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仕途医心 > 第201章 冰冻的账户与沸腾的民意!

仕途医心 第201章 冰冻的账户与沸腾的民意!

簡繁轉換
作者:就爱吃牛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0 04:16:05 来源:源1

王海东的电话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苏沐秋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瞬间传遍全身。

她见过媒体间的明争暗斗,却从未见过官场上如此**裸、不留情面的绞杀。

这是要把叶凡往死里整。

她看向叶凡,准备好的安慰话语却卡在了喉咙里。

因为叶凡非但没有她想象中的愤怒或沮丧,反而笑了。

那是一种很奇怪的笑,像是棋手看到了对手走出一步意料之中、却又愚蠢至极的臭棋。

“他急了。”叶凡拿起桌上的一个包子,咬了一大口,慢悠悠地咀嚼着,“一个医生最怕的不是病人病情有多重,而是病人讳疾忌医,不肯告诉你哪儿疼。现在,他主动把最疼的地方指给我们看了。”

苏沐秋没明白:“他冻结了项目,架空了你,这……”

“项目是国家的,不是我的。他冻结的不是我的权力,是国家发改委的脸面。”叶凡又喝了一口汤,眼神亮得惊人,“至于架空我?正好,我最近也挺累的,想休个假。王市长他们喜欢‘军训’,就让他们自己跟自己玩‘题海战术’去吧。”

他三两口吃完夜宵,用餐巾擦了擦嘴,整个人的状态松弛下来,仿佛刚刚接到电话的不是他。

“沐秋,真正的战斗不在会议室,不在文件里。”他看着她,目光灼灼,“我们的手术室,在外面。”

苏沐秋冰雪聪明,立刻领悟了他的意思:“舆论?”

“不只是舆论。”叶凡站起身,“是民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高建民是市委书记,但他不是皇帝。他堵得住政府的钱袋子,但他堵不住老百姓的嘴。”

他走到苏沐秋身边,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奇异的感染力:“我要你做一次‘战地记者’,但这次,我们不冲锋,我们做‘战场解剖’。”

“怎么解剖?”

“三刀。”叶凡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刀,解剖‘国际视野’。你去采访史密斯,让他以康普顿专家的身份从纯技术的角度,谈一谈建立‘国家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他讲讲,在欧美,一款有问题的药品,会给企业和监管部门带来多么毁灭性的打击。记住,全程不提华瑞,只谈标准和科学。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有一把国际顶级的‘显微镜’,正准备对准国内的药品市场。”

“第二刀,解剖‘个体悲剧’。你去采访陈默律师,让他以一个儿子的身份,讲述他父亲陈老师从生病到‘石化’的全过程。不要控诉,不要愤怒,只要陈述。把那些病历,那些检查报告,那些无效的治疗,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我们要让读者感同身受,让他们看到一个家庭在面对一种‘怪病’时的无助和绝望。同样,不提药名,只描述症状。”

“第三刀,也是最重要的一刀,解剖‘民生之痛’。”叶凡的目光变得深邃,“项目资金被冻结,最先受到冲击的不是政府,是那些垫资进场的供应商,是那些等着工钱养家糊口的工人。你去采访他们。去采访那个被我当场兑付工钱的张木匠,问问他,如果剩下的钱拿不到,他孙子的学费怎么办。去采访那些给工地送菜送饭的小商贩,问问他们,这个冬天要怎么过。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市委领导一个轻飘飘的决定,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苏沐秋静静地听着,她的心跳在加速,血液在升温。

她明白了,叶凡这是在用阳谋对付阴谋。

高建民用权力这把“钝刀子”砍人,叶凡就用民意这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割他的软肋。

“我明白了。”苏沐秋重重地点头,她的眼中没有了恐惧,只剩下昂扬的斗志,“保证完成任务。”

她转身就要走,却被叶凡拉住了手腕。

他的手心很干燥,很温暖。

“注意安全。”叶凡看着她的眼睛,“别靠太近,小心血溅到身上。”

苏沐秋的心猛地一跳,脸颊有些发烫,她挣脱开他的手,故作轻松地哼了一声:“我可是专业的记者,戴着护目镜呢。”

说完,她逃也似的快步离开了办公室。

接下来的几天,青川县的上空,风平浪静,水面下却暗流汹涌。

王海东的联合调查组,正式进驻了国际医院项目组。

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将军,每天背着手在空无一人的项目工地上“视察”,对着图纸指指点点,试图找出点问题。

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比“题海战术”更折磨人的陷阱——无事可做。

叶凡真的“休假”了。

他每天要么待在宿舍里看书,要么就去红岩村跟村民们聊聊新品种的种植情况,对项目的事不闻不问,仿佛那几十亿的投资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王海东想找茬,却连个对象都找不到。

项目停了,资金封了,还能有什么问题?

