尴尬!

毕竟,大家把你当标杆,你直接来给背刺,关键是,《消失的她》居然是翻拍片,就让人很难评了。

然而结果他们一个个突然又酸了!

因为他们想看到的舆论反弹并没有出现。

反而涌现大量专业影评人解析“高级翻拍”的创作方法论。

“陈默的坦诚恰恰证明其创作自信——他敢于把‘参考书目’公之于众,正说明作品有足够原创性经得起对比。”

“敢公开参考片单的导演才是真自信!《乱》改编自《李尔王》影响它封神吗?陈默这是用‘翻拍’打脸那些敷衍的资本流水线!”

“高级翻拍三要素:本土议题重构 现实隐喻 作者印记。陈默专访里‘西湖龙井vs茶叶渣滓’的比喻绝了,某些导演学学什么叫文化转译!”

“翻拍怎么了?《误杀》《十二公民》也是翻拍,但谁不夸?重点在诚意!陈默连现实案件和营销事件都融进剧本,这波在大气层!”

“笑死,之前骂翻拍片的和现在夸陈默的重合度有多高?双标现场→但陈默确实配得上!”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人质疑:“说好的原创标杆呢?《消失的她》热搜炒的那么热,结果是个苏联老片冷饭?”

“那你让陈默怎么说?《消失的她》不是翻拍片,因为莎士比亚也抄了《左传》?手动滑稽!”

不过,随着舆论的发酵,大家渐渐地不再执着于讨论“翻拍”话题,不少网友反而转移到继续去根据陈默在专访当中透露的线索,猜测《消失的她》的“真实案例”到底是什么。

“女性安全,真实案例,这不已经明摆着了吗?再假设《消失的她》的片名,我猜真实案例肯定是杭城杀妻案,电影可能将“化粪池警告”等网络梗融入剧情,让凶手(丈夫)成为“完美犯罪者”,而“消失的她”实则是女性联手设局的反杀。”

“不一定就是这个吧?猜测有可能是职场PUA致死案,电影会影射职场性别压迫导致的“社会性消失”。和片名《消失的她》完美联动!”

“感觉没那么简单,陈默之前拍的《孤注一掷》聚焦的是跨境电诈,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一次也是跨境?比如太国坠崖案?太国泳池杀妻案?

而且他说不止一个案例,我赌五毛是‘杭城杀妻案’ ‘太国坠崖案’等案件的缝合怪!最后反转发现所有案件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

不过,也有人觉得,陈默最后说的才是重点。

“本人特意看了好几遍专访内容,陈默在里面点出了一点:专访内容也是电影设计!

莫名的让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所有角色都是演员,唯独观众不知道自己是“群演”,直到片尾镜头扫过影院座位——每个观众的脸都出现在“失踪人口档案”中。哈哈哈!”

“真实案例,引发热议,陈默和他的红颜知己们也曾经引发热议啊,所以,有没有可能,这波大家都猜错了,其实是男主(陈默客串?)为拍电影故意制造女演员失踪案,结果假戏真做,映射娱乐圈“吃人”规则?”

“没毛病,当初《扬名立万》陈默就影射了娱乐圈!”

“陈默这波是‘我营销我自己’!电影结局可能是观众发现银幕外的自己也在被消费——真正的‘消失’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智商!”

“苏联版是‘女人骗男人’,陈默版绝对是‘女人杀男人’!参考他《我不是药神》的刀法,这次怕不是要让全体男观众走出影院就查老婆购物记录?”

一时间,网络上居然形成了一股“猜测潮”!

这一次陈默可以说天地良心,他真没想过网友们参与的热情会这么高。

但是谁让他头顶着“营销鬼才”的名头呢?

所以不可避免的,网友发现电影从片名到专访全是“谜语”,甚至怀疑“翻拍争议”也是设计好的!

“等上映后如果口碑翻车,陈默完全可以甩锅说‘这就是讽刺无脑翻拍的实验电影’!”

“其他导演翻拍被骂,陈默翻拍被夸‘高级’,区别在于他先把观众忽悠进自己设计的‘剧本杀’里,让你觉得猜原型比看电影还刺激!”

但是看着这些热搜,看着这些评论,其他同行都直接傻眼了。

这特么的,不是在讨论翻拍吗?好家伙,一不留神就成了《消失的她》猜谜游戏了?

关键是陈默做了什么?

他好像就接受了个专访啊!

这种无缝衔接热度的手段,直接让他们都傻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