他感觉自己一拳打在空气里,憋屈得快要内出血。

而与此同时,一场舆论风暴正在江城乃至全省的媒体上,悄然酝酿。

最先刊发在《青川县报》头版的一篇专访,《一位美国专家的忠告:药品安全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迅速被江城各大都市报转载。

史密斯先生在采访中,用专业的术语和详实的数据,描绘了一幅药品安全监管的“理想图景”,并含蓄地表达了对某些地区“标准不一、监管滞后”的担忧。

文章不痛不痒,却在医疗界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

紧接着,《江城晚报》的社会版,刊登了一篇名为《“石化”的心脏:一个退休教师的最后时光》的深度报道。

苏沐秋用她细腻又克制的笔触,将陈默一家的遭遇娓娓道来。

那份绝望,那份无力,透过文字,刺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报道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同情,无数人打电话到报社,询问陈老师得的到底是什么“怪病”。

风暴的中心,在第三篇报道出现时,彻底引爆。

《青川日报》的头条,《谁动了我们的救命钱?——青川国际医院项目资金冻结事件调查》。

这篇文章,没有采访任何一个官员。

苏沐秋的镜头对准了最底层的民众。

画面里,年迈的张木匠对着镜头,老泪纵横:“叶县长亲口答应的,剩下的钱开春就给,我孙子还等着交学费……现在说没就没了,俺们庄稼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俺们就信政府说的话啊……”

一个承包了工地食堂的大姐,对着一仓库快要腐烂的蔬菜,哭得泣不成声:“几十万的菜啊,都是赊来的,现在项目停了,钱一分没有,下游的菜农天天上门要账,这是要逼死我啊!”

报道的最后,苏沐秋只用了一句平淡的旁白:“一个旨在为百万民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惠民工程,如今却成了部分家庭的“催命符”。我们不禁要问,决策者的笔尖,是否感受过民生的重量?”

文章一出,舆论哗然。

从青川到江城,再到省里,网络上,现实中,议论声铺天盖地。

原本一个地方性的内部调查,瞬间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政府公信力”和“民生疾苦”的大讨论。

高建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那几份报纸,气得浑身发抖。

他没想到叶凡的反击,如此刁钻,如此狠辣。

他没有攻击自己,却句句都打在自己的七寸上。

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个人恩怨,不惜牺牲民生、阻碍国家重点项目的酷吏。

省里已经有领导打电话来“关心”情况了。

高建民感觉自己像是被架在了火上。

他不能承认冻结资金是为了对付叶凡,那等于自曝其短。

可不解释,这顶“漠视民生”的大帽子,就得结结实实地扣在头上。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一个电话,让他瞬间如坠冰窟。

是省纪委的一位副书记亲自打来的。

“建民同志,关于华瑞医药集团涉嫌生产销售伪劣药品,以及其董事长高建业畏罪潜逃一事,中央纪委和公安部已经成立了联合专案组。明天,专案组将抵达江城。请你和市委市政府,全力配合调查。”

高建民的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他以为把叶凡按死了,就能争取时间,把弟弟的事情压下去。

他错了。

叶凡根本没想在江城跟他斗。

叶凡从一开始,就是要把天捅破,请一尊最大的神,来收这个妖。

“咚咚咚!”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秘书脸色煞白地走了进来。

“高书记,国家发改委,林建业司长的秘书刚打来电话。”

高建民麻木地抬起头。

秘书的声音都在发颤:“他说,林司长正在陪同省里的主要领导开一个关于‘国家级试点项目保障工作’的紧急会议。林司长请他转告您一句话……”

“什么话?”

“‘中央对试点项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高度关切。省委已经表态将排除一切干扰,确保青川项目顺利推进。’”

高建民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手抖得几乎握不住。

许久,他拨通了叶凡的手机。

声音嘶哑,冰冷。

“叶凡,你来我办公室一趟。现在。”

他停顿了一下,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把你那个会写文章的朋友,也一起带